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统编版2019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统编版2019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十八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含义:
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冷”——是手段、方式,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
“战”——实质是对抗
冷战的旗号:“反对共产主义扩张”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原因:
①基础:雅尔塔体制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础
②“二战”结束后,美苏失去战略同盟的基础,两国关系逐渐破裂。
③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
④主要原因: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制约。
①1946年,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8000字“长电报”
②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揭开了冷战序幕。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高压控制下。”
——丘吉尔《和平砥柱》
2、形成过程:
④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年9月,由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③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由杜鲁门发表,宣布世界已经分裂成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宣读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此即“杜鲁门主义”
⑥经济互助委员会
苏联与东欧国家共同成立(简称“经互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⑤马歇尔计划
为了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杜鲁门主义:
目的:稳定资本主义、遏制社会主义
实质:美国全球扩张政策
马歇尔计划:
目的:复兴欧洲经济,控制西欧、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称霸世界。
实质:是“杜鲁门主义”的运用。
◎美、苏、英、法分占德国和柏林示意图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⑦1948年6月,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了德国分裂。
⑧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4月成立,简称“北约”,成员包括美国和英法等国。
⑨华沙条约组织
1955年5月成立,简称“华约”,成员包括苏联、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
苏联 社会主义阵营
美国 资本主义阵营
1947年杜鲁门主义
1947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年马歇尔计划
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北约”
1955年“华约”
1949年联邦德国
1949年民主德国
冷战的开始
正式形成
3、局部“热战”:
①朝鲜战争:
时间:1950——1953
原因:美干涉朝鲜内政
结果:1953年7月朝,中,美三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战争结束
特点: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②越南战争:
时间:1961——1973
原因:1961年美国侵略越南
结果:
美败,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
特点: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形成标志: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成立
实质:①综合国力的对抗②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推行强权政治
特点:
①阵线分明,美苏主导: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
②意识形态浓厚
③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交织在一起
④矛盾重重
⑤不对称和不完全: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二、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
总体趋势:既有缓和,也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1、50/中—60/初
特点:既缓和又紧张
缓和:①1955苏承认西德
②1959赫访美,两国首脑多次会晤,建立对话机制;
③限制军备发展,几次裁减军队。
1959赫鲁晓夫访美
紧张:①1958年11月,第二次柏林危机;
②1961柏林墙的修筑
③古巴导弹危机
④1958,苏要求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
2、60/中—70/末
特点:苏攻美守
苏攻:①对欧洲采用“缓和”战略
②在亚、非进行扩张(a、1969中苏珍宝岛事件b、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美守:①尼克松主义
②从越南撤军
③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美国处于守势的原因:
①1973年,石油危机导致经济危机
②陷入越南战争
中苏珍宝岛之战
苏联入侵阿富汗
3、20/80
特点:美强硬政策、苏全面收缩
苏联:
①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
②苏联1989年从阿富汗撤军
③放松对东欧控制,同意两德统一
美国:
①小规模局部战争打击亲苏力量
②星球大战(里根主义)
冷战的影响:
消极:
两强相争,造成世界长期不安,国际局势紧张。
客观进步性:
①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学习,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崛起。
④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⑤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二、两极格局的冲击——多极力量的成长
1、西方阵营分化:美日欧三足鼎立
⑴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下降
⑵欧洲联合:
欧洲联合的原因:
①欧洲相似的传统文化。
②战后国际地位下降,需要重振欧洲。
③经济的恢复。
④关键:法德和解。
⑤应对美、苏的威胁。
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欧洲
共同体
(1952年)
(1958年)
(1958年)
(1967年)
⑶日本经济崛起,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背景:
①以发展经济为立国方针
②以日美关系为基本
③发展教育事业;
④朝战和越战美国订货
⑤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⑥发展高科技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示意图
2、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①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
②1959年,中苏关系的破裂。
◎波兹南事件(1956)
◎匈牙利事件(1956)
◎“布拉格之春”(1968)
3、中国崛起
①自力更生拥有“两弹一星”
②1971年10月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1972年2月尼克松正式访华。
4、第三世界兴起
①1955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
②1961年9月,不结盟运动兴起。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原因:
①根本: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
②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
③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影响: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