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情反馈检测(二)
七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第1——10题,每题1分;第11—17题, 每题2分, 共24分)
1.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种方法的使用()
A.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 B.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C.发展了便捷的陆路交通 D.影响了人类文化的传播
2.历史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一本史书:它历时19年编撰,记述了1300多年的历史;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皇帝也为此书赐名。该书是 ( )
A.《史记》 B.《明史》 C.《资治通鉴》 D.《授时历》
3.明初,朱元璋规定兵部奉旨调兵遣将,但不治军。五军都督府治军,但无调兵遣将之权。这一规定旨在( )
A.抵御外族入侵 B.强化专制集权 C.消除地方割据 D.提高军队战斗力
4.“惨败于明朝的记忆犹新,日本人长期深刻反省,再也不敢主动挑战业已形成的东亚政治秩序,从而保证了东北亚三百年的和平稳定。”以上材料评述的是( )
A.澶州之战 B.援朝战争 C.隆庆和议 D.戚继光抗倭
5.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租住权的殖民者是 ( )
A.葡萄牙 B.荷兰 C.日本 D.英国
6.“在清丈田亩的基础上,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按银两收税。”材料描述的是( )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张居正改革 D.范仲淹改革
7.下面的示意图展示的是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处应是( )
A.北庭都元帅府 B.澎湖巡检司 C.台湾府 D.驻藏办事大臣
8.日本学者薮内清指出:“在一部书中讨论了中国技术的几乎所有部门,没有任何其他著作可与其相比。不但它在中国是唯一无二的,就是在17世纪以前也没有任何可与之相比的欧洲著作。”材料评述的是 ( )
A.《徐霞客游记》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9.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思想家是()
A.黄宗羲 B.王守仁 C.顾炎武 D.王夫之
10.如图为某同学收集的诗词。据此推断,其研究的主题应是( )
《正月十五日夜应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A.对外关系的演变 B.行政区划的变迁
C.传统节日的魅力 D.绘画技巧的成熟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 1 页 共 4 页
11.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时梳理的时间轴,其反映的趋势是( )
A.国家疆域不断扩展 B.地方权力不断增大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官吏选拔日益严格
12.下图为《明朝形势图(1433年) 》, 据图可知( )
A.长城成为明朝与鞑靼的政权部族界 B.汉族、蒙古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同时并存
C.中国的现代版图在明朝已完全形成 D.南海诸岛、小琉球等都是明朝疆域的一部分
13.有人说,这一朝代是继汉唐之后汉族政权的黄金时期。此时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最后推翻这一朝代的政治力量是( )
A.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 B.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
C.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 D.皇太极建立的清王朝
14.如表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朝代 人物 事件 结果
明朝 戚继光 戚继光抗倭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明末清初 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 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清朝 康熙帝 雅克萨之战 打败沙俄,签订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A.抵御少数民族 B.开展友好交流 C.反抗外来侵略 D.进行边疆治理
15.明朝弘治时,徽州人多努力读书和耕田,不愿离开故土;万历时,“今邑之人众几于汉一大郡,所产谷粟不能供百分之一,安得不出而糊其口于四方也”。可见,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徽州的经济萧条 B.人地矛盾加剧 C.晋商迅速崛起 D.农作物亩产降低
16.明朝营建北京城,内城北缩南扩,更为突出中轴线,从外城的永定门到内城的钟鼓楼长达8公里的沿线上有宫殿坛庙等宏大建筑,气势极显庄重。这一布局( )
A.烘托了帝王至上的威严 B.彰显了传统科技的创新
C.体现了都市文化的繁荣 D.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7.明清时期,商人、工匠、市井游民、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戏曲主人公,如《雷峰塔》中精通商道、向往世俗婚姻的白娘子。这一现象源于当时( )
A.商品经济发展 B.女性地位提高 C.作者个人喜好 D.君主专制衰落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 2 页 共 4 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18.(12分)某校七年级同学以“明清两朝的统治”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这次活动,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 清朝
政治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 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 全家处死。 ——摘自《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 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赵翼《檐曝杂记》卷一
思想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 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氵 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 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 八股,通谓之制义。” ——摘自《明史·选举志》 大臣胡中藻写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 清”之句,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 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 ”胡中藻 被杀,友人也受到牵连。 ——摘编自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满族入主中原建立起统一的大帝国后,面对众多的民族和广袤的国土,在边疆治理上摒弃传统的“华夷观”。在调整满汉关系的同时站在“中外一体”的角度上精心地笼络少数民族上层,以积极的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清政府一方面坚持“恩威并重”,另一方面积极奉行“因俗而治”的传统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
———摘编自马大正《古代中国边疆政策》
(1)据材料一,概括明朝和清朝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重大举措(或事件)。 (4分)
(2)据材料二,归纳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基本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清朝治理西北边疆的史事。(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2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时曾多次抵达东南亚、南亚和非洲东海岸。作为明朝的外交使节和贸易代表,郑和始终奉行“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的准则,和沿途国家相互尊重,友好相待。在贸易活动中,采取议价成交方式和厚往薄来的做法,以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与当地人平等交易。同时,郑和船队还把中国的一些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医学等带到了沿途国家,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赢得了沿海各国人民的欢迎和赞扬。
———摘编自《郑和下西洋论文集》
材料二 雍正三年(1725)下令禁教,驱逐在华传教士,对中外交往和接触实行严格限制的强硬政策。乾隆九年(1744),清政府制定《管理澳夷章程》,防范来华外国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政府命令只许在广东贸易,海禁政策使中国的发展大大落后于历史的进程,也使统治阶级沉湎于“天朝上国”的迷梦而不自知。
————摘编自向玉成《清代华夷观念的变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形成》
(1)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5分)
(2)据材料二,归纳清朝对外政策的内容并指出该政策导致的严重后果。(5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对今天我们构建和谐世界有何借鉴。(2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 3 页 共 4 页
20.(12分)老师以“明清经济寻踪”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解码明清经济发展的时代特质与盛世背后的转型挑战,请你参与学习任务。
任务一【材料析理————中国与世界连接】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全球性经济互动关系。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烟草、花生等新经济作物的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商业领域,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大量销往国外,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摘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构建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与全球性经济互动的关系”的知识结构。(5分)
任务二【图像解码———艺术中的时代图景】
材料二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艺术作品反映社会生活,请你任选材料二中的一幅图片进行解读。(4分)
任务三【数据透视————盛世经济下的隐忧】
材料三
《红楼梦》文本材料: ①第六回刘姥姥算螃蟹账(“二十两 银子够庄户人过一年”) ② 第七十二回王熙凤典当金项圈应 急(“手上实在拮据”) 数据材料: ③清朝中期以后,湖北、四川、陕西、河南和甘肃五省, 大批农民流离失所,纷纷加入白莲教,1796年,白莲教起 义爆发,清廷为镇压白莲教起义,历时9年,耗军费约1.5 亿两白银。 ④乾隆时期户部存银峰值7000 万两 vs道光时期(鸦片 战争前)2000万两 ——摘编自全汉昇《中国经济史论丛》等
(3)据材料三,任选两项材料(写出序号即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康乾盛世”背后的危机。(3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 4 页 共 4 页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情反馈检测 (二)
七年级历史试题答题卡
一、选择题(第1——10题, 每题1分; 第11——17题, 每题2分, 共24分)
1[A][B][C][D] 2 [A][B][C][D] 3〔A〕[B][C][D] 4 [A][B][C][D] 5 [A][B][C][D]
6 [A][B] [C][D] 7 [A][B][C][D] 8 [A][B] [C][D] 9 [A][B][C][D] 10 [A][B][C][D]
11 [A][B][C][D] 12 [A][B] [C][D] 13 [A][B] [C][D] 14 [A][B][C][D] 15 [A][B][C][D]
16 [A][B][C][D] 17 [A][B] [C][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18(1)
(4分)
18(2)
(6分)
18(3)
(2分)
19(1)
(5分)
1/2
19(2) (5分)
19(3)_ (2分)
20(1)(5分)
20(2)_ (4分)
20(3) (3分)
2/2
七下六月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第1-10题,每题1分;第11-17题,每题2分。共2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B A C D D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C D B C B A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12分,共36分。
18. (1)举措:政治上:明朝废除丞相;清朝设立军机处。思想上: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实行文字狱。(4分)
(2)基本思想:对传统“华夷观”进行创新和发展;从“中外一体”的认识出发,积极治
边;坚持“恩威并施”与“因俗而治”相结合的治理原则。(4分,任意2点即可)
史事: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皇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乾隆皇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清朝设置伊犁将军;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2分,任意2点即可)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分,如果答“君主专制的强化”等赋1分)
19. (1)特点:到达范围广;和平外交;以朝贡贸易为主;平等贸易;友好交流。(3分,任意3点即可)
影响:推动了亚非很多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2分)
(2)内容:禁教并驱逐在华传教士;严格限制中外交往;制定法律防范来华外国人;严格限制贸易区域。(4分)
后果: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统治阶级沉湎于“天朝上国”的迷梦而不自知。(1分,任意1点即可)
(3)借鉴:倡导开放;倡导交流;倡导合作;友好往来;互相学习等。(2分,任意2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赋分)
20. (1)知识结构,依据学业质量描述的三个层次赋分。(5分)
示例: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
(2)【示例1】选择图一《耕织图 耕》(1分)
画面展现了清朝时期传统农耕场景,农夫驱牛耕地,体现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田间劳作的细节(如农具、服饰)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民众对土地的依赖。采用写实主义手法,细腻描绘农耕动作与自然环境,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作为官方推广的农耕图谱,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宣传功能,是研究明清农业社会的重要图像史料。(3分)
【示例2】选择图二《盛世滋生图》(局部)。
画面呈现清代城市商业繁荣景象,街道商铺林立、行人往来,体现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的丰富;不同身份的人物(商人、工匠、百姓)反映社会阶层的多元与市井文化的活跃。以长卷形式全景式展现城市风貌,构图宏大,细节丰富,兼具写实与艺术夸张;通过建筑、服饰、商业符号等元素,生动记录了清代中期的社会景观,是研究明清城市经济的视觉载体。
(3)【示例1】材料序号:②④。(1分)
危机:王熙凤典当金项圈象征贾府“内囊尽上”的财务危机,暗示清代特权阶级经济基础的崩塌。(1分)
从乾隆朝7000万两存银代表“康乾盛世”的积累,到道光朝2000万两,这反映出清朝国家财政危机。(1分)
【示例2】材料序号:①③。(1分)
危机:刘姥姥的螃蟹账(20两银子=庄户人一年生计),暴露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均,必然激化社会矛盾。(1分)
白莲教起义导致清朝元气大伤,是清朝走向衰败的转折点。(1分)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