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共33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统编版2019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件(共33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统编版2019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示意图
时代背景: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一战的背景和原因
国家 英 德 法 美
1870年工业产量居世界位次 1 3 2 4
1913年工业产量居世界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英、德、法、美的工业发展和殖民地占有情况
19世纪末20世纪初政治民主化概况
第一类 民主制度较为健全 英法美
第二类 专制军国主义浓厚 俄德日
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对我们说:怎么办 世界已经分割完了! 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末的一次演说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重要原因:
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矛盾冲突不断
德国
奥匈帝国
意大利
英国
俄国
法国
普法战争结果,北非殖民地争夺
巴尔干半岛问题
突尼斯问题
争夺世界和欧洲霸权
贸易摩擦




三国协约
注:1882年,三国同盟形成;1907年,三国协约形成
直接原因:
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巴尔干半岛问题复杂,成为欧洲火药桶
技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应用于军事领域
思想: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国家 1890年 1914年
德国 2.88 11.08
奥匈帝国 1.28 3.66
意大利 1.48 2.82
英国 3.14 7.68
法国 3.74 5.74
俄国 2.9 8.82
欧洲主要国家国防预算的增加情况
(单位:千万英镑)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偕夫人到新被奥国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其首府萨拉热窝。这次演习是以塞尔维亚做为假想敌人的,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极大愤怒,6月28日皇储车队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19岁的青年普林西普冲出人群射杀了斐迪南夫妇,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
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垄断资本主阶段(帝国主义阶段)
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展开激烈争夺
两大敌对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
巴尔干半岛问题复杂是欧洲火药桶
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性质:
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7月28日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
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
8月4日英、法向德国宣战
8天后对奥匈帝国宣战
8月6日奥匈帝国对俄宣战
8月10日法国对奥匈帝国宣战
8月,日本对德宣战
1917年美国、中国等33国先后参战
地区性战争
欧洲
战争
世界
大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进程(1914.7.28—1918.11.11)
三条战线
三个阶段
三条战线
东线
南线
德奥联军对战俄军
奥军对战俄军和塞尔维亚军
西 线
德国对战英法
决定战场
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14年
马恩河会战以德军失败而告终,标志其“速决战”的计划破产。英法联军伤亡26.3万人,德军损失22万人,此后战争转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
施利芬,德帝国陆军前总参谋长。于1905年主持制定了该计划。目标是:避免两线作战,要先发制人,迅速决战,各个击破(6个月内击败法国,随后调头去打败俄国)力争3—4个月结束战争。
德皇威廉二世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
1916年2月21日,凡尔登战役爆发。此次战役中,双方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标志着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
凡尔登战役一场战斗后德军尸体
①凡尔登战役
1916年6月24日,索姆河战役爆发,双方伤亡共计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因其残酷性被称之为“索姆河地狱”。
②索姆河战役
③日德兰海战
德军指挥官赖因哈德 舍尔海军上将
英军指挥官约翰 杰利海军上将
英军皇家橡树号战列舰
德军威廉太子号战列舰
3、第三阶段:1917—1918年
①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一战美国征兵宣传海报
大战开始时,美国宣布中立。……美国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各国大做生意,仅向协约国就提供了约200亿美元的物资和贷款。……当时交战双方都已筋疲力尽,为参与战后分赃和争夺霸权,此时参战正是好时机。于是便利用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攻击了美国商船为理由,在维护公海航行自由的旗帜下,于2月3日宣布对德断交,4月6日对德宣战。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美国的参战改变了双方力量对比,改善了协约国集团的经济实力,胜利的天平倒向了协约国一方;在美国影响下,中国、巴西等对德宣战,协约国阵营进一步壮大,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
②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参战的意图在于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他们的技术、高效以及勇敢,常常得到协约国官兵的称赞,约有1万多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在法国南部,有一个华工墓地,墓碑上大都有“勇往直前”“鞠躬尽瘁”“虽死犹生”“流芳百世”等字样,默默记录着华工在一战中的牺牲。
为一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为最终解决山东问题做了铺垫
④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代表在福煦车厢签署了《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德国宣布投降。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福煦车厢签约情景
(车厢由法国专门运来,当年普法战争结束时,两国在此签定《法兰克福条约》)
三个阶段
阶段 时间 战线 主要事件
第一 阶段 1914 西线 马恩河战役(德国“速决战”破产)
其它 对德宣战的日本占领中国山东,次年提出“二十一条”
第二 阶段 1915 东线 南线 意大利倒戈;德奥取得胜利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1916 西线 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飞机、毒气)
索姆河战役(索姆河地狱:双方伤亡近130多万、首现坦克)
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第三 阶段 1917 美国和中国(北洋政府)参战 1918 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1918同盟国投降 战争历时 4年零3个多月
参战国家 33个
战争范围 14个国家的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 超过15亿
参战人员 7000多万
伤亡人员 3000多万,另有1000万人因饥饿和瘟疫死去
经济损失 3400多亿美元
从战争的过程来看,它有哪特点?
时间长
高新科技广泛应用
规模大
范围广
破坏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影响:①带来灾难
②殖民体系:
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打垮了俄、德、奥匈、奥斯曼等帝国;英、法、意遭到削弱)
③国际格局: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④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雷马克小说《西线无战事》
海明威小说《永别了武器》
⑤思想观念: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⑥国际秩序: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19年:巴黎和会
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
国际秩序:
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与会国的主要代表和企图
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博学多才,工于辞令,手拿十四点原则,人称“百灵鸟”。主张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老谋深算、精明干练、语言犀利。被称为“狐狸”。主张削弱德国,剥夺其殖民地,让其支付战争赔款,反对过分削弱德国,维护欧洲均势。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外号“老虎”。主张最大限度削弱德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赔款以重建欧洲大陆霸权。
意大利总理奥兰多,对与意大利利益有关的问题谈起来滔滔不绝,对其他的问题少开尊口。被称为“无足轻重的伙伴”。
日本代表牧野伸显,对涉及东亚问题争吵不休,毫不相让,对欧洲事务漠不关心。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要求合法占领原德国太平洋诸岛和中国山东的权利。
中国代表顾维钧——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年轻的使节,据理力争,态度坚决,主张收回山东,废除“二十一条”。
构成
1、凡尔赛体系
概况
1919年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小档案
时间:1919.1.18-1919.6.28
地点: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代表:27个战胜国,战败国和俄国被排斥
操纵国:美、英、法
成果:
签订以《凡尔赛条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性质:
战胜国处置战败国,对战败国的媾和会议,是分脏的会议
内容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责任,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
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移交日本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建立国际联盟
实质:是战胜国列强重新瓜分欧洲和世界霸权而建立的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德国人民反对《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条约》激起了德国人的极大愤怒,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勒索德国的“强制的和平”。巴黎和会刚刚结束,德国的复仇主义者就喊出了“打倒《凡尔赛条约》”的口号。
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1919年5月4日掀起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的爱国运动。
评价: 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的相对稳定。 ②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
2、国际联盟
概况
由来 美国总统威尔逊首先提出(十四点原则)
成立 1919年4月通过盟约,1920年初正式建立,总部设在日内瓦
操纵国 英法(苏俄与战败国被排斥,美国未参加)
制度 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制度”
性质 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原则 全体一致原则
实质 英法操纵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评价
积极:
①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②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趋势
③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消极:
①“全体一致”原则,无法制止战争的发生;
②被英法控制,成为英法维护自己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③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国联总部:日内瓦万国宫
3、华盛顿体系
背景:
①美国对凡尔赛体系的不满
②日本与英美在太平洋地区的争夺冲突
③英、美、日海军军备竞赛
华盛顿会议小档案
时间:1921.11.12-1922.2.6
地点:美国华盛顿
代表: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
目的:解决《凡尔赛合约》未能解决的彼此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以及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成果: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
《四国条约》:美、英、法、日相约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
《五国海军条约》: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九国公约》: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控制中国的共同原则。
《山东问题悬案条约》: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美:抑制了日本,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军
事地位
英:两强标准破产,丧失海上优势
日:海军扩张受到抑制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恢复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内容:
评价: ①结束了战后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日本的扩张野心受到美英法大国的制约。 ②使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 ③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提供了条件。 ④是巴黎和会的继续,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中国地区的利益冲突
实质:“华盛顿体系”在宰割中国、抑制英日基础上确立的以美国主导的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德国复仇主义者喊出了“打倒《凡尔赛条约》”的口号。
《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巴黎的人民手挽手走在大街上游行庆祝。
列宁说:“ 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积极:确立了战后国际新秩序,世界进入相
对稳定时期;
国际局势缓和,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消极:未能根除矛盾,无法长久地维持世界和平,反而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宰割战败国
分赃不均
敌视社会主义
奴役弱小民族
评价
实质:帝国主义国家按照现有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进步性:
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缓和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世界从此走向相对稳定
②改变了欧亚政治格局,促使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出现,有利于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
局限性:
它是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具有鲜明的帝国主义特征,为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