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1.(2024七下·杭州期末)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也是重要的生长发育阶段。下列关于青春期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大脑兴奋性增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B.形成两性生殖器官
C.女孩乳房发育、男孩喉结突起等第二性征出现
D.身高突增,心肺等器官功能增强
2.(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阴影部分表示甲、乙两种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共同特征。下列有关阴影部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甲是蝴蝶,乙是蝗虫,则阴影部分可表示有蛹期
B.若甲是鸽子,乙是家兔,则阴影部分可表示胎生
C.若甲是青蛙,乙是家鸽,则阴影部分可表示卵生
D.若甲是家蚕,乙是青蛙,则阴影部分可表示体内受精
3.(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为大豆生长发育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共同组成了胚
B.种子萌发初期的营养来自肥沃土壤
C.种子萌发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①胚芽
D.果实由⑥种子和⑦果皮组成
4.(2024七下·杭州期末)有一种桃形李又大又甜,果农将这种桃形李枝条嫁接到生长快、易存活的桃树上。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嫁接时桃树作砧木,桃形李枝条作接穗
B.嫁接时应该把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贴
C.嫁接是营养繁殖的方法之一,属于有性生殖
D.嫁接后培育出的果实能保留桃形李的优良性状
5.(2024七下·杭州期末)甲、乙、丙和丁分别是四种生物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甲与乙、丙、丁的共同点是都需要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
B.图中的甲、乙、丙、丁都通过产生丁图中的[a]孢子来繁殖后代
C.丙生物具有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和细胞核这些结构,可以用来酿酒
D.乙是霉菌,属于多细胞真菌,有细胞壁
6.(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是学习声学知识时所做的几个探究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铃声渐小,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B.还在发声的音叉,使吊着的乒乓球反复弹起。该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C.击鼓时用力不同,听其发声,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
D.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听其发声观察振动快慢,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7.(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若要使激光笔发出的激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能射中墙上的目标,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激光笔向右平移远离墙壁 B.入射点不变减小入射角
C.平面镜保持水平往下移动 D.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
8.(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甲、乙为两种反射类型的模式图,下列关于它们说法正确的是( )
A.新黑板从各个方向能看清字,其原理如图甲所示
B.新黑板从各个方向能看清字,其原理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用久的黑板会出现反光,其原理如图乙所示
D.用久的黑板会出现反光,其原理不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2024七下·杭州期末)在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将空气注入水球,形成的气泡球与水球的球心都在O点。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水球的光路如图所示,其中球心O与入射点O1的连线为法线。则进入气泡球的折射光线可能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10.(2024七下·杭州期末)滨江区沿江灯光秀是滨江的标志性美景,如图笔直光束交相舞动,钱塘江面亦是光影盛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钱塘江水中看到灯光秀的倒影,是折射形成的虚像
B.我们看到空中红色的光束,这就是红外线
C.取下近视眼镜,美景变模糊了,是因为成像在视网膜后面
D.灯光秀笔直的光束形成的原因跟树荫下的光斑成因一致
11.(2024七下·杭州期末)小欢用针孔照相机(即小孔成像实验装置)观察蜡烛的烛焰,若保持小孔和蜡烛的烛焰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正立的
B.若内筒位置不变,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放大的
C.若向右拉动内筒,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大
D.若保持小孔和内筒的位置不变,向左平移蜡烛,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大
12.(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是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拍照时,将镜头对准景物,相机通过自动调节,就能在传感器上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拍摄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远离花朵
B.相机镜头的成像原理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
C.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缩小的实像
D.为了拍摄整株花束,物距应大于二倍焦距
13.(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是实验室中的毛玻璃片,一面磨砂,一面平滑。为了分辨这两个面,下列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
A.用手去触摸,粗糙的一面是磨砂面
B.透过毛玻璃片看不清远处物体,朝向眼睛的一面是磨砂面
C.用激光笔照射表面,反射后可在光屏上成一个亮点的一面是平滑面
D.压力相同时,与同一水平桌面之间滑动摩擦力较大的一面是磨砂面
14.(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为某日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时的示意图。由图可知,此日( )
A.北半球处于夏季 B.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
C.PMQ为昏线 D.北回归线上昼夜等长
15.(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是地球和月球的位置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日食发生时月球处于位置③
B.月球处于位置②时通常是农历十五
C.月球处于位置③的月相为满月
D.月球处于位置④的月相为上弦月
16.(2024七下·杭州期末)地铁开动后,在地下轨道上飞驰,小金在座位上;
①若选车厢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②若选车厢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
③若选站台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④若选站台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
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2024七下·杭州期末)甲、乙两位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4m/s B.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D.3s时乙在甲的前方
18.(2024七下·杭州期末)我国著名短跑运动员苏炳添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第 5 秒的速度为 9.5m/s,第 10 秒到达终点的速度为 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前 5 秒内苏炳添的平均速度为 4.75m/s
B.在后 5 秒内苏炳添的平均速度为 5.1m/s
C.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为 10.0m/s
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为 9.85m/s
19.(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一茶杯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茶杯受到的重力和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B.茶杯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茶杯受到的重力和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D.茶杯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20.(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是某运动员骑行赛车在水平、斜坡、弯道等不同路面上骑行的某一个情景,在骑行中有关力学知识描述正确的是( )
A.匀速过弯道时,运动状态一定发生了改变
B.无论哪种路面,支持力一定与重力在同一直线上
C.无论速度如何变化,惯性力的大小一定不会改变
D.用力蹬踏脚踏板时,自行车的运动速度一定在增加
21.(2024七下·杭州期末)下列是有关初中生的一些科学数据,最接近科学事实的是( )
A.一个初中生的体重约为50N
B.一个初中生的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2米/秒
C.一个初中生能听到声波的最高频率约为50000赫兹
D.一个初中生双脚站立地面,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00帕
22.(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两个弹簧秤都在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不计弹簧秤的重力和内部摩擦,则弹簧秤甲和乙的示数分别为( )
A.2N,4N B.2N,0N C.4N,4N D.2N,2N
23.(2024七下·杭州期末)景区推出新型玻璃栈道漂流,如图所示。此漂流只需在玻璃栈道内加入少量水,就可以让橡皮艇在玻璃栈道内快速下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下滑时速度增大,人的惯性也增大
B.下滑时人和皮划艇速度相同,所以人和皮划艇惯性大小相同
C.拐弯处人的身子会往一侧倾斜是因为人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D.滑到底部后不能马上停止,是因为橡皮艇受到惯性的作用
24.(2024七下·杭州期末)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做直线运动,当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图像如图甲时,受到的水平推力为F1;当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时间图像如图乙时,受到的水平推力为F2,两次运动时的速度分别为v1、v2。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F1=F2;v1=v2 B.F1=F2;v1C.F1>F2;v1>v2 D.F125.(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有一重力不计的方形容器,被水平力F压在竖直的墙面上处于静止状态,现缓慢地向容器内注水,直到将容器刚好盛满为止,在此过程中容器始终保持静止,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容器受到的摩擦力不变 B.容器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增大
C.水平力F一定不变 D.水平力F必须逐渐增大
26.(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木块a放在粗糙水平桌面上,木块b放在木块a上面,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空气阻力不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拉力F和a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相等
B.b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
C.a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a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b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向左的摩擦力
27.(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物体A在拉力F=30N的作用下以0.1m/s的速度在足够长的物体B表面上做习速直线这动;物体B在水平地面上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22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A对物体B的摩擦力的大小为30N,方向向右
B.地面对物体B的摩擦力的大小为22N,方向向左
C.地面对物体B的摩擦力的大小为8N,方向向右
D.物体B对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为22N,方向向右
28.(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两个实心长方体A、B,已知高度hA<hB,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A>SB,对地面的压强pA=pB。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的密度一定大于B的密度 B.A的密度可能小于B的密度
C.A的体积一定大于B的体积 D.A的质量可能等于B的质量
29.(2024七下·杭州期末)下列自行车上的结构与其科学原理不匹配的是( )
A.车把手和脚踏板上凹凸不平的纹路——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增大摩擦
B.自行车的轮胎做成圆形——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减小摩擦
C.刹车时用力捏紧手刹——增大压力增大摩擦
D.车座面积相对较大——增大接触面积增大摩擦
30.(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内部装有质量相同深度相同的不同液体,则关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Fa<Fb
②液体对容器底压强pa>pb
③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a=F'b
④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a>p'b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31.(2024七下·杭州期末)图甲为人类生殖发育过程示意图,图乙为女性生殖系统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C] 形成的场所在图乙中的[2] 。
(2)胚胎发育的主要部位是图乙中的[3] 。
32.(2024七下·杭州期末)杨梅(如图甲)的花期非常短,杨梅树是雌雄异株的,雄株只能开雄花,花粉多而轻(如图乙):雌株只能开雌花,柱头呈须状张开,能分泌黏液。请回答:
(1)根据杨梅花的特征推断,杨梅花属于 (填“风媒花”或“虫媒花”)。
(2)一朵杨梅雌花的子房里有1颗胚珠,理由是一个果实中有 个种子。
(3)有时在杨梅果实上会看见白色的小虫子,这是果蝇幼虫,其生长周期与蚕类似,比蝗虫多 期。
33.(2024七下·杭州期末)同学为模仿伽利略斜面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图甲)。让同一辆小车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和玻璃的平面上,观察并记录小车水平滑行的距离。(不计空气阻力)
(1)在实验过程中,该同学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静止释放,这一操作的目的是 ;
(2)小金根据图甲实验绘制出小车速度和时间关系图,其中在玻璃表面滑行的图像是 (选填“a”、“b”或“c”);
(3)图丙是各科学家先后对“运动和力”关系的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观点有 ;
A.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物体在不受力时会停止运动
B.伽利略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相对牛顿的观点,笛卡尔观点未涉及静止物体
D.“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通过实验直接得出的结论
E、科学观点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
34.(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为同一物体A所处的不同状态;甲图中物体A处于单摆的最高点位置,此时速度为零。B点为A点的正下方;乙图中物体A处于竖直上抛的最高点位置,此时速度为零;丙、丁中物体A均保持静止状态;在这四种状态中,物体A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填序号);甲图中,物体A处于如图位置时,绳子突然断裂,物体A将落在 (选填“B点”、“B点左侧”或“B点右侧”)。
35.(2024七下·杭州期末)小金在做题时,看到了如下三幅图像;他整理相应信息设计如下表格,并按①②③的顺序做了部分推理;
阶段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时间 0~3s 3~6s 6~9s
状态 静止 向右加速 向右匀速
f和F大小关系 f=F fF大小 2N 6N 4N
f大小 ② ③4N 4N
(1)①处应填 ,②处应填 ;
(2)小金在③处填4N的依据是:在阶段二和阶段三,物体受到的都是滑动摩擦力,因为 两个因素均不变,所以两个阶段受到的摩擦力相等。
36.(2024七下·杭州期末)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测量物块与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实验(如图)。
(1)此时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为 牛;
(2)当木板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A、B的示数大小关系为FA FB(选填“>”“<”或“=”)。
37.(2024七下·杭州期末)人们发现汽车在行驶中所受到的空气阻力F1与汽车迎风面积S和汽车行驶速度v有关,得到实验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表1为汽车行驶速度v=20m/s时,空气阻力F1与迎风面积S的有关数据,表2为迎风面积S=4.0m2时,空气阻力F1与汽车行驶速度的有关数据);
表1
S/m2 1.0 2.0 3.0 4.0
F1/N 103 206 309 412
表2
v/m·s-1 10 20 30 40
F1/N 103 412 1648
(1)由表1数据可知: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时,空气阻力与迎风面积成 关系;
(2)表2空格中的数据应为 。
38.(2024七下·杭州期末)第19届亚运会在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浙江杭州举行。
(1)9月23日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这一天位于如图地球绕日公转中的 位置。
(2)亚运期间,9月29日(农历八月十五),也是我们传统佳节“中秋节”,这一天的月相是 (选填“新月”、“上弦月”、“满月”或“下弦月”)。10月1日又是我国的国庆节,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 (选填“北半球”、“南半球”或“赤道”)。
39.(2024七下·杭州期末)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取3个罐头瓶编号1-3号,每一瓶底放6层餐巾纸,每一瓶中放10粒大豆种子于餐巾纸上。
步骤二:将1-3号瓶做了如下不同的处理,5天后取出,观察到如下实验现象。
编号 处理方法 实验操作 放置环境 萌发情况
1 不做处理 盖上瓶盖 放入25℃的培养箱中 不萌发
2 不做处理 盖上瓶盖 放入5℃的培养箱中 不萌发
3 向瓶中加水至餐巾纸湿润 盖上瓶盖 放入25℃的培养箱中 萌发
请你根据步骤和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1号瓶与 号瓶组合,可以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2)实验中每个培养皿放入10粒种子的目的是 。
(3)由表中信息能得出的结论: ;
(4)利用这些器材,还能探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说明实验设计思路:设置4号瓶 。
40.(2024七下·杭州期末)用如图甲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请回答:
(1)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点燃的蜡烛A,移动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直到与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甲所示;看见它们重合是由于光的 (选填“反射”“折射”或“反射和折射”)。
(2)若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观察到蜡烛A的像总是在蜡烛B的上方,则玻璃板的放置可能是如图 (选填“乙”或“丙”)
(3)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将蜡烛B换成光屏并前后移动,若光屏上 (选填“有”或“没有”)A的像,可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
(4)若图甲中A到玻璃垂直距离为5cm,将蜡烛A沿垂直于玻璃板方向靠近玻璃板1cm,此时像与物之间的距离变成 cm;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1.(2024七下·杭州期末)小乐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将测得的物距(u)、像距(v)、计算得到的物距与像距的和(u+v)、成像情况记录在表中。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物距像距(u+v)、/cm 像与物大小比较 像的虚实
1 60.0 12.0 72.0 缩小 实像
2 50.0 12.5 62.5 缩小 实像
3 40.0 13.3 53.3 缩小 实像
4 30.0 15.0 45.0 缩小 实像
5 20.0 20.0 40.0 等大 实像
6 16.0 26.7 42.7 放大 实像
7 14.0 35.0 49.0 放大 实像
8 12.0 60.0 72.0 放大 实像
(1)根据实验数据可得透镜的焦距为 cm。
(2)根据实验序号1~8的数据,分析比较像距(v)随物距(u)变化的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越来越小, 。
(3)小乐想得到一个正立的虚像,应该如何操作: 。
42.(2024七下·杭州期末)山东某市文旅局发起抓金砖挑战,承诺倘若有人能够抓起25公斤价值1000多万元的纯金金砖,就将其赠送。金砖的形状如图甲所示,其侧面A为梯形。小金动手模拟了单手抓金砖的情境,探究抓起物体能力的影响因素。实验装置如图乙。实验中,小金设置好变量后,向沙桶内慢慢装入沙子,直到轻质物块掉落,得到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轻质物块表面粗糙程度 粗糙 粗糙 粗糙 较光滑
轻质物块底角α度数 80° 75° 70° 80°
掉落时加入沙子的质量 200g 180g 165g 160g
(1)实验过程中,改变金砖质量的具体操作为 ;
(2)比较第1、2、3次实验的数据可知,抓起物块能力的大小与 有关;
(3)比较第 次实验的数据可知,抓起物块能力的大小与轻质物块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4)小科觉得小金可用质量为50g的钩码代替沙桶,还可以省去称量沙子质量的步骤。你赞同小科的看法吗?说明你的理由 。
43.(2024七下·杭州期末)在“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如图是小明同学设计的用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因素的两次实验情景,比较甲、乙两图得到的结论是 。
(2)在乙图中,小明保持压强计的橡皮膜到烧杯底部的高度不变。将橡皮膜朝向不同方向,发现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之后,向水中加入适量的食盐并充分搅拌(设液面高度不变),发现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与原来相比增加了,小明设计此步骤想探究的问题是 。
(3)实验时把金属盒放入液体中,通过观察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来判断液体压强的大小。在以下几个实验中,所用研究方法与此方法相同的有 (填序号)。
A.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之间关系
B.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慢慢抽出,听到罩内闹钟的铃声逐渐减弱,由此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C.乒乓球靠近正在振动的音叉,由乒乓球反弹反映音叉在振动
44.(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细线一端固定于O点,另一端系一小球,现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在A、B间摆动,不计空气阻力;请画出小球摆到A位置时受到的重力示意图。
45.(2024七下·杭州期末)物块A和传送带一起向右匀速直线运动。某一时刻,传送带突然停止运动,请画出此时物块A受到的摩擦力。
46.(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丙所示,两束光射向凸透镜,请补全通过凸透镜后的两条折射光线。
47.(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是司机在倒车时通过右后视镜看到右后方行人A的情景,P点是司机的眼睛,请你画出司机看到行人A的光路图。
48.(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B点是小鱼在水中的实际位置,水面上方C点的人眼看到小鱼在水中的像位于B'处,以小鱼鱼嘴B点代表小鱼,请画出人眼看到小鱼的光路图。
49.(2024七下·杭州期末)小刚从家中(O点)出发到西湖文体中心(B点),路上采用了骑自行车和步行两种方式,假设两种方式都匀速。小刚从家里出发到达西湖文体中心的路程和时间情况如图所示。(并且不考虑转换行进方式时所耽误的时间)
(1)试通过计算说明OA段和AB段哪一段是步行的?
(2)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如果骑车和步行的速度都保持原来的速度,那么要使全程的平均速度为3米/秒,骑车和步行的时间分别是多少?
50.(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是我国生产的某型号重型卡车,技术参数如下表所示,当它匀速行驶时所受的摩擦力是其总重的0.2倍。则:(g取10N/kg)
卡车型号 *****
空载时的质量 2×104kg
轮胎个数 16
最大载货量 4×104kg
满载行驶时每只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 0.05㎡
(1)卡车在牵引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说明力能 。
(2)该卡车空载时,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所受的牵引力是多少
(3)某路面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9×105Pa,该卡车满载时通过该路面是否会对其造成损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人的发育、衰老和死亡
【解析】【分析】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其中身高体重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其次,性发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发育最突出的特征.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应及时了解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性道德观念.
【解答】A. 进入青春期后,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大脑兴奋性增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所以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正确;B. 形成两性生殖器官不是青春期的表现,错误;C.进入青春期后,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出现第二性征,如女孩乳房发育、男孩喉结突起等,正确;D.青春期人体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是身高突增和体重增加,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正确。
故选B
2.【答案】C
【知识点】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昆虫的发育过程;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鸟的发育过程
【解析】【分析】(1)蝴蝶和家蚕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且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别明显。完全变态发育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区别是完全变态发育要经历蛹期。
(2)青蛙的一生经过受精卵、蝌蚪、幼蛙和成蛙四个阶段,属于变态发育的过程,卵生、体外受精。
(3)鸽子属于鸟类,家兔属于哺乳动物,哺乳类最大的特点是胎生、哺乳。
【解答】阴影部分为甲乙的相同点。
A、若甲是蝴蝶,乙是蝗虫,甲是完全变态发育,乙是不完全变态发育,没有蛹期,A错误。
B、鸽子属于鸟类,家兔属于哺乳动物,鸽子是卵生,家兔是胎生,B错误。
C、若甲是青蛙,乙是家鸽,两者都为卵生,C正确。
D、若甲是家蚕,乙是青蛙,家蚕是体内受精,青蛙是体外受精,D错误。
故答案为:C。
3.【答案】D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图中的①胚轴、②胚芽、③胚根、④子叶、⑤种皮,⑥种子,⑦果皮,根据种子的结构和萌发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⑤是种皮,胚不包括种皮,A错误;
B.种子萌发初期的营养来自种子自身储存的营养物质,故B错误;
C.种子萌发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③胚根,故C错误;
D.果实由⑥种子和⑦果皮组成,故D正确。
故选D。
4.【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有性生殖是指: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植物利用种子繁殖后代。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植物的营养繁殖(植物的扦插、嫁接、分根、压条)、组织培养等。
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时,接上去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叫砧木。嫁接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要紧贴,结的果实与接穗相同。
【解答】A、果农将桃形李苗嫁接到生长快、易存活的桃树上,桃形李是接穗,桃树是砧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要确保嫁接成功,必须把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结合在一起,因为形成层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使得接穗和砧木长在一起,易于成活,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嫁接属于无性生殖,能保持接穗的优良性状,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嫁接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属于无性繁殖,嫁接的好处是既能保持亲本的 优良性状又能加快植物繁殖速度。所以用该方法培育出的果实能保留桃形李的优良性状,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答案】B
【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图中,甲是细菌、乙是霉菌、丙是酵母菌、丁是蘑菇。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霉菌、酵母菌和蘑菇都属于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和真菌均没有叶绿体,需要依赖现有的有机物生存。
【解答】A、图中甲是细菌,乙、丙、丁是真菌,它们的细胞内都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都需要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图中的甲细菌进行分裂生殖;乙、丙、丁都通过产生丁图中的a孢子来繁殖后代,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酵母菌是常见的单细胞真菌,它的细胞呈椭圆形,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 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能够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可以用来酿酒,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乙是霉菌,霉菌常为丝状的多细胞真菌,青霉、曲霉都是由菌丝构成的,霉菌细胞具有细胞壁,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对各个图片进行分析,推测实验过程,确定其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随着空气的抽出,真空罩中的声音越来越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错误;
B.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 鼓时用力不同,听其发声,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 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C错误。
D.图中钢尺伸出长,振动慢,音调低;钢尺伸出短,振动快,音调高,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布在法线两侧。【解答】A、激光笔向右平移远离墙壁,入射点右移,反射光线射到墙上的点往上移动,不能射中墙上的目标,故A不符合题意;
B、入射点不变减小入射角,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变小,反射光线射到墙上的点往上移动,不能射中墙上的目标,故B不符合题意;
C、平面镜保持水平往下移动,此时入射点左移,反射光线射到墙上的点往下移动,能射中墙上的目标,故C符合题意;
D、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入射点不变,入射角不变,反射角也不变,反射光线射到墙上的点也不变,不能射中墙上的目标,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图甲为镜面反射,图乙为漫反射。【解答】AB、新黑板从各个方向能看清字是发生了漫反射,原理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其原理如图乙所示,故A错误,B正确;
CD、黑板的某些部位由于反复摩擦,使其表面变得光滑,发生了镜面反射,造成了黑板反光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其原理如图甲所示,故CD错误。
故答案为:B。
9.【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 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对于球体而言,入射点与球心所在的直线即法线,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据此判断进入气泡球的折射光线。
【解答】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对于球体而言,入射点与球心所在的直线即法线,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就图而言,OO2所在的直线即法线,进入气泡球的折射光线可能为①。故选A。
10.【答案】D
【知识点】光的色散;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像与物等大,关于平面镜对称。【解答】A、看到灯光秀的倒影,是因为光照射到水面上发生反射,再进入人的眼睛,故A错误;
B、我们看到空中红色的光束,不是红外线,是红色的光,故B错误;
C、取下近视眼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则看到美景变模糊了,此时美景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面,故C错误;
D、灯光秀笔直的光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树荫下的光斑也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1.【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所成的像是光源倒立的实像。【解答】A、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倒立的,故A错误;
B、若内筒位置不变,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则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缩小的,故B错误;
C、若向右拉动内筒,此时像距增大,则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增大,则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大,故C正确;
D、若保持小孔和内筒的位置不变,向左平移蜡烛,此时物距增大,即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减小,则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小,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2.【答案】D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解答】A、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知,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故为了拍摄到更大的像应该将镜头靠近景物,故A错误;
B、相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故B错误;
C、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知,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知,物距应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3.【答案】B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磨砂一面较粗糙,摩擦力较大,区分磨砂面和平滑面可通过用手触摸继续判断,也可通过光线在粗糙面发生漫反射,在光滑面发生镜面反射来判断。【解答】A、毛玻璃的磨砂面凹凸不平,因此用手去触摸会感觉粗糙;毛玻璃的平滑面平整,因此用手去触摸不会感觉粗糙,所以可以用该方法分辨这两个面,故A可行,不符合题意;
B、光射入玻璃和射出玻璃都要发生反射和折射,毛玻璃一面磨砂,一面平滑,会使一部分光在磨砂面发生漫反射不能透过毛玻璃射出,并且透过毛玻璃的光经过磨砂面发生折射也会射向四面八方,光线散乱,导致进入人眼的光很少,所以隔着毛玻璃就看不清物体,无论光先从哪个面进入都会在磨砂面发生杂乱的反射和折射,使人看不清物体,故B不可行,符合题意;
C、用激光笔照射表面,在平滑面会发生镜面反射,因此会在光屏看到一个亮点;在粗糙的一面会发生漫反射,因此在光屏上不会看到一个亮点,所以可以用该方法分辨这两个面,故C可行,不符合题意;
D、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毛玻璃的磨砂面与水平桌面的接触面比毛玻璃的平滑面与水平桌面的接触面粗糙,因此磨砂面与水平桌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较大,故D可行,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答案】C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当天为北半球的夏至,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解答】B、结合图示,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故B错误;
A、此时是北半球的冬季,故A错误;
C、PMQ为昏线,故C正确;
D、此时赤道上昼夜等长,北回归线上昼短夜长,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5.【答案】C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日食是因为月球挡住了太阳,一般出现在初一,当天的月相为新月;月食是因为月球进入了地球的阴影区内,一般在十五、十六出现,月相为满月。【解答】A、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于是就发生了日食,要出现日食现象,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中间,所以应处在①位置,故A错误;
B、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通常是农历一个月循环一次。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即从农历初一到十五(十六),月相由新月到满月;下半月再由圆到缺,即从农历十五(十六)到初一,月相由满月到新月。③处是满月出现应该是每个月的农历十五,故B错误;
CD、月相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上半月变化规律,由缺到圆,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增大,直至满月,亮面在月球的右侧,下半月,由圆到缺,人们看到亮面面积逐渐减小,直至朔月,亮面在月球的左侧。月相变化经历新月一上弦月一圆月一下弦月一残月的过程。图中②处的月相是上弦月,③处月相是满月,④处的月相是下弦月,故C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C。
16.【答案】D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物体是运动的,据此分析答题。
【解答】 (1)小金相对于车厢位置保持不变,若选车厢为参照物,小金是静止的,故①错误,②正确;
(2)小金相对于站台位置不断变化,若选站台为参照物,小金是运动的,故③错误,④正确;
那么正确的是②④。
故选D。
17.【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路程时间图像是一条与横坐标相平行的直线时,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斜线时,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用计算速度。【解答】AB、根据乙的图象可知,0s到2s为一条倾斜直线,说明乙在这段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2s到4s,乙的图象为水平直线,说明此时乙静止,平均速度是总路程与总时间之比,所以0到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
故AB错误;
C、甲的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说明甲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而2s以后乙一直静止,所以,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不相等,故C错误;
D、甲、乙两位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且从图中可知,3s时甲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所以甲在乙的后方,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8.【答案】C
【知识点】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平均速度等于路程与对应时间的比值,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由于无法获知前5s内和后5s内通过的路程,因此无法计算出这两个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故A、B错误;
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为:,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9.【答案】B
【知识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茶杯静止,受力平衡,平衡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同一物体上。
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两个物体上。【解答】A、由于茶杯对桌面有压力,所以桌面才支持茶杯,即压力的相互作用力是支持力,故A错误;
B、茶杯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故B正确;
C、重力是茶杯受到的力,而压力是桌面受到的力,所以重力和压力不是一对平衡力,故C错误;
D、茶杯受到的重力和茶杯受到的支持力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所以重力和支持力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20.【答案】A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运动状态包括运动的速度和方向做曲线运动时,运动的方向时刻在变,说明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惯性是物质的属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惯性力”“惯性作用”等,只能说“受到惯性”或“由于惯性”,惯性大小只和质量有关。【解答】A、匀速过弯道时,运动的快慢不变,大运动的方向变化,运动状态一定发生变化,故A正确;
B、重力的始终竖直向下,但支持力是垂直于接触面的,只有在水平面上运动时,支持力与重力在同一直线上,故B错误;
C、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不是力,故C错误;
D、用力蹬踏脚踏板时,自行车的运动速度不一定在增加,比如爬坡时,用力蹬踏脚踏板,速度可能减小,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1.【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重力的大小;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对重力、速度、音调和压强的认识判断。
【解答】 A.一个中学生的体重约为500N,故A错误;
B.一个中学生的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2m/s,故B正确;
C.人的听觉范围为20~20000Hz,所以一个初中生能听到声波的最高频率约为20000赫兹,故C错误;
D.一个初中生双脚站立地面,对地面的压力F=G=500N,地面的受力面积约为S=0.04m2,
所以一个初中生双脚站立地面,对地面的压强,故D错误。
故选B。
22.【答案】D
【知识点】弹力;力的测量
【解析】【分析】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挂钩受到的拉力。【解答】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弹簧测力计不可能只受一个力的作用;图甲中,弹簧测力计静止,受到的是平衡力的作用,弹簧所受的拉力为2N,因此其示数就是2N;图乙中,弹簧测力计也是静止的,与图甲效果相同,因此也受到的是平衡力的作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是2N,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3.【答案】C
【知识点】惯性
【解析】【分析】惯性是物质的属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惯性力”“惯性作用”等,只能说“受到惯性”或“由于惯性”,惯性大小只和质量有关。【解答】A、下滑时速度增大,惯性不变,故A错误;
B、人和皮划艇质量不同,虽然下滑时人和皮划艇速度相同,但人和皮划艇惯性大小不同,故B错误;
C、人具有惯性,在拐弯处人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人的身子会往一侧倾斜,故C正确;
D、滑到底部后不能马上停止,是因为橡皮艇具有惯性,惯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4.【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图甲中路程时间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计算物体的速度。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受力平衡,可知推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物体的速度大小无关,可知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变。【解答】由图甲可知,物体运动速度
由图乙可知,物体运动速度
v2=4m/s
所以v1故答案为:B。
25.【答案】B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容器静止,受力平衡,容器与墙壁之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可知存在静摩擦,静摩擦与容器和水的总重力相等,总重力逐渐变大,可知静摩擦力逐渐变大。【解答】AB、由题知容器始终保持静止状态,受力平衡,所受的摩擦力等于水的重力,所以容器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增大,故A错误,B正确;
CD、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若最大静摩擦力大于重力时,力F可能不变,若最大静摩擦力小于等于重力时F要增大,故CD错误。
故答案为:B。
26.【答案】B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平衡力的辨别;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b与a一起做匀速运动,之间没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可知ab之间不存在摩擦力。【解答】A、物体a在水平方向只受到拉力和摩擦力,匀速运动时受力平衡,所以拉力F与a受到的摩擦力是相等的,故A错误;
BD、由于b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故B正确,D错误;
C、a受到的重力小于地面对a的支持力,a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a的支持力不是一对平衡力,故C错误。
故答案为:B。
27.【答案】C
【知识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A.对物体A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力的知识确定B对A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再根据相互作用力的特点确定A对B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
BC.对B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力的知识计算地面对B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
D.根据相互作用力的原理分析B对地面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A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拉力和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A受到B的摩擦力为30N,方向水平向右。根据力的相互性可知,A对B的摩擦力为30N,方向水平向左, 故A错误;
BC.对B受力分析,它受到A水平向左的摩擦力、水平向右的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和地面对B的摩擦力相互平衡,则地面对B的摩擦力为f地面=fAB-F=,方向水平向右,故C正确,B错误;
D.物体间力的作用时相互的,地面对物体B的摩擦力的大小为8N,物体B对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为8N,方向水平向左,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8.【答案】A
【知识点】压强大小比较
【解析】【分析】上下同宽的规格固体,对地面的压强可用进行计算,由此能判断AB密度大小,结合可判断AB重力大小。【解答】因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所以,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强
AB.根据题意知道
pA=pB
hA<hB
由p=ρgh知道
ρA>ρB
故A正确,B错误;
D.又因为
pA=pB
SA>SB
且
所以
GA>GB
即
mA>mB
故D错误;
C.由于hA<hB,SA>SB,所以,由V=Sh不能确定A的体积一定大于B的体积,故C错误。
故答案为:A。
29.【答案】D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判断。
【解答】 A.车把手和脚踏板上凹凸不平的纹路——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增大摩擦,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自行车的轮胎做成圆形——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减小摩擦,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刹车时用力捏紧手刹——增大压力增大摩擦,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车座面积相对较大——增大接触面积减小压强,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0.【答案】A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液体体积大小结合密度公式可求得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由可判断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大小;上下不同宽的容器,液体对底面的压力不等于液体的重力,上宽下窄的容器,液体对底面的压力小于液体的重力;上窄下宽的容器,液体对底面的压力大于液体的重力。
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等于容器和液体的总重力,与容器的形状无关。【解答】由题意可知,两容器内液体的质量m相同,由图可知,容器a内液体的体积较小,由可知,,则由可知,液体对容器底压强;由和可得,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因a容器内液体的体积,b容器内液体的体积,所以
则;因为a容器内液体的质量等于b容器内液体的质量,容器的质量也相同,容器和液体的总重力相等,所以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由图知,根据知;综上所述,①②③④正确。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31.【答案】受精卵;输卵管;子宫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
【解析】【分析】甲图中:A精子;B卵巢;C受精卵;D分娩;乙图中:1卵巢;2输卵管;3子宫;4阴道。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输送卵细胞,为受精提供场所;子宫为胚胎发育提供场所;阴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
【解答】(1)生殖细胞包括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有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C是受精卵,形成的场所在图乙中的2输卵管。
(2)受精卵不断进行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植入子宫内膜,这是怀孕;胚泡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怀孕到38周左右,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一起从母体的阴道排出,胚胎发育的主要部位是图乙中的3子宫。
32.【答案】风媒花;1;蛹
【知识点】动物的生长时期;植物的有性生殖;传粉及其途径;果实与种子的形成
【解析】【分析】(1)根据“柱头呈须状张开,能分泌黏液”可知,杨梅花属于风媒花;虫媒花一般颜色鲜艳,有香味和香甜的花蜜,能吸引昆虫等为其传粉。
(2)绿色开花植物经过传粉受精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种子的数量小于等于胚珠的数量。
(3)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区别是完全变态发育要经历蛹期。
(2)昆虫的发育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昆虫的发育经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解答】(1)杨梅树是雌雄异株的,雄株只能开雄花,花粉多而轻(如图乙):雌株只能开雌花,柱头呈须状张开,能分泌黏液。所以,杨梅靠风力传播花粉,为风媒花。
(2)绿色开花植物经过传粉受精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因此一朵杨梅雌花的子房里有1颗胚珠,理由是一个果实中有1个种子。
(3)果蝇的生长发育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而蝗虫的生长发育经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所以,果蝇比蝗虫多了蛹期。
33.【答案】控制小车下滑到水平面的速度相同;c;CE
【知识点】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实验探究的是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则应控制除阻力以外的条件相同,例如物体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
(2)根据接触面越光滑,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状态改变得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进行判断。
(3)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科学推理得出的,不能被实验验证。【解答】(1)根据控制变量法,在实验过程中,该同学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静止释放,这一操作的目的是控制小车下滑到水平面的速度相同。
(2)玻璃表面最光滑,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最小,通过的距离最长,速度减小得最慢,小金根据图甲实验绘制出小车速度一时间关系图,其中在玻璃表面滑行的图像是c。
(3)A、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去维持,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物体在不受力时会停止运动,故A错误;
B、伽利略提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去维持;而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B错误,
C、相对牛顿的观点,笛卡尔观点未涉及静止物体,故C正确;
D、“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归纳概括得出的结论,故D错误;
E.科学观点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故E正确。
故答案为:CE。
34.【答案】丙、丁;B点
【知识点】平衡状态的判断;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将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可知,甲和乙中的小球不能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受力不平衡。【解答】甲图中物体A处于单摆的最高点位置时,受到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受到绳子的拉力方向为沿绳子向上,两个力方向不相反,所以受到的不是平衡力,不处于平衡状态;乙图中物体A处于竖直上抛的最高点位置时,只受到重力作用,所以受到的不是平衡力,不处于平衡状态;丙图中物体A保持静止状态,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处于平衡状态;丁图中物体A保持静止状态,是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在这四种状态中,物体A处于平衡状态的是丙、丁。
甲图中物体A处于单摆的最高点位置,此时速度为零,绳子突然断裂,物体A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由于B点为A点的正下方,所以物体A将落在B点。
35.【答案】f=F;2N;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结合图像可知,阶段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摩擦力等于拉力。
(2)根据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及压力大小有关进行分析。【解答】(1)由丙图可知,6~9s物体向右匀速运动,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f=F。
由丙图可知,0~3s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是平衡状态,受到的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
f=F=2N
(2)由于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只受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影响,与运动速度无关,所以在阶段二和阶段三,物体都处于运动状态,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都不变,故两个阶段受到的摩擦力相等。
36.【答案】2.2;>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的测量;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1)分析测力计的分度值,再根据分度值进行读数。
(2)上方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受力平衡,与木板间的摩擦力等于测力计的示数,平衡力方向相反,可知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水平向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可知木板受到的摩擦力水平向左,木板与地面间也存在摩擦力,地面给木板的摩擦力水平向左,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可知水平向右的拉力等于两个水平向左的摩擦力之和。【解答】(1)由图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2N。
(2)图中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受到水平向左弹簧测力计B的拉力和水平向右的摩擦力,大小相等,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木板受到木块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B的拉力;长木板在水平方向受到弹簧测力计A水平向右的拉力、水平地面对木板向左的摩擦力和木块对木板向左的摩擦力的作用,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到的力是平衡力,弹簧测力计A水平向右的拉力
FA=f地+f'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于木块对木板的摩擦力,所以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大于弹簧测力计B的示数。
37.【答案】正比;927
【知识点】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可得迎风面积越大,阻力越大。
(2)根据表中数据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可得当汽车行驶速度增大到2倍时,汽车所受空气阻力增大到4倍,据此判断表2中缺少的数据。【解答】(1)观察表1数据发现,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时,空气阻力随迎风面积增大而增大,且空气阻力与迎风面积的比值不变,所以空气阻力与迎风面积成正比。
(2)探究汽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与行驶的速度关系时,要控制汽车正面的迎风面积相同;由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当汽车行驶速度增大到2倍时,汽车所受空气阻力增大到4倍;当汽车行驶速度增大到4倍时,汽车所受空气阻力增大到16倍;所以当汽车行驶速度增大到3倍时,汽车所受空气阻力增大到9倍,所以缺少的数据F1=103N×9=927N。
38.【答案】(1)D
(2)满月;南半球
【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解析】【分析】(1)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这天全球昼夜等长。
(2)月相看的是农历时间,十五是满月。秋分到次年的春分之间太阳的直射点都在南半球,冬至直射点在最南边,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解答】(1)读图并根据所学可知,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即当地球处于C位置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即当地球处于A位置时,为北半球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当地球处于B位置时,为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为3月21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当太阳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当地球处于D位置时,为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为9月23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故2022年9月23日地球运行在秋分日,即此时地球绕日公转中的D位置。
(2)根据所学可知,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向着地球,于是我们看到了圆圆的月亮,称为“满月”。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到第二年的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10月1日我国的国庆节当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1)读图并根据所学可知,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即当地球处于C位置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即当地球处于A位置时,为北半球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当地球处于B位置时,为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为3月21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当太阳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当地球处于D位置时,为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为9月23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故2022年9月23日地球运行在秋分日,即此时地球绕日公转中的D位置。
(2)根据所学可知,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向着地球,于是我们看到了圆圆的月亮,称为“满月”。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到第二年的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10月1日我国的国庆节当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39.【答案】3;增加实验的可靠性,排除偶然性;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一定的水分;放过量水种子淹没在清水中,盖上瓶盖,放入25℃的培养箱中,种子不萌发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变量唯一结合表中数据进行分析。
(2)为防止种子自身等原因导致误差,实验时在每组实验中要多准备几粒种子。
(3)由表中数据可知,添加了水分的编号3种子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分,不能得出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因为2号和3号存在两个变量。
(4)要探究空气的影响,则变量只能是空气,实验4可在3得到基础上将种子完全浸没,其它条件与3相同。种子在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都具备时才能萌发。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具有足够的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解答】(1)对照实验具有变量的唯一性,1号瓶(不做处理)与3号瓶(向瓶中加水至餐巾纸湿润)组合,可以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唯一变量是水分。
(2)实验中每个培养皿放入10粒种子而不是1粒,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增加实验的可靠性,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
(3)由表中信息可知:1号瓶与3号瓶对照,变量是水分。1号瓶与2号瓶对照,变量是温度,根据实验结果“种子的萌发情况”,能得出的结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一定的水分。
(4)利用这些器材,还能探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设计思路添加第4号瓶,向瓶中加水至淹没种子,其他条件与第3号瓶相同。这样,4号瓶放过量水种子淹没在清水中,缺乏充足的空气,种子不萌发。4号瓶与3号瓶对照,可证明空气对种子萌发有影响。
40.【答案】反射和折射;丙;没有;8;不变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光经过不同介质时将发生折射。
(2)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且物与像之间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进行判断。
(3)虚像是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4)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解答】(1)能够看到蜡烛B是因为光的反射,能够看到蜡烛A的像是因为光的折射,故看见它们重合是由于光的反射和折射。
(2)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知,物象关于平面镜对称,观察到蜡烛A的像总是在蜡烛B的上方,则玻璃板的放置可能是如图丙所示。
(3)将蜡烛B换成光屏并前后移动,若光屏上有蜡烛A的像则说明是实像,光屏上没有蜡烛A的像则说明是虚像。
(4)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知,物像等大,所以像的大小不变。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将蜡烛A沿垂直于玻璃板方向靠近玻璃板1cm,此时,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为4c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为4cm,则物像之间的距离为8cm。
41.【答案】10;像距越来越大;物距小于10cm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等大的像判断凸透镜的焦距。
(2)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可知物距变小,像距将变大,像的大小也在变大。
(3)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将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解答】(1)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像距也为2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可知,由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数据知,当物距为40cm时像距也为40cm,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2)由成像情况记录表可知,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来越小,像距越来越大,像越来越大,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越来越小,像距越来越大。
(3)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知,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的虚像,且像和物在同一侧。
42.【答案】向沙桶内慢慢装入沙子,直到轻质物块掉落;轻质物块底角α的度数;1、4;不赞同,因为用钩码不能连续改变拉力的大小
【知识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当研究的对象不易直接测量时,可采用转换法,用更易观察的对象来反映不易观察的对象。
(2)由表中数据可知,这三组实验的变量为物块底角的角度,可知抓起物块能力的大小与轻质物块底角α的度数有关。
(3)要探究物块能力的大小与轻质物块表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则应控制除轻质物块表面粗糙程度以外的因素都相同,据此结合表中数据进行分析。
(4)沙子可以微调质量,钩码不能,所以使用沙子进行实验更合适。【解答】(1)实验过程中,通过改变沙桶内装入沙子的质量来改变金砖质量,直到轻质物块掉落,这用到了转换法。
(2)比较第1、2、3次实验的数据知轻质物块表面粗糙程度相同,轻质物块底角α的度数不同,掉落时加入沙子的质量不同,故可以得出抓起物块能力的大小与轻质物块底角α的度数有关。
(3)要探究抓起物块能力的大小与轻质物块表面粗糙程度的关系,需要控制轻质物块底角α度数相同,改变轻质物块表面粗糙程度,实验1、4符合题意。
(4)小科觉得小金可用质量为50g的钩码代替沙桶,还可以省去称量沙子质量的步骤,所以不赞同他的想法,理由是:用钩码不能连续改变拉力的大小。
43.【答案】在液体密度相同时,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不变;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AC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可知,实验探究的是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U形管两侧液面相差越大,说明液体压强越大。
(2)向水中加盐,盐溶解后液体的密度增大,可知探究的是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3)实验采用了更易观察的对象来反映不易观察的对象,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解答】(1)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甲、乙两图密度相同,深度不同,分析可得:在液体密度相同时,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2)同种液体,在相同的位置,各个方向的压强相同,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不变。
小明设计此步骤,深度不变,加盐后液体的密度增大,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增大,说明:在深度相同的情况下,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该步骤是为了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
(3)实验时把金属盒放入液体中,通过观察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来判断液体压强的大小。所用研究方法是转换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之间关系实验和探究音叉的振动所用的实验方法是转换法,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没有用到转换法,故AC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
44.【答案】
【知识点】重力及其方向
【解析】【分析】根据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位置,重力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下画图。【解答】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在重心上,即为球心处,过球心作竖直向下的重力,如下图所示:
45.【答案】
【知识点】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之间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物块相对于传送带水平向右运动,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水平向左。【解答】物体和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相对于传送带没有发生相对运动,也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所以不受摩擦力的作用;当传送带突然停止运动,物块由于惯性,会继续向右运动,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f,如图所示:
46.【答案】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经过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经过光心爱你的光线不发生偏折,沿原来的方向继续传播;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将发生偏折,沿与主光轴平行的方向射出;光路具有可逆性,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解答】由凸透镜的特点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47.【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我们能看到A是因为A反射的光线进入的眼睛。【解答】先延长平面镜,然后做A点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然后连接A'P,与平面镜的延长线交于一点O,O即为入射点,连接AO即为入射光线,再连接OP即为反射光线,光由行人射向司机,如下图所示:
48.【答案】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人眼认为光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先连接C与像点,连线与水面的交点即为入射点,连接B入射点即为入射光线,连接入射点和C即为折射光线。【解答】人之所以能看到水中的B点,是由B点的反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在界面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眼,B’是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到的B点的虚像,故连接B'、C点,连线B'C与界面的交点,即为入射点O,OC即为折射光线, BO即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49.【答案】(1)如图所示,OA段5min行驶的路程为1800m,速度为
AB段20min行驶了1800m,速度为
比较可知,OA段的速度大于AB段的速度,故OA段骑自行车, AB段步行。
(2)全过程行驶的总路程为3600m,总时间为25min,平均速度为
(3)全程的平均速度为3米/秒,由知,总是时间为
则有
代入数据化简得
答:(1)OA段骑自行车, AB段步行。
(2)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3)如果骑车和步行的速度都保持原来的速度,那么要使全程的平均速度为3米/秒,骑车的时间为400s,步行的时间是800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1)OA段和AB段均为倾斜的直线,说明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分别计算两段的速度,速度小的为步行阶段。
(2)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得全程的平均速度。
(3)总路程不变,根据总路程除以平均速度可求得总时间,联立时间和路程算式计算每个阶段的时间。
50.【答案】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该卡车空载时所受重力:,该卡车空载时,匀速行驶受到的摩擦力: ,因为卡车匀速行驶,卡车受到的牵引力和摩擦力为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所受的牵引力:。;该卡车满载时,总质量:,总重力:,对水平路面的压力: ,受力面积:对路面的压强:所以该卡车满载时通过隧道不会对路面造成损坏。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重力的大小;压力及重力与压力的区别;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做匀速直线运动,牵引力等于阻力。
(3)根据表中数据结合计算压强,与9×105Pa进行对比,若大于9×105Pa则会对路面造成损坏。【解答】(1)卡车在牵引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 / 1浙江省杭州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1.(2024七下·杭州期末)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也是重要的生长发育阶段。下列关于青春期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大脑兴奋性增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B.形成两性生殖器官
C.女孩乳房发育、男孩喉结突起等第二性征出现
D.身高突增,心肺等器官功能增强
【答案】B
【知识点】人的发育、衰老和死亡
【解析】【分析】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其中身高体重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其次,性发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发育最突出的特征.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应及时了解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性道德观念.
【解答】A. 进入青春期后,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大脑兴奋性增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所以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正确;B. 形成两性生殖器官不是青春期的表现,错误;C.进入青春期后,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出现第二性征,如女孩乳房发育、男孩喉结突起等,正确;D.青春期人体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是身高突增和体重增加,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正确。
故选B
2.(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阴影部分表示甲、乙两种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共同特征。下列有关阴影部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甲是蝴蝶,乙是蝗虫,则阴影部分可表示有蛹期
B.若甲是鸽子,乙是家兔,则阴影部分可表示胎生
C.若甲是青蛙,乙是家鸽,则阴影部分可表示卵生
D.若甲是家蚕,乙是青蛙,则阴影部分可表示体内受精
【答案】C
【知识点】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昆虫的发育过程;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鸟的发育过程
【解析】【分析】(1)蝴蝶和家蚕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且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别明显。完全变态发育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区别是完全变态发育要经历蛹期。
(2)青蛙的一生经过受精卵、蝌蚪、幼蛙和成蛙四个阶段,属于变态发育的过程,卵生、体外受精。
(3)鸽子属于鸟类,家兔属于哺乳动物,哺乳类最大的特点是胎生、哺乳。
【解答】阴影部分为甲乙的相同点。
A、若甲是蝴蝶,乙是蝗虫,甲是完全变态发育,乙是不完全变态发育,没有蛹期,A错误。
B、鸽子属于鸟类,家兔属于哺乳动物,鸽子是卵生,家兔是胎生,B错误。
C、若甲是青蛙,乙是家鸽,两者都为卵生,C正确。
D、若甲是家蚕,乙是青蛙,家蚕是体内受精,青蛙是体外受精,D错误。
故答案为:C。
3.(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为大豆生长发育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共同组成了胚
B.种子萌发初期的营养来自肥沃土壤
C.种子萌发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①胚芽
D.果实由⑥种子和⑦果皮组成
【答案】D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图中的①胚轴、②胚芽、③胚根、④子叶、⑤种皮,⑥种子,⑦果皮,根据种子的结构和萌发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⑤是种皮,胚不包括种皮,A错误;
B.种子萌发初期的营养来自种子自身储存的营养物质,故B错误;
C.种子萌发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③胚根,故C错误;
D.果实由⑥种子和⑦果皮组成,故D正确。
故选D。
4.(2024七下·杭州期末)有一种桃形李又大又甜,果农将这种桃形李枝条嫁接到生长快、易存活的桃树上。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嫁接时桃树作砧木,桃形李枝条作接穗
B.嫁接时应该把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贴
C.嫁接是营养繁殖的方法之一,属于有性生殖
D.嫁接后培育出的果实能保留桃形李的优良性状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有性生殖是指: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植物利用种子繁殖后代。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植物的营养繁殖(植物的扦插、嫁接、分根、压条)、组织培养等。
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时,接上去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叫砧木。嫁接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要紧贴,结的果实与接穗相同。
【解答】A、果农将桃形李苗嫁接到生长快、易存活的桃树上,桃形李是接穗,桃树是砧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要确保嫁接成功,必须把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结合在一起,因为形成层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使得接穗和砧木长在一起,易于成活,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嫁接属于无性生殖,能保持接穗的优良性状,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嫁接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属于无性繁殖,嫁接的好处是既能保持亲本的 优良性状又能加快植物繁殖速度。所以用该方法培育出的果实能保留桃形李的优良性状,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2024七下·杭州期末)甲、乙、丙和丁分别是四种生物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甲与乙、丙、丁的共同点是都需要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
B.图中的甲、乙、丙、丁都通过产生丁图中的[a]孢子来繁殖后代
C.丙生物具有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和细胞核这些结构,可以用来酿酒
D.乙是霉菌,属于多细胞真菌,有细胞壁
【答案】B
【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图中,甲是细菌、乙是霉菌、丙是酵母菌、丁是蘑菇。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霉菌、酵母菌和蘑菇都属于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和真菌均没有叶绿体,需要依赖现有的有机物生存。
【解答】A、图中甲是细菌,乙、丙、丁是真菌,它们的细胞内都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都需要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图中的甲细菌进行分裂生殖;乙、丙、丁都通过产生丁图中的a孢子来繁殖后代,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酵母菌是常见的单细胞真菌,它的细胞呈椭圆形,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 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能够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可以用来酿酒,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乙是霉菌,霉菌常为丝状的多细胞真菌,青霉、曲霉都是由菌丝构成的,霉菌细胞具有细胞壁,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是学习声学知识时所做的几个探究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铃声渐小,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B.还在发声的音叉,使吊着的乒乓球反复弹起。该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C.击鼓时用力不同,听其发声,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
D.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听其发声观察振动快慢,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对各个图片进行分析,推测实验过程,确定其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随着空气的抽出,真空罩中的声音越来越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错误;
B.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 鼓时用力不同,听其发声,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 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C错误。
D.图中钢尺伸出长,振动慢,音调低;钢尺伸出短,振动快,音调高,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故D错误。
故选B。
7.(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若要使激光笔发出的激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能射中墙上的目标,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激光笔向右平移远离墙壁 B.入射点不变减小入射角
C.平面镜保持水平往下移动 D.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布在法线两侧。【解答】A、激光笔向右平移远离墙壁,入射点右移,反射光线射到墙上的点往上移动,不能射中墙上的目标,故A不符合题意;
B、入射点不变减小入射角,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变小,反射光线射到墙上的点往上移动,不能射中墙上的目标,故B不符合题意;
C、平面镜保持水平往下移动,此时入射点左移,反射光线射到墙上的点往下移动,能射中墙上的目标,故C符合题意;
D、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入射点不变,入射角不变,反射角也不变,反射光线射到墙上的点也不变,不能射中墙上的目标,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甲、乙为两种反射类型的模式图,下列关于它们说法正确的是( )
A.新黑板从各个方向能看清字,其原理如图甲所示
B.新黑板从各个方向能看清字,其原理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用久的黑板会出现反光,其原理如图乙所示
D.用久的黑板会出现反光,其原理不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图甲为镜面反射,图乙为漫反射。【解答】AB、新黑板从各个方向能看清字是发生了漫反射,原理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其原理如图乙所示,故A错误,B正确;
CD、黑板的某些部位由于反复摩擦,使其表面变得光滑,发生了镜面反射,造成了黑板反光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其原理如图甲所示,故CD错误。
故答案为:B。
9.(2024七下·杭州期末)在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将空气注入水球,形成的气泡球与水球的球心都在O点。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水球的光路如图所示,其中球心O与入射点O1的连线为法线。则进入气泡球的折射光线可能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 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对于球体而言,入射点与球心所在的直线即法线,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据此判断进入气泡球的折射光线。
【解答】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对于球体而言,入射点与球心所在的直线即法线,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就图而言,OO2所在的直线即法线,进入气泡球的折射光线可能为①。故选A。
10.(2024七下·杭州期末)滨江区沿江灯光秀是滨江的标志性美景,如图笔直光束交相舞动,钱塘江面亦是光影盛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钱塘江水中看到灯光秀的倒影,是折射形成的虚像
B.我们看到空中红色的光束,这就是红外线
C.取下近视眼镜,美景变模糊了,是因为成像在视网膜后面
D.灯光秀笔直的光束形成的原因跟树荫下的光斑成因一致
【答案】D
【知识点】光的色散;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像与物等大,关于平面镜对称。【解答】A、看到灯光秀的倒影,是因为光照射到水面上发生反射,再进入人的眼睛,故A错误;
B、我们看到空中红色的光束,不是红外线,是红色的光,故B错误;
C、取下近视眼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则看到美景变模糊了,此时美景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面,故C错误;
D、灯光秀笔直的光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树荫下的光斑也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1.(2024七下·杭州期末)小欢用针孔照相机(即小孔成像实验装置)观察蜡烛的烛焰,若保持小孔和蜡烛的烛焰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正立的
B.若内筒位置不变,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放大的
C.若向右拉动内筒,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大
D.若保持小孔和内筒的位置不变,向左平移蜡烛,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大
【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所成的像是光源倒立的实像。【解答】A、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倒立的,故A错误;
B、若内筒位置不变,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则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是缩小的,故B错误;
C、若向右拉动内筒,此时像距增大,则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增大,则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大,故C正确;
D、若保持小孔和内筒的位置不变,向左平移蜡烛,此时物距增大,即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减小,则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小,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2.(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是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拍照时,将镜头对准景物,相机通过自动调节,就能在传感器上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拍摄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远离花朵
B.相机镜头的成像原理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
C.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缩小的实像
D.为了拍摄整株花束,物距应大于二倍焦距
【答案】D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解答】A、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知,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故为了拍摄到更大的像应该将镜头靠近景物,故A错误;
B、相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故B错误;
C、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知,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知,物距应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3.(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是实验室中的毛玻璃片,一面磨砂,一面平滑。为了分辨这两个面,下列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
A.用手去触摸,粗糙的一面是磨砂面
B.透过毛玻璃片看不清远处物体,朝向眼睛的一面是磨砂面
C.用激光笔照射表面,反射后可在光屏上成一个亮点的一面是平滑面
D.压力相同时,与同一水平桌面之间滑动摩擦力较大的一面是磨砂面
【答案】B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磨砂一面较粗糙,摩擦力较大,区分磨砂面和平滑面可通过用手触摸继续判断,也可通过光线在粗糙面发生漫反射,在光滑面发生镜面反射来判断。【解答】A、毛玻璃的磨砂面凹凸不平,因此用手去触摸会感觉粗糙;毛玻璃的平滑面平整,因此用手去触摸不会感觉粗糙,所以可以用该方法分辨这两个面,故A可行,不符合题意;
B、光射入玻璃和射出玻璃都要发生反射和折射,毛玻璃一面磨砂,一面平滑,会使一部分光在磨砂面发生漫反射不能透过毛玻璃射出,并且透过毛玻璃的光经过磨砂面发生折射也会射向四面八方,光线散乱,导致进入人眼的光很少,所以隔着毛玻璃就看不清物体,无论光先从哪个面进入都会在磨砂面发生杂乱的反射和折射,使人看不清物体,故B不可行,符合题意;
C、用激光笔照射表面,在平滑面会发生镜面反射,因此会在光屏看到一个亮点;在粗糙的一面会发生漫反射,因此在光屏上不会看到一个亮点,所以可以用该方法分辨这两个面,故C可行,不符合题意;
D、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毛玻璃的磨砂面与水平桌面的接触面比毛玻璃的平滑面与水平桌面的接触面粗糙,因此磨砂面与水平桌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较大,故D可行,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为某日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时的示意图。由图可知,此日( )
A.北半球处于夏季 B.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
C.PMQ为昏线 D.北回归线上昼夜等长
【答案】C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当天为北半球的夏至,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解答】B、结合图示,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故B错误;
A、此时是北半球的冬季,故A错误;
C、PMQ为昏线,故C正确;
D、此时赤道上昼夜等长,北回归线上昼短夜长,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5.(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是地球和月球的位置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日食发生时月球处于位置③
B.月球处于位置②时通常是农历十五
C.月球处于位置③的月相为满月
D.月球处于位置④的月相为上弦月
【答案】C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日食是因为月球挡住了太阳,一般出现在初一,当天的月相为新月;月食是因为月球进入了地球的阴影区内,一般在十五、十六出现,月相为满月。【解答】A、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于是就发生了日食,要出现日食现象,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中间,所以应处在①位置,故A错误;
B、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通常是农历一个月循环一次。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即从农历初一到十五(十六),月相由新月到满月;下半月再由圆到缺,即从农历十五(十六)到初一,月相由满月到新月。③处是满月出现应该是每个月的农历十五,故B错误;
CD、月相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上半月变化规律,由缺到圆,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增大,直至满月,亮面在月球的右侧,下半月,由圆到缺,人们看到亮面面积逐渐减小,直至朔月,亮面在月球的左侧。月相变化经历新月一上弦月一圆月一下弦月一残月的过程。图中②处的月相是上弦月,③处月相是满月,④处的月相是下弦月,故C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C。
16.(2024七下·杭州期末)地铁开动后,在地下轨道上飞驰,小金在座位上;
①若选车厢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②若选车厢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
③若选站台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④若选站台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
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物体是运动的,据此分析答题。
【解答】 (1)小金相对于车厢位置保持不变,若选车厢为参照物,小金是静止的,故①错误,②正确;
(2)小金相对于站台位置不断变化,若选站台为参照物,小金是运动的,故③错误,④正确;
那么正确的是②④。
故选D。
17.(2024七下·杭州期末)甲、乙两位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4m/s B.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D.3s时乙在甲的前方
【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路程时间图像是一条与横坐标相平行的直线时,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斜线时,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用计算速度。【解答】AB、根据乙的图象可知,0s到2s为一条倾斜直线,说明乙在这段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2s到4s,乙的图象为水平直线,说明此时乙静止,平均速度是总路程与总时间之比,所以0到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
故AB错误;
C、甲的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说明甲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而2s以后乙一直静止,所以,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不相等,故C错误;
D、甲、乙两位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且从图中可知,3s时甲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所以甲在乙的后方,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8.(2024七下·杭州期末)我国著名短跑运动员苏炳添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第 5 秒的速度为 9.5m/s,第 10 秒到达终点的速度为 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前 5 秒内苏炳添的平均速度为 4.75m/s
B.在后 5 秒内苏炳添的平均速度为 5.1m/s
C.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为 10.0m/s
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为 9.85m/s
【答案】C
【知识点】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平均速度等于路程与对应时间的比值,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由于无法获知前5s内和后5s内通过的路程,因此无法计算出这两个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故A、B错误;
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为:,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9.(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一茶杯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茶杯受到的重力和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B.茶杯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茶杯受到的重力和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D.茶杯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答案】B
【知识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茶杯静止,受力平衡,平衡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同一物体上。
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两个物体上。【解答】A、由于茶杯对桌面有压力,所以桌面才支持茶杯,即压力的相互作用力是支持力,故A错误;
B、茶杯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故B正确;
C、重力是茶杯受到的力,而压力是桌面受到的力,所以重力和压力不是一对平衡力,故C错误;
D、茶杯受到的重力和茶杯受到的支持力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所以重力和支持力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是某运动员骑行赛车在水平、斜坡、弯道等不同路面上骑行的某一个情景,在骑行中有关力学知识描述正确的是( )
A.匀速过弯道时,运动状态一定发生了改变
B.无论哪种路面,支持力一定与重力在同一直线上
C.无论速度如何变化,惯性力的大小一定不会改变
D.用力蹬踏脚踏板时,自行车的运动速度一定在增加
【答案】A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运动状态包括运动的速度和方向做曲线运动时,运动的方向时刻在变,说明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惯性是物质的属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惯性力”“惯性作用”等,只能说“受到惯性”或“由于惯性”,惯性大小只和质量有关。【解答】A、匀速过弯道时,运动的快慢不变,大运动的方向变化,运动状态一定发生变化,故A正确;
B、重力的始终竖直向下,但支持力是垂直于接触面的,只有在水平面上运动时,支持力与重力在同一直线上,故B错误;
C、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不是力,故C错误;
D、用力蹬踏脚踏板时,自行车的运动速度不一定在增加,比如爬坡时,用力蹬踏脚踏板,速度可能减小,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1.(2024七下·杭州期末)下列是有关初中生的一些科学数据,最接近科学事实的是( )
A.一个初中生的体重约为50N
B.一个初中生的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2米/秒
C.一个初中生能听到声波的最高频率约为50000赫兹
D.一个初中生双脚站立地面,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00帕
【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重力的大小;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对重力、速度、音调和压强的认识判断。
【解答】 A.一个中学生的体重约为500N,故A错误;
B.一个中学生的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2m/s,故B正确;
C.人的听觉范围为20~20000Hz,所以一个初中生能听到声波的最高频率约为20000赫兹,故C错误;
D.一个初中生双脚站立地面,对地面的压力F=G=500N,地面的受力面积约为S=0.04m2,
所以一个初中生双脚站立地面,对地面的压强,故D错误。
故选B。
22.(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两个弹簧秤都在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不计弹簧秤的重力和内部摩擦,则弹簧秤甲和乙的示数分别为( )
A.2N,4N B.2N,0N C.4N,4N D.2N,2N
【答案】D
【知识点】弹力;力的测量
【解析】【分析】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挂钩受到的拉力。【解答】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弹簧测力计不可能只受一个力的作用;图甲中,弹簧测力计静止,受到的是平衡力的作用,弹簧所受的拉力为2N,因此其示数就是2N;图乙中,弹簧测力计也是静止的,与图甲效果相同,因此也受到的是平衡力的作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是2N,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3.(2024七下·杭州期末)景区推出新型玻璃栈道漂流,如图所示。此漂流只需在玻璃栈道内加入少量水,就可以让橡皮艇在玻璃栈道内快速下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下滑时速度增大,人的惯性也增大
B.下滑时人和皮划艇速度相同,所以人和皮划艇惯性大小相同
C.拐弯处人的身子会往一侧倾斜是因为人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D.滑到底部后不能马上停止,是因为橡皮艇受到惯性的作用
【答案】C
【知识点】惯性
【解析】【分析】惯性是物质的属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惯性力”“惯性作用”等,只能说“受到惯性”或“由于惯性”,惯性大小只和质量有关。【解答】A、下滑时速度增大,惯性不变,故A错误;
B、人和皮划艇质量不同,虽然下滑时人和皮划艇速度相同,但人和皮划艇惯性大小不同,故B错误;
C、人具有惯性,在拐弯处人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人的身子会往一侧倾斜,故C正确;
D、滑到底部后不能马上停止,是因为橡皮艇具有惯性,惯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4.(2024七下·杭州期末)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做直线运动,当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图像如图甲时,受到的水平推力为F1;当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时间图像如图乙时,受到的水平推力为F2,两次运动时的速度分别为v1、v2。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F1=F2;v1=v2 B.F1=F2;v1C.F1>F2;v1>v2 D.F1【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图甲中路程时间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计算物体的速度。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受力平衡,可知推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物体的速度大小无关,可知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变。【解答】由图甲可知,物体运动速度
由图乙可知,物体运动速度
v2=4m/s
所以v1故答案为:B。
25.(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有一重力不计的方形容器,被水平力F压在竖直的墙面上处于静止状态,现缓慢地向容器内注水,直到将容器刚好盛满为止,在此过程中容器始终保持静止,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容器受到的摩擦力不变 B.容器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增大
C.水平力F一定不变 D.水平力F必须逐渐增大
【答案】B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容器静止,受力平衡,容器与墙壁之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可知存在静摩擦,静摩擦与容器和水的总重力相等,总重力逐渐变大,可知静摩擦力逐渐变大。【解答】AB、由题知容器始终保持静止状态,受力平衡,所受的摩擦力等于水的重力,所以容器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增大,故A错误,B正确;
CD、水平方向上受力平衡,若最大静摩擦力大于重力时,力F可能不变,若最大静摩擦力小于等于重力时F要增大,故CD错误。
故答案为:B。
26.(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木块a放在粗糙水平桌面上,木块b放在木块a上面,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空气阻力不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拉力F和a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相等
B.b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
C.a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a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b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向左的摩擦力
【答案】B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平衡力的辨别;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b与a一起做匀速运动,之间没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可知ab之间不存在摩擦力。【解答】A、物体a在水平方向只受到拉力和摩擦力,匀速运动时受力平衡,所以拉力F与a受到的摩擦力是相等的,故A错误;
BD、由于b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故B正确,D错误;
C、a受到的重力小于地面对a的支持力,a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a的支持力不是一对平衡力,故C错误。
故答案为:B。
27.(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物体A在拉力F=30N的作用下以0.1m/s的速度在足够长的物体B表面上做习速直线这动;物体B在水平地面上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22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A对物体B的摩擦力的大小为30N,方向向右
B.地面对物体B的摩擦力的大小为22N,方向向左
C.地面对物体B的摩擦力的大小为8N,方向向右
D.物体B对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为22N,方向向右
【答案】C
【知识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A.对物体A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力的知识确定B对A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再根据相互作用力的特点确定A对B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
BC.对B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力的知识计算地面对B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
D.根据相互作用力的原理分析B对地面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A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拉力和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A受到B的摩擦力为30N,方向水平向右。根据力的相互性可知,A对B的摩擦力为30N,方向水平向左, 故A错误;
BC.对B受力分析,它受到A水平向左的摩擦力、水平向右的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和地面对B的摩擦力相互平衡,则地面对B的摩擦力为f地面=fAB-F=,方向水平向右,故C正确,B错误;
D.物体间力的作用时相互的,地面对物体B的摩擦力的大小为8N,物体B对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为8N,方向水平向左,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8.(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两个实心长方体A、B,已知高度hA<hB,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A>SB,对地面的压强pA=pB。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的密度一定大于B的密度 B.A的密度可能小于B的密度
C.A的体积一定大于B的体积 D.A的质量可能等于B的质量
【答案】A
【知识点】压强大小比较
【解析】【分析】上下同宽的规格固体,对地面的压强可用进行计算,由此能判断AB密度大小,结合可判断AB重力大小。【解答】因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所以,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强
AB.根据题意知道
pA=pB
hA<hB
由p=ρgh知道
ρA>ρB
故A正确,B错误;
D.又因为
pA=pB
SA>SB
且
所以
GA>GB
即
mA>mB
故D错误;
C.由于hA<hB,SA>SB,所以,由V=Sh不能确定A的体积一定大于B的体积,故C错误。
故答案为:A。
29.(2024七下·杭州期末)下列自行车上的结构与其科学原理不匹配的是( )
A.车把手和脚踏板上凹凸不平的纹路——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增大摩擦
B.自行车的轮胎做成圆形——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减小摩擦
C.刹车时用力捏紧手刹——增大压力增大摩擦
D.车座面积相对较大——增大接触面积增大摩擦
【答案】D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判断。
【解答】 A.车把手和脚踏板上凹凸不平的纹路——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增大摩擦,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自行车的轮胎做成圆形——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减小摩擦,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刹车时用力捏紧手刹——增大压力增大摩擦,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车座面积相对较大——增大接触面积减小压强,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0.(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内部装有质量相同深度相同的不同液体,则关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Fa<Fb
②液体对容器底压强pa>pb
③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a=F'b
④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a>p'b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液体体积大小结合密度公式可求得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由可判断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大小;上下不同宽的容器,液体对底面的压力不等于液体的重力,上宽下窄的容器,液体对底面的压力小于液体的重力;上窄下宽的容器,液体对底面的压力大于液体的重力。
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等于容器和液体的总重力,与容器的形状无关。【解答】由题意可知,两容器内液体的质量m相同,由图可知,容器a内液体的体积较小,由可知,,则由可知,液体对容器底压强;由和可得,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因a容器内液体的体积,b容器内液体的体积,所以
则;因为a容器内液体的质量等于b容器内液体的质量,容器的质量也相同,容器和液体的总重力相等,所以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由图知,根据知;综上所述,①②③④正确。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31.(2024七下·杭州期末)图甲为人类生殖发育过程示意图,图乙为女性生殖系统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C] 形成的场所在图乙中的[2] 。
(2)胚胎发育的主要部位是图乙中的[3] 。
【答案】受精卵;输卵管;子宫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
【解析】【分析】甲图中:A精子;B卵巢;C受精卵;D分娩;乙图中:1卵巢;2输卵管;3子宫;4阴道。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输送卵细胞,为受精提供场所;子宫为胚胎发育提供场所;阴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
【解答】(1)生殖细胞包括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有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C是受精卵,形成的场所在图乙中的2输卵管。
(2)受精卵不断进行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植入子宫内膜,这是怀孕;胚泡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怀孕到38周左右,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一起从母体的阴道排出,胚胎发育的主要部位是图乙中的3子宫。
32.(2024七下·杭州期末)杨梅(如图甲)的花期非常短,杨梅树是雌雄异株的,雄株只能开雄花,花粉多而轻(如图乙):雌株只能开雌花,柱头呈须状张开,能分泌黏液。请回答:
(1)根据杨梅花的特征推断,杨梅花属于 (填“风媒花”或“虫媒花”)。
(2)一朵杨梅雌花的子房里有1颗胚珠,理由是一个果实中有 个种子。
(3)有时在杨梅果实上会看见白色的小虫子,这是果蝇幼虫,其生长周期与蚕类似,比蝗虫多 期。
【答案】风媒花;1;蛹
【知识点】动物的生长时期;植物的有性生殖;传粉及其途径;果实与种子的形成
【解析】【分析】(1)根据“柱头呈须状张开,能分泌黏液”可知,杨梅花属于风媒花;虫媒花一般颜色鲜艳,有香味和香甜的花蜜,能吸引昆虫等为其传粉。
(2)绿色开花植物经过传粉受精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种子的数量小于等于胚珠的数量。
(3)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区别是完全变态发育要经历蛹期。
(2)昆虫的发育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昆虫的发育经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解答】(1)杨梅树是雌雄异株的,雄株只能开雄花,花粉多而轻(如图乙):雌株只能开雌花,柱头呈须状张开,能分泌黏液。所以,杨梅靠风力传播花粉,为风媒花。
(2)绿色开花植物经过传粉受精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因此一朵杨梅雌花的子房里有1颗胚珠,理由是一个果实中有1个种子。
(3)果蝇的生长发育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而蝗虫的生长发育经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所以,果蝇比蝗虫多了蛹期。
33.(2024七下·杭州期末)同学为模仿伽利略斜面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图甲)。让同一辆小车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和玻璃的平面上,观察并记录小车水平滑行的距离。(不计空气阻力)
(1)在实验过程中,该同学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静止释放,这一操作的目的是 ;
(2)小金根据图甲实验绘制出小车速度和时间关系图,其中在玻璃表面滑行的图像是 (选填“a”、“b”或“c”);
(3)图丙是各科学家先后对“运动和力”关系的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观点有 ;
A.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物体在不受力时会停止运动
B.伽利略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相对牛顿的观点,笛卡尔观点未涉及静止物体
D.“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通过实验直接得出的结论
E、科学观点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
【答案】控制小车下滑到水平面的速度相同;c;CE
【知识点】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实验探究的是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则应控制除阻力以外的条件相同,例如物体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
(2)根据接触面越光滑,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状态改变得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进行判断。
(3)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科学推理得出的,不能被实验验证。【解答】(1)根据控制变量法,在实验过程中,该同学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静止释放,这一操作的目的是控制小车下滑到水平面的速度相同。
(2)玻璃表面最光滑,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最小,通过的距离最长,速度减小得最慢,小金根据图甲实验绘制出小车速度一时间关系图,其中在玻璃表面滑行的图像是c。
(3)A、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去维持,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物体在不受力时会停止运动,故A错误;
B、伽利略提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去维持;而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B错误,
C、相对牛顿的观点,笛卡尔观点未涉及静止物体,故C正确;
D、“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归纳概括得出的结论,故D错误;
E.科学观点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故E正确。
故答案为:CE。
34.(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为同一物体A所处的不同状态;甲图中物体A处于单摆的最高点位置,此时速度为零。B点为A点的正下方;乙图中物体A处于竖直上抛的最高点位置,此时速度为零;丙、丁中物体A均保持静止状态;在这四种状态中,物体A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填序号);甲图中,物体A处于如图位置时,绳子突然断裂,物体A将落在 (选填“B点”、“B点左侧”或“B点右侧”)。
【答案】丙、丁;B点
【知识点】平衡状态的判断;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将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可知,甲和乙中的小球不能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受力不平衡。【解答】甲图中物体A处于单摆的最高点位置时,受到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受到绳子的拉力方向为沿绳子向上,两个力方向不相反,所以受到的不是平衡力,不处于平衡状态;乙图中物体A处于竖直上抛的最高点位置时,只受到重力作用,所以受到的不是平衡力,不处于平衡状态;丙图中物体A保持静止状态,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处于平衡状态;丁图中物体A保持静止状态,是处于平衡状态,所以在这四种状态中,物体A处于平衡状态的是丙、丁。
甲图中物体A处于单摆的最高点位置,此时速度为零,绳子突然断裂,物体A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由于B点为A点的正下方,所以物体A将落在B点。
35.(2024七下·杭州期末)小金在做题时,看到了如下三幅图像;他整理相应信息设计如下表格,并按①②③的顺序做了部分推理;
阶段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时间 0~3s 3~6s 6~9s
状态 静止 向右加速 向右匀速
f和F大小关系 f=F fF大小 2N 6N 4N
f大小 ② ③4N 4N
(1)①处应填 ,②处应填 ;
(2)小金在③处填4N的依据是:在阶段二和阶段三,物体受到的都是滑动摩擦力,因为 两个因素均不变,所以两个阶段受到的摩擦力相等。
【答案】f=F;2N;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结合图像可知,阶段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摩擦力等于拉力。
(2)根据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及压力大小有关进行分析。【解答】(1)由丙图可知,6~9s物体向右匀速运动,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f=F。
由丙图可知,0~3s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是平衡状态,受到的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
f=F=2N
(2)由于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只受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影响,与运动速度无关,所以在阶段二和阶段三,物体都处于运动状态,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都不变,故两个阶段受到的摩擦力相等。
36.(2024七下·杭州期末)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测量物块与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实验(如图)。
(1)此时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为 牛;
(2)当木板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A、B的示数大小关系为FA FB(选填“>”“<”或“=”)。
【答案】2.2;>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的测量;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1)分析测力计的分度值,再根据分度值进行读数。
(2)上方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受力平衡,与木板间的摩擦力等于测力计的示数,平衡力方向相反,可知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水平向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可知木板受到的摩擦力水平向左,木板与地面间也存在摩擦力,地面给木板的摩擦力水平向左,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可知水平向右的拉力等于两个水平向左的摩擦力之和。【解答】(1)由图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2N。
(2)图中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受到水平向左弹簧测力计B的拉力和水平向右的摩擦力,大小相等,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木板受到木块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B的拉力;长木板在水平方向受到弹簧测力计A水平向右的拉力、水平地面对木板向左的摩擦力和木块对木板向左的摩擦力的作用,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到的力是平衡力,弹簧测力计A水平向右的拉力
FA=f地+f'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于木块对木板的摩擦力,所以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大于弹簧测力计B的示数。
37.(2024七下·杭州期末)人们发现汽车在行驶中所受到的空气阻力F1与汽车迎风面积S和汽车行驶速度v有关,得到实验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表1为汽车行驶速度v=20m/s时,空气阻力F1与迎风面积S的有关数据,表2为迎风面积S=4.0m2时,空气阻力F1与汽车行驶速度的有关数据);
表1
S/m2 1.0 2.0 3.0 4.0
F1/N 103 206 309 412
表2
v/m·s-1 10 20 30 40
F1/N 103 412 1648
(1)由表1数据可知: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时,空气阻力与迎风面积成 关系;
(2)表2空格中的数据应为 。
【答案】正比;927
【知识点】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可得迎风面积越大,阻力越大。
(2)根据表中数据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可得当汽车行驶速度增大到2倍时,汽车所受空气阻力增大到4倍,据此判断表2中缺少的数据。【解答】(1)观察表1数据发现,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时,空气阻力随迎风面积增大而增大,且空气阻力与迎风面积的比值不变,所以空气阻力与迎风面积成正比。
(2)探究汽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与行驶的速度关系时,要控制汽车正面的迎风面积相同;由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当汽车行驶速度增大到2倍时,汽车所受空气阻力增大到4倍;当汽车行驶速度增大到4倍时,汽车所受空气阻力增大到16倍;所以当汽车行驶速度增大到3倍时,汽车所受空气阻力增大到9倍,所以缺少的数据F1=103N×9=927N。
38.(2024七下·杭州期末)第19届亚运会在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浙江杭州举行。
(1)9月23日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这一天位于如图地球绕日公转中的 位置。
(2)亚运期间,9月29日(农历八月十五),也是我们传统佳节“中秋节”,这一天的月相是 (选填“新月”、“上弦月”、“满月”或“下弦月”)。10月1日又是我国的国庆节,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 (选填“北半球”、“南半球”或“赤道”)。
【答案】(1)D
(2)满月;南半球
【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解析】【分析】(1)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这天全球昼夜等长。
(2)月相看的是农历时间,十五是满月。秋分到次年的春分之间太阳的直射点都在南半球,冬至直射点在最南边,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解答】(1)读图并根据所学可知,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即当地球处于C位置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即当地球处于A位置时,为北半球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当地球处于B位置时,为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为3月21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当太阳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当地球处于D位置时,为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为9月23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故2022年9月23日地球运行在秋分日,即此时地球绕日公转中的D位置。
(2)根据所学可知,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向着地球,于是我们看到了圆圆的月亮,称为“满月”。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到第二年的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10月1日我国的国庆节当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1)读图并根据所学可知,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即当地球处于C位置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即当地球处于A位置时,为北半球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当地球处于B位置时,为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为3月21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当太阳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当地球处于D位置时,为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为9月23日前后,此时全球昼夜平分。故2022年9月23日地球运行在秋分日,即此时地球绕日公转中的D位置。
(2)根据所学可知,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向着地球,于是我们看到了圆圆的月亮,称为“满月”。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到第二年的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10月1日我国的国庆节当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39.(2024七下·杭州期末)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取3个罐头瓶编号1-3号,每一瓶底放6层餐巾纸,每一瓶中放10粒大豆种子于餐巾纸上。
步骤二:将1-3号瓶做了如下不同的处理,5天后取出,观察到如下实验现象。
编号 处理方法 实验操作 放置环境 萌发情况
1 不做处理 盖上瓶盖 放入25℃的培养箱中 不萌发
2 不做处理 盖上瓶盖 放入5℃的培养箱中 不萌发
3 向瓶中加水至餐巾纸湿润 盖上瓶盖 放入25℃的培养箱中 萌发
请你根据步骤和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1号瓶与 号瓶组合,可以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2)实验中每个培养皿放入10粒种子的目的是 。
(3)由表中信息能得出的结论: ;
(4)利用这些器材,还能探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说明实验设计思路:设置4号瓶 。
【答案】3;增加实验的可靠性,排除偶然性;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一定的水分;放过量水种子淹没在清水中,盖上瓶盖,放入25℃的培养箱中,种子不萌发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变量唯一结合表中数据进行分析。
(2)为防止种子自身等原因导致误差,实验时在每组实验中要多准备几粒种子。
(3)由表中数据可知,添加了水分的编号3种子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分,不能得出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因为2号和3号存在两个变量。
(4)要探究空气的影响,则变量只能是空气,实验4可在3得到基础上将种子完全浸没,其它条件与3相同。种子在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都具备时才能萌发。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具有足够的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解答】(1)对照实验具有变量的唯一性,1号瓶(不做处理)与3号瓶(向瓶中加水至餐巾纸湿润)组合,可以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唯一变量是水分。
(2)实验中每个培养皿放入10粒种子而不是1粒,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增加实验的可靠性,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
(3)由表中信息可知:1号瓶与3号瓶对照,变量是水分。1号瓶与2号瓶对照,变量是温度,根据实验结果“种子的萌发情况”,能得出的结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一定的水分。
(4)利用这些器材,还能探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设计思路添加第4号瓶,向瓶中加水至淹没种子,其他条件与第3号瓶相同。这样,4号瓶放过量水种子淹没在清水中,缺乏充足的空气,种子不萌发。4号瓶与3号瓶对照,可证明空气对种子萌发有影响。
40.(2024七下·杭州期末)用如图甲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请回答:
(1)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点燃的蜡烛A,移动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直到与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甲所示;看见它们重合是由于光的 (选填“反射”“折射”或“反射和折射”)。
(2)若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观察到蜡烛A的像总是在蜡烛B的上方,则玻璃板的放置可能是如图 (选填“乙”或“丙”)
(3)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将蜡烛B换成光屏并前后移动,若光屏上 (选填“有”或“没有”)A的像,可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
(4)若图甲中A到玻璃垂直距离为5cm,将蜡烛A沿垂直于玻璃板方向靠近玻璃板1cm,此时像与物之间的距离变成 cm;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反射和折射;丙;没有;8;不变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光经过不同介质时将发生折射。
(2)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且物与像之间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进行判断。
(3)虚像是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4)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解答】(1)能够看到蜡烛B是因为光的反射,能够看到蜡烛A的像是因为光的折射,故看见它们重合是由于光的反射和折射。
(2)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知,物象关于平面镜对称,观察到蜡烛A的像总是在蜡烛B的上方,则玻璃板的放置可能是如图丙所示。
(3)将蜡烛B换成光屏并前后移动,若光屏上有蜡烛A的像则说明是实像,光屏上没有蜡烛A的像则说明是虚像。
(4)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知,物像等大,所以像的大小不变。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将蜡烛A沿垂直于玻璃板方向靠近玻璃板1cm,此时,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为4c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为4cm,则物像之间的距离为8cm。
41.(2024七下·杭州期末)小乐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将测得的物距(u)、像距(v)、计算得到的物距与像距的和(u+v)、成像情况记录在表中。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物距像距(u+v)、/cm 像与物大小比较 像的虚实
1 60.0 12.0 72.0 缩小 实像
2 50.0 12.5 62.5 缩小 实像
3 40.0 13.3 53.3 缩小 实像
4 30.0 15.0 45.0 缩小 实像
5 20.0 20.0 40.0 等大 实像
6 16.0 26.7 42.7 放大 实像
7 14.0 35.0 49.0 放大 实像
8 12.0 60.0 72.0 放大 实像
(1)根据实验数据可得透镜的焦距为 cm。
(2)根据实验序号1~8的数据,分析比较像距(v)随物距(u)变化的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越来越小, 。
(3)小乐想得到一个正立的虚像,应该如何操作: 。
【答案】10;像距越来越大;物距小于10cm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等大的像判断凸透镜的焦距。
(2)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可知物距变小,像距将变大,像的大小也在变大。
(3)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将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解答】(1)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像距也为2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可知,由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数据知,当物距为40cm时像距也为40cm,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2)由成像情况记录表可知,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来越小,像距越来越大,像越来越大,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越来越小,像距越来越大。
(3)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知,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的虚像,且像和物在同一侧。
42.(2024七下·杭州期末)山东某市文旅局发起抓金砖挑战,承诺倘若有人能够抓起25公斤价值1000多万元的纯金金砖,就将其赠送。金砖的形状如图甲所示,其侧面A为梯形。小金动手模拟了单手抓金砖的情境,探究抓起物体能力的影响因素。实验装置如图乙。实验中,小金设置好变量后,向沙桶内慢慢装入沙子,直到轻质物块掉落,得到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轻质物块表面粗糙程度 粗糙 粗糙 粗糙 较光滑
轻质物块底角α度数 80° 75° 70° 80°
掉落时加入沙子的质量 200g 180g 165g 160g
(1)实验过程中,改变金砖质量的具体操作为 ;
(2)比较第1、2、3次实验的数据可知,抓起物块能力的大小与 有关;
(3)比较第 次实验的数据可知,抓起物块能力的大小与轻质物块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4)小科觉得小金可用质量为50g的钩码代替沙桶,还可以省去称量沙子质量的步骤。你赞同小科的看法吗?说明你的理由 。
【答案】向沙桶内慢慢装入沙子,直到轻质物块掉落;轻质物块底角α的度数;1、4;不赞同,因为用钩码不能连续改变拉力的大小
【知识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当研究的对象不易直接测量时,可采用转换法,用更易观察的对象来反映不易观察的对象。
(2)由表中数据可知,这三组实验的变量为物块底角的角度,可知抓起物块能力的大小与轻质物块底角α的度数有关。
(3)要探究物块能力的大小与轻质物块表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则应控制除轻质物块表面粗糙程度以外的因素都相同,据此结合表中数据进行分析。
(4)沙子可以微调质量,钩码不能,所以使用沙子进行实验更合适。【解答】(1)实验过程中,通过改变沙桶内装入沙子的质量来改变金砖质量,直到轻质物块掉落,这用到了转换法。
(2)比较第1、2、3次实验的数据知轻质物块表面粗糙程度相同,轻质物块底角α的度数不同,掉落时加入沙子的质量不同,故可以得出抓起物块能力的大小与轻质物块底角α的度数有关。
(3)要探究抓起物块能力的大小与轻质物块表面粗糙程度的关系,需要控制轻质物块底角α度数相同,改变轻质物块表面粗糙程度,实验1、4符合题意。
(4)小科觉得小金可用质量为50g的钩码代替沙桶,还可以省去称量沙子质量的步骤,所以不赞同他的想法,理由是:用钩码不能连续改变拉力的大小。
43.(2024七下·杭州期末)在“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如图是小明同学设计的用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因素的两次实验情景,比较甲、乙两图得到的结论是 。
(2)在乙图中,小明保持压强计的橡皮膜到烧杯底部的高度不变。将橡皮膜朝向不同方向,发现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之后,向水中加入适量的食盐并充分搅拌(设液面高度不变),发现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与原来相比增加了,小明设计此步骤想探究的问题是 。
(3)实验时把金属盒放入液体中,通过观察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来判断液体压强的大小。在以下几个实验中,所用研究方法与此方法相同的有 (填序号)。
A.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之间关系
B.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慢慢抽出,听到罩内闹钟的铃声逐渐减弱,由此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C.乒乓球靠近正在振动的音叉,由乒乓球反弹反映音叉在振动
【答案】在液体密度相同时,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不变;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AC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可知,实验探究的是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U形管两侧液面相差越大,说明液体压强越大。
(2)向水中加盐,盐溶解后液体的密度增大,可知探究的是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3)实验采用了更易观察的对象来反映不易观察的对象,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解答】(1)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甲、乙两图密度相同,深度不同,分析可得:在液体密度相同时,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2)同种液体,在相同的位置,各个方向的压强相同,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不变。
小明设计此步骤,深度不变,加盐后液体的密度增大,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增大,说明:在深度相同的情况下,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该步骤是为了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
(3)实验时把金属盒放入液体中,通过观察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来判断液体压强的大小。所用研究方法是转换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之间关系实验和探究音叉的振动所用的实验方法是转换法,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没有用到转换法,故AC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
44.(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细线一端固定于O点,另一端系一小球,现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在A、B间摆动,不计空气阻力;请画出小球摆到A位置时受到的重力示意图。
【答案】
【知识点】重力及其方向
【解析】【分析】根据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位置,重力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下画图。【解答】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在重心上,即为球心处,过球心作竖直向下的重力,如下图所示:
45.(2024七下·杭州期末)物块A和传送带一起向右匀速直线运动。某一时刻,传送带突然停止运动,请画出此时物块A受到的摩擦力。
【答案】
【知识点】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分析】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之间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物块相对于传送带水平向右运动,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水平向左。【解答】物体和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相对于传送带没有发生相对运动,也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所以不受摩擦力的作用;当传送带突然停止运动,物块由于惯性,会继续向右运动,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f,如图所示:
46.(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丙所示,两束光射向凸透镜,请补全通过凸透镜后的两条折射光线。
【答案】
【知识点】透镜的光路图;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经过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经过光心爱你的光线不发生偏折,沿原来的方向继续传播;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将发生偏折,沿与主光轴平行的方向射出;光路具有可逆性,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解答】由凸透镜的特点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47.(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是司机在倒车时通过右后视镜看到右后方行人A的情景,P点是司机的眼睛,请你画出司机看到行人A的光路图。
【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我们能看到A是因为A反射的光线进入的眼睛。【解答】先延长平面镜,然后做A点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然后连接A'P,与平面镜的延长线交于一点O,O即为入射点,连接AO即为入射光线,再连接OP即为反射光线,光由行人射向司机,如下图所示:
48.(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B点是小鱼在水中的实际位置,水面上方C点的人眼看到小鱼在水中的像位于B'处,以小鱼鱼嘴B点代表小鱼,请画出人眼看到小鱼的光路图。
【答案】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人眼认为光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先连接C与像点,连线与水面的交点即为入射点,连接B入射点即为入射光线,连接入射点和C即为折射光线。【解答】人之所以能看到水中的B点,是由B点的反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在界面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眼,B’是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到的B点的虚像,故连接B'、C点,连线B'C与界面的交点,即为入射点O,OC即为折射光线, BO即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49.(2024七下·杭州期末)小刚从家中(O点)出发到西湖文体中心(B点),路上采用了骑自行车和步行两种方式,假设两种方式都匀速。小刚从家里出发到达西湖文体中心的路程和时间情况如图所示。(并且不考虑转换行进方式时所耽误的时间)
(1)试通过计算说明OA段和AB段哪一段是步行的?
(2)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如果骑车和步行的速度都保持原来的速度,那么要使全程的平均速度为3米/秒,骑车和步行的时间分别是多少?
【答案】(1)如图所示,OA段5min行驶的路程为1800m,速度为
AB段20min行驶了1800m,速度为
比较可知,OA段的速度大于AB段的速度,故OA段骑自行车, AB段步行。
(2)全过程行驶的总路程为3600m,总时间为25min,平均速度为
(3)全程的平均速度为3米/秒,由知,总是时间为
则有
代入数据化简得
答:(1)OA段骑自行车, AB段步行。
(2)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3)如果骑车和步行的速度都保持原来的速度,那么要使全程的平均速度为3米/秒,骑车的时间为400s,步行的时间是800s。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1)OA段和AB段均为倾斜的直线,说明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分别计算两段的速度,速度小的为步行阶段。
(2)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得全程的平均速度。
(3)总路程不变,根据总路程除以平均速度可求得总时间,联立时间和路程算式计算每个阶段的时间。
50.(2024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是我国生产的某型号重型卡车,技术参数如下表所示,当它匀速行驶时所受的摩擦力是其总重的0.2倍。则:(g取10N/kg)
卡车型号 *****
空载时的质量 2×104kg
轮胎个数 16
最大载货量 4×104kg
满载行驶时每只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 0.05㎡
(1)卡车在牵引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说明力能 。
(2)该卡车空载时,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所受的牵引力是多少
(3)某路面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9×105Pa,该卡车满载时通过该路面是否会对其造成损坏
【答案】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该卡车空载时所受重力:,该卡车空载时,匀速行驶受到的摩擦力: ,因为卡车匀速行驶,卡车受到的牵引力和摩擦力为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所受的牵引力:。;该卡车满载时,总质量:,总重力:,对水平路面的压力: ,受力面积:对路面的压强:所以该卡车满载时通过隧道不会对路面造成损坏。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重力的大小;压力及重力与压力的区别;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做匀速直线运动,牵引力等于阻力。
(3)根据表中数据结合计算压强,与9×105Pa进行对比,若大于9×105Pa则会对路面造成损坏。【解答】(1)卡车在牵引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