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是跨越党派的政治偶像;国家需要行动,他便行动于最前方;民族需要思想,他便思考在最远处;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以及继承者称其为“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 中国同盟会01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目 录0203革命志士的奋斗壹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孙中山,名文,号逸仙。旅居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他曾化名中山樵,以后遂以“中山”名世。孙中山出身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读过私塾,后来赴檀香山,就读于英国和美国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1883年回国,在香港、广州两地学习医学。189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开始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西方的教育背景及多年在香港的生活、学习经验,使他接触到一些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学说。通过行医实践,孙中山认识 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走上革新政治、反清革命的道路。1、早年的孙中山路是远的,而前面又看不见路;依稀有路时,却看不见光。想挣扎着走出一条路来,却是遍体鳞伤,毫无结果。—— 鲁迅小说集《彷徨》前言彷徨前行2、孙中山的转变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恶。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思考:依据材料,请回答:在行医实践过程中,孙中山得到了怎样的认识?由此,他开始了怎样的转变?认识:“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转变:开始革新政治的道路。医人—医国思考:结合材料2及所学知识说说1894年6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经历挫折后,孙中山得出怎样的认识?他又是怎么做的?目的:改良中国社会;认识: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改良—革命从“医人”到“医国”从“改良”到“革命”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寻“药”医国1919年4月25日,鲁迅先生创作了短篇小说《药》,作品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毒害劳动人民的罪恶,暴露了人民群众在统治阶级长期重压下陷入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呼吁人们寻找唤醒民众觉悟的“药方”。檀香山兴中会旧址兴中会成员合照1894年11月孙中山檀香山(今美国夏威夷)驱除鞑虏(dá lǔ),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誓词兴中会成立标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形成3、成立兴中会时间:地点:发起人:口号:地位:1895年2月兴中会总部在香港宣告成立,“据统计,1894-1895年间,有名籍可稽的兴中会会员有178人,其中商人95人,工人40人,会党12人,其他如实业家、公务员、医生、教员、学生、职员、报人、传教士、水师官弁等31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近代通史》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4、发动广州起义1895年起义消息泄露,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孙中山到香港,联络陆皓东等人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同时开展筹款、联络会党和军队等秘密工作,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据点。陆皓东孙中山为筹集革命经费而发行的中华民务兴利公司债券时间:准备:结果:今事虽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 ——陆皓东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 ——孙中山评价陆皓东陆皓东亲手绘制青天白日旗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遭到清政府通缉,被港英当局驱逐出境。从此,他断发改装,流亡海外,先后在日、美、英等国考察社会实际,发展革命组织。贰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高声呐喊在《呐喊》的自序中,鲁迅以铁屋子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象征,它既体现了鲁迅深居其中的寂寞孤苦,同时也昭示着作者要领着国人从精神上走出它的决心。“呐喊”也就成为了作者从深寂孤苦中所喷射出的一腔激情孤愤。——鲁迅《<呐喊>自序》赏析《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1901年带来了新的历史特点,这特点是国内斗争的空前激化和革命高潮的正式涌现。中国人民与清政府的矛盾,成了反帝斗争的突出课题,革命的锋芒指向了清政府。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革命派思想,却完结在……那个悲惨的胜利中。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1、历史背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一些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这些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警示钟》《猛回头》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2、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看图思考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分布特点?华兴会1904年成立于湖南长沙代表:黄兴、陈天华、宋教仁光复会1904年成立于上海代表:蔡元培、徐锡麟、秋瑾、陶成章分布范围广;革命团体数量多;相对比较分散3、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成立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4、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孙中山早年从“医人”转向“医国”,从改革到革命,成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最早创建革命团体,发动武装起义。这一系列活动,让他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孙逸仙者,非一氏之私号,乃新中国新发现之名词也。孙逸仙者,而中国始可为……——章士钊 《孙逸仙 自序》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谈谈章士钊对孙中山革命领袖地位的认识。 材料研读为什么孙中山能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同盟会成立背景 社会矛盾:《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革命情绪高涨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组织基础:各种革命团体成立(华兴会、光复会) 领袖基础: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归纳5、中国同盟会成立目的时间地点构成政治纲领领导机关报性质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1905年8月(日本)东京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同盟会成员合照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报》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结合教材,完成下表内容。6、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为三民主义。地位: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议会制共和国核定地价,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问题民族革命(前提)社会革命(补充和发展)政治革命(核心)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革命纲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6、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阐述和概括,是政治纲领的另一种表述。叁革命志士的奋斗1、阅读教材并结合地图,说说革命党人武装起义的概况2015201420131907安庆起义1906萍浏醴起义1911广州黄花岗起义萍浏醴起义安徽安庆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123三、革命志士的奋斗起义名称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影响 结果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 (广州起义)190619071911萍乡浏阳、醴陵刘道一蔡绍南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名声大振失败安庆绍兴徐锡麟秋 瑾失败广州孙中山黄 兴极大鼓舞斗志失败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在广州起义中,喻培伦、林觉民等80多人英勇牺牲。后来收殓烈士遗骨72具,合葬于城郊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黄兴喻培伦林觉民他们的青春、幸福乃至生命,都与国家存亡的时代主题紧紧相连;他们甘愿用自己的一切作为祭品,奉献于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林觉民《与妻书》中国第一位女革命家鉴湖女侠“徐锡麟本可以是一个锦衣玉食、前途光明的人。但他却为了民族大义放弃了家庭,成为了一个义无返顾的旧民主主义激进革命家。” ——绍兴文史专家林文彪1907年,她已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被捕后,她拒不写自供状,只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这些革命志士有什么样的品质精神值得人们学习?徐锡麟35岁就义秋瑾32岁就义林觉民24岁就义三、革命志士的奋斗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百折不挠、勇于为理想献身2、精神品质在最美好的年华,他们选择把自己当作祭品,用生命去敲响苦难中国的黎明钟声,激励后辈前赴后继,为革命事业英勇奋斗!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阅读材料,说说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材料研读三、革命志士的奋斗材料研读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所以最后都失败了。但是,每次起义都使清王朝的统治受到了打击。革命党人那种以满腔热血为革命奋不顾身的崇高精神,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志,激起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斗争。——白寿彝《中国通史》此次以限于资财,不能经营北方,只能就广州下手。八百人选定后,以费用不足,不能早集然宽犹未足,而被敌人严防,事泄人拿,不得不东,故此失败。 ——孙中山没有军队的参与,没有受过军事训练参加人员少,缺乏群众基础发动的条件不够成熟(准备不充分)资金不足依据材料分析武昌起义前同盟会组织领导的起义相继失败的原因及作用。影响:起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激起了更多人投入到反清革命斗争之中,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三、革命志士的奋斗3、失败原因、作用安庆起义失败后,“光复军”首领徐锡麟在公堂上大义凛然直言“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秋瑾被捕后,坚贞不屈,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命诗从容就义。起又前写下“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当绝笔!”绝命书的黄兴林觉民在交给妻子的诀别信《与妻书》中写下“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豪迈之语,慷慨赴死。革命,革命,醒来,醒来,醒来!1866年—1925年3、12日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材料一:近30年的革命生涯,11次举行武装起义,3次建立革命政权;一生奔走,倡导民主,反对独裁,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材料二:从“医人”到“医国”,提出“天下为公”、“民生主义”思想,关注民生第一人。材料三:上书李鸿章要求变法遭拒绝,遂创兴中会,开始革命;1905年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思想,从驱除鞑虏到追求民主共和;到1924年开始联俄联共。愈挫愈奋的斗争精神心系大众的人民情怀与时俱进的时代思想课堂思考:偶像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