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7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7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新课导入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是乱世,但是仅仅用乱来描述春秋战国是远远不够的,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是怎样的?
动荡、发展、变革、转型……
春秋战国时期: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迁洛邑到公元前476年,这一阶段的历史大体与孔子所修订的《春秋》年代(前722-前481年)相当,所以历史上叫春秋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是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历史上称为战国时期,因刘向所编《战国策》得名。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吴王阖闾(hé lǘ)、越王勾践(先后出现)
(2)战争性质:奴隶主争霸战争
(一)政治大动荡:列国纷争—争霸兼并
材料:春秋时期,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 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此后诸侯纷争不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郑国公九鼎八簋
1、春秋时期(BC770-BC476)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材料:战国初年,齐国大夫田氏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史称“田氏代齐”
材料: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史称“三家分晋”
春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战国: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
魏、韩(同时并存)
(2)战争性质:地主阶级兼并战争
战国: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2、战国时期(BC475-BC221)
(一)政治大动荡:列国纷争—争霸兼并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思考:比较《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的变化?
①诸侯国数量减少
②北部地区出现了长城
③出现了新兴城市
④北戎、赤狄、山戎等少数民族消失
新兴阶级崛起并夺取政权,局部统一趋势加强
说明战争客观促进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进一步壮大
消失
为何?
阻止游牧民族入侵
融入华夏
(二)民族大交融:民族关系—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较为先进,自称华夏
战争,迁徙,交流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社会经济较快发展,相继封建化。
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初步形成
历史纵横: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成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华夏认同不是基于血缘的认同
落后文化对先进文化的认同和融入
(一)经济大发展—经济发展
(2)农业
①生产工具:铁犁牛耕
②水利:兴建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③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小农经济产生(抄)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春秋末期铁制农具
都江堰
春秋时期
穿有鼻环的牛尊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冶铁场景构想图
(1)手工业:①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②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小农经济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特点
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地位
1.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保证政府财政收入。
2.封建社会后期,逐步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影响
(一)经济大发展—经济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3)工商业:①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②不少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经济大发展—经济发展
范蠡lǐ
吕不韦
临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农业生产力提高
铁犁牛耕
公田抛荒
私田开辟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工商业阶层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
(阶级)
关系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要求)
法家变革思想
战国兼并战争频繁
统一趋势
要求
奴隶主贵族衰落
(阻碍)
要求
影响
变法运动
思考:经济发展和各国变法运动之间有何关系?如何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变法必然性?
经济发展促进变法运动,变法运动亦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二)制度大变革—变法运动
自耕农、佃农、新兴地主崛起
(二)制度大变革—变法运动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变革目的:富国强兵
3、内容:各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
4、作用: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1.背景: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改革变法。
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转型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
国家转向统一的中央集权制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三)商鞅变法
领 域 主 要 内 容 作 用
经济
军事
政治 废分封,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官僚政治建立
基层 社会
文化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推行土地私有制;③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①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③便利了人们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实行什伍连坐制,互相纠察告发
移风易俗,加强了户籍管理,加强社会控制,有利于增加赋税
燔诗书而明法令,强化法律意识
加强了思想控制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军功爵制);
(三)商鞅变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特点:①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性质:新兴地主阶级封建性质的改革。
(1)积极影响:①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封建经济(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实现了国富兵强。②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消极影响:①轻罪重罚,轻视教化,法律严苛,容易造成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②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合作探究:如何看待商鞅变法
材料一: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衡》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五: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曾临渭论囚,渭水尽赤。 ——《资治通鉴》
材料六: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 ——贾谊《治安策》
秦本身比较落后,落后的时候……制度非常的不健全,这个时候商鞅带来一个比较文明的新的制度,他也愿意接受。孝公是一个非常强势的君主,而且有很强烈的改革愿望,他在位时间也很长,所以能够一直支持商鞅,把两次变革推行到底。 ——《中国通史纪录片》
商鞅变法后:100年:灭周(前256年)
130年: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
150年:秦朝灭亡
300年:外儒内法成为历代统治者治国思想
2000年:百代都行秦政法。
商鞅变法成功原因:
①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地主阶级要求;
②符合秦国落后国情;
③秦孝公支持;
④变法彻底全面;
⑤商鞅个人才能
评价商鞅变法:
①积极影响: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②消极影响: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连坐法的推行,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痛苦。商鞅变法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井田制瓦解
私有制确立
奴隶主贵族没落
地主阶级崛起
士阶层兴起
百家争鸣
支持
转变
《汉书》十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百家争鸣
是指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代,众多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P13第二段)
三、孔老之学百家争鸣
思想核心
政治思想
文化成就
哲学思想
处事方式
①为政以德;②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承认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有所改良)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关注现实社会
①首创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②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③编定整理六经
三、孔老之学与百家争鸣
(一)春秋:老子、孔子
1.儒家
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
孔子
中庸,既贵贱分明又温情和谐;“和而不同”
“仁”(关爱他人)
问题:联系现实,谈谈孔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积极:
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消极:
维护周礼,捍卫等级秩序,违背公平平等的现代民主精神;缺乏开拓创新精神,造成文化性格的保守性。
(一)春秋:老子、孔子
1.儒家
三、孔老之学与百家争鸣
哲学思想:
①世界观:将天地万物本源归结为抽象的“道“,“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追求天人合一;
政治主张:
《老子》(《道德经》)
观点辑录:
②朴素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物极必反、“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反对制度束缚,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道家·老子画像
三、孔老之学与百家争鸣
(一)春秋:老子、孔子
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
2.道家
三、孔老之学与百家争鸣
孟子、荀子: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孟子
荀子
政治思想:仁政
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伦理观:性善论
政治思想:隆礼重法;明确尊卑等级
伦理观:性恶论
天命观:制天命而用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
1.儒家
(二)战国:百家争鸣
去感化他
去压制他
哲学主张
“齐物”——万物齐一,任何事物在本质上相同,强烈抨击社会不平等(万物无差别)
“逍遥”——豁然的人生态度,追求精神的超脱与自由(放弃差别观念,崇尚逍遥自由)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没落奴隶主)
庄子
三、孔老之学与百家争鸣
2.道家
(二)战国:百家争鸣
三、孔老之学与百家争鸣
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邹衍
阴阳家代表人物,没落奴隶主
(二)战国:百家争鸣
4.墨家
3.阴阳家
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墨子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爱无差别、一视同仁)、 “非攻”、“尚贤”
阴阳家·五行学说



法家的三把利刃
用法律来
治理国家
君主控制臣民的策略
中央集权
君主威势
问题:诸子百家里,法家思想最受统治者重视,原因是什么?
①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大一统专制政权的需要;
②顺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
三、孔老之学与百家争鸣
5.法家
(二)战国: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韩非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顺自己心意啦,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
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
思考:以下同学对服饰穿着的看法可代表哪家思想?




三、孔老之学与百家争鸣
三、孔老之学与百家争鸣
(三)百家争鸣意义:
中华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
民本(儒家)、
尊重自然(道家)、
爱好和平、节俭(墨家)、
法制,变革(法家)。
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③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性质: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四、总结
政治大动荡
民族大融合
经济大发展
思想大解放
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
铁犁牛耕出现,促进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私学兴起,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百家争鸣。




时代特征
社会大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是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转型时期,是国家转向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社会转型时期。
四、总结
社会大转型: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逐渐建立起来
春秋战国
列国争霸—争霸兼并
铁犁牛耕
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
政治大动荡
经济大发展
制度大变革
思想大解放
民族大交融
华夏认同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诸国变法运动的背景/百家争鸣的背景:
1.政治上:①王室衰微,诸侯争霸②宗法、分封制等旧制度不断瓦解
2.经济上 :①铁犁牛耕推广,促进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诞生;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上:①奴隶主贵族衰落,封建地主阶级要求变法图强②各国重用士阶层
4.文化上:①学术下移,私学兴起;②华夏文化不断交融和吸收其他文化。
四、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