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选项 C C B A D D A C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选项 C A C A B D D B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选项 C B B A B
材料解析题
26.(14分)(1)A: 洛阳;B: 余杭郡。(4分)
作用: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2分)
(2)以下答案,任选一种作答。
示例一:同意。(1分)理由: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3分)
示例二:不同意。(1分)理由:隋炀帝为开通大运河,征发几百万人,激化社会矛盾,这是隋末农民大起义和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3分)
示例三:不同意。(1分)理由: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但同时它的开凿也加重了人民负担,消耗了大量财力,导致农民起义,成为隋朝灭亡的重要原
因之一。因此,需要辩证看待大运河的开通。(3分)
(3) 图一:曲辕犁;(2分)图二:筒车。(2分)
27.(14分)(1) 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2分) 史实:文成公主入藏。(2分)
(2) 契丹:辽;拓跋:西夏。(2分) 特点:仿效中原王朝的制度。(2分)
(3)事件:澶渊之盟。(2分)作用:保持了长期的和平局面,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2分)
(4) 观念:民族团结、平等、共同繁荣。(2分)
28.(14分)(1) 制度:三省六部制。(2分)
特点:分工明确、相互制约。(2分)
(2) 原因:方镇太重,君弱臣强。(2分) 举措:设置通判。(2分)
(3)制度:行省制度。(2分)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2分)机构:澎湖巡检司(2分)
29.(8分)(1)玄奘(2分)
(2)交往范围广泛;规模大;双向交流。(2分回答出两点即可)
(3)唐朝文化和制度先进;唐朝海陆交通发达;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4分回答出两点即可)七年级历史期中检测
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下面表格中,否则视为无效答案。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选项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选项
题号 21 22 23 24 25
选项
1. 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认为其“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据此可知,隋文帝最大的功绩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发展经济编订户籍
C.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D.统一币制和度量衡
2. 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商旅往还,船乘不绝”。唐代诗人皮日休作诗曰:“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表明大运河( )
A.推动了隋朝的对外贸易 B.有利于巩固隋朝的统治
C.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D.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3.“九品中正之弊致成贵族政治,矫之以科举,而后贡选考试机会均等,不特泯贵族平民之阶级,庶民之优秀者,亦得与贵族均享政权。”这段话意在说明科举制度( )
A.强调血缘,看重门第 B.注重才能,机会均等
C.发展教育,扩大基础 D.重视门第,兼顾才能
4.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列举措能体现这一观念的是
A.减免农民租税 B.加强军备建设 C.拓展国家疆域 D.加强君主专制
5.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的《旧唐书》抨击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也有史学家认为:“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能为后者的结论提供佐证的是武则天
A.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B.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C.朝政腐败民生凋敝 D.执政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6.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国力空前强大,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装来来往往,十分热闹。这一封建盛世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7.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下表所示的史料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佐证唐朝
敦煌莫高窟第445窟壁画中的耕地场景 图片史料 三彩釉陶载乐骆驼 实物史料 (东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行业),四面立邸(货栈),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西 市……店肆如东市,浮寄流寓(流动人口),不可胜计。 ——摘编自王孝通《中国商业史》 文献史料
A.社会经济繁荣 B.民族关系和睦 C.社会风气开放 D.文学艺术灿烂
8.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指出:“军人跋扈,是紊乱政治的根本,而亦是引起外患的原因。唐玄宗后期的一场兵变使唐室不能复振。”这场“兵变”
A. 使唐朝国库空虚 B. 引发了黄巢起义 C. 使唐朝由盛转衰 D. 造成了唐朝灭亡
9.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A.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B.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
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D.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突出表现
10.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使者的场景。该图可用于研究
A.宗教绘画的风格 B.唐与突厥的友好关系 C.民族政策的践行 D.贞观时期的中外交往
11.唐诗对后人研究当时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下列诗句反映了唐代中外交往的是
A.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C.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2.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如果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的历史,下列资料可查阅的是
A.《大唐西域记》 B.《史记》 C.《齐民要术》 D.《贞观政要》
13.历史史实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下列对隋唐时期辉煌文化的叙述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印刷的《金刚经》
(

)B.孙思邈总结历代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著有《千金方》,被后世尊为“药王”
C.白居易提倡诗歌要反映现实生活,通俗易懂,被后人誉为“诗圣”
D.颜真卿创立了“颜体”,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14.《国史十六讲》中描述某历史时期的关键词有:“从李世民到武则天”、“盛唐气象: 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心——长安”。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5.跨学科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物理学科中的“钟摆理论”是指钟摆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值在一定范围内作有规律的摆动。李华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借用该理论绘制了如下示意图。钟摆在10世纪中后期向右摆动的原因是
A.唐朝在地方增设节度使 B.北宋实行崇文抑武政策
C.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D.宋朝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利
16.下面是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排序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③ ② ④ C.① ④ ② ③ D.① ④ ③ ②
17.“史诗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能够论证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的诗句是
A.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B.自从贵主和亲后, 一半胡风似汉家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8.宋徽宗在其名作《燕山亭·北行见杏花》中写道:“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宋徽宗“北行”的原因是( )
A.澶渊之盟 B.金灭北宋 C.岳飞抗金 D.元灭南宋
19.“在军事方面,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军权掌握在中央的枢密院; 在司法方面,朝廷也对行省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典制,不能逾越。”由此可见行省制度( )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有利于地方与中央抗衡
C.导致地方机构过多,效率低 D.造成相权威胁皇权
20.北宋中期,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政府供养了大批招募的军队,但多而不精,战斗力弱,耗费巨大入不敷出。有鉴于此,王安石变法实行了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保甲法 D.青苗法
21.“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注: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注:吐蕃)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理藩院 B.中书省 C.宣政院 D.行中书省
22.元朝时,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人等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人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人,长期杂居相处, 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回。这表明
A.元朝民族政策开放 B.人口流动促进民族交融
C.元朝民族关系和谐 D.回回是我国最新的民族
23.“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这首经典歌曲《天堂》把人们带入了美丽的蒙古大草原。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完颜阿骨打 D.耶律阿保机
24.建立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少数民族和首领分别是
A.契丹、阿保机;党项、元昊;女真、阿骨打
B.契丹、阿骨打;党项、阿保机;匈奴、松赞干布
C.党项、阿骨打;女真、元昊;回纥、尺带珠丹
D.匈奴、元昊;回统、阿骨打;吐蕃、松赞干布
25.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的相同之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是大一统王朝②都城都建在今天的北京③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④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二、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26题14分,27题14分,28题14分,共50分)
26. (14分)经济的发展反映出时代的特色,折射出历史的光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伟大工程】
材料一
(1) 请分别写出材料一图片中隋朝大运河的中心A和最南端B的名称。(4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是什么 (2分)
(2) 你是否同意用唐诗"至今千里赖通波"来肯定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千秋功绩 (1分)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3分)
(3) 唐朝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请分别写出图一、图二两种工具的名称。(4分)
27. (14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更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基础。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非常反对历史上某些“贵中华,贱夷狄”的陈腐观念,他开明地认为:“夷狄亦人,其情与中夏不殊。”他把“抚九夷以仁”当作“君之体”,宣称“我今天下主, 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摘编自刘洁《从唐代边塞诗看唐代的民族政策》
(1)据材料一 ,唐太宗时期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2分)试举一具体史实说明。(2分)
材料二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 ——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2)材料二中“契丹”和“拓跋”分别建立了哪一少数民族政权 (2分)据材料二,概括他们制度建设的共同特点。(2分)
材料三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3)材料三中“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反映的是哪一事件 (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盟约在当时产生的积极作用。(2分)
材料四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4)根据材料四,试分析当今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民族观念。(2分)
28. (14分)制度变革是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变革创新精神的民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 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尚书省负责贯彻各种政令。从而彼 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六部指的是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礼 部。——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一行政制度 (2分)据材料一,分析该制度权力运行的特点。 (2分)
材料二 (宋太祖)问普曰:“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帝王凡易十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普曰:“此非它故,数十年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2)根据材料二,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2分)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削弱知州的权力设置了哪一官职 (2分)
材料三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意:全都) 不逮(意:比不上)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摘编自宋濂《元史·地理志》
(3)材料三中“立中书省一 ,行中书省十有一 ”反映出元朝实行的是什么制度 (2分) 结合所学,元朝实施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分) 元朝疆域辽阔,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统治者因地制宜,设置了哪一机构管辖台湾 (2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右图图邮票所示人物曾西行十七载,一心只为到天竺求取真经,探求佛法的真谛,“宁可西行一步死,绝不东归半步生”。
(1)材料一所述人物是谁?(2分)
材料二 大化四年,派使者赴唐,大使二人,副使二人,学生沙门(僧人)等随之,约二百四十人余,乘两艘船往。 ——摘编自《新编日本通史》
材料三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佛法),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日本当时的都城)。——摘编自郭沫若《鉴真和尚圆寂一千二百周年纪念》
(2)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唐朝的对外交往呈现出哪些特点。(2分)
材料四 盛唐文化气象恢弘,犹如磁石般吸引着周边国家和政权前来学习和交流。发达的海上和陆上交通,推动了中外交流的繁荣。新罗、日本等国家曾派遣留学生,常驻长安,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和社会制度。——摘编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
(4)根据材料四,概括唐朝中外交流繁荣的原因有哪些。(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