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九年级质量调研题历 史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半坡遗址、陶寺古城遗址利于研究A.长江文明 B.黄河文明 C.珠江文明 D.辽河文明2.识读右图可以了解商朝的A.统治特点B.农业发展C.高超工艺D.文字传播3.秦朝在地方上建立的由中央直接管辖的制度是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A.促进了民族交融 B.消除了民族矛盾C.沟通了中外文明 D.实现了国家统一5.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分裂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趋势的朝代是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清朝6.唐蕃和亲这段历史佳话,以戏剧、壁画、歌舞等形式在民间广泛传播。从这段描述中得出唐朝A.商业快速发展 B.中外文化交流频繁C.人口持续增长 D.艺术创作成就斐然7.唐代诗人杜甫在《兵车行》中写到“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旨在揭露统治者A.穷兵黩武 B.知人善任 C.开源节流 D.居安思危8.下列城市名片可以唤醒南宋都城记忆的是A.秦俑故乡,丝路源头 B.六朝古都,金陵风韵C.繁华汴水,精彩开封 D.千古宋城,梦回临安9.北宋时期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A.浙江越窑 B.河北定窑 C.河南汝窑 D.江西景德镇10.解读右图正确的是A.土地兼并空前严重B.财政收入得到提高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11.以下发明大大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是A.印刷术 B.火药 C.指南针 D.造纸术12.明朝立国之初确立和平友好的外交基调。可以证明此观点的史事是A.朱元璋称帝 B.郑和下西洋 C.戚继光抗倭 D.李自成起义13.从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康熙设立南书房,再到雍正时的军机处。这体现了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官场腐败的严重C.地方权力的加强 D.大臣权力的加强14.1851年,中国历史上爆发的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是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C.太平天国起义 D.义和团运动15.下列有关遵义会议的表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A.召开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 B.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C.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D.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6.1947年夏,毛泽东在听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消息后,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这是因为此事件A.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B.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C.标志着战略决战的开始 D.宣告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17.“对于国家而言,它意味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对藏民而言,意味着旧社会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材料评价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C.西藏自治区建立 D.青藏公路通车18.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前,有1.5亿人参与宪法草案的讨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说明A.全国政协职能发生变化 B.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宪法充分反映人民意志 D.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确立19.我国最南端的经济特区是A.深圳 B.珠海 C.汕头 D.海南20.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搭载他的飞船是A.神舟一号 B.神舟五号 C.神舟七号 D.神舟十二号21.右图呈现的学习主题是A.古代埃及B.古代两河流域C.罗马帝国D.古代日本22.“《查士丁尼法典》无疑是罗马法集大成的集中表现,也是罗马法发展到完备、成熟阶段的标志性成就”。材料叙述了《查士丁尼法典》的A.编纂背景 B.适用范围 C.具体内容 D.历史地位23.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件是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法典》24.玻利瓦尔、圣马丁、章西女王共同的历史功绩是A.领导了民族独立运动 B.推翻了封建主义C.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 D.发展了资本主义25.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在强调A.建设生态文明 B.加强工业生产C.提高人口数量 D.大力发展科技九年级历史 第2页 (共4页)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35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1分)材料一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为私学与官学。兴起于春秋战国的私学,汉朝设立的太学,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略议》(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作用。结合所学,选择私学和官学各 一所,写出创办者并对其发挥的作用进行说明。(5分)材料二 古罗马帝国早期的学校教育不仅继承了希腊教育的精华,而且结合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根据自己的情况与需要作出了一些修改、补充,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罗马学校教育模式。文艺复兴时期,学校教育鼓励学生追求人性解放和知识探索,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摘编自《早期罗马帝国学校教育研究》(2)依据材料二,辨析希腊教育与罗马学校教育的关系。结合所学,对划线部分进行例证。(两例即可)(4分)材料三 中、西方学校课程设置(部分)京师同文馆(1876年)第三年 讲各国地图、翻译选编第六年 讲求机器、练习译书第八年 富国策、练习译书——据《中国近代教育与近代教育发展》等(3)依据材料三,分析两所学校分别着重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结合所学,写出影响课程设置的历史事件。(4分)材料四 二十世纪初,中国效仿美国“六三三”学制改革。四十年代,战乱导致高校西迁,形成西南联大等办学模式。五十年代,学习苏联教育体系,建立专业学院制度。1966——1976年正常教育秩序中断,1977年恢复高考,学校教育逐渐走向正规化。——摘编自《中西方教育发展》(4)依据材料四,概括影响中国学校教育的因素。结合所学,任选两个时间段写出时代背景,(5分)材料五(5)材料五呈现了当今教育的两种方式,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两例即可,2分)九年级历史 第3页 (共4页)(6)长春市教育局以数字化开辟教育新赛道,依托智慧教育平台,打造长春云校。结合自身,谈谈如何利用这些教育资源辅助学校教育 (1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列宁时间 事件1887年 进入喀山大学,接触马克思主义1900年 创办《火星报》,传播革命思想,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做准备1917年11月 武装起义成功,当选人民委员会主席1918-1920年 领导人民粉碎国内外反动势力(核心阶段)1921年 拟定改变国家经济政策的措施孙中山时间 事件1879年 赴檀香山学习,接触西方政治思想1905年8月 在日本东京成立革命组织1905年11月 将同盟会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1910年 商讨在广州举行起义1911年10月 起义胜利1912年3月 颁布重要文件1924年5月 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以上大事年表摘编自《二十世纪军政巨人百传》(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列宁早年所接触的思想的内涵。(两例即可,2分)(2)依据两人的经历结合所学提炼一个观点,从表格中选取与之相关的三例史事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每人至少包含一例史事)(8分)材料二 处在同时期不同国度的列宁和孙中山成为好朋友。孙中山在《致苏俄遗书》中写到:“亲爱的同志,与你们诀别之际,我愿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摘编自社会科学研究《试论孙中山与列宁的精神》(3)说明材料二中孙中山愿望的实现。依据两则材料结合所学,谈谈影响人与人、国与国情谊的因素。(4分)九年级历史 第4页 (共4页)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5 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B A C A B D A D D C C B A C D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B B C D B B D B A A二、非选择题(共 35 分)26.(1)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分)孔子创办私学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汉武帝创办太学,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学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4分)(2)希腊教育为罗马学校教育提供了精华、基础,罗马学校教育丰富、传承了希腊教育。(答出一方面得一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2分)但丁、达·芬奇等(2分)(3)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具有面向世界视野的学生;伦敦技术学校:掌握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的人才。(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2分)洋务运动、工业革命(2分)(4)其他国家的教育发展、战乱、国内混乱(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3分) 四十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导致高校西迁,五十年代:同苏联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2分)(5)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全球化的趋势(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2分)(6)可以提前观看云课进行预习;选择性观看对所学查漏补缺(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1分)27.(1)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科学的、实践的理论),它创造性的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中的辩证关系。(写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2分)(2)评分标准水平等级 拟定的观点 材料运用与论述一等8分 能结合两人经历明确表达有深度思维(2分) 紧扣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运用材料中三例史实,能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二等5—7分 空泛表达,明确清晰(1分) 能够围绕观点论述,运用了材料中的史实,但不够充分或不够典型,条理基本清楚三等1—4分 空泛表达,明确清晰(1分) 有论述或说明,但不够充分,或史论结合不充分四等0分 没有凝练出观点 (0分) 观点、论述与材料无关,或仅仅重复材料中的史实示例一:先进思想引领革命实践论述:孙中山和列宁作为伟大的革命家,都积极学习先进思想,注重思想理论对革命实践的指导作用。1879年,孙中山接触西方自由、民主的政治思想,为此后的民主革命奠定思想基础。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这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1887年,列宁接触马克思主义,这为其领导十月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为革命胜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示例二:20世纪初,中、俄(苏俄)两国的武装斗争推动历史的进程论述:为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1911年10月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打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1917年11月,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将新生的苏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经过三年的艰苦斗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3)中苏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携手,成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不可或缺的力量。(具体史事也可,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2分)人与人:志向兴趣爱好、精神共鸣、相似的经历等 国与国:利益驱使、社会制度等(各答出其中一点,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史答案.docx 历史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