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四川省凉山州中考历史模拟试卷(5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64分。1.如图是我国古代货币演变示意图,其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国家统一的需要 C. 铸铁技术的进步 D. 审美观念的提高2.春秋战国上下五百余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转型时代。促使出现这一大转型的根本原因是( )A.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C.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 各国纷纷开始变法改革3.秦朝初期,各地有关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标准千差万别,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不便。于是,秦始皇( )A. 统一货币 B. 统一文字 C. 统一度量衡 D. 实行郡县制4.邹容的《革命军》由章炳麟作序,上海大同书局出版,被视为中国的“人权宣言”。先后翻印20余版,各地为之纸贵,销售量达110万册,为当时第一大畅销书。许多青年竞相传抄,偏远地区竟卖到10两银子一本。材料反映了当时社会( )A. 倾向学习西方技术的运动出现 B. 赞成君主专制的复辟之风盛行C. 拥护君主立宪的改革浪潮兴起 D. 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潮风起5.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明太祖“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A. 加强思想控制 B. 维护封建统治 C. 发展社会经济 D. 促进思想解放6.“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则接汉,厄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下列历史人物中,最早来到西域的是( )A. 甘英 B. 张骞 C. 班超 D. 班勇7.二十四节气是农民的农耕“时钟”,比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小雪不砍菜,必定有一害”。这反映出( )A. 节气与农业关系密切 B. 农业缺乏科学指导C. 农民艰苦的生产生活 D. 历法尚未形成体系8.史学家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成功论、失败论、不彻底论等。下列史实能够支持成功论的是( )A. 1912年1月5日,孙中山为争取列强支持,宣布承认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B.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C.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下诏退位D.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9. “前英国外交大臣回忆道:英中谈判……对某些用词,英文与中文如何表达是一个难点。比如,邓小平提出的虽然只是4个字,但联合声明中用了几千字的篇幅进行诠释。”这里的“4个字”应当是( )A. 对外开放 B. 对内改革 C. “一国两制” D. 澳门回归10.朱元璋规定,自洪武二十七年十二月起,内臣(宦官)需要凭如图所示的铜符方可出皇城。这一举措体现的本质是( )A. 创新地方管理模式B. 制约丞相政治权力C. 加强封建君主专制D. 增加军机大臣职权11.如表反映了19世纪中期英国社会财富分配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工业化时代的英国( )社会成员 占全国人口 占国民收入资产阶级 2% 36.5%普通群众 80%以上 40%A. 社会分配实现共同富裕 B. 阶级结构发生巨大变动C. 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D. 工业革命推动议会改革12.随着全球化,人们密密麻麻地住在一起,近在咫尺,相互依赖,但为了“经济效益”残酷的市场竞争使越来越多的“村民”逐渐变成失去了正义观的人,他们崇拜资本所带来的一切“文明”,或者根本就是崇拜资本本身。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B. 全球化加剧了人们的相互依赖程度C. 全球化加剧了经济竞争 D. 全球化导致人们道德有所缺失13.西安事件能和平解决,并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 )A. 全国抗日热情高涨 B. 共产党政策的感召C. 国民党内部的分化 D.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14.1956年,有朋友问被誉为“中国火柴大王”和“毛纺业大王”的实业家刘鸿生:“你舍得不舍得?”刘笑着说:“讲老实话,作为一个资本家,我有点舍不得。但是,话说回来,作为一个民族资本家,我又舍得。”该对话反映的是( )A. 土地改革 B. “一五”计划 C. 公私合营 D. 改革开放15.导致下表中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量 产值(千卢布)1860 年 99 11 600 7 9541879 年 287 42 000 51 937A. 推行农奴制改革 B. 实现国家独立C.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D.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6.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做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材料说明马克思主义( )A. 在当时已经过时 B. 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C. 是科学的理论 D. 是实践的理论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分。17.为适应新形势要求,构建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从中央到地方都大力推行了机构改革。回顾历史,每一次的机构改革都颇见成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北宋初年以“分权制衡”为原则,改革中央及地方政府机构,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从而为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摘自《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三:(1) 材料一是隋朝创立、唐朝完善的重要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是哪一制度?(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北宋初年以‘分权制衡’为原则,改革中央及地方政府机构。”(中央和地方各举一例即可) (3) 观察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与北宋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什么不同?(4)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历代采取不同理政方针的共同目的。1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近年来,国际空难频发,马航MH370事件尤为瞩目,其背后,又是一场暗流涌动的大国政治博弈。材料一 英国航空调查局:马航坠毁MH370疑为“独狼”恐怖袭击。 ——京华时报材料二 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的世界领袖地位受到中国前所未有的挑战,但马航MH370的失联又使得中国在科技实力方面受到种种的质疑,而这种质疑无疑将对美国的领袖地位再次得到提升。 ——中华网(1)飞机在 20世纪成为人们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是哪国人率先取得突破?其机械动力来源是什么?(2)材料一中英国猜测马航MH370失联是由于遭受恐怖袭击,近现代史上哪一次恐怖袭击事件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药桶?(3)在二战中,面对共同的敌人, 各国逐渐走向联合, 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的标志是哪一文件的签署 (4)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世界领袖地位”在经济上遭到那两股力量的挑战?你认为到本世纪下半叶,美国会是“最后的大国”吗?说明理由。( 5)综合上述材料,一个大国或“新的力量中心”的崛起需要具备哪些关键因素?19.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也是一部创新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革命的创新】材料一……五四运动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已经有了大批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到六三运动……有广大无产阶级……参加,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 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与“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什么关系?【政党的创新】材料二“1921年,我们党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我们那时候就是自己搞的,知道的事也并不多,可谓年幼无知,不知世事。但是这以后24年就不得了,翻天覆地!整个世界也是翻天覆地的。”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时,只有几个小组,几十名党员,也没有什么影响。胡乔木说:“‘一大’开过了,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连报纸上也没有一点报道。但是中国的伟大事变在实质上却开始了。”——摘编自学习时报《毛泽东谈中共一大: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一大开过了,中国的伟大事变在实质上却开始了”?【道路的创新】材料三“这次秋收起义虽然受了挫折,但算不了什么!我们的武装斗争刚刚开始,万事开头难,干革命就不要怕困难。我们有千千万万的工人和农民群众的支持,只要我们团结一致,继续勇敢战斗,胜利是一定属于我们的。我们现在力量很小……大城市现在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我们要到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去,发动农民群众,实行土地革命。”——摘编自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年谱( 1893-1949)》(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对行动方向作出的决策。【战略的创新】材料四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哈里森 埃文斯 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4) 材料四中“分水岭”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分水岭”之后“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5)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围绕“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创新中得到发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要求:选择其中两次“创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叙述完整)1.【答案】A2.【答案】B3.【答案】C4.【答案】D5.【答案】B6.【答案】B7.【答案】A8.【答案】C9.【答案】C10.【答案】C11.【答案】C12.【答案】D13.【答案】D14.【答案】C15.【答案】A16.【答案】B17.【答案】【小题1】三省六部制。【小题2】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力。【小题3】行省制度。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小题4】加强管理,巩固统治。18.【答案】(1)美国人 内燃机(2)萨拉热窝事件(3)《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4)西欧(或欧共体,答“欧盟”的一律不得分) 日本 不会,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一两个国家想称霸世界的时代将不再存在(5)科技领先、合作发展、重视教育、人才培养、结合国情制定合理政策等等19.【答案】【小题1】关系: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小题2】原因: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小题3】决策:放弃敌人势力比较大的大城市,转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小题4】“分水岭”:遵义会议。原因: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小题5】观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创新中得到发展。论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阶段,其中创新贯穿了革命的整个过程。在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民主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使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革命的领导者开始变为无产阶级;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这是在革命方面的创新。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全新的、不同于其他资产阶级党派的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这是在政党方面的创新。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符合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举,这是在道路方面的创新。遵义会议的召开,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是在战略方面的创新。综合上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创新中不断得到发展,并逐步走向胜利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