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专题复习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专题复习课件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专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
隋唐时期至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期末复习
①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 ②纺织业
③内外贸易 ④矿冶业
⑤农作物的种植和引进 ⑥陶瓷业
⑦货币演变 ⑧土地制度的变迁
⑨城市的发展 ⑩造船业
水利设施的修建
一、中国古代经济结构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
以上内容属于农业的有 ;
属于手工业的有 ;
属于商业的有 。
①⑤⑧
②④⑥⑩
③⑦⑨
农业
特点
表现
地位
小农经济
立国之本
耕作方式
土地制度
农业政策
铁犁牛耕
封建土地私有制
重农政策
特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精耕细作
二、古代农业的发展
二、古代农业的发展
隋唐时期 辽宋夏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
粮食作物:唐前期,垦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曲辕犁、筒车等重要生产工具得以发明和推广; 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种植有长足发展(茶叶)。 粮食作物: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培育优良品种。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元朝开通京杭大运河进行南粮北运。 经济作物:经济作物在南方有很大发展(茶树、棉花) 组织移民屯田,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
明朝引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古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
曲辕犁
东汉牛耕画像石
魏晋《二牛耕地图壁画砖》
唐《雨中耕作图》
清《耕织图》
Q1:指出以上场景中耕作方式的相同之处。
答:相同之处:都使用牛耕技术。
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唐朝发明和推广曲辕犁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
二、古代农业的发展
秧马
(宋朝)
耕作方式的发展
翻车
(曹魏马钧改进)
筒车
(唐朝)
灌溉工具的发展
(由人力到自然力)
二、古代农业的发展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粟(小米)
水稻
引进优良农作物品种:
①北宋:引进越南占城稻;
②明朝:引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高产农作物。
小麦
玉米
甘薯
花生
二、古代农业的发展
【探究】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1)政治:
(2)政策:
(3)科技:
(4)民族心理:
(5)家庭伦理:
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
脆弱的小农经济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
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的优点,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
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同时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
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
经营形态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三、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三、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隋唐时期 辽宋夏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
纺织业: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妙冠绝全国。 陶瓷业:越窑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白瓷类雪似银,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纺织业: ①丝织业:北宋南方丝织业发展(四川、江浙 ); ②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黄道婆);元朝江南棉纺织业发达,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制瓷业:宋代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辽瓷器鸡冠壶、金耀州窑(民族交融);元朝青花瓷。 矿冶业:煤大量开采,广泛用于冶铁炼钢。(金产煤,辽铁制农具,西夏兵器) 造船业:宋朝造船业在当时领先世界(造船业中心:广州、泉州、明州) 南北方涌现出一批手工业生产基地(棉纺织业中心松江,丝织业中心苏州,制瓷中心景德镇);
手工业制品畅销海内外;
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雇佣关系、分工合作)。
四、古代商业的发展
商业
影响因素
对外政策
政治局面
商业政策
手工业水平
商品经济发展
新的
经营方式
商业出现新特点
阻碍
冲击
四、古代商业的发展
隋唐时期 辽宋夏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
水陆交通发达,长江和运河沿岸以及东南沿海港口城市获得很大发展。 草市逐渐兴起。 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海上丝绸之路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唐朝都城长安是闻名中外的国际大都市(实行坊市制度,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 ①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许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和元大都。 ②商业活动突破坊市界限,早市和夜市进一步发展。 ③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通要道成为重要商贸区。 ④辽上京、西夏兴庆府、金燕京商业繁盛,金在一些地方对商旅征收商税。 ⑤北宋前期,四川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元朝纸币在全国范围内作为主币发行。 ⑥南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⑦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管理机构:市舶司)。 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
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大量销往海外,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白银是百姓缴纳赋税的货币,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出现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山西晋商,江南徽州府徽商),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古代商业的发展
货币演变趋势:
①由地方铸币发展到中央统一铸币;
②从形制各异发展到统一形制。
货币的历史价值:
①货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②货币的发展演变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③货币上的文字的变化反映了汉字的演变。
五、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但自魏晋以来,南方经济便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特别是东南地区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五、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探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
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充足的劳动力;
②北方战乱频繁,江南相对较安定;
③江南雨量丰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④南方统治者的重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表现:
①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②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粮食供应都依靠江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③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粮食产量有较大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湖广熟,天下足)。
五、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探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影响:
①经济布局:南北差距日益缩小;南方逐渐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②城市发展: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③人口分布:南方人口迅速膨胀;
④文化教育:经济发展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⑤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以及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
实战演练
货币在记载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同时,也成为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重要工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唐高祖李渊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
——摘编自王学亮《中国货币的发展演变、现状及其国际化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货币的变化。(2分)
答:变化:①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②从标明钱的重量到钱文不书重量。(任答一点2分)
实战演练
材料二 宋初,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商品贸易活动日益繁荣,市场对钱币的需求量骤增,以致王朝从一建国便面临着货币供给不足,及地区间货币流通被分割的局面……铁钱既笨重难携以致远,又因私铸多而流通受阻……当地一些既有信用、又有大量财富的巨富豪商,为交子在成都的最初发行提供了信用基础。此外,先进的印刷技术,也为交子的印刷创造了便利条件。
——摘编自《宋元纸币流通及其在世界货币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交子产生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交子在世界货币史上有何地位?(6分)
答:时代背景:①商品贸易活动的繁荣;②宋初货币供给不足;
③铁钱使用不便;④巨富豪商的信用基础;
⑤印刷术的进步。(一点2分,任意两点得4分) 。
地位:世界上最早的纸币。(2分)
实战演练
材料三 南宋纸币“会子”铜版拓片和《宋史·食货志》

“会子”版面中间方框内刻“敕伪造会子犯人处斩,赏钱壹阡贯……。

【注释】敕:皇帝的诏令
《宋史·食货志》节选
(绍兴)三十年(1160 年),户部侍郎钱端礼被旨造会子,储见钱(储蓄现钱兑换会子)于城内外流转……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定《伪造会子法》,犯人处斩,赏钱千贯……
南宋纸币“会子”铜版拓片
(3)材料三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4分)
答:历史信息:①南宋流通纸币;
②纸币名称为会子;
③从严处置伪造会子(或纸币)行为。
(一点2分,任意两点得4分)
实战演练
(4)根据上述材料,简析货币流通对社会发展有何作用。(2分)
答:作用:货币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2分)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经济总体特征【隋唐-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581年
907年
960年
1368年
1840年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封建经济繁荣,
丝绸之路畅通。
经济高度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
农耕经济发展到顶峰,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了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