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专题复习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专题复习课件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专题三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隋唐时期至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期末复习
区分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
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主要指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其它地区及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之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政权”。
——谭其骧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隋唐时期:
西南:
①吐蕃: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唐穆宗时,唐蕃订立友好盟约(唐蕃会盟碑)。
②南诏: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
西北:
①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西北各族尊奉为“天可汗”;
②唐朝先后灭东、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天山南北地区;
③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回纥后改名回鹘。回鹘灭亡后,余众大多数西迁到今新疆地区,逐渐与当地民众融合,成为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
东北: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辽宋夏金元时期:
(1)多民族政权并立:政权之间有战有和,边境开设贸易场所。
①北宋与辽:澶渊之战(战),澶渊之盟(和)
②北宋与西夏:宋夏之战(战),宋夏和议(和)
③南宋与金:岳飞郾城大捷(战),宋金和议(和)
(2)文化认同:辽、西夏、金仿效中原王朝制度;金朝统治者提倡儒学,推行科举制;元朝的统治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各族以中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加强。
(3)民族地区管理:元朝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事务;
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屯驻军队。
(4)民族交融: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已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形成新的民族——回回(我国回族的前身)。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明清时期:
西南(西藏):
①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
②清廷在西藏地方设置驻藏办事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③清朝在西藏设立噶厦;
④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法律化、制度化)。
西北:
①“隆庆和议”,结束了明朝与蒙古的敌对状态;
②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
③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军政事务;
④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东北:明成祖设奴儿干都司,加强对东北女真等部的直接管理。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途径:一是民族间战争,二是和平交往
民族间战争:
①民族掠夺战争:
②民族征服战争:
③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
④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突厥与唐朝之间;
蒙古与南宋、明朝之间等都发生过这样的战争
金灭辽、金灭北宋、蒙古灭西夏、元朝灭南宋
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康熙亲征噶尔丹);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金反对辽、蒙古反对金的战争
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途径:一是民族间战争,二是和平交往
和平交往:
①设管理机构:
②册封:
③经济文化交流:
④和亲:
⑤会盟(“议和”):
⑥内迁: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元朝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清朝在西藏设噶厦,在新疆设伊犁将军。
如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南诏首领和渤海国首领;
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
两宋的互市和榷场。
唐朝的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藏族)。
如唐朝与吐蕃会盟,北宋与辽朝的“澶渊之盟”等。
契丹、蒙古、女真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实质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从经济形态的角度看,民族交融的实质是游牧向农耕的转化。
从生活方式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的汉化。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实战演练
一、我国疆域版图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观察材料一四幅疆域图,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概括一个最恰当的主题。(2分)
答: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 分)
实战演练
材料二
(2)请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件历史文物,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如何体现当时中央政府对边疆治理做出的贡献。(4分)
《步辇图》
宣政院印
班禅金印
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1676年造)
答:《步辇图》:唐太宗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物1分,事件1分,贡献2分,共4分)
实战演练
(2)请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件历史文物,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如何体现当时中央政府对边疆治理做出的贡献。(4分)
【示例】
宣政院印: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班禅金印:清朝确立的册封制度,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统治。
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清朝前期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使用,击退沙俄侵略军,保卫了祖国的疆土。
实战演练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台湾外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康熙帝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的原因,并简述康熙帝对台湾采取的措施及其意义。(4分)
答:原因:①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
②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
(2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措施:派兵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每点1点,共2分)
意义: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巩固了祖国海防。(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二、中国古代边疆治理
辽宋夏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朝统治者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加强统治。 东南地区,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西北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 东北:1685年和1686年,清朝雅克萨之战击败俄军,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东南:
①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被荷兰殖民者占据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②1683年,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对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认识:
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政策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扩大了国家疆域,巩固了国家统一;
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加强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民族交融)。
二、中国古代边疆治理
意义
三、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隋唐时期:
(1)日本:
①隋唐时期,日本派到中国的使团称“遣隋使”“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代表:阿倍仲麻吕)
②日本仿照唐朝的先进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唐朝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③鉴真东渡:唐朝高僧鉴真受日本邀请,六次东渡抵达日本,在日本传授佛法,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2)新罗:新罗派遣使臣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先进文化(代表:崔致远)。新罗商人来华经商;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科技文化受唐朝影响;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
三、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隋唐时期:
(3)印度:唐朝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他回到长安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口述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4)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多次派使臣到长安,唐与东罗马帝国交往频繁。
(5)大食(阿拉伯帝国):大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中国的造纸术通过大食传播到西方。
三、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辽宋夏金元时期:
(1)发达的中外交通:宋朝海路交通发达;辽夏金通过草原丝绸之路维持与西域、中亚较大规模的交流;元朝时,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2)繁荣的海外贸易:宋元时期,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外贸税收所得在财政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明州都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3)密切的中外文化交往:
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传到中国。元世祖任用波斯人主持天文、历法工作,元朝收集和翻译了一些阿拉伯医学书籍,《回回药方》记载了治疗骨折的方法。
②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传制度等输往国外,天文、历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对亚欧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西亚和北非纺织的瓷器,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三、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
(1)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明朝),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亚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的远航,时间长,规模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战争冲突:
①戚继光抗倭:明朝将领戚继光训练“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消灭福建、广东等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三、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
(2)战争冲突:
②援朝战争: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侵略朝鲜,明朝应朝鲜请求出兵援助,取得胜利。援朝战争沉重打击了日本的政治军事势力,削弱了明朝国力,对东亚政治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明朝时期,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后来,明政府在澳门设守澳官,驻扎军队,加强对澳门的管理。
(3)对外政策:清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1757年,清廷下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为西方商船来华的口岸(广州十三行)。清朝闭关自守的政策,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条件:
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②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③对外交通发达;
④开明的外交政策;
⑤科技发展;
⑥杰出人物的作用。
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征:
①形式以和平交往为主:
②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③内容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
④趋势开放走向封闭:
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
汉以陆路为主;
唐时海陆并举;宋元时海路为主
海陆丝绸之路、边境贸易;
佛教、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等
明清以前总体开放,明清以来逐渐封闭。
实战演练
二、对外交往有文化交流、政治交流、经济交流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第一则材料: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对现代世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火药的发明清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
——摘编自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第二则材料:“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并无迹。甲铁皆透。” ——《金史》
(1)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认识,指出材料一中两则材料对火药的认识有何不同。(4分)
答:第一则材料认识到火药的作用。(2分)
第二则材料认识到火药的特性。(2分)
实战演练
材料二:
类型一:左图是明朝的《瑞应麒麟图》,右方是《瑞应麒麟图》上的序文颂词(节选)。
类型二:《明史·郑和传》(节选)
永乐三年六月,命和等通使西洋……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谴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
(2)孤证不立是史学的研究方法,材料二是两则不同类型的史料,请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4分)
【序文颂词】(节选)
“永乐甲午秋九月,麒麟出榜葛剌国,表进于朝。”
(注释:郑和下西洋时到达过榜葛剌,明成祖永乐十二年(即公元1414年),榜葛剌(今孟加拉国和印度孟加拉邦一带)来中国进献麒麟(长颈鹿)。
实战演练
答:历史信息:
①郑和下西洋;(2分)
②明朝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2分)
(2)孤证不立是史学的研究方法,材料二是两则不同类型的史料,请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4分)
实战演练
材料三:……用马可·波罗的话说:“西方的东西在我国觉得平淡无奇,中国的文物在西方觉得惊讶不可思议”。……到了清中后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西方突飞猛进,而我国懵然不知,还在继续被自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传统文化所束缚,不愿舍弃“自信”。
——钱穆《国史大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不愿舍弃自信”对我国产生什么影响?(2分)
答:影响: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2分)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对外交往”的认识。(2分)
答:认识:①坚持改革开放;
②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互惠性;
③开放则兴,闭关锁国则衰。(任答一点得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