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专题复习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专题复习课件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
隋唐时期至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期末复习
一、时代特征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趋势:
①统一多民族国家由建立到不断巩固与发展;
②封建社会由兴起到强盛再到渐趋衰落。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二、中央官制的演变
建立皇帝制度、建立三公九卿制
建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秦汉时期
行政:分化事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军事: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方军政事务。
明太祖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明朝设“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形成奏折制度。
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丞相。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三、地方官制的演变
秦朝建立郡县制,西汉实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秦汉时期
行政:文臣任知州,实施三年任期制。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财政: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制度的创立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设立三司,互不统属。明太祖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趋势: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四、中国古代的盛世局面
西汉初期
文景之治
唐太宗时期
贞观之治
武则天时期
治宏贞观
政启开元
唐玄宗时期
开元盛世
清朝前期
康乾盛世
封建社会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1)统治者:
(2)人民:
(3)政治环境:
①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措施。
②统治者雄才大略,励精图治。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人民群众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
政治稳定,使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的统治政策能够持续推行。
五、中国古代改革: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
领域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目的 富国强兵,解决财政危机,巩固统治 整顿吏治,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强化中央集权
主要措施 青苗法(政府低息贷款)、募役法(以钱代役)、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保甲法(民兵制度) 一条鞭法(合并赋税,折银征收)
整顿吏治,巩固边防
结果 短期成效:财政收入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军队战斗力提升。 长期影响:损害了大地主、权贵的利益,统治集权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短期成效:一条鞭法简化了税收手续,减少了地方官吏渔利百姓的机会,政府税收增加,取得积极成效。
长期影响:张居正死后,明朝的改革举措大多废止。
相同 均以财政改革为重点
五、中国古代改革: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
中国古代的改革的启示
(1)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
(2)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
(3)改革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
(4)改革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5)改革要切实维护人民的利益;
(6)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要和守旧势力作斗争。
四、科举制度的演变
趋势 措施 影响
隋朝创立 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依才能取士;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创立。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它加强了朝廷在选官用人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
唐朝完善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 宋朝发展 宋朝统治者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 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明清僵化 实行八股取士。严格规定考试题目必须出的自四书五经,考试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考试答卷为“八股文”。 八股文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材料一:张九龄常自称为“岭海孤贱”,即偏远地区的寒微之人,25岁得中进士,56岁进京拜相,成为天下士子仿效的对象……从宰相到地方官员,众多的“寒士”以文学进用,他们不仅支持着庞大的国家机器的运转,同时也造就了一个新阶层。这个新阶层不讲求出身,而是以“文治”考量个人的才干,同时以儒家的经世理想作为共同的精神纽带。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张九龄能入朝为官至拜相得益于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一,归纳“新阶层”特点。(4分)
答:制度:科举制(2分)
特点:①出生寒门,不讲求出身;
②以“文治”考量个人的才干;
③以儒家的经世理想作为精神纽带。(任答一点得2分)
学案一 实战演练 第一题(1)
实战演练
六、评价历史人物
1.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方法
(1)一分为二,辩证分析。
(2)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评价。
(3)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4)分析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等。
2.影响评价历史人物的因素:
政治因素,时代背景,研究者的主观意识,等等。
学案一 实战演练 第二题(1)
实战演练
二、袁崇焕,明末著名军事将领。历史上,人们对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8分)
材料一:明代进士题名碑和《袁崇焕年谱》
袁崇焕年谱
(节选)
……
万历四十七年 己未 1619年 36岁
春,袁崇焕考中万历已未科进士。
后授福建邵武县知县。
……
(1)材料二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4分)
实物史料
文献史料
答:历史信息:袁崇焕考中万历己未科进士。(4分)
实战演练
材料二:袁崇焕研究资料选编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至少两个)。(4分)
时间 评价 参考文献
崇祯三年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明季北略》
明末清初 史学家谈迁评价袁崇焕“才非周公,使骄且吝”,又受到后金引诱,岂能不败。 《国榷》
乾隆 四十七年 乾隆披阅明史,认为袁崇焕“能忠于所事”,只因“彼时主昏政暗”被杀。 《清高宗实录》
嘉庆元年 广东巡抚陈大文等呈请“(袁崇焕)入祀乡贤祠”,朝廷准奏。 《清仁宗实录》
学案一 实战演练 第二题(2)
答:因素:①历史人物所处时代背景的变化;②统治者的政治立场;
③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等。(一个2分,共4分)
六、评价历史人物
人物 历史 道德与法治
岳飞(南宋) 岳飞抗金 统一多民族国家
文天祥(南宋) 文天祥抗元 戚继光(明朝) 戚继光抗倭 维护国家安定与统一
郑成功(明末清初) 郑成功收复台湾 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跨学科学习】中华英雄谱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传承英雄精神?
举措:①以英雄模范为榜样,立志报效祖国;
②树立远大志向,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③增强责任意识,乐于奉献;
④加强自身修养,将个人的未来同国家、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
大兴城是隋朝的都城,隋文帝时期由高颎和宇文恺负责兴建,前后仅用九个月;隋炀帝时用十万多人修筑外郭城,并开渠引水入城。大兴城的修建折射出(  )
A.民众热衷于城市建设 B.建筑工程技术的提高
C.南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D.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
以题促学
D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积极影响
(1)政治上:
(2)经济上:
(3)思想文化上:
有利于民族交融,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有利于高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经济基础。
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流;
推动了先进文化在较广阔范围内的传播。
有学者指出,安史之乱后涌现出更多的藩镇,这是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甚至还包括帝国前期痼疾而采取的一种相当理性的举措,在与藩镇的博弈之中,唐帝国通过不断地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该学者意在说明(  )
A.藩镇使中央权威受到挑战
B.藩镇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统治
C.藩镇解决了帝国前期危机
D.安史之乱后国家逐渐走向了分裂
以题促学
B
实战演练
材料二:范仲淹由“寒儒”成为进士,是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下表是范仲淹戍边西北到庆历新政时期的官职职位和职责一览表。
官职职位 部分职责
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延州知州 更改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
户部员外郎、耀州知州 职责同上
庆州知州,兼环庆路都部署司事 稳固边防,遏止西夏军进犯
枢密副使 管理国家军事要政
(2)根据材料二对范仲淹的介绍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4分)
答:措施:①文臣任知州;
②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③文臣统兵,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④经常调换军队将领。(答2点得4分)
学案一 实战演练 第一题(2)
材料三:朱元璋治国的指导思想是“权不专于一司”。臣下的权力越大,则不易控制对统治的威胁也越大。相反,如果将臣下的权力,层层分解,使其相互牵制,则便于统治对臣下的分权是为了皇权的集中,下分是手段,上合是目的。
——《胡惟庸案与明初中央集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史实加以说明朱元璋治国“权不专于一司”指导思想。(4分)
答:史实说明: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强化皇权;
②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强化皇权;
③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强化皇权。
(任答一点得4分,其中史实2分,说明2分)
学案一 实战演练 第一题(3)
实战演练
史论结合
材料四:清代官员张廷玉是第一批军机大臣之一,对清王朝的主要贡献就是建立军机处规章制度。军机处体制特殊,有官无吏,官皆兼职……军机大臣面聆皇帝旨意,草拟文书,上谕形成后,直接执行皇帝的命令。
——《善于建章立制的秘书长张廷玉》
(4)根据材料四,指出军机大臣的职能。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历代统治者的政治举措的认识。(4分)
实战演练
答:职能:①面聆皇帝旨意;②草拟文书;③记录旨意;④执行命令。(任答一点得2分)
认识:①因时因势进行调整、改革和创新;
②以巩固统治为目的;
③以加强君权为目的;
④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任答一点得2分)
学案一 实战演练 第一题(4)
由下表可知,唐朝与明朝走向灭亡的相同因素是(  )
A. 地方割据 B.财政困难 C.政治腐败 D.外来侵略
以题促学
时间 社会现象
唐朝后期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边疆形势日益紧张。
明朝中后期 皇帝多沉迷享乐,大臣结党营私,宦官专权。
C
封建王朝后期衰败的原因
(1)经济:
(2)政治:①统治者:
②中央与地方关系:
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统治者不思进取,朝政腐败,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地方割据势力发展,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
实战演练
三、都城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在地,多数情况下,它还是一定时期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12分)
材料一:周朝至北宋、南宋至清朝时期主要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迁移轨迹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都城长安在上图中的位置(填写代号)。分析南宋至清朝主要王朝都城的迁移轨迹的趋势。(4分)
答:位置:①。(2分)
趋势:①南宋至清朝,都城迁移轨迹沿着杭州—南京—北京一线;
②南北方向迁移。(任一点2分)
学案一 实战演练 第三题(1)
长安
洛阳
开封
实战演练
材料二:根据《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城市规划的制度和形式是作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存在的,特别体现在帝王都城的规划建设方面。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城市的形式是方正的,并且有一条中轴线,这与古代统治者推崇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隋唐长安、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都有一条从皇宫正门直到都城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中心道路作为城市的中心轴线,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
——摘编自张健、马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文化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国都城规划布局的特点。(4分)
学案一 实战演练 第三题(2)
答:特点:①轴线布局(或形式是方正,有一条中轴线);
②政治色彩浓厚(或体现政治职能)。
(一点2分,任意两点得4分)
实战演练
学案一 实战演练 第三题(3)
材料三:中国古都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是闪耀在中华大地上的璀璨明珠,也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朱士光《中国八大古都》
西安,古称长安,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之一。
开封,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素有“八朝古都”之称,孕育了上承 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历史上曾为六朝都城,在从燕国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中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的城市。
(3)根据材料三,任选一座城市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史实说明其是“中华文化的结晶”的理由。(4分)(示例城市不可选)
示例:西安
说明:西安是汉唐都城。长安城中东西两市商业繁荣。长安的建筑布局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实战演练
学案一 实战演练 第三题(3)
城市:北京
说明:元明清三代均定都于北京;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一点2分,任意两点得4分)
城市:开封
说明:开封是宋朝都城;开封(东京城)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地。
(一点2分,任意两点得4分)
(3)根据材料三,任选一座城市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史实说明其是“中华文化的结晶”的理由。(4分)(示例城市不可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