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导言课课件(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导言课课件(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2026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导言课
来都来了,就使劲学吧!
一、高考考向:——高考考什么?(知己知彼)
1.题型:专题专练(练速度、练规范)
以2024年高考江西卷为例: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分值:100分,按照原始分计入总分
命题单位:江西省教育考试院
题型设计:16道选择题,每3分1题,共48分;常规文字材料理解类题目14道,图表题2道,
4道主观题,共52分;3道材料题,1道历史小论文题(以表格形式呈现)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与平时期中期末题型结构和分数基本一致,体现出了江西首次新高考的相对稳定性,有利于新老高考的平稳转型。
题型 范畴 题号 类型 核心知识 设问方式 核心素养及情境设置
选 择 题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1 文化史 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及其特征 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时.史.历、学习情境
2 政治史 西汉吏员选拔与考核制度 西汉吏员任用注重 史料实证、学习情境
3 文化史 北魏时期的文化交融与华夏观念 这反映了北魏的 史料实证、社会情境
4 政治史 唐代中枢权力的转移与文化变迁 这折射出 史料实证、学习情境
5 经济史 明代白银货币化与赋役制度变迁 反映当时 史料实证、生活情境
中国近代史 6 政治史 晚清社会阶层变迁(买办制度) 推知,买办阶层是 历史.史料、学习情境
7 经济史 民国初期政府的经济政策 表明政府意在 历史解释、社会情境
8 政治史 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历史解释、社会情境
中国现代史 9 政治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设 据表1可知,我国 历史.家国、学习情境
10 经济史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 这是因为我国 历史.家国、生活情境
世界史 世界古代史 11 文化史 古埃及的数学与测量技术 据此可知古埃及人 历史解释、学习情境
世界中世纪 12 经济史 中世纪城市与王权 这反映该市 历史.史料、学术情境
世界近代史 13 文化史 文艺复兴的影响(戏剧发展) 这种变化 历史解释、生活情境
世界现代史 14 政治史 普法战争后的法国社会变化 表明法国的体操运动 历史解释、学习情境
15 经济史 一战前夕俄国的经济状况 现象产生是由于俄国 历史解释、学术情境
16 政治史 美国民主化的艰难进程 民权运动与《选举权法》 这说明该法 历史解释、学习情境
题型 范畴 题号 类型 核心知识 设问方式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情境
主观题 ﹃ 52分 ﹄ 中国古代史 17 政治史 宋明士人择业多元,广泛参与基层治理(社会生活变化) 1.概括南宋士人择业多元化的原因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
社会情境、学习情境等
2.概括宋明士人在乡村社会的表现, 简析其影响 中国近代史 18 文化史 维新思想与五四后思想变化 1.指出维新变法时期思想启蒙的局限性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等、
学习情境、社会情境等
2.与维新启蒙思想相比,概述五四后新文化思想启蒙的变化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世界近代史 19 政治史 欧洲列强的殖民争霸 1.概括这一时期欧洲列强殖民争霸的态势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
问题情境、学习情境、
社会情境等
全球视角(大历史观)
2.简析“光荣革命”对世界殖民体系的影响 世界史 + 中国史 20 文化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任选表2中某一对或者整体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修改、补充或提出新关系,并加以论述 综合五大核心素养、
学术情境、学习情境等
① 学习情境
【2024年江西卷】2.贾谊曾说“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在出土汉简中,也有记录吏员考核的文书,上面记载有“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的文字。这可以看出西汉吏员任用注重( )
A.伦理道德 B.文字技巧 C.法律知识 D.专业技能
2.情境:把握复杂情景建构
【试题情境】本题通过引用贾谊的话和出土汉简中的记录构建学习情境。
【必备知识】西汉吏员选拔与考核制度。
【学科素养】通过文献记载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并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吏员选拔的标准。
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包括史料、图表、
历史叙述、史论等问题
【2024年江西卷】5.明代前期、百姓需要亲身应役,“甚至父子当差,则一日不让,兄弟应役,则移时不甘”。18世纪以后,江南与东南沿海“贩夫牧竖,优游于光天化日之下,无征输之苦”;边远地区“赤贫无田、持于而食之夫,悉得免于追呼”。能够解释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白银货币的大量使用 B.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C.户籍政策的不断调整 D.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② 生活情境
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包括长辈的回忆、影视剧中的问题等
2.情境:把握复杂情景建构
【试题情境】以明代百姓应役情况的变化构建生活情境。
【必备知识】明代白银货币化与赋役制度变迁
【学科素养】通过分析明代百姓应役情况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及对经济变迁背后原因的理解。
② 生活情境
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包括长辈的回忆、影视剧中的问题等
【2022年山东卷】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透视:一幅宣传画
图5 《工人新村》(1952年,孙佳桐 何正慈作)
结合所学知识,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③ 社会情境
对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包括社会风俗的来源、国际争端中的历史背景问题等
【2024年江西卷】3.后凉、北凉时期,自西域传入的龟兹乐与“胡、戎”音乐相结合形成了西凉乐,当时号称秦汉伎。北魏平定河西之后,认为秦汉伎的乐器“并出自西域”“悉与书史不同”,又将秦汉伎改称为西凉乐。这反映了北魏的(  )
A.地域认同 B.民族政策 C.艺术审美 D.华夏观念
【试题情境】以西凉乐的形成及名称演变构建社会情境。
【必备知识】北魏时期的文化交融与华夏观念。
【学科素养】通过分析西凉乐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及对文化融合背景下华夏观念的认识。
【2021年广东卷第19题】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新中国成立前也进行过一些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目标
(壹)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且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
(贰)叙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特别说明其对于世界文化之贡献,使学生明了吾先民伟大之事迹,以养成其高尚之志趣,与自强不息之精神。
(叁)叙述各国历史之概况,说明其文化之特点,以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并特别注意国际现势之由来,与吾国所处之地位,以唤醒学生在本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
(肆)叙述中外各时代文化之变迁;应特别说明现代政治制度,及经济状况之由来,以确立学生对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信念。
——《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2年颁行)
评析上述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的目标。(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目标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③ 社会情境
对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包括社会风俗的来源、国际争端中的历史背景问题等
④ 学术情境
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包括历史学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多种看法等
【2024年江西卷】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中国优秀史学遗产和优良史学传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有许多契合之处,具体如下:
——摘编自瞿林东《建构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的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任选表中某一对或者整体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修改、补充或提出新关系,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 中国优秀史学遗产和优良史学传统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重视历史、重视史学
研究历史以探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为基本宗旨 明理、明道、通古今之变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民本思想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 衣食足则知荣辱、民以衣食为本
历史不是“神”的启示,而是人的启示,并且只能是人的启示 彰往察来、知古鉴今、以史为鉴
【试题情境】本题选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与中国优秀史学遗产和优良史学传统”的相互关系材料创设学术情境,重点考查学生的结构化知识。
【学科素养】试题要求学生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中心,抓住“相结合”“论证”“修改、补充或者提出新关系”“论述’等关键词,结合相关史实阐释论证表格中的某一对观点或自行提出的新关系,具体论述两者的契合点,说明“两者相结合”在新时代的新发展,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发现问题、提出观点,综合运用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认识。
【2022年湖南卷】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位学者在总结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时,使用了如下标题:
“一个毁灭的世界/一个新生的世界”
根据材料,结合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④ 学术情境
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包括历史学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多种看法等
总体评价
从题目内容和作答细节的要求上看,本次考试题目从设计上看,以教材为依托,以主干知识为线索,在构建情境时基本符合新高考趋向的要求。
从题型设计上看,综合类表述或复杂情境的建构会是当下历史试题的一个总的方向。无论是命题者和答卷人都应该有创设以及应对复杂情境的能力。
一、高考考向:——高考考什么?(知己知彼)
2.情境:把握复杂情景建构
1.题型:专题专练(练速度、练规范)
3.考察依据:了解考向
命题纲领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教学纲领
《历史课程标准》
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
为什么考 一核:高考核心立场。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
考什么四层: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考查目标)
怎么考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考查要求)
2.情境:把握复杂情景建构
1.题型:专题专练(练速度、练规范)
整合
纲要和选必融会贯通
时空
迁移
概念
规范
构建清晰的时空线索
理解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新情境中迁移所学知识
研究答题模板,规范表达
二、备考策略
1.备考目标
整合
纲要和选必融会贯通
(2024.江西.1)图1为不同时期新石器文化形势图。
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原地区已经处于各种文化分化的复杂阶段
B.不同文化圈之间一开始就存在相互隔绝现象
C.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并行到中原中心的趋势
D.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出现愈来愈分层的状况
【必备知识】
(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P3)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地理分布
(选必三: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P2)中华文明的特征。
(2024.江西.9)据表1可知。我国(  )表1
A.建设适合基本国情的科研体制 B.实现了赶超世界的科研目标
C.推动“一五”计划的加速完成 D.改变了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
时空
构建清晰的时空线索
时间 内容
1956年 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毛泽东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
聂荣臻受命主管全国科学技术工作
195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
1962年 科研机构由1956年的380多个发展到1962年的1300多个
研究人员从1956年的9000多人发展到1962年的94000多人
【时空观念】
【历史概念】“光荣革命”(起因、经过、结果、影响)
概念
理解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024.江西.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1688年,利用英国国内高层政治矛盾,荷兰的威廉王子成功推翻詹姆斯二世国王并获取英国王位,这就是英国“光荣革命”。这场不流血革命一方面强化了英国的重商主义产业政策以及英国政府发行国债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吸收和利用荷兰的金融资本打造了一个能够在各方面与法国匹敌的英荷联盟,尤其是对海外殖民地的统治方面,百年之后再将变得虚弱的荷兰一脚踢下悬崖(第四次英荷战争),实现独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国”美梦。结果的确是这样:通过赢得对法国的竞争,英国以更快的速度迅速崛起,不到一百年之后就引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
—摘编自《科学革命的密码:枪炮、战争与西方崛起之谜》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光荣革命”对世界殖民体系的影响。
迁移
在新情境中迁移所学知识
(2023·江苏)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
A. 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 B. 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
C. 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 D. 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
(2021·福建)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
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知识迁移】(纲要上:第5课:教材P31)
十六国政权大部分由内迁的少数民族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体现出了民族交融与中原正统、华夏认同观念)
①答题卡书写要求:不求好看、力求工整;易于辨认;大小适中;
建议:横平竖直、不要连笔、底凑齐、字平行、斜杆修改、不涂墨团
②答题卡排版:
答题序号化;上下两行间留有一定的间距;答案语言精练;若一道题有多个问题,注意将两个问题分开作答,写好问题提示语。
规范
研究答题模板,规范表达
规范
研究答题模板,规范表达
③主观题题型模板: ④史料信息转换为历史术语模板:
2.备考计划:
三轮复习
一轮复习
复习时间:2025年6月—2026年2月
复习方式:通史复习,以纲要教材为基,整合选必内容
复习目标:牢固掌握基本史实;准确理解核心概念;综合概括历史阶段特征;熟悉高考题的特点和规律。
复习时间:2026年2月—2026年4月
复习方式:专题复习,以政治、经济、文化、国别、史学研究等各个方面进行主题复习。
复习目标:整合知识;补充重要史观、史学方法等学术常识;建立考场应对策略。
复习时间:2026年5月
复习方式:回归考点和教材、由学变考,仿真模拟,以及时政、热点、周年等主题训练。
复习目标:提升手感,做少而精的习题,提升做题能力。把握时间,进行适应性训练,达到高考应考的最佳水平。
二轮复习
3.复习的范围和内容
高考复习六大模块的内容
⑴中国古代史(约170万年前~前2070~1840)★★★
⑵中国近代史(1840~1949)★★
⑶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
⑷世界古代史(约三四百万年前~前3500~15世纪)★
⑸世界近代史(15世纪~20世纪初)★★
⑹世界现代史(20世纪初~至今)★★
01
课前预习
①全册目录,明确各单元主要内容及单元间关系。
②单元目录,明确各课主要内容及各课间关系。
③单元导言,本单元主要内容及学习目标。
④每课内容+笔记,包括导言、正文、学习聚焦、思考点、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史料阅读、图片、地图、探究与拓展等。特别要掌握正文部分每个框题内容及各框题之间关系。
02
课上听讲
①认真听讲,
②在提纲上留下一处专门记录老师课上口述的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拓展历史知识,或将易混淆的历史知识点记在一起。
③注∶课堂笔记尽量记线索课后再整理。
03
课后总结复习
①完成试卷练习,额外限时训练真题和模拟题
②完善思维导图与时间轴
③背诵默写阶段特征及核心概念
④整理笔记本+薄弱点(一周整理一次,自习时间,整理总结复习内容,构建知识体系。保存好所有学案,知识体系以附页粘贴或专有笔记。)
⑤整理错题集(保存好所有试卷试题,错题整理以附页粘贴或专有笔记。)*不要痴迷于抄题
三、学法指导:把握好复习基本环节
此刻的每一份坚持,都是未来回忆里的光
那些早起背书的清晨、深夜刷题的时光,那些被汗水浸透的试卷、反复修改的错题本,终会在六月化作笔下生花的底气。你不是孤军奋战,千万个梦想正和你一起发光。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尽志无悔,便是最好的答案
别怕,你比昨天的自己更接近成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