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41张PPT)2026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41张PPT)2026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 命题点 考题取样 核心素养解读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2024山东T2; 2023江苏T1; 2022河北T1; 2020全国卷ⅠT24 1.立足时空观念,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相关史实。
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必然性。
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023全国卷乙T24; 2023海南T1; 2022广东T1; 2022江苏T1 2022全国卷乙T45; 2021江苏T1 课程标准 命题点 考题取样 核心素养解读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百家争鸣与儒家核心思想的形成 2024新课标T25; 2023新课标卷T25; 2023湖南T2; 2022湖南T1; 2022山东T1; 2021山东T1 1.立足时空观念,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相关史实。
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必然性。
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
备考策略 (1)“转型”是本讲的核心主题,学习过程中注意抓住这一主题,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归纳中国从早期国家向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转型” (2)注意运用唯物史观,了解“转型”的经济基础,认识“转型”的两大动力(列国纷争和改革运动),理解“转型”的思想表现 一、列国纷争、华夏认同与经济发展
1.列国纷争
(1)原因:①东周时期,周王室控制力削弱,“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
②诸侯实力强大,独立性增强,大的诸侯国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
确立霸主地位。
战国形势图
【思考】观察“春秋列国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后者有何显著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什么趋势?
变化:诸侯国数量在减少,北方少数民族数量减少。
趋势:国家趋向统一;华夏认同增强。
材料1:(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dān)(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材料2: 周王室由于贫弱而不得不放弃天子的尊严,向诸侯伸手去“求赙”、“求金”、“求车”。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与西周统治相比,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1)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2)诸侯势力崛起
(3)权力下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阶层)
(4)国家:统一→分裂
1.列国纷争
(2)表现:
“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战国七雄” 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
(3)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材料: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1.列国纷争
2.华夏认同
(1)表现
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②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春秋战国深服
材料1:考古出土的中山国铜器铭文,全部为汉字篆书,其内容则大谈天命、忠、孝、仁、义、礼、信、等,具有浓厚的儒家色彩。
——于凯《战国史》
材料2:(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资治通鉴》
《国语》中记载,孔子有弟子姓冉,名耕,字子牛
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
《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
3.经济发展
农业 (1)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推广
(2)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链接·选择性必修2·P22】
(3)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手工业 (1)冶铁技术出现
(2)分工更加细密
(3)出现了手工业家庭、民营和官营作坊,手工业家庭与作坊的手工业者世代传承,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链接·选择性必修2·P23】
商业 (1)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链接·选择性必修2·P36】
(2)战国时,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
(3)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
【链接·选择性必修2·P39】
记载官府及民间手工业技术
各诸侯国货币
3.经济发展
【史料阅读】P11
材料: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思考】苏秦描绘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这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这一社会现象和变法运动有何关系?
(1)现象:战国时期临淄经济繁荣。
(2)关系:战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导致变法运动
3.经济发展
燕昭王
乐毅改革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齐威王
邹忌改革
楚悼王
吴起变法
韩昭侯
申不害改革
魏文侯
李悝变法
秦孝公
商鞅变法
列国变法示意图
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395—前338年)
1.背景:
(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链接·选择性必修 1·P22】
(2)政治:
①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链接·选择性必修 1·P3】
②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展开改革。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与社会治理
(一)变法运动
领域 主要 内容 作用
政治
经济
社会
2.典型: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废分封,行郡县制,君主任免
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官僚政治建立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土地私有制。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实行什伍连坐制,互相纠察告发。
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
加强了户籍管理
有利于增加赋税
(一)变法运动
【思考】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材料1: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2: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1)积极性:
①特点: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局限性:轻罪重罚,压迫和剥削百姓等。
(一)变法运动
1.世官制:西周至春秋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2.举荐和军功授爵制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
(2)方式: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三)户籍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 1·P99】
1.起始: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
2.秦国: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簿籍上有登记。
(二)选官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30】
【历史解释】
世官制度
也称世卿世禄,是西周至春秋时期重要的世袭选官制度。“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代承袭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代享有受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子产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法治
叔向
叔向反对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
德治
子产作刑书
【思考】从唯物史观角度思考,叔向为何反对子产“铸刑书”? “铸刑书”有何深远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月,郑人铸刑书。叔向使诒子产书,曰:始吾有虞于子,今泽已矣!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
——《左传·昭公六年》
中国古代的制与法,相当于西方的成文法;中国古代的理与礼则相当于西方的习惯法。——吴于厪
(四)德治与法治之争【链接·选择性必修1·P45—46】
1.背景
(1)西周:建立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思想。
(2)东周:礼崩乐坏,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
(3)春秋时期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四)德治与法治之争【链接·选择性必修1·P45—46】
2.表现:
派别 代表人物 观点
儒家(德治) 孔子 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孟子 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法家(法治) 商鞅 颁行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
韩非 提倡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结果:(1)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2)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核心思想
政治思想
教育文化
其他
①统治者:“为政以德”,以德治民。(进步)
“仁”——关爱他人
②“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维护等级制度。(保守)
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②整理典籍,传世《论语》
(1)中庸思想:“执其两端而用乎中”
既不过分,也不走极端,不偏不倚,凡事掌握好分寸、恰倒好处。
(2)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
把主要精力放在人和社会方面,把探讨和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放到首位。——务实
三、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
1.春秋时期:孔子和老子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①世界观: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道”,要顺应自然
②政治观: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③方法论: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来。”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历史解释1】“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这一思想对约束统治者暴政、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
1.春秋时期:孔子和老子
2.百家争鸣
(1)原因
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根本原因)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兼并战争不断;
③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学派 人物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荀子
道家 庄子
阴阳家 邹衍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子
人性善;仁政(核心);民贵君轻;反对兼并战争
人性恶;隆礼重法;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
崇尚逍遥自由;乐天安命
五行“相生相克”理论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变法革新;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2.百家争鸣
(3)影响
材料:“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2.百家争鸣
【历史解释2】诸子百家之“争鸣”
治国理念 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
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社会伦理 孟子主张人性善,而荀子、韩非主张人性恶。
天人观念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老子和庄子主张顺应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人生态度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
道家主张“逍遥”,强调“超脱”;
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
阴阳家提出“天命观”。
人际关系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历史解释3】春秋战国时期的三种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想。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治国以道家思想为宜。
【思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相对封闭孤立的地理区位,造成了外来同级别文化的冲击较少……同时中国长期相对于西方具有明显的人口优势,文化存在的群体较大,具有更强的抗冲击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文明具有强大的兼容力,在和外界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可以汲取其优秀部分为己所用……
——余春华《浅论中华文化传承的特征》
(1)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
(2)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
(3)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
(4)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5)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6)对外关系: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7)杰出人物: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
(8)地理: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
内涵 依据 意义
以人
为本
人本思想
民本思想
天人合一、
顺应自然
提倡爱国、
家国情怀
崇德尚贤,
天下为公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和而不同
周公“敬天保民”;孔子“仁者爱人”
孔子“苛政猛于虎也”;孟子“仁政”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西周末年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积极作用
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国家共同体的认同,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
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界
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链接·选择性必修3·P4—6】
【历史解释4】敬天保民:
西周统治者提出的统治思想。西周时期的统治者基本上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统治思想,把上天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敬天保民思想反映了西周时期统治思想在重视天的同时强调保民的重要性,比夏商时代有了重大进步。
(2025·安徽卓越县中联盟及皖豫名校联盟高二下期中·1)西周时,统治者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呼之为“天”;他们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由此可知,西周统治者( )
A.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理论 B.利用天命维系统治
C.具有敬天保民的统治思想 D.封建迷信思想浓厚
C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链接·选择性必修3·P4—6】
1.特点:
(1)本土性:起源与发展根植于本土,形成了独特的品格。
(2)多样性: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城广阔。
(3)包容性:博采众长、兼收并當,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4)凝聚性: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2.价值:
(1)思想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它的道德伦理和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2)政治价值: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特点与价值【链接·选择性必修3·P6-7】
考向一 动荡与交融——列国纷争、华夏认同与经济发展[3年9考]
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诸侯纷争与华夏认同 2024·重庆卷T1:以墓葬头向为情境,考查民族交融与华夏认同 (1)命题情境:多运用文献记载、考古成果、学术研究创设情境,考查历史因果关系及历史发展趋势
(2)角度预测:
①运用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史实,考查民族交融、华夏认同及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趋势
②运用古史料或图文材料,考查铁器时代经济制度变化、经济发展及反映的时代特征
2024·全国甲卷T24:以盟主身份为情境,考查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2023·江苏卷T1:以诸侯争霸为情境,考查春秋时期政治演变的趋势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 2023·海南卷T1:以军队规模变革为情境,考查生产方式变化的影响 2023·全国乙卷T24:以孟子“百亩之田”的观点,考查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2022·江苏卷T1:以赋税征收为情境,考查春秋末年土地制度的变革 1.(2024·重庆高考·1)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头向。这表明(  )
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B.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
C.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D.各地区的文化传统趋于稳固
B
2.(2024·全国高考甲卷·24)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弱,齐、晋、楚乃至吴、越等诸侯国争当“盟主”。获得盟主身份意味着(  )
A.拥有分封诸侯的权力 B.成为诸侯国的“大宗”
C.免除交纳贡赋的义务 D.取得号令各国的地位
D
3.(2023·江苏高考·1)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 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
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 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
D
4.(2023·海南高考·1)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
B
考向二 政治转型——变法改革与社会治理[3年5考]
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诸侯国的改革与政治趋势 2023·湖南卷T2:以诸侯国任用丞相为情境,考查商鞅变法与官僚政治的出现【历史解释·情境对比】 (1)命题情境:多运用历史史实、文献记载、学术研究成果等创设情境,体现情境的多样性
(2)角度预测:
①联系商周以来社会政治的发展,考查政治制度的变化及政治发展的趋势
②从经济、思想的变化切入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治理的变革等
2024·广东卷T1:以“五爵”容量的变化为情境,考查春秋时期政治秩序的趋势【学术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治理 2024·安徽卷T1:以青铜器的变化为情境,考查礼乐制度的功能变化【学术研究·历史趋势】 2024·山东卷T2:运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风俗习惯的变化,考查礼乐制度与国家治理的特点【融合情境·历史趋势】 5.(2023·全国高考乙卷·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C
6.(2022·江苏高考·1)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  )
A.官僚政治的腐朽 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
C.土地制度的变动 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
C
7.(2023·湖南高考·2)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A
8.(2024·广东高考·1)据研究,古代礼书上记载的春秋时期行礼所用饮酒器,有爵、觚、觯、角、散五种,称为“五爵”,其名来自商、西周时期五种形制不同的青铜酒器名。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均为筒形漆木器,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A.五爵形制趋同说明礼崩乐坏 B.宗庙祭祀遵从天人合一理念
C.采用漆木酒器彰显以人为本 D.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
D
9.(2024·安徽高考·1)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  )
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
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 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C
10.(2024·山东高考·2)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  )
A.重构统治秩序 B.限制贵族特权
C.以德行教化民众 D.打破宗法血缘关系
A
考向三 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3年9考]
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孔子与儒学的兴起 2024·北京卷T1:以玉器与人格为情境,考查孔子的理想追求【价值引领】 (1)命题情境:命题多运用历史阐释、人物言论构建情境,注重情境的原始性和学术性
(2)角度预测:通过诸子百家的言论主张,考查先秦诸子治国理念的差异性及相通性,认识诸子思想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2023·浙江卷T2: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情境,考查孔子思想【民本思想】 诸子思想的特点及内涵 2024·新课标卷T25:以“选贤与能”为情境,考查儒、墨、道、法学派的主张【思想争鸣】 2022·山东卷T1:以田齐法家的主张为情境,考查法家思想的特点【尚法存礼】 2023·新课标卷T25:以治国方略为切入点,考查荀子、韩非、李斯思想的共同点【思想融合】 11.(2024·北京高考·1)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
A.隆礼重法的精神 B.无为而治的理想
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选贤任能的理念
C
12.(2023.6·浙江高考·2)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相生相胜”
C.反对苛政 D.“兼爱”“非攻”
C
13.(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C
14.(2022·山东高考·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
A
15.(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A
考向四 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价值[3年4考]
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价值 2024·北京卷T20:利用端午故事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1)命题情境:多运用文献史料、图文材料、历史现象创设情境
(2)角度预测:运用历史现象、原始史料等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影响等
2023·湖北卷T1:以“农”字的演变为情境,考查文化体现的经济特点 2022·辽宁卷T1:运用春秋时期太祝的观点,考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16.(2023·湖北高考·1)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
D
17.(2022·辽宁高考·1)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  )
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 B.质疑了祭祀功用
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 D.否定了君权神授
A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
下节课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