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30张PPT) 2026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讲 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30张PPT) 2026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第4讲 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程标准 命题点 考题取样 核心素养解读
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2023广东T2; 2023新课标T26; 2021湖南T2、T20 1.了解汉武帝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等史实,从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汉武帝开疆拓土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意义。
2.搜集有关两汉时期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西汉的强盛 2024 湖南卷T2; 2023 海南卷T16; 2023 新课标T26; 2022 湖南卷T2; 2022 海南卷T2; 2022 天津卷T2; 2022 山东卷T2 课程标准 命题点 考题取样 核心素养解读
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东汉的衰亡 2023 福建卷T2; 2023 山东卷T2; 2023 海南卷T2; 2023 全国甲卷T26 1.了解汉武帝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等史实,从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汉武帝开疆拓土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意义。
2.搜集有关两汉时期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两汉的文化 2023辽宁T2; 2022辽宁T2; 2021江苏T2 备考策略 (1)通过了解西汉和东汉初年存在的问题,归纳两汉为解决这些问题各自采取的措施,这样形成较为完整的因果链条 (2)了解两汉后期各自存在的统治危机,认识封建王朝长期统治必然出现的消极因素,从而形成整个中国古代史的规律性认识 一、西汉的建立与强盛
1.西汉的建立与初期统治
(1)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西汉前期形势图
(2)统治
制度建设 “汉承秦制”,但地方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王国问题 分封诸侯王,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文景之治” 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使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①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②地方:郡县制
◎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
刘邦先后分封异姓、同姓诸侯王
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削藩),引发七国叛乱,最终平定叛乱

王国问题产生及初步解决:
1.西汉的建立与初期统治
材料1: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材料2:天下既定,民亡盖藏(储藏的财物),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毛色一样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思考】从这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汉初社会处于怎样的境况呢?面对这一境况汉初统治者采取了又怎样的措施呢?
战争破坏
社会凋敝
休息→休养生息
休养(节流):轻徭薄赋,安定社会
生息(开源):充实人口,发展经济
汉初形势
“无为”
黄老之学
“与民休息”
措施:
减轻赋税
徭役和刑罚
提倡节俭
减少财政支出
(2)统治——“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与初期统治
措施 影响
政治
经济
文化
地方:颁布“推恩令”;设刺史;任用酷吏
中央:设立中(内)朝
削减了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
选官: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改革币制;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选拔优秀人才,后期弊端显现
2.西汉的强盛
(1)加强集权
推恩令
设中朝
政治
方面
设刺史
察举制
(1)加强集权
成功削减了诸侯王的势力
推恩令
诸侯王除了让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的庶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
汉初,诸侯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
到汉武帝时,王国中“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
主父偃的“智取”:“推恩令”
2.西汉的强盛
(1)加强集权
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
中央:中外朝制度
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
推选标准:“孝”和“廉”
选官过程: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选取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经考核再任命。
察举制
作用:提高官员质量;任免权由中央掌握,加强中央集权。
弊:后期弊端日益严重,地方官员往往推荐名门望族的子弟,而不问学识品格,被察举者名不副实。
2.西汉的强盛
推恩令
设中朝
政治
方面
设刺史
察举制
促进地方监察,强化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巩固大一统
刺史制度特点:
位卑权重,以卑驭尊。
(1)加强集权
2.西汉的强盛
改革币制
经济方面
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
征税抑商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从经济上巩固国家大一统
汉武帝下令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分别负责鼓铸、刻范、原料供应,规定只许用三官五铢钱,严禁民间私铸。
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均输:政府统一征收、运输、买卖;
平准:贵时抛售,贱时收买以稳定市场价格。
算缗:对商人、手工业者等征收重税。
告缗:凡有人告发商人隐匿资产不报或报告不实者,
即奖赏所没收资产的一半。
五铢钱
(1)加强集权
2.西汉的强盛
思想文化
尊崇儒术
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设立
五经博士
意义: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董仲舒“新儒学”
思考:阅读教材P21“史料阅读”部分,思考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
思想的统一有利于维护和巩固政治大一统。
内容:
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统一,中央集权
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避免暴政
③“施行仁政”“德刑并用”
——缓和社会矛盾
④“三纲五常” ——维护统治
(1)加强集权
2.西汉的强盛
(2)边疆治理【链接·选择性必修1·P62】
管理机构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边疆 治理 北方 汉初,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北击匈奴,取得大胜
西北 ①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②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③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中西交通道路
东北 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边疆开发 推行屯戍政策,移民屯田;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2.西汉的强盛
二、汉代的地方制度、选官和社会治理
1.地方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6】
(1)西汉: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还包括王国和侯国。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
(2)东汉晚期: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形成了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2.选官制度
(1)察举制【链接·选择性必修1·P30】
特点 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内容 ①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
②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
意义 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2.选官制度
(2)考核与监察【链接·选择性必修1·P31】
上计制 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
监察制度 ①中央:秦汉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②地方: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
【历史解释1】上计制度:是古代考绩制度之一。始于战国,秦、汉日臻完备,两汉承袭,体制最为完备。有常课、大课、会课三种形式,长官课掾属、逐级逐层考课两大系列。内容包括户籍财政、治狱惩盗、宗室名籍、边戍状况、地理行政、劝课农桑等方面。至唐,上计职责逐渐消失,上计制度渐废。
江苏尹湾汉墓木牍《集簿》
2.选官制度
(2)考核与监察【链接·选择性必修1·P31】
阅读选择性必修1教材P31图片“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木牍《集簿》”。这一汉墓木牍属于哪种史料?有什么史料价值?
属于实物史料;
对研究两汉时期的上计制度和秦汉社会生活有较高的价值。
【知识链接】史料分类
1.按载体形态分类:文献史料、实物史料 、口述史料、图片与影像史料
2.按史料价值分类: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3.社会治理
法律制度 秦汉朝廷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链接·选择性必修1·P47】
户籍制度 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链接·选择性必修1·P99】
基层组织 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1】
社会治理 建立什伍组织,互相监督。【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1】,
三、东汉的兴衰
王莽政权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东汉建立 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光武中兴” (1)政治上,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2)经济上,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3)思想上,重视儒学。
“党锢之祸” (1)背景: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
(2)概况: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品评人物、抨击时政,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黄巾起义 184年,张角发动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局面
夺回君权
把持朝政
母后临朝
君权旁落
依靠宦官
【历史解释2】清议(清谈):
东汉后期,宦官专权不仅使政治黑暗,而且也垄断了仕途。读书人上进无门,就与一些正直官员结合,在朝野形成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
【历史解释3】党锢之祸:
汉桓帝以后,东汉朝政长期被宦官把持,一些正直的官员、士大夫、太学生上书揭露宦官的罪行,反被宦官诬告为“党人”逮捕入狱,并扩大禁锢范围,史称“党锢之祸”。
考向一 强盛与衰落——两汉王朝的治乱兴衰[3年5考]
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两汉统治的 兴衰 2023·广东卷T2:运用陆贾的言论,考查汉初的治国理念 (1)命题情境:利用文献史料、历史解释等创设学习情境
(2)角度预测:重视对国家治理、王朝兴衰的历史现象的理解认识的考查
2023·山东卷T2:利用出行工具的变化,考查东汉末年的时代景象 2022·湖北卷T2:运用史书记载,考查秦汉国家“大一统”的理念 1.(2023·广东高考·2)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A
2.(2023·山东高考·2)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A
3.(2022·湖北高考·2)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A
文献记述 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
考向二 承秦损益——两汉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3年7考]
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中央集权 2024·广西卷T3:以国家治理不善为情境,考查刺史的职权转变 (1)命题情境:运用出土文物、考古成果、学术研究等丰富多样化材料创设情境
(2)角度预测:
①突出对中枢机构调整、中央集权加强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命题考查
②创设经济、选官制度、官员考核、监察制度、边疆治理、社会治理等情境,考查汉代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2023·新课标卷T3:以州地位的变化为情境,考查地域观念对国家统一的影响 2023·北京卷T2:以新疆的邮递系统为情境,考查汉代的政治治理 官员选拔与考核 2024·河北卷T2,以文献史料为情境,考查汉代的选官途径 2024·江西卷T2:以史料记载为情境,考查西汉官员的任用标准 2024·北京卷T2:以朱邑的为政行为切入,考查西汉的选官制度 4.(2024·广西高考·3)汉成帝时,薛宜上疏指出当时国家治理不善,“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汉桓帝时,“夷寇钞百姓,益州刺史山昱击破之。”“荆州刺史度尚击零陵、桂阳盗贼及蛮夷,大破平之。”由此可见,汉代刺史(  )
A.职权范围日渐缩小 B.职权重心发生转变
C.监察权力不断分化 D.监察范围逐步扩大
B
5.(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6)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B
6.(2023·北京高考·2)“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B
7.(2024·河北高考·2)西汉时,“刺史举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其中,选博士等,取明经;选廷尉正等,取明律令;选三辅令等,取治剧(剧:繁重)据此可知,这一选官途径旨在
A.依据政绩实效 B.参考资品等次
C.关注家世道德 D.考察为官能力
D
8.(2024·江西高考·2)贾谊曾说“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在出土汉简中,也有记录吏员考核的文书,上面记载有“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的文字。这可以看出西汉吏员任用注重(  )
A.伦理道德 B.文字技巧
C.法律知识 D.专业技能
D
9.(2024·北京高考·2)西汉官员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存问耆老孤寡”“所部吏民爱敬焉”,后“举贤良为大司农丞……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上述材料可以印证西汉时期(  )
①社会基层组织开始建立 ②中正官负责官员的考核
③政府通过察举选拔人才 ④官吏为政注重优抚老弱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B
下节课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