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第5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与中外交流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20252024 湖北·2·秦朝的耕战政策山东·2·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的发展2023 福建·2·汉代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广东·2·汉初的治国理念2022 湖南·2·汉武帝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北京·2·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重庆·2·汉代区域文化的交流辽宁·2·汉朝的“大一统”政治理念湖南·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山东·2·两汉的文化2021 【乙】25·汉代经济发展 浙江高考·4·汉武帝教育福建·2·东汉内蒙古农耕经济;江苏·2·司马迁的史学方法龙首渠翻车(马钧改进)“五铢”钱秦朝前221年契约秦半两常平仓制度驰道直道五尺道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太学和地方官学历史地位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具体表现 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 秦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汉承秦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东汉尚书台的权力增强。秦汉通过法律教化、户籍制度、货币制度、赋役制度加强对社会的治理;通过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与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官僚政治体制逐步完善,社会基层治理初步发展经济与社会生活 秦汉时期,封建经济初步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豪强地主经济崛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对外贸易的丝绸之路开通,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呈现封建社会经济的特点文化传承与交流 从推崇法家、奉行黄老思想到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文化、科技成就斐然,开始走向世界,开始了中外文化交流。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发展,与各民族、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加强一、秦汉的经济与社会生活1.经济发展(1)农业【链接·选择性必修2·P4、P20】①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②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革新,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都江堰龙首渠翻车(马钧改进)(2)手工业: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当时人们使用提花机织出精美的丝织品。【链接·选择性必修2·P21】(3)商业:汉朝以后,凡是涉及财产和人身关系的事宜,几乎都要订立契约。【链接·选择性必修2·P40】汉代手摇纺车提花机(丝绸织造)【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商业契约孕育有哪些精神?有何作用?契约精神:自由、平等、守信精神,证据意识、财产观念。契约的作用:①有利于维护契约关系双方的利益;②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活动的有序进行;③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1.经济发展2.货币改革【链接·选择性必修1·P87—88】(1)秦朝:在圜钱基础上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在此后被长期沿用。(2)汉武帝:开始铸造“五铢”铜钱,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五铢钱原因:战国时期,货币混乱,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统一政权的巩固。影响:①有利于各地商品交换、赋税征收,促进经济发展;②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③圆形方孔奠定我国古代货币两千多年统一形制的基础。【思考】秦朝币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田赋人头税徭役①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要缴纳田地产量的三分之二。②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①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②汉朝时,分口赋、算赋,不分男女,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③汉朝还征收财产税,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①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等繁重劳动。②正卒是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是两年。③戍卒是指到边塞屯戍,役期一般是一年。3.赋役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93—94】4.社会救济:汉朝设常平仓制度,调节粮价。秦汉政府优抚高龄老人。【链接·选择性必修1·P99、P102—103】材料: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则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汉书·食货志上》河北蔚县 常平仓汉代错金银鸠杖与画像砖二、秦汉时期的交通、对外交往和思想文化1.水陆交通【链接·选择性必修2·P69、P71】秦朝 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开凿连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汉代 丝绸之路贯通,海上丝绸之路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直道驰道五尺道五尺道材料:(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汉书·贾山传》秦朝直道2.对外交往【链接·选择性必修1·P66】、【链接·选择性必修3·P10】97年 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东汉时期 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甘英出使大秦“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2.对外交往【链接·选择性必修1·P66】、【链接·选择性必修3·P10】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 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在汉字基础上,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3—5世纪 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韩国谚文谚文,韩国称为韩字,北朝鲜称为朝鲜字。15世纪朝鲜王朝世宗大王遣人创造朝鲜拼音文。日本平假名与片假名假名,“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汉字为“真名”。越南喃字喃字,是古越南民间一种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来表达越南语的文字。3.思想文化思想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儒学正统地位。教育 汉朝设太学和地方官学。【链接·选择性必修3·P80】史学 ①《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②《汉书》:东汉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 ①汉赋: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是其代表作。②乐府诗: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③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3.思想文化科技 学科 时期 主要成就中医 药学 西汉 ①疫病防治:隔离患者,注意公共卫生【链接·选择性必修2·P83】②《黄帝内经》:总结早期医家经验,奠定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 ①《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②华佗:创制麻醉药“麻沸散”、健身方法“五禽戏”③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原则,《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链接·选择性必修2·P84】造纸术 东汉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数学 两汉 《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占重要地位考向一 国家干预——秦汉的经济制度与区域经济发展[3年5考]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经济政策 2024·湖北卷T2:以秦简记载为情境,考查秦朝的耕战政策 (1)命题情境:运用图文文献史料、历史解释等创设情境,情境丰富多元化(2)角度预测:运用文献史料、学术研究成果等构建情境,考查秦汉经济制度的变化及秦汉经济发展的特点;或从政治、文化角度考查经济的影响经济制度与区域经济 2023·福建卷T2:运用东汉郡国分布图考查汉代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2022·湖南卷T2:依托历史阐释考查汉武帝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 2024·山东卷T16:运用图文材料,考查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的发展 1.(2024·湖北高考·2)《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B2.(2022·湖南高考·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A3.(2023·福建高考·2)东汉前期,许慎在编撰《说文解字》时,征引全国各地的政区地名资料,用以分析字形、考辨字义。其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如图1所示。这反映了该时期( )A.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 B.豪强势力的地方割据C.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D.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D考向二 成就斐然——秦汉的思想文化与中外交流[3年6考]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治国理念的变化 2023·广东卷T2:以陆贾的思想切入,考查汉初的治国理念 (1)命题情境:运用史料、考古成果等,创设新情境(2)角度预测: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文化交流,或从国家治国理念、大一统局面等考查汉代文化体现的时代风貌2022·辽宁卷T2:以史书记载为视角,考查汉代的政治理念 思想文化的交流 2022·北京卷T2:以五声音阶为情境,考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2022·重庆卷T2:依托墓葬考古,考查汉代区域文化的交流 2022·辽宁卷T2:利用汉代史书的表述,考查汉代国家统一的政治观念 4.(2023·广东高考·2)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5.(2022·辽宁高考·2)《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C6.(2022·北京高考·2)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右侧示意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D7.(2022·重庆高考·2)考古表明,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这反映出西汉中期( )A.蜀地墓葬出现平民化趋势 B.蜀文化逐渐融入到汉文化中C.蜀地经济实力与关中相当 D.蜀文化与关中文化交流有限B下节课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