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社会治理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8张PPT) 2026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社会治理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8张PPT) 2026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6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社会治理与民族交融
课程标准 命题点 考题取样 核心素养解读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2024 广东 T2 2024 甘肃 T3 2024 湖南 T3 2024 新课标 T26 2024 安徽T2 2023 湖南 T3 2023 海南 T3 2022 广东 T20 2022 北京 T2 1.立足时空观念,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2.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成就。
3.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备考策略 (1)不宜过多强调魏晋南北朝的“分裂”,而应该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这一时期民族交融、江南开发等“成就”上 (2)能够将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与隋唐联系起来,认识隋唐取得的辉煌成就与魏晋南北朝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性知识 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民族交融的不断高涨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中华文明逐渐走向成熟 表现 民族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民族交融局面;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区域开发 随着北民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唐朝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繁荣,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
制度创新 从魏晋到隋唐时期,中枢权力机构、选官制度、赋役制度都进行了创新改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交流 魏晋时期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出现三教合一趋势,唐朝出现了复兴儒学的呼声。隋唐时期,科技领先世界,文学艺术辉煌灿烂,对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国(220-280)
国家:魏
建 立 者:曹丕
都 城:洛阳
起止时间:220-265
国家:蜀
建 立 者:刘备
都 城:成都
起止时间:221-263
国家:吴
建 立 者:孙权
都 城:建业
起止时间:222-280
军阀割据
分裂混战
曹丕220年
孙权222年
刘备221年
三足鼎立
局部统一
1.政权更迭
一、从三国到两晋


三国(220-280)
西晋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由司马炎建立的统一王朝,定都于洛阳。公元265年西晋代魏,十五年后灭掉孙吴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再造统一,共历经4位帝王,国祚51年。【短暂的“大一统”之局】
短暂的“大一统”之局
西晋初年【分封】宗室
1.政权更迭
十六国


三国(220-280)
西晋
北方
南方
东晋(317-420)
东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材料:(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司马睿
王导
【思考】东晋建立之初曾出现“王与马,共天下”。这反映了东晋政治有什么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特点:士族专权是东晋政治的基本特点。
问题:东晋皇权衰弱,依靠士族维护统治。
士族专权
门阀政治
汉末察举制逐渐演变,魏朝时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官只看家世门第,导致门阀士族垄断重要官职。他们又互引姻亲为援,形成门阀贵族阶层和一整套的特权制度。
形成原因:
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②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③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④制度因素: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士族:又称门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2.士族制度
东汉
朝廷以经学取士名师巨儒得以世代为官,成为了士族,另外,负责察举的州郡官员营私舞弊士族子弟垄断官位
曹魏
朝廷推行九品中正制中正官评选人才由最开始的看品行和家世到最后只看家世,使得士族得以垄断政坛
士族兴起
西晋
士族已经拥有大量土地和奴婢,佃客,西晋的占田制和阴户制承认他们的经济特权进一步加强士族力量
士族壮大
东晋
士族掌握朝廷军政大权,形成门阀政治。
士族雄厚
2.士族制度
教育
权势
财富
(循环)
材料:“士族的发展似乎可以从两方面来推测,一方面是强宗大姓的士族化,另一方面是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再转而扩张家族的财势。这两方面在多数情形下是互为因果的社会循环。所谓士族化‘便是一般原有的强宗大族使子弟读书,因而转变为士族’”。
——余英时先生在《士与中国文化》
2.士族制度
王与马 共天下
公元318年,司马
睿称帝,在接受百官祝贺时,他突然走下台阶,向王导说:“仲父,请同朕一同坐御床,接受群臣祝贺。”王导再三推辞…
——郑钦仁等《魏晋南北朝史》
士族衰落
南朝后半期江东世家大族的政治活动整体上大为减弱,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集团日益松散、腐朽。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南朝时期他们的集围成员的数量显著增加,如余姚虞氏聚居达1千余家,然而他们在政治上所起的作用却不断减少。到南朝后期他们作为一个政治集团的整体功能已经基本丧失,这样就从内部促成了江东世家大族的衰落。
——方北辰《魏晋南朝世家大族论述》
皇室与士族共分天下
东晋一朝,除最初的“王与马共天下”的情势外,世家大族代有推选,依次出现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权臣,仍然是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田余庆等《东晋门阀政治》
王与马共天下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衰落: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2.士族制度
3.政治制度
(1)中央:三省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地方:实行州、郡、县三级制。【链接·选择性必修1·P6】

郡—县






郡—县
道—州—县
路—府—县
省—路—府—州—县
省—府—县
三国两晋南北朝
州—郡—县
省—府—县
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和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
创立 曹魏时期,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特点 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后来只看重家世
评价 ①积极: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3.政治制度
A.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更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儒法合流,形成“德主刑辅”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董仲舒
①原因:
材料1:故胶东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
——《晋书》
春秋决狱:以儒家经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审判方式
材料2: 后人生意,各为章句(许多的学者根据儒家经典之中的章句,各自理解法律的意思,并且著书立传)。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凡断罪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二千二百余言。 ——《晋书》
以经注律:经学家用儒家经典来解释现法律条文
汉朝的春秋决狱和以经注律
4.社会治理
(1)法律:律令儒家化【链接·选择性必修1·P47】
B.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①原因:
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
②特点:
以经注律,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之一
③目的:
材料:《晋律》首先确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定罪量刑原则,把“五服”制度与法律相结合,凡亲属之间犯罪,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在民事方面,如财产转让时违反法律,则关系越亲,处罚越轻。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
“ 五服 ”,即以丧服为标志表示亲属间血缘亲疏及尊卑,共分五等,故称 “ 五服 ” 。
北齐律所规定的重罪十条:“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
4.社会治理
(2)户籍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0】
黄籍与白籍 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
“土断” 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思考】东晋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打破了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封建政府无法掌握人口、田亩等信息。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部分人口失去土地成为地主阶级的依附阶层。
(3)为保障赋役征发,封建政府不得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现实,重新制定新型户籍分类标准。


三国(220-280)
西晋
北方
南方
东晋(317-420)
十六国




南朝(420-589)
北魏
二、南北朝与十六国
1.南朝:420年,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2.十六国
(1)民族交融:十六国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思考】观察《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思考十六国的统治者在国号上有何特点?国号选择反映了十六国统治者怎样的政治心态?
特点:直接采用前代中原王朝国号,如“汉”,或华夏族建立国家的国号,如“夏、秦、燕”等。
政治心态:攀附华夏文化,彰显国家正统色彩。(华夏认同)
【思考】淝水之战中,前秦兵力85万,而东晋兵力仅数万,兵力相差如此悬殊,前秦为何战败?东晋凭什么以少胜多?
前秦
军队民族成分复杂,部分民族不满前秦统治,希望其战败以摆脱统治。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指挥得当。
东晋
淝水之战形势图
淝水之战的影响:
消除了前秦对江南地区的战争威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十六国
(2)淝水之战: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
3.北朝
(1)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2)孝文帝改革
时间 5世纪后期
内容 ①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等
②迁都洛阳、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链接·选择性必修1·P23】
影响 ①民族: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经济: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政治: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北魏孝文帝
6世纪前期,北魏激进的汉化改革使其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又被北齐和北周所取代。公元581年,隋朝取代北周,589年,隋灭陈朝,南北统一。
东魏
西魏
(3)政权更迭
【图解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内涵和途径
内涵
途径
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魏晋南北朝的统治与政权更迭 2024·新课标卷T26:以“禅让”反复出现为切入点,考查门阀士族制度 (1)命题情境:利用表格数据、史论等创设学习情境
(2)角度预测:从某一历史现象或者政治制度切入,考察三国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的变迁
2024·福建卷T2:以人物传记切入,考查魏晋时期国家治理的调适 2023·广东卷T2:依托官员出身,考查两晋政治统治的特点 考向一 分裂中孕育统一——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社会治理[3年4考]
1.(2023·广东高考·2)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A
【解析】据材料“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可知陆贾借助帝舜治理国家的经验表达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迎合了汉初社会凋敝、亟需恢复生产的社会需要,故选A项;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是黄老之学与道家无为思想的体现,是对法家严刑峻法和儒家积极有为思想的修正,排除B项;陆贾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顺其自然,与尊崇儒术所强调的积极有为的思想相违背,排除C项;汉初统治者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下减少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排除D项。
2.(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6)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  )
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 B.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
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 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
C
3.(2024·福建高考·2)魏晋时期,地方撰写的有关名士和豪强的人物传记,是州郡长官了解地方社会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中正评定士人资品的主要依据之—。这反映了该时期(  )
A.士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B.历史书写对象的转移
C.地方豪强势力的兴起 D.国家治理方式的调适
D
考向二 变革与认同——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3年4考]
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 2024·广东卷T2:以皇帝赏赐切入,考查北魏国家治理与社会习俗的特点 (1)命题情境:利用文献史料、历史史论等构建学习情境
(2)角度预测:继续运用各种载体创设情境,考查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统治、制度变革及民族交融的特点及影响
2024·甘肃卷T3:以法律诏令为情境,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4.(2024·甘肃高考·3)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诏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诏令提到“参详旧典,务从宽仁”“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齐之以法,示之以礼”。从上述诏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  )
A.深受儒家影响 B.借鉴南朝经验 C.沿袭鲜卑传统 D.意在托古改制
A
【解析】据材料北魏孝文帝改定刑法提到“参详旧典,务从宽仁”“齐之以法,示之以礼”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时强调要礼法结合,体现了儒家的仁政、德治、礼法并用的理念,故选A项;“借鉴南朝经验”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参详旧典”有出入,排除B项;“沿袭鲜卑传统”不合史实,与鲜卑传统侧重严刑峻法相悖,排除C项;“意在托古改制”不合史实,孝文帝修定律法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巩固统治,排除D项。
5.(2024·广东高考·2)
表1 《魏书》中关于皇帝赏赐的部分记载
上表反映了(  )
A.北方游牧经济的衰落 B.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C.鲜卑民族习俗的延续 D.俸禄制改革不彻底
C
道武帝登国三年(388年) 获其四部杂畜十余万……各有差
明元帝永兴五年(413年) 赐征还将士牛马、奴婢各有差
太武帝始光四年(427年) 赐留台文武生口、缯帛、马牛各有差
下节课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