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第8讲 从隋唐盛世对五代十国课程标准 命题点 考题取样 核心素养解读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2024 湖北T3; 2023广东T4; 2023北京T3; 2023湖北T3; 2023江苏T3; 2021湖南T4 1.立足时空观念,了解隋朝的统一与建设,对隋亡唐兴的原因作出历史解释。2.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理解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出现,认识唐朝的民族政策对民族交融的影响。备考策略 (1)将隋唐史与魏晋联系起来,理解隋唐前期,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 (2)站在整个中国古代史的角度,从政治、经济、军事、对外交往、民族关系等角度认识唐朝中期以后的变化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历史地位 隋唐(581—907年)是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发展时期,此时期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繁荣时期。五代十国(907—979年)是中国历史的大分裂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具体表现 政治与社会治理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政局稳定,社会安定;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完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创立和发展,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官僚政治日益成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出现;民族往来与对外交往活跃。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国家政治与社会基层治理进一步发展经济与社会生活 封建农耕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成就辉煌;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调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海陆丝绸之路发达,对外贸易活跃。五代时期,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生活呈现开放向上的社会风尚思想与文化传承 文化发展呈现多元特征,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复兴儒学;科举取士推动文学艺术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兼收并蓄,影响深远;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581年,隋文帝(杨坚)灭北周,改国号隋。589年,隋文帝派杨广(隋炀帝)灭陈,统一全国。一、隋朝1.政权兴衰(1)建立:581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3)灭亡①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②概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2.工程建设(1)兴建仓库和洛阳城。【概念解析】义仓是一种民间出资、民间管理的自救性质的仓储形式对古代的赈济救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含嘉仓粮窖示意图隋大运河沿线粮仓分布材料: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通典·食货七》公元605年三月丁未,隋炀帝迁都洛阳,命杨素、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大兴城官仓救大灾,义仓救小灾。【思考】阅读材料和P34学思之窗,分析大运河的利弊。(1)利:①维护国家统一,巩固中央集权;②促进南北经济交流;③促进运河沿岸城市发展。(2)弊:沉重的徭役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材料1: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唐·胡曾材料2: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唐·皮日休2.工程建设(2)开通大运河:③联系:加强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②行册封: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如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④设机构: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①战争: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3.民族关系【链接·选择性必修1·P63】二、从唐朝建立到五代十国1.政权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庙号 姓名 在位时间唐高祖 李渊 618-626唐太宗 李世民 627-649唐高宗 李治 650-683唐中宗 李显 684唐睿宗 李旦 685-689武周 武则天 690-705唐中宗 李显 705-710唐睿宗 李旦 710-712唐玄宗 李隆基 712-7562.盛世繁荣贞观之治 原因表现武周政权 建立发展开元盛世 原因表现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当权期间,继续劝课农桑,开创殿试和武举选拔人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3.民族关系(1)管理机构【链接·选择性必修1·P63】①中央机构:隋唐时期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礼部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含光门,使节进入长安必经之地,鸿胪寺与鸿胪客馆位于门东侧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鸿胪寺官员东罗马使节高丽使节东北少数民族使节②设置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北方安北、单于都护府西北安西、北庭都护府东北安东都护府南方安南都护府安南都护府都护府与都督府都护府是在边疆地区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由唐朝派官员及士兵驻守。都督府是唐王朝在重要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需向朝廷缴税。【概念解析】羁縻府州制度材料: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异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后来宋代在西南地区设置羁縻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卫所。——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以夷制夷,因俗而治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的稳定,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特点:作用:【归纳】唐朝民族政策、民族交融方式及特点灭东突厥灭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册封回纥(hē)首领为怀仁可汗册封靺鞨族的首领大祚荣为渤海君王与吐蕃和亲(7世纪)、会盟(9世纪)战争设置行政机构和亲会盟册封朝贡(2)民族治理南召王多经唐朝加封,多次派遣子弟入唐学习突厥、回纥 东突厥:唐太宗时期大败东突厥汗国并俘获东突厥可汗西突厥: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回纥:唐玄宗时册封回纥首领为怀柔可汗西域 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靺鞨 唐玄宗时期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吐蕃 7世纪前期,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9世纪中期:唐蕃长庆会盟南召 王多经唐朝加封,多次派遣子弟入唐学习。【链接·选择性必修1·P63】(2)民族治理3.民族关系(2)民族治理3.民族关系唐蕃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是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患难相恤,暴掠不作。”意思是,相互之间在有困难的时候互相帮助,患难与共,彼此间不发生暴力冲突,也不互相侵扰对方。【思考】阅读必修教材P37“唐蕃会盟碑”及注释:唐蕃会盟碑有何历史价值?历史价值:①研究藏族文化和社会的重要实物资料;②汉族与藏族人民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唐朝的民族政策有何特点? 有何意义? 对当今的民族政策有何启示?材料: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其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意义:①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②扩大了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③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宗教信仰③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该图反映了唐代敦煌地区的农业生产的生动画面。而敦煌地区的人口也由新旧《唐书 地理志》所载的“户4265,ロ16250”增长为《通典》所载的“户6395,口32234”,人口几乎增长一倍。①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政策①政策开明包容;②措施灵活多样;③以“和”为主;④因俗而治,因地制宜3.民族关系(1)背景:①政治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②边疆危机: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③军事失当:任用胡人担任节度使;兵力外重内轻。(2)过程: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八年,763年被唐平定。4.安史之乱(755—763)政治:唐代中央集权大大削弱,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民族关系:边防空虚,周边不宁,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政权不断进犯。经济:黄河流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江南经济未遭破坏,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3)影响:4.安史之乱(755—763)【历史解释】藩镇割据:唐中叶,政府在边境和重要地方设置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事大权。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势力逐渐扩大。有的节度使在其辖区内,扩充军队,委派官吏,征收赋税,不服从唐朝政令,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历史上称这种局面为藩镇割据。(1)背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2)概况:875年爆发,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3)影响: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材料:黄巢虽败,大乱方兴未艾。在动乱中成长起一批新军阀,遍布各地,割据程度超出此前的河朔三镇。……“自国门以外,皆分裂于方镇”。——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安史之乱(755~763)755年12月,安、史于范阳叛乱;756年6月,叛军占领长安。763年,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结束。黄巢起义(875~884)起义军881年攻破长安,大肆屠杀居民,抢夺财物。朱温废唐建梁(907)朱温镇压起义,被封为节度使,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五代十国始。5.黄巢起义6.五代十国(1)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2)五代十国①五代:指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②十国:指南方各地先后出现的吴越、南唐等九个政权和山西的北汉。特点:开国君主皆为掌握兵权的武将,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世宗虽未完成统一,但为北宋结束分裂奠定了基础。后周世宗柴荣改革 政治 严明法纪,惩治贪官,抑制藩镇,强化中央政权经济 招抚流民,垦种荒田,核定田亩,均定租赋,减免苛敛军事 整顿军队,严肃军纪。材料:周世宗柴荣的改革处在极为特殊复杂的背景下,政权更迭频繁,割据势力众多,互相征伐,致使百姓无以为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柴荣一即位就下诏招贤纳谏,搜罗人才,下诏让军中年老多病愿归家务农者一律放免回家……周世宗鼓励开垦荒田,并把无主荒田分配给逃亡人耕种,并允许他们向政府请求承佃耕种,使农民乐意还乡,激发了生产积极性。他迫使大批僧侣还俗,并对刑法进行了改革。此外周世宗还进行了扩建京城、订定历法、音乐以及改革科举弊端、搜访遗书的工作。——改编自柴达、刘晓光《浅谈周世宗改革的特点》6.五代十国③柴荣改革:考向一 以史为鉴——隋唐时期的治兴与衰亡[3年6考]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隋唐统治的兴衰 2024·湖北卷T3:以朝廷对节度使的任命,考查藩镇割据的影响 (1)命题情境:运用图文材料、历史现象等构建学习情境(2)角度预测:运用文献史料、历史阐释、表格数据等考查隋唐盛世及衰亡的特点、影响2024·福建卷T3:以节度使的阅读喜好为情境,考查唐代一统秩序的挑战 2024·重庆卷T3:以唐代兵将的关系为切入点,考查节度使设置的弊端 1.(2024·重庆高考·3)唐朝为边疆防御设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而密切的关系。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说明节度使( )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 B.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C.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 D.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A【解析】节度使的设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但同时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节度使手握重兵,且与兵将之间形成了长期而密切的关系,这种高度集中的军权若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就容易导致军事力量的滥用和叛乱的发生。因此,这个制度本身确实存在重大的缺陷,故选A项;虽然题目中提到了节度使与兵将之间的密切关系,但并未明确指出这些节度使都是由蕃将充任的,也没有证据表明蕃将的充任是导致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节度使作为边疆的重要军事长官,是拥有边地军队调兵权的,排除C项;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打破了”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2.(2024·湖北高考·3)唐朝后期,一位河朔藩镇幕僚述及本镇节度使更替时称,朝廷要么立刻任命亲王遥领节度使一职,要么搁置数月,之后才正式任命本镇推举的节度使。而具体的任命,通常由宦官传达。这说明此时( )A.藩镇的独立性受限 B.官员任免程序规范C.外重内轻局面出现 D.宦官权力有所扩大A3.(2024·福建高考·3)唐代河朔地区藩镇割据的节度使,一度热衷于阅读《春秋》《左传》,并以春秋时期的诸侯自比。据此可知,当时( )A.中央朝廷丧失权威 B.儒家理念深入人心C.崇文抑武风气渐显 D.一统秩序受到挑战D考向二 开明与包容——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3年4考]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民族政策与边疆治理 2023·湖北卷T3:依托赋税政策的调整,考查唐代边疆治理的特点【民族政策·因俗而治】 (1)命题情境:利用考古成果、史料、史论构建新情境(2)角度预测:隋唐民族政策、边疆治理举措及特点、唐末国家治理的特点仍是命题考查的重点2023·河北卷T3:以吐鲁番康氏家族墓志为情境,考查唐代的民族交融与华夏认同【出土文物·华夏认同】 4.(2023·湖北高考·3)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B5.(2023·河北高考·3)吐鲁番交河故城粟特人(中亚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康氏家族墓地,出土了唐龙朔二年(662)康延愿墓志。志文载其家世曰:“其先出自中华,迁播届于交河之郡也。”这可用于证明( )A.人口流动促进了边疆开发 B.世族郡望观念影响广泛C.华夏文化认同观念的演进 D.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流行C下节课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