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传承 课件(共24张PPT) 2026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传承 课件(共24张PPT) 2026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7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传承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5
2024 湖南·2·东汉至魏晋时期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安徽·2·互市贸易对民族交往的影响
江苏·2·魏晋南北朝儒学变化的影响
黑吉辽·2·北魏对儒家伦理的认同
河北·3·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
江西·2·北魏时期的华夏观念
2023 辽宁·3·从魏晋南北朝画家的角度考察时代背景
2022 北京·2·两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
海南·2·人口迁徙对经济交流的影响
2021 【乙】25·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 天津·2·魏晋时期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条件
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民族交融的不断高涨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中华文明逐渐走向成熟 表现 民族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民族交融局面;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区域开发 随着北民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唐朝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繁荣,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
制度创新 从魏晋到隋唐时期,中枢权力机构、选官制度、赋役制度都进行了创新改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交流 魏晋时期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出现三教合一趋势,唐朝出现了复兴儒学的呼声。隋唐时期,科技领先世界,文学艺术辉煌灿烂,对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1.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生产工具 农业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三国时期马钧改造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链接·选择性必修2·P20】
手工业 南朝时,陶瓷业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
【链接·选择性必修2·P21】
农业庄园式劳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链接·选择性必修2·P23】 1.熟铁绕成盘状
2.生铁片放入熟铁间
3.密封入炉加热
4.生铁熔化而熟铁不熔,碳分布均匀,成钢,并锻打
简易灌钢法
匣钵(防止污损)
坞堡(陶器,藏于荆州博物馆)
2.江南开发
(1)江南开发的原因:
2.江南开发
(2)表现:
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兴修很多水利,农业技术也有很大改进。
②手工业:在纺织、制瓷、冶铸、造船、造纸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③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今广东广州)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灌钢法)
2.江南开发
(3)意义:
①南北方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亦影响了古代中国文化中心的南移;
②大大影响了南方政治,促成了南北抗衡的政治局面;
③促进了民族交融;
④为隋唐经济的繁荣奠定一定基础。
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材料1:“南贫北富”的局面在东晋建国至陈亡(公元317-589年)将近三百年内逐渐转变。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2:对南方开发的过程也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的过程。 ——吕思勉
(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公元196年,曹操在许昌招募农民屯田。当时正值战乱时期,人民流亡,留下大量无主荒地。屯田农民不服兵役和劳役,专门从事农业生产,向国家缴纳田租。
公元204年,曹操颁行租调制。
规定百姓每亩田地向国家缴纳粟四升,称田租;
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称为户调。
其他税收项目一律罢止。
废除了两汉以来按人头征收的算赋、口赋。豪强地主也必须土地亩数纳田租、出户调,不准让百姓出租赋。
材料: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高敏《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探讨》
3.赋役制度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思想与文化交流
道教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佛教 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儒学 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1.思想
(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2)反佛斗争
背景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表现 ①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
②“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以及后周世宗柴荣。
结果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3)魏晋玄学
1.思想
背景 ①经济: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②政治:世代沿袭的门阀政治
③思想:走向崩溃的两汉经学 ④社会:动荡不安的社会变局
特点 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
内容 ①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②政治上“无为”,生活作风上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影响 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2.文化
(1)文学:出现了建安文学、东晋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东汉末年:建安文学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
南朝骈文
(1)特点: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2)代表作家: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
(1)特点:恬淡疏朴。
(2)田园诗——陶渊明看到社会的腐朽,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选择辞官归隐,在诗歌中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静,表达悠然自得的心境。
南北朝民歌
(1)特点:讲究对仗工整和声律铿锵。
(2)代表作家:庾信、陶弘景、王勃等
(1)特点: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2)北朝民歌——由于南北朝在政治文化、民族风尚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北朝民歌粗犷豪放、朴素无华,南朝民歌清丽缠绵、婉转柔媚
A.汉字的演变
B.特点:从实用转为审美、从自发走向自觉。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行书:“行云流水、舒展有型”
自发——实用为主,审美为辅,为写而写
自觉——审美为主,为了好看而书写
2.文化
(2)艺术
①书法
李斯《秦始皇廿六年诏铭》
《曹全碑》
怀素《自叙帖》
王羲之《兰亭集序》
小篆
隶书
草书
行书
书法 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2.文化
(2)艺术
2.文化
(2)艺术
绘画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顾恺之《女史箴图》
顾恺之《洛神赋图》
云冈石窟(雄健可畏)
龙门石窟(温和可亲)
莫高窟
(3)科技
2.文化
数学 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
农学 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 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医学 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链接·选择性必修2·P83】
祖冲之
《齐民要术》书影
《禹贡地域图》
葛洪《肘后备急方》
3.文化交流:
以佛教为载体的中外交流,如中亚、天竺高僧来华,东晋法显天竺取经。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向一 多元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3年6考]
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经济制度与经济交流 2024·湖南卷T3:运用史籍记载的户口数和人口数,考查东汉至魏晋时期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1)命题情境:运用地图、表格数据、社会生活现象等创设情境
(2)角度预测:
①利用文献记载、考古研究、历史结论等,考查民族交融下的经济发展与交流等
②利用史料、史论,考查政治局势、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024·安徽卷T2:依托史书记载,考查互市贸易对民族交往的影响 2022·海南卷T3:以西晋的社会生活切入,考查人口迁徙对经济交流的影响 江南的开发 2022·北京卷T2:依托地图考查江南经济的开发 1.(2024·安徽高考·2)《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为武昌太守时“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梁书·张稷传》亦载:“郁州(今属连云港市)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此类记载所反映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
A.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 B.市镇兴起维护了时局稳定
C.互市交易促进民族交往 D.榷场的设立带动民间交流
C
2.(2022·海南高考·3)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B
3.(2022·北京高考·2)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右侧示意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D
4.(2024·湖南高考·3)表1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表1
A.大规模的瘟疫流行 B.战乱异常频繁
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D.官府组织移民
C
时间 户口数(万) 人口数(万)
东汉永和五年(140) 64.98 281.32
西晋太康初年(280—289) 14.23 85.39
南朝宋昇明三年(479) 4.19 33.48
考向二 魏晋风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与文化传承[3年4考]
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思想 2024·江苏卷T2:依托经学世家的形成,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变化的影响 (1)命题情境:利用历史阐释、文献史料等创设情境
(2)角度预测:运用历史史论,融合政治局势、民族交融等考查文化变化体现的时代风貌
2024·黑、吉、辽卷T2:依托皇族女性的墓志切入,考查北魏对儒家伦理的认同 文化传承 2024·河北卷T3:以“川”字内涵的演变,考查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 2024·江西卷T3:以西凉乐为情境,考查北魏时期的华夏观念 5.(2024·河北高考·3)南北朝之前,“川”字只有“水道、河流”之意,而《魏书》所载牛川、宁川、敕勒川等地名中的“川”,则是鲜卑语“荒野、荒滩草原”的意思。于是,“川”字有了新的义项,并沿用至今。这主要反映出,民族交融(  )
A.缩小了南北差距 B.奠定了统一基础
C.丰富了文化内涵 D.拓展了文学题材
C
6.(2024·江西高考·3)后凉、北凉时期,自西域传入的龟兹乐与“胡、戎”音乐相结合形成了西凉乐,当时号称秦汉伎。北魏平定河西之后,认为秦汉伎的乐器“并出自西域”“悉与书史不同”,又将秦汉伎改称为西凉乐。这反映了北魏的(  )
A.地域认同 B.民族政策 C.艺术审美 D.华夏观念
D
下节课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