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 隋唐的制度创新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28张PPT) 2026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讲 隋唐的制度创新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28张PPT) 2026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9讲 隋唐的制度创新与社会治理
课程标准 命题点 考题取样 核心素养解读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 选官制度 2024 吉、辽、黑T4 2022湖南T3; 2021江苏T3 1.了解魏晋至隋唐选官制度的演变,多角度对科举制的作用作出历史解释。
2.通过史料实证认识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方式以及特点,分析两税法的创新之处。
三省六部制 2022广东T3; 2021北京T2 赋税制度 2024 广东T3; 2023天津T3; 2023湖南T17(2); 2023.6浙江T22(1) 命题分析预测 1.分析:多为选择题,常以图表或文字史料为切入点,多维视角考查唐代在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上的突出表现。 2.预测:重点关注藩镇割据,隋唐的选官制度、中枢机构的演变,赋税制度,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和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历史地位 隋唐(581—907年)是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发展时期,此时期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繁荣时期。五代十国(907—979年)是中国历史的大分裂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具体表现 政治与社会治理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政局稳定,社会安定;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完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创立和发展,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官僚政治日益成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出现;民族往来与对外交往活跃。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国家政治与社会基层治理进一步发展
经济与社会生活 封建农耕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成就辉煌;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调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海陆丝绸之路发达,对外贸易活跃。五代时期,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生活呈现开放向上的社会风尚
思想与文化传承 文化发展呈现多元特征,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复兴儒学;科举取士推动文学艺术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兼收并蓄,影响深远;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时间 制度 方式 标准 趋势
先秦
秦 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世卿世禄制
世袭
血缘
军功爵制
中央任免
军功
察举征辟制
自下而上推荐
品行才能
九品中正制
中正官,
评定授官
初家世道德才能,
后门第
科举制
分科考试
才能学识
标准科学公平;方式公开公正;权力集中中央。
一、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1.官员选拔:科举制
(1)背景:①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积极要求参政;②为加强中央集权;③九品中正制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链接·选择性必修1·P31】
(2)发展过程:
庶族
士族
(3)特点: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重视。【链接·选择性必修1·P31】
科目 结果
制举
常举 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
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铨选)
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科目 概况
秀才 等级最高,及第极难,高宗时废止
进士 考士人诗赋文才
明经 考士人对儒家经典及其注疏的理解
明法 选拔明习法令、文字书法、数学计算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社会影响不大
明书 明算 1.官员选拔:科举制
【思考】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材料1:士人可以不经举荐,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2: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3:“(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4: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散序进士》
(1)采用更加公平的选拔方式,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2)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学的繁荣,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
(4)对西方现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有重要影响。
消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了人们个性和才能的发挥,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
1.官员选拔:科举制
①变化:隋唐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
②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
③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考核部门 尚书省的吏部
考核方式 地方报告中央
皇帝巡查州县
考核标准 品德才能,四善二十七最
考核结果 评定分三等九级,确定官员升降与奖惩。
2.官员管理与监察【链接·选择性必修1·P31—32】
(1)官员管理
(2)监察:
①中央: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
②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唐代十道图
殿中御史
御史中丞
监察御史
御史大夫
御 史 台
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监察系统。
2.官员管理与监察【链接·选择性必修1·P31—32】
A.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B.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C.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成熟。
程序性分割
②意义:
材料: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二、隋唐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1.政治制度
(1)中央:三省六部制
①职能:
1.政治制度
(1)中央:三省六部制
【图解历史】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尚书省
门下省
皇帝
中书省
政事堂
材料:中央政府设政事堂,作为宰相的议事机构,一切重大事务,都要由政事堂会议讨论,经皇帝批准后颁行。三省的首长:中书令(中书省)、待中(门下省)、左右仆射(尚书省),都是宰相,以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是宰相,他们都带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等衔,所以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宰相多至一二十人。唐代中央官制的特点在于,相权较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专制;又因宰相是政事堂集体议事,三省又互相牵制,避免了个别宰相专权……唐初,完备了隋朝的三省制度,皇帝与三省互相制约,共同治政,构成了相对和谐的政治体制。
——樊树志《国史概要》
示意图
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1.政治制度
(1)中央:三省六部制
(2)地方:行政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6】
隋朝 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唐朝 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唐中期后 在战略重地设节度使。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1.政治制度
2.社会治理
(1)法律教化【链接·选择性必修1·P47】
法律 ①发展:唐高宗命人对《永徽律》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②特点:礼法结合的典范,对“孝”特别重视
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卷第一·名例》
因政教而施刑罚……刑罚不可弛于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唐律疏议》
诸詈(骂)祖父母、父母者绞, 殴者斩
诸居父母及夫丧而嫁娶者, 徒三年
诸犯死罪非十恶, 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 家无期亲成者,上请。
唐律的修撰以礼为指导思想、指导原则。礼的精神完全融入于唐律之中,礼允许的行为,唐律也允许,礼不允许的,唐律也基本不允许。礼是唐律内在的灵魂,唐律是礼外在的表现……《唐律疏议》中有大量的概念、原则、律条都来源于礼。唐代前期关于律、令、格、式的立法有16次和20次之多……通过频繁的修订律、令、格、式,来调整法律,从而达到适应统治者需要的目的。
——黄涛《唐代五刑实施情况研究》
孝道入法
德主刑辅
礼法合一,出礼入刑
法律体系
【思考】材料体现了唐律的那些特点?
教化 提倡礼治 ①标志性法典:732年,颁布《大唐开元礼》
②内容:分吉、宾、军、嘉、凶五礼
③特点: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之作。
社会层面 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2.社会治理
(1)法律教化【链接·选择性必修1·P47】
材料1: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其中吉礼的内容主要是祭祀,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军礼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嘉礼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等嘉庆仪式,凶礼主要内容则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等。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2: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 ——《新唐书·柳公绰传》
(2)基层治理【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1】
①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②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相互监督。





=4户
=20户
=100户
=500户
唐朝乡里制结构图
材料:唐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基层组织已有城乡之分,农村以村为单位,城邑以坊为单位。“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乡有乡长,里有里正,村有村正,并有严密的邻保组织相互纠举不法。另据《通典》卷三三《职官·乡官》:大唐凡百户为一里,里置里正,五里为一乡,乡置耆老一人,亦曰“父老”。
——张晋藩《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经验》
(3)户籍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99】
①隋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
②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材料1: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彻底清查户口,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与本人的体貌进行核对,从中检查隐漏户口,以解决诈老诈小的行为,即为“大索貌阅”……通过这一措施,新增成定人数44.3万,新附人口164万。
——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2:由于唐政权强力推行了籍账制度,从而借此检括出大批隐漏人口,复核出人丁的实际年龄,大大防止了虚报年岁以规避税役的弊端,达到了维护社会秩序、最大限度搜刮租调征发力役的目的。
——周秀女《从敦煌户籍残卷看唐代籍账制度》
(3)户籍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99】
【历史解释】古代户籍制度的作用
(1)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通过户籍制度,对人口进行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和随意迁徙,保持了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与稳定性。
(2)中国古代的户籍管理制度是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减少了封建割据战争的发生。
(3)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统治者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提高经济收入的保证,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4)中国古代户籍制为本已森严的等级制砌上了厚厚的保护墙,稳固了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有利于“各守本分,各司其职”的社会分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古代的社会秩序。
(4)社会救济【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2—103】
①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②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鼓励民间自置义仓。
③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养病坊。
含嘉仓粮窖示意图
隋大运河沿线粮仓分布
材料: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
——《通典·食货七》
考向一 革新与成熟——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革新[3年6考]
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君主专治、中央集权与国家治理 2024·湖南卷T5:依托新藩镇的变化为情境,考查唐末中央集权的强弱问题 (1)命题情境:文献史料、学习图示及历史史论等构建新情境
(2)角度预测:运用多元化的材料,从某一历史现象或具体制度变化,构建学习情境,考查唐代重要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加强,注重深挖教材主干,对熟悉的制度从陌生角度考查
2022·广东卷T3:以中枢权力机构为情境,考查唐代中央机构的分工 2022·重庆卷T3:依托史料情境,考查唐代枢密使的性质 1.(2022·广东高考·3)图1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图1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D
2.(2024·湖南高考·5)唐末以后出现的新藩镇,其军队主要靠强迫征发而来,难以结成牢固的军人集团。到后周时,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这些变化(  )
A.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 B.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C.促进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D.使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接受
A
3.(2022·重庆高考·3)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  )
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
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 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
B
考向二 创新与自治——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法律教化与基层治理[3年7考]
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选官考核与基层治理 2024·黑、吉、辽卷T3:以大臣疏奏为情境,考查唐初科举制完善 (1)命题情境:以史料、史论、历史现象等构建创新情境
(2)角度预测:
①运用多元化的材料,创设学习情境,考查对熟悉的制度演变特点、影响
②运用某一历史现象构建情境,考查隋唐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特点及影响等
2023·重庆卷T3:以科举进士谢恩为情境,考查唐代朋党之风 2022·湖南卷T3:以选官制度的演变为情境,考查选官变化的影响 法律制度 2024·北京卷T3:以“判”的概念切入,考查唐代的法律与解读 4.(2024·黑吉辽高考·3)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其所强调的是(  )
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
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 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
A
5.(2023·重庆高考·3)唐后期,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一般会到主考官府邸谢恩,称为“拜主司”。“主司列席缛,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已下,与主司对拜。”三日后,再次前往谢恩,称“曲谢”。这一现象会导致(  )
A.文官之间易结朋党 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
C.官场礼仪更加繁琐 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
A
6.(2022·湖南高考·3)据下表可知(  )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A
时间 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下节课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