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第11讲 两宋的政治、军事与国家治理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20252024 【新课标】27·宋金对峙,史料价值 黑吉辽·4·宋代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广东·4·宋代国家治理的特征贵州·4·宋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重庆·6·宋朝的社会教化江苏·3·北宋利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2023 湖南·4·“台谏合一”的监察制度湖北·4·宋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广东·5·宋代的基层治理重庆·4·宋“崇文抑武”方针 海南·3·崇文兴教2022 【乙】26·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江苏·19·王安石变法 北京·3·宋代社会教化的特点湖北·4·门第观念与社会治理2021 【Ⅰ】26·宋代科举制; 北京·3·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北京·5·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湖北·17·两宋时地方财政山东·16·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选官、考核、监察法律与教化历史地位 辽宋夏金元时期(916—1368年)是中华文明的拓展与成熟时期。此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加强,封建国家从民族政权并立走向国家大统一具体 表现 政治与社会治理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创新和变化,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封建国家从多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出现了民族交融高潮,形成新的民族,对外交往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发展。国家的法律教化、社会基层治理进一步发展经济与社会生活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水平超过前代;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海路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社会层面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放松,推动了平民社会的到来思想与文化传承 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各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突出;理学兴起并逐渐取得统治地位;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三大发明完成并外传,中外文化交流加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960年建立916年建立1038年建立一、两宋的政治统治和国家治理1.政治统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赵匡胤建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君主集权收精兵夺其权制钱粮北宋初建之弊?(2)措施控制地方 ①文官出任地方知州;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链接·选择性必修1·P6】 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分散 权力 中央 ①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增设参加政事为副相②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地方 ①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崇文抑武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提倡文治,扩大科学录取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1.政治统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行政军政财政收权分权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节度使转化为虚职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地方部队定期更换驻地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军队财赋刑狱仓库文官担任牵制知州作用:中央控制地方之军、政及财权,基本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之弊。四监司 互相平行 互相监督夺其权收精兵制钱粮地方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嘉祐集》(2)措施财政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省中书门下(政事堂)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执政)行政枢密使(执政)枢密副使(执政)军政三司枢密院三司使宋:二府三司台谏御史中丞知谏院监察御前会议统兵权 离调兵权 分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更戍法禁军定期换驻中央作用:皇权加强,有效的监察和牵制官员,以防权臣篡权。(2)措施抑武罢宿将兵权文官掌枢密更戍法材料1:“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材料2:“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续资治通鉴长编》有握兵之重无发兵之权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文官任地方知州崇文抑武宋太祖杯酒释兵权(2)措施重文兴教据《宋史·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两宋三百年间,共取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锁院制度、弥封制度、誊录制度、别试制度文治抬高文官地位扩大科举规模作用: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也有效地抑制了武夫篡位的危险,不至于重蹈政权更换频繁的覆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太祖誓碑崇文抑武(2)措施【历史解释】宋代加强专制集权的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把地方大部分权力收归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地方和边疆实力弱,不利于边疆地区的防卫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中央和地方普遍分割权力,互相牵制,加强了专制集权;分权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造成冗官和冗费现象重文轻武,文官政治 完善科举,提高文臣地位,促进了宋朝文化繁荣;武将受到压制,军队战斗力下降,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处于劣势1.政治统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1)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材料1:太宗、真宗之初,用度自给,而犹不闻以财为患。……夫当仁宗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世也,而财用始大乏,天下之论扰扰,皆以财为虑矣。——叶适《应诏条奏财总论》【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影响?材料2:天下之弱势,历数古人之为国,无甚于本朝者。虽有百万之兵,而不免自贬为至弱之国。养兵以自困,多兵以自祸,不用兵以自败,未有甚于本朝者也。——叶适《水心集》(2)消极: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②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 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1.政治统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①籍贯信息②三代脚色③所习经典拆去糊名弥封锁院制度誊录制度已糊名弥封2.社会治理【1】官员选拔【链接·选择性必修1·P31—32】①选官:科举制进一步完善A.“取士不问家世”,严查荐举,严管官僚世家子弟的考试。B.严格考试制度,“锁院”“糊名”“誊录”等,保障考试的公平性。C.考试程序和内容有了明显的变革。南北分卷制度、殿试制度、以经义取代诗赋,注重真才实学。材料:锁院就是在贡举考官被任命之后,立即被送入贡院或其他考试场所,在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下,拟题、引试、考校试卷、确定等第,放榜之后,才能解禁出院,以防止请托之弊。此制自太宗淳化三年创立之后,一直沿用。 ——张希清《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上》②考核: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宋代考核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南宋在御史台设考课司,共掌考核,标准:“四善四最”。宋神宗熙宁元年颁行考核州县官员的《守令四善四最》“四善”沿用唐制,为德义、清谨、公平、勤恪。“四最”是断狱平允、赋人不扰;均役屏盗、劝课农桑;赈恤饥穷、导修水利;户籍增衍、整治簿书。四善德慎公勤宋朝在地方监察制度方面建立了与路、府州二级相适应的监察体系。其在路上建立监司,府州一级设置了通判 ,与知州同领州事并专门负责对知州的监察 。曾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包拯,累迁监察御史、知谏院、谏议大夫、御史中丞电视剧《大宋提刑官》宋慈,历任通判、福建、江西、湖南提点刑狱使;中央: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台谏合一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设四监司、通判苏东坡曾任杭州通判御史拥有监察权谏官拥有议事权材料:台谏所以纠绳执政之不法。——《宋会要》③监察:(2)法律教化【链接·选择性必修1·P48】法律 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宋刑统《天圣令》教化 ①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族规、家训之中②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吕氏乡约》成为范本《吕氏乡约》朱熹【学思之窗】选必1p48材料: 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概括“乡约”的主要内容。扬善惩恶、道德教化(3)社会救济:【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3】①兴起: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②表现:A.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B.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范义庄材料: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钱公辅《义田记》宋与西夏和议北宋西夏国主,请笑纳零花钱!澶渊之盟兄弟相称弟弟,请笑纳零花钱!北宋西夏称臣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岁币”“岁赐”二、两宋的统治危机与应对1.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边防压力 ①宋辽关系:辽朝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几次战争后双方签订协议。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②宋夏关系: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赐”。财政危机 ①“岁币”和“岁赐”数目庞大。②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恶化。不可取的理由 :屈辱求和,财政受损材料3:“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4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材料1:“澶渊之盟”订立后……茶马互市,扩大了茶和马的市场,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商品的交换。——《中华文明地图》材料2:澶渊之盟后,岁遣使介,修邻国之好。逮今百数十年,而北边之民不识干戈,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苏辙【讨论】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可取的理由 :受损有限;和平主流;互市繁荣;民族交融;【历史纵横】纲要p54 北宋的募兵政策通过普遍招募方式组建军队的做法开始于唐玄宗时期。北宋统治者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希望通过广泛募兵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即所谓“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募兵过滥致使军队数量不断增加,累增至120余万,军费随之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北宋中期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思考】北宋实行募兵制的目的是什么?造成什么后果?(1)目的: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2)后果:军队数量猛增,军费开支庞大,政府财政负担沉重。2.王安石变法材料1:整军和理财是王安石变法当中所要解决的两个重大课题。在军事方面的改革,既有效地加强了西北和北部的边防,又镇压住了各地的农民暴动……实施了若干有关财政经济的政策、扩大税收来源,才从根本上扭转了国家财政的困难局面……实际上,在变法派当权期间,除开支外,剩余很多,“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因之,王安石变法给宋封建专制统治下了一剂续命汤,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广泛利益。 ——漆侠《王安石变法》(1)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针对统治危机、为维护封建统治进行的改革运动(2)成效: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③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思考】根据材料,分析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性质、成效、局限和失败原因?材料2:王安石通过实施一系列像青苗法、水利法、募役法等制度措施来强化国家对小农经济的扶植与控制,做到合理均摊赋税,扩大税面,保证财政收入;通过均输法与市易法介入流通领域,对手工业和商业进行控制,从而对社会财富进行重新调配,将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的一部分权利收归国家。然而在青苗法实施过程中,许多官吏在发放青苗钱时收受贿赂,有的为了多放邀功,竟然强行摊派,由此导致许多农民破产。均输法和市易法原本是为了平抑物价,结果官商代替了私商,而垄断的官商没有竞争对手,对民众的盘剥更为厉害。——摘编自罗虹宇《王安石变法的得失对当今改革方法论的启示》(3)局限: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③统治集团内部发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4)失败原因: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3.南宋的偏安(1)建立: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2)南宋与金的战与和①岳飞抗金: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②宋金议和:1141年,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岁贡”。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P53考向一 崇文抑武——北宋的政治统治与社会危机[3年6考]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政治统治与社会危机 2024·黑、吉、辽卷T4:从敕书制度考查宋代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1)命题情境:利用宋代政治现象、个人经历和历史实践等创设情境(2)角度预测:①运用重要历史现象、社会现象等,突出对防弊之政的举措、政策及国家治理特征的考查②运用政治现象考查宋代科举制的变化与完善2024·广东卷T4:以巨贾彭则的经历考查宋代国家治理的特征 2023·湖南卷T4: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构建学习情境,考查“台谏合一”的监察制度 1.(2024·黑吉辽高考·4)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致使地方州县“错认刑名,失行恩赏”,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由此赦书“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此举有助于( )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 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C.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 D.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B2.(2024·广东高考·4)宋代巨贾彭则爱好儒学,“为其子延接师友,不问其费”,曾捐书于州学。郡从事为之记,称其为“贩夫”,彭氏子孙皆耻之。知州认为,彭则所为是善事,遂删“贩夫”二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士农工商界限被打破 B.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C.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 D.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D考向二 积贫积弱——宋代的民族关系与社会治理[3年3考]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民族关系与基层治理 2023·广东卷T5:以王夫之的评论为情境,考查宋代的基层治理 (1)命题情境:运用思想家的言论、社会现象等构建学习情境(2)角度预测:从唐宋或宋元明清社会现象的变化构建情境,考查宋代社会变化的特征、成因及影响等2022·北京卷T3:以知州修建亭台馆榭为情境,考查宋代社会教化的特点 2022·湖北卷T4:以《百家姓》的排序为切入点,考查门第观念与社会治理 3.(2022·北京高考·3)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A4.(2022·湖北高考·4)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D5.(2023·广东高考·5)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宋代的保甲制度形成了以“户”(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基层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带有军事管理功能,客观上有利于强化国家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但是王夫之认为在传统家庭本位的观念影响下,这一制度无法达到军事防御的目的,乡民很容易携家逃离,故选B项;唐代的邻保制度主要实行于人口居住比较稳定集中的地区,在职能上主要负责基层治安,不具有军事职能,排除A项;十家牌法由明朝中期的王阳明创造,时间上与材料中的宋代不符,排除C项;明朝时期的里甲制度主要用于宣传教化、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不用于军事作战,排除D项。下节课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