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第12讲 辽夏金元的统治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 命题点 考题取样 核心素养解读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辽夏金元的政权建设与民族交融 2024.广东T5; 2024.湖北T4; 2024.甘肃T17; 2024.北京T20; 2023.福建T4; 2022.天津T4; 2022辽宁T4; 2021海南T5; 2021河北T19 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辽夏金元政权的建立和发展,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2.结合辽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备考策略 站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角度,归纳辽夏金元的历史贡献 元朝官员选拔、考核、监察制度及法律教化蒙古西征历史地位 辽宋夏金元时期(916—1368年)是中华文明的拓展与成熟时期。此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加强,封建国家从民族政权并立走向国家大统一具体 表现 政治与社会治理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创新和变化,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封建国家从多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出现了民族交融高潮,形成新的民族,对外交往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发展。国家的法律教化、社会基层治理进一步发展经济与社会生活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水平超过前代;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海路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社会层面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放松,推动了平民社会的到来思想与文化传承 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各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突出;理学兴起并逐渐取得统治地位;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三大发明完成并外传,中外文化交流加强907年,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唐王朝灭亡,随之而来是五代十国将近六十年的乱世割据。之后,中国历史风云变幻,出现了一段多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时期。政权 辽 西夏 金 元建立时间 916年 1038年 1115年 1271年建立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女真族 蒙古族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元昊 完颜阿骨打 忽必烈都城 上京(今内蒙古) 兴庆府(今银川) 会宁府(今黑龙江) 大都(今北京)灭亡时间 1125年 1227年 1234年 1368年政治制度 南北面官制四时捺钵 基本模仿北宋 蕃汉两套官称 沿袭唐宋制度猛安谋克制度 中书省 行省制驿传制度 边疆治理 四等人制一、辽、西夏、金的统治1.辽朝(1)建国: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①南、北面官制度(2)统治: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官吏来源 负责区域 中央机构 地方官制北面官 契丹人 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北南枢密院 (行政)北南枢密院中丞司 (监察) 北南宰相府 沿用部族制南面官 汉人为主,也有契丹人但穿汉服。 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 汉人枢密院、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御史台、翰林院 (仿唐制) 仿唐州县制材料: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一》作用:A.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B.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C.加快了民族交融。D.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提供了成功的范例。②四时捺钵(nà bō)制度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春捺钵 长春州 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夏捺钵 永安山 炭山 四月上旬—七月中旬 避暑、议政、放鹰秋捺钵 庆州伏虎林 七月中旬 入山 射鹿冬捺钵 永州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猎虎海东青特点:因地制宜、民族特色作用:进行军事训练,笼络归属民族酋长。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辽的朝廷(2)统治: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材料: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 ——《宋史·夏国传上》仿北宋建制一套制度两种称谓仿宋建制2.西夏: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知识链接】猛安谋克(1)性质: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2)职能: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3)特点: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4)作用:①节约了财政开支; ②保证了较强的战斗力;③加强女真族封建化进程,促进社会进步。“村落”+“兵团”3.金朝(1)建国: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也称上京)。(2)宋金对峙: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3)金朝统治: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金世宗统治时期,史称“大定之治”。二、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元朝建立与统一(1)蒙古崛起: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此后半个世纪,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大理政权,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2)元朝统一①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②统一: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中书省(行政)元:中书省一省制御史台(监察)枢密院(军事)左丞相右丞相平章政事相权反弹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2.政治制度(1)中央:设中书省材料: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 (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根据材料,指出行省制在权力分配上与郡县制有何不同?不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2)地方:行省制度2.政治制度平衡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材料2:行省 “诸行省用及(超过)千定(锭),必咨都省” “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摘编自宋濂《元史》【思考】行省的权力如何?该制度如何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材料1: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以省官(中书省官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七》行省权力大而不独;犬牙交错,防止割据;以北制南行省权力大而不独行省有藩镇之重,为什么没有形成藩镇之势?特点:作用:(2)地方:行省制度2.政治制度(2)地方:行省制度特点影响:①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利民族交融。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材料: 元代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行省制承上启下,借鉴并融入了游牧民族的一些统治方式。在大一统体制下“地方广大,政务繁多,建都省以总宏纲,置行省以分庶务”。以行省制的管理模式统合了自唐末以来的中国南北分裂的格局,开创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模式。虽然后续朝代多有调整和改善,但此模式沿袭了下来,一直影响至今。——摘编自舒健《元代行省制:中国央地关系的转捩点》2.政治制度(2)地方:行省制度材料1:元对汉族制度的模仿是不彻底的,比如说开科举,……元朝一直不断拖延,议而不行。……(忽必烈)觉得儒生没什么太大用处,所以一直没有搞科举。——党宝海《征服与磨合:元》材料2:仁宗一登基就宣布:“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图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至此?”皇庆二年,颁布行科举诏。——据《元史》整理材料3:从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开始,整个元代存在的年间,其中开科取士不过断断续续的47年,共16次,自延幼二年至元代灭亡,共取进士1135人,……科举入仕者只占元代官员比例的1/22。——庞飞《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审美风尚的变迁》元朝科举制理学走向官学化3.社会治理(1)官员选拔与管理【链接·选择性必修1·P32—33】①官员的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1314年,恢复科举制,但仍然时断时续。元代肃政廉访司的前身是设置于至元五年的提刑按察司,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廷改提刑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每道仍设官八员,除二使留司以总制一道,余六人分临所部,如民事、钱谷、官吏奸弊,一切委之。俟岁终,省台遣官考其功效”。监察机构严密(1)官员选拔与管理【链接·选择性必修1·P32—33】②监察机构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全国佛教事务台湾:元朝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元朝边疆治理的成功:元朝的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向。(2)法律教化: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链接·选择性必修1·P48】(3)边疆治理①驿道: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驿路东北至奴儿干(今黑龙江口一带),北达吉利吉思部落(叶尼塞河上游),西南通西藏,南接越南、缅甸。②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运输官府物资,分陆站和水站。水站用船;陆路又有马站、牛站、车站、轿站、步站之分。蒙古地区的驿站设通政院管理,中原地区的驿站则归兵部掌管。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500多处。③急递铺:元代官方邮递系统,负责传递文书。元代急递铺令牌特点: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保障充分;作用:传递军政要情,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4)驿传制度:为巩固统一,修建了驿道,设立驿站;相隔一定距离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4.民族关系(1)回族的形成: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蒙古部落蒙古族波斯人阿拉伯人汉人畏兀儿蒙古人回回实质 内容 蒙古人 蒙古族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汉人 主要指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为保障蒙古统治者的利益,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4.民族关系(2)民族政策: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5.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链接·选择性必修3·P64—65】(1)西征:13世纪初期到中叶,蒙古汗国对中亚、西亚、东欧广大地区发动了三次西征。第一次:1219年-1223年1231年灭掉花刺子模,直抵黑海北岸第二次:1235年-1242年灭亡金朝之后,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金帐汗国(钦察汗国)建立。第三次:1253年-1259年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伊利汗国建立。(2)影响①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②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考向一 因俗而治——辽夏金元的政治统治与社会治理[3年3考]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辽夏金元的政治制度与统治 2022·江苏卷T4:以御史台的权力为情境,考查元朝地方管理的影响 (1)命题情境:运用史论、历史史实等设置创新情境(2)角度预测:少数民族政权政治制度的封建化、因俗而治的特点、政治统治与国家认同思想是命题考查重点2022·辽宁卷T4:运用政治制度的变化,考查金朝政治治理的特点 2022·天津卷T4:从都城布局切入,考查辽朝国家治理的理念 1.(2022·天津高考·4)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A【解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适应了当时辽朝契丹族和汉族共治天下的国情,也是南北面官制在都城布局中的表现,属于因俗而治统治思想的体现,故选A项;题干体现的是辽朝都城上京城的布局特征,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无直接关联,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项;由“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可以得出,辽朝不仅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也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所以不能据此得出儒家文化全面影响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所述为辽朝都城的布局特征,与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2.(2022·江苏高考·4)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B3.(2022·辽宁高考·4)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A.官僚体系完善 B.宗室素质下降 C.吏治腐败严重 D.君主专制加强D考向二 民族交融——辽夏金元的民族关系与民族交融[3年6考]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民族关系与民族交融 2024·广东卷T5:以忽必烈修纂《大元大一统志》切入,考查元朝国家治理与民族交融的特点 (1)命题情境:运用历史现象、文献史料记载等创设情境(2)角度预测:注意从辽夏金元的政治统治、民族政策、社会经济文化现象考查民族交融、民族认同的特点及对中华文明的贡献2023·福建卷T4:以家庭组建切入,考查元代民族交融的特点和影响 2022·海南卷T4:以种植桑枣切入,考查辽宋夏金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4.(2023·福建高考·4)表1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表1A.不同民族的杂居 B.华夏文化的扩散 C.民族隔阂的消解 D.民族习俗的趋同A丈夫 妻子蒙古人秃忽赤 汉人刘氏汉人王庆端 蒙古人也速真氏畏兀儿人廉希宪 女真人完颜氏回回人哈只哈心 汉人荀氏汉人傅昱 契丹人耶律氏5.(2024·广东高考·5)《大元大一统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国地理志书,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该志书修纂时,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这反映元朝A.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 B.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 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A6.(2022·海南高考·4)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C下节课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