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课件(共24张PPT) 2026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课件(共24张PPT) 2026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13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课程标准 命题点 考题取样 核心素养解读
认识宋元时期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宋元经济的发展 2024安徽T4; 2024辽宁; 2022全国卷甲T26; 2022辽宁T5; 2022河北T4; 2022重庆T6; 2022山东T3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了解农业是古代封建政权的主要经济基础,运用史料认识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2.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认识宋代社会变化的原因。
宋代的社会变化 2024广东T4; 2024山东T4; 2023.6浙江T16; 2021全国卷乙T26; 2021河北T4 备考策略 (1)以“商业革命”为核心,分析宋代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2)以“平民社会”为基点,归纳推动宋代平民社会形成的因素
历史地位 辽宋夏金元时期(916—1368年)是中华文明的拓展与成熟时期。此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加强,封建国家从民族政权并立走向国家大统一
具体 表现 政治与社会治理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创新和变化,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封建国家从多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出现了民族交融高潮,形成新的民族,对外交往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发展。国家的法律教化、社会基层治理进一步发展
经济与社会生活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水平超过前代;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海路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社会层面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放松,推动了平民社会的到来
思想与文化传承 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各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突出;理学兴起并逐渐取得统治地位;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三大发明完成并外传,中外文化交流加强
朝代 特点 意义
宋朝 耕作制度: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提高了粮食产量
经济结构:出现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开始种植棉花。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辽夏 金元 边疆开发: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中原农耕文明向周边扩展 。
南方植棉:元朝逐渐普遍 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1.经济发展
(1)农业
棉纺织革新家,松江人(上海)年轻的时候曾经流落到海南岛崖州(三亚市),向黎族姐妹学习棉纺织技术,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回到故乡,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并且总结了一套纺纱技术。迅速改变了当时松江地区的落后面貌。使当时松江地区成为棉纺织中心之一,精美的“乌泥泾被”运销全国。
北宋至南宋初,棉花种植地区限于广东和福建;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普遍。
1.经济发展
部 门 特 点 意 义
纺织业 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链接·选择性必修2·P21】 制瓷业 ①宋朝出现五大名窑—— 汝窑、官窑、定窑、哥窑、钧窑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矿冶业 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①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②燃料的改进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 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 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1.经济发展
(2)手工业
1.经济发展
(3)商业、集镇与城市
商业 特点 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表现 ①官方设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活跃
②随着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纸币
③宋代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链接·选择性必修2·P39】
④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链接·选择性必修2·P40】
⑤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重要财源
榷场: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不仅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材料:朝廷创置榷场(注:边境所设的同邻国互市的市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宋会要辑稿》
【思考】榷场的特点与意义?
(1)特点:①商品种类多;②交易额大;
③官方设置;④在榷场中进行。
(2)意义:
①增加收入;②缓解边防压力;
③密切宋与辽夏等政权的经济文化交往。
1.经济发展
(3)商业、集镇与城市
【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商业契约孕育有哪些精神?有何作用?
材料1:民间产业,其祖遗者,自有先世置买文契并祖父分书为据。若新置者,自有卖主契、中证画押为据。此乃天下之通例也。
——[清]李渔《资治新书二集》
材料2:契约文书是进行交易和社会交往的见证和凭证,具有法律功能。人们相信“空口难凭,立字为据”,“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在各类契约中,经常出现“恐口(后)无(难)凭”“立契存照(证)”之类的套语。
——王云红《传统契约文书与中国人的契约观念》
契约精神:
自由、平等、守信精神,证据意识、财产观念。
契约的作用:
①有利于维护契约关系双方的利益 ②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活动的有序进行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1.经济发展
(3)商业、集镇与城市
1.经济发展
(3)商业、集镇与城市
集镇 【链接·选择性必修2·P57】 ①两宋时,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集镇常住人口增长,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
②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众多工商业集镇
城市 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的大都和杭州尤以繁华著称
二、宋元时期的赋税制度与社会变化
1.赋役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94】
①宋朝: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派发各种徭役。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历史解释】
(1)税: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2)役:除了征收类似唐朝的庸一样的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可谓役上加役、役外加役。
(3)募役法:因为徭役扰民严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有利于减轻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生产时间,增加国家田赋收入。
1.赋役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94】
②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但在税粮外又增设“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北方:
租庸调,
征丁税、地税
南方:
两税法,
征夏税、秋粮
【历史解释】科差
相当于唐代的调,以户为课税对象,“各验其户上下而科焉”。科差在南北方实行方法有所不同。
(北方科差主要用丝纳,不用谷物;江南纳户钞与包银。)
【思考】阅读纲要第二子目结合材料,讨论宋朝社会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变化一:科举制度更加强调公平竞争,门第观念淡化。
材料1: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 ———欧阳修《文忠集》
材料2:唐代369名宰相集中地分布在98个新旧门阀家族之中,博陵崔氏一门接连出了15名宰相者。而在北宋72名宰相当中,继世为相者不过吕(3世)、韩(2世)二家。 ——张邦炜《论取士不论家世》
材料3:“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变化二: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材料4:“北宋灭亡后由于政局的巨大变动,土地买卖比北宋也更趋活跃,南宋由于徽州靠近杭州,南宋政权包括土地制度在内的各项重大政策,在徽州得到了认真贯彻 ”。
——王国键《宋代土地和财产买卖文书的发展及特点— 北宋敦煌卖契与南宋徽州卖契的若干比较研究》
变化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原因 社会变化
1.世家大族的衰落; 2.商品经济的发展; (根本原因) 3.科举制度的发展; 4.政府政策的调整。 1.门第观念的淡化:
①隋唐: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衰落,但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
②宋朝:科举制度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①宋代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服役奴婢更多地来自雇佣。
②租佃关系发展,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①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比前代更为松弛。
2.社会的变化
考向一 变革与繁荣——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繁荣与重心南移[3年15考]
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 2024·江苏卷T3:以常平仓的支出为情境,考查宋代经济治理的特点 (1)命题情境:文献史料考古成果、生活化情境、历史史论等
(2)角度预测:
①从经济作物的种植考查农产品的商品化
②从生活化情境考查商品经济发展及对外贸易的发展
③运用国家和社会历史现象考查经济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2024·重庆卷T5:运用历史现象,考查元代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 2024·湖北卷T4:从南北纳税的差异切入,考查元朝经济政策的特点 经济发展 2024·安徽卷T4:以税粮运送切入,考查元朝贸易对交通的影响 2024·黑、吉、辽卷T5:依托官员描述,考查元代商业的特点及繁荣 2022·山东卷T3:依托考古发现,考查宋代手工业的发展 1.(2024·重庆高考·5)1284年,元朝政府下令禁止权势之家进行海外贸易,犯者籍没一半家产,但这一禁令收效甚微。1293年,不再禁止权势之家“入蕃为贾”,而是约束不法行为,“依着百姓每(们)的体例,与抽分者”。此后权势之家出海为贾现象增多。这反映出元朝(  )
A.征税加剧社会贫富分化 B.贵族势力扩张威胁专制皇权
C.法律调整缓和阶级矛盾 D.海外贸易繁荣推动政策变革
D
2.(2024·湖北高考·4)元英宗即位初,中书省奏议: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据此可知,元朝前期(  )
A.抑制土地兼并 B.优容江南经济 C.简化赋税名目 D.提高南人地位
B
3.(2024·安徽高考·5) 表1 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表
据表1可知,役银分摊的做法(  )
A.增加了人丁税额 B.有利于人口的增长C.制约了商业发展 D.强化人身依附关系
B
年份 地区 赋役总额(两) 役银分摊前 役银分摊后 丁银(两) 田赋(两) 丁银(两) 田赋(两)
1572 福建漳平 9932 6747 3185 2189 7743
1582 浙江开化 22456 12648 9808 3457 18999
1585 广东顺德 34580 16628 17952 5304 29276
1621 南直隶歙县 48609 23669 24940 7657 40952
4.(2024·江苏高考·3)表1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常平仓的部分支出情况。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  )
表1
A.力图发展农业平抑物价 B.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
C.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 D.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
B
时间 支出及用途
熙宁六年十一月 3万石谷,淮南西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
熙宁七年五月 5万石谷,真定府路减价出粜
熙宁九年二月 10万缗钱,广南西路转运司以备军需
5.(2024·安徽高考·4)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  )
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
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 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
B
6.(2024·黑吉辽高考·5)元代官员对上都有如下描述:“在市者,则四方之商贾,与百工之事为多……奇货用物,本末纤巨,莫不毕至。”下列描写上都的诗句中,可与该描述互证的是(  )
A.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 B.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
C.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 D.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
A
考向二 管控松弛——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生活与社会变化[3年6考]
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社会变化与经济生活 2024·山东卷T3:以王猎的经历为情境,考查宋代社会变化的特点 (1)命题情境:运用古籍记载、原始史料、社会生活情境等创设情境
(2)角度预测:
①重视经济现象对社会生活风貌的考查
②从户籍管理、经济生活、思想观念融合等角度,考查宋代社会平等化
2023·辽宁卷T4:依托茶叶贸易,考查金人社会生活反映的特点 2022·天津卷T3:从服饰的角度,考查宋代的平民社会 7.(2022·山东高考·3)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B
【解析】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在福建、江苏、湖南、江西、浙江等地区,说明宋代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故选B项;江西和湖南属于内陆省份,与海上丝绸贸易兴盛关系不大,排除A项;只有赣江兰溪南宋墓出土的棉毯这一个例,不能说明宋代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且宋代衣料材质仍以丝麻为主,排除C项;没有南北方纺织技艺的比较,得不出“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的结论,排除D项。
8.(2023·辽宁高考·4)绍兴和议之后,金人所需茶叶“自宋人岁供之外,皆贸易于宋界之榷场”。1198年,金朝认为向南宋购茶“费国用而资敌”,次年在今山东、河南等地设坊制茶。然其茶叶价高味差,售卖不畅,遂“罢造茶之坊”,继续向南宋购茶。这表明(  )
A.金朝辖境内不适宜茶树的种植 B.金朝财政负担沉重
C.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9.(2022·天津高考·3)北宋以紫色为尊贵颜色,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然“冒法者众”。当时的人们以“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为荣。这种好新求奇的风尚主要得益于宋代(  )
A.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C.海外贸易繁荣发展 D.封建等级不复存在
B
下节课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