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讲 辽宋夏金元的思想与文化传承 课件(共23张PPT) 2026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讲 辽宋夏金元的思想与文化传承 课件(共23张PPT) 2026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第14讲 辽宋夏金元的思想与文化传承
核心考向:儒家的复兴;商品经济发展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5
2024 天津·3·司马光《资治通鉴》史学研究方法
海南·5·辽夏金元的绘画
2023 【乙】26·宋代社会文化的特征 江苏·4·程朱理学中的道德教化
山东·4·宋代理学家的主张
海南·3·科技对时代文化特征的影响
浙江(6)·4·郭守敬
2022 【甲】26·宋明理学 【乙】27·宋明理学 广东·4·宋代儒学复兴 重庆·5·朱熹
湖南·4·宋代文化的时代特点
河北·4·宋元时期的捶丸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浙江(1)·5·南宋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
浙江(1)·6·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王祯
辽宁·17·儒学的复兴-理学,宋元至明清的法律与教化
2021 江苏(7)·4·宋明理学,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
江苏(7)·5·宋朝时期的科技成就
海南·24·宋朝的文学家;文学 (宋词、元曲、话本)
历史地位 辽宋夏金元时期(916—1368年)是中华文明的拓展与成熟时期。此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加强,封建国家从民族政权并立走向国家大统一
具体 表现 政治与社会治理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创新和变化,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封建国家从多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出现了民族交融高潮,形成新的民族,对外交往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发展。国家的法律教化、社会基层治理进一步发展
经济与社会生活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水平超过前代;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海路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社会层面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放松,推动了平民社会的到来
思想与文化传承 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各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突出;理学兴起并逐渐取得统治地位;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三大发明完成并外传,中外文化交流加强
一、辽宋夏金元的思想
1.儒学复兴
背景 ①佛道盛行,儒学遭受冲击;
②儒学自身的缺陷,传统儒学日益僵化;
③隋唐以来,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混乱;
④三教融合
兴起 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内容 ①深挖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
②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家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北宋)程颢
(北宋)程颐
(南宋)朱熹
(南宋)陆九渊
(明)王守仁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理学集大成者
心学集大成者
宋明理学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道、佛
儒(根本)
目的)
理在身外
理存心中
2.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
(2)内容
一、辽宋夏金元的思想
以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学思之窗】P67
1313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当时宰相向皇帝上奏说:
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经学的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勾当,词赋的是吟诗、课赋、作文字的勾当。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
——《通制条格》卷5《学令·科举》
【思考】元朝是确定科举考试内容和答题标准的?理由何在?
应运而生
春秋
百家争鸣
战国
遭到打击
秦朝
正统思想
西汉武帝
面临挑战
魏晋南北朝
三教并行
隋唐
理学形成,
官方哲学
宋明
【知识拓展】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历史解释】理学的特点
哲学化 注重思辨,在批判吸收佛道思想基础上,确立了一套以“天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世俗化 注重普及家族伦理建设;建立宗族乡约秩序;兴办慈善教育事业,推动平民社会发展;儒家伦理深入社会各方面
精神化 注重修身,强调个人的气节德操和自我的主动作用,突出个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伦理化 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修养论、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齐治平”的功能论,都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正统化 孔孟地位提升,南宋后期起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教科书
国际化 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形成朱子学派
二、辽宋夏金元的科技与文艺
1.科技成就
(1)三大发明
宋代以前 宋代以后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
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燃烧型火器
爆炸性火器和管形射击火器
人工磁化,广泛应用于航海
①成就:
②西传【链接·选择性必修3·P12】
印刷术 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造出了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 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指南针 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成就
科学家 宋代
元代
沈括
《梦溪笔谈》
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郭守敬
《授时历》
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天文测量;《授时历》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王祯
《农书》
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1.科技成就
(2)海洋探索:
宋元时,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重大进步,海船载重量、抗沉性能提高,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链接·选择性必修2·P71】
(3)科技:
文学 宋词 体裁 派系 婉约派 豪放派
代表人物
元曲 散曲 杂剧 涵义 意义 代表人物 长短不一,配乐歌唱,按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柳永、李清照
苏轼、辛弃疾
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关汉卿、王实甫等
(1)文学:宋词元曲
豪放派特点:风格豪放激愤,气势宏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婉约派特点: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叹咏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元曲特点:抒情叙事兼长,通俗生动,贴近生活,并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射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关汉卿《窦娥冤》
易错易混--元曲≠元杂剧
元杂剧是一种戏剧形式,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包括歌唱、对白、舞蹈、场景等诸多要素。广义的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两大类。
2.文学艺术
【思考】宋词元曲发展繁荣的原因
材料1: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1.经济:城市发达、商业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民间娱乐场所的发展。
2.政治:宋朝重文轻武、优待文士,社会环境宽松。
材料2:宋代统治者的治国方略,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和经济、文化政策的相对开明与宽松为特征……应当说,宋代是优待文士的朝代。
——叶坦、蒋松岩《宋辽夏金元文化史》
材料3:到了元代,读书人的地位一落千丈,他们的智慧和才能不能在政治上施展,正统的诗文也和他们产生了距离,于是他们选择了戏剧创作,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直接诉诸广大观众,在社会下层寻找知音。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3.政治:元朝早期取消科举(文学创作表达政治理想和个人情感)
4.词曲本身:迎合了民间娱乐的需要
2.文学艺术
文学 话本 涵义
艺术 书法 特征
绘画 成就
特征
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山水画(突出)、花鸟画、人物画
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清明上河图流动的勾栏瓦舍
(2)艺术:话本、书法、绘画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文人画
山水画
风俗画
花鸟画
北宋·赵佶《竹雀图》
元 王冕 《墨梅》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2.文学艺术
时间 文字 概况


西夏
蒙古 成吉思汗
忽必烈
契丹大字、小字
女真文字
西夏文
畏元体蒙古文
八思巴字
用以刻石立碑,进行文学创作
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经史著作
被用于修史,其中一部分内容的汉语译本流传至今,称为《蒙古秘史》
用以拼写蒙古语和汉语等多民族语言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3.少数民族的文字
材料:领袖人物都曾致力于本民族文字的创制工作。契丹大小字、女真文、畏兀体蒙文、八思巴文的创制,都是在这些领袖人物的直接授意与关怀下得以问世,它加快了各族文化的发展。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得到了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辽夏金蒙元诸宫廷里都有汉族政治家或汉化较高的政治家通力协作。
——赵向东 吴付来《中华文化五千年:辽宋夏金元卷 前言》
契丹文
西夏文
女真文
蒙古文
新特点:借鉴汉字的基础上而创作;
统治者主持创制;
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促进文化的交融。
【思考】少数民族文字创制的新特点
辽代契丹人创制的文字
12世纪金国建立后创制
西夏党项族创制的文字
畏兀体蒙古文;拼音符号,拼写蒙古语。
3.少数民族的文字
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宋元儒学与传统文化 2022·广东卷T4:以李觏和张载的观点切入,考查宋代儒学复兴 (1)命题情境:运用原始史料、学术研究等创设新情境,综合考查
(2)角度预测:
①宋代理学家的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主张
②宋代传统文化的演变及内涵等
2023·江苏卷T4:以程颐和朱熹的观点为情境,考查程朱理学中的道德教化 2023·山东卷T4:以张载的言论切入,考查北宋理学家的主张 考向一 成熟与转型——宋元时期儒学的发展[3年6考]
1.(2022·广东高考·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C
2.(2023·山东高考·4)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A
3.(2023·江苏高考·4)表1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
表1
A.主经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 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
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 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
A
思想家 观点
程颐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朱熹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
考向二 繁荣与外传——宋元时期的科技与文艺[3年4考]
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科技与文艺 2023·海南卷T3:运用学者所述社会现象考查科技对时代文化特征的影响 (1)命题情境:运用社会文化现象、原始史料等创设情境
(2)角度预测:运用宋代社会文化现象、宋代科技文艺发展的历史阐释等,考查宋代时代文化特征及反映的时代风貌
2022·湖南卷T4:运用画家李唐的感叹,考查宋代文化的时代特点 2023·全国乙卷T26:以文人刻书的社会现象为情境,考查宋代社会文化的特征 4.(2023·海南高考·3)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C
5.(2022·湖南高考·4)南宋画家李唐感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映当时
A.艺术水准下降 B.绘画题材集中 C.画家地位不高 D.世俗文化兴盛
D
6.(2023·全国高考乙卷·26)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科举制度在宋代的发展,使科举取士人数大增,社会上读书人增多,且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印刷业发展,故私人刻书才成为可能。题干中提到的历史名人为官期间刻书的行为,地方官学和民间书院对刻书的推动,更使书籍的流行成为可能,这一现象也必然会使书籍变得相对便宜,普通人获得知识变得容易,从而推动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故正确答案为D。士族阶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西汉时期,故B项错误;科举制的兴起是在隋代,故C项错误。
下节课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