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讲 明朝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 课件(共31张PPT) 2026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讲 明朝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 课件(共31张PPT) 2026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第15讲 明朝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
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是考查的重点,旨在考查加强君主专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5
2024 湖北·5·明朝建立宗藩屏的举措 江苏·4·明代的社会治理
湖南·5·元明国家治理的特点 福建·5·明户籍制度的演变
河北·6·明清边疆 重庆·6·明清教化
浙江(6)·4·明清教化
江苏·4·基层治理
浙江(1)·16·明户籍与赋税
2023 【乙】27·明基层治理 湖北·5·明代科举考试的特征
湖南·5·中华文明对日本的影响
2022 浙江(6)·6·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明清海禁
山东·4·明朝监察 湖北·5·明朝科举制
福建·3·明科举制
2021 【甲】27·明代科举制: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乙】27·明清社会教化 湖北·4·明代“以例辅律”: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天津·4·明废宰相
张居正改革(1573)
官员选拔与管理
《问刑条例》《大明律》 黄册与鱼鳞图册
里甲制 十家牌法(王守仁)
优抚与救济
政治与社会治理 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清朝国家疆域的奠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专制集权空前强化,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对外关系上,明朝郑和下西洋,扬威异域;清朝统治者一方面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另一方面,妄自尊大、闭关自守,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封建国家的国家治理与社会基层治理发展走向成熟
经济与社会生活 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出现新的经营方式,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封建农耕经济的发展与新的经济现象出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习俗
思想与文化传承 承古萌新。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阶段;另一方面,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传统科技依然领先,但继而转为停滞,西学东渐之风对明清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明朝的建立
明朝的建立与统一形势图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1351年,元朝红巾军起义爆发。
1353年,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
同年,明军攻陷大都,元朝灭亡。
一、明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皇 帝
中书省(宰 相)
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
布政司
都指挥司
按察司
三司分权
互不统属
权归中央
宰相势大
明初
废行省,设三司
削弱地方,加强集权
原因 ①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②历史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
③现实原因:明太祖沿袭元朝行中书省,在地方设三司,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
④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横擅权。
2.政治制度
(1)专制:废丞相
后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链接·选择性必修1·P6】
2.政治制度
(1)专制:废丞相
影响 利 ①加强皇权,防止权臣专权;
②使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社会得以稳定。
弊 ①造成皇权过于集中,皇帝独断,不利于科学决策;
②政务繁多,皇帝力不从心,影响决策,甚而出现臣下擅权问题。
【历史解释】明代三司:
1376年(洪武九年),朱元璋废行中书省,在全国陆续设置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刑法,都指挥使司管军队。三者合称“三司”,互不统属,分别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
明代内阁制度演变图
(内阁权力)
扩大
(时期)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侍从
顾问
参与
机密
事务
咨询









内阁势大
奠基
确立
发展
全盛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专制:设内阁
特点:
(1)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行政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阁权完全受皇权控制:①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②阁权的大小由皇帝意旨而定③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最后决定权、否决权在皇帝
(3)内阁无权对六部发号施令
总之,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2.政治制度
司礼监
(东厂、西厂、
锦衣卫)
材料1:然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 ——《明史·职官制》
材料2:锦衣卫虽然亲近,到底是外官,也许会徇情面, (成祖)仍是不能放心……特设一个东厂……用内臣提督……关系和皇帝最密切,威权也最重。 ——吴晗《明代的锦衣卫和东厂》
(3)专权:宦官专权
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万历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
原因:
①皇帝防范内阁权重;
②部分皇帝怠于政事。
表现:
①司礼监获得批红权;
②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锦衣卫腰牌及木印
2.政治制度
形式:
生源:
内容: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
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
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材料:“科举考试必须按照宋儒的传注,写作教条的、死板的八股文,以功名利禄来僵化人们的思想。注重的是背诵千篇一律的高头讲章,写作与国计民生毫无关系的八股文,那些举人、进士,大多并无真才实学。这种使人别无选择的愚民政策,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专制。”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第266页。
3.社会治理
(1)官员选拔与管理【链接·选择性必修1·P32—33】
①选拔
3.社会治理
(1)官员选拔与管理【链接·选择性必修1·P32—33】
②考核
名称 考核时间 目的或结果
考满 官员任现职满三年称“初考”,满六年称“再考”,满九年称“通考”。 考核结果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
考察 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 重点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材料:(明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下诏)令称职者升,平常者复职,不称职者降,贪污者付法司罪之,阘茸(品格低下)者免为民。 ——《明史·选举制》
3.社会治理
(1)官员选拔与管理【链接·选择性必修1·P32—33】
③监察
A.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
B.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
C.特点:御史与给事中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
3.社会治理
(2)法律与教化【链接·选择性必修1·P48】
法律 ①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
②重修《问刑条例》,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教化 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朱元璋的“六谕”,用法律解释“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材料:朱元璋继承“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思想传统,要求“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就是以封建礼教来束缚人民,用封建刑罚来镇压人民。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思考】相比宋朝,明朝乡约有什么变化?
(1)形式上继承儒家伦理教化精神,实质上是强制宣传最高统治者的意志。
(2)君主专制强化,皇权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A.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B.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黄册。
C.黄册与鱼鳞图册互为补充。
材料: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十年攒造黄册、以定赋役,核隐漏,清逃亡,法例甚详,具列于后。
——《大明会典》卷二十
徽州府祁门县汪寄佛户帖
鱼鳞图册:保证田赋征发
黄册:保证徭役征发
(3)户籍制度与基层治理【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0—101】
①户籍制度
A.实行里甲制,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B.十家牌法(王守仁):十家总编为一牌,轮流收掌、察看。
(3)户籍制度与基层治理【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0—101】
②基层治理:
(4)优抚与救济【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3】
救济 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优抚 明初朝廷优抚高年平民;明清设养济院
【学思之窗】选必P102
《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条规定:
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方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想一想:古代政府为什么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群进行救助?这样的法律规定能落实吗?
原因: ①经济:小农经济脆弱
②政治:维护社会稳定
③思想:践行儒家仁政
这一法律规定一定程度上能够落实;但由于官吏的搜刮和监守自盗,这一法律规定必定大打折扣,贫苦五依的人群受到的救助是有限的。
(4)优抚与救济【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3】
材料3: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托言舟触风浪,愿借濠境(即澳门)地暴(通“曝”晒)诸水溃贡物,海道副使(官员)汪柏许之”。 ——《澳门纪略》
【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叶面对怎样的危机?
鞑靼劫掠




葡占
澳门
材料1:社会经济最棘手的是土地兼并问题,万历前夕法定的征粮地比明初已减少一半,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税源逐渐枯竭。万历新政之前,国家财政每年巨亏300万两白银。隆庆五年,全年财政的总收入只有250万两,而支出达到400多万两,赤字超过三分之一。
——刘志琴《张居正评语》
材料2:其大者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疾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亏,其他为圣明之累者,不可以悉举,而五者乃其尤大较著者也。 ——张居正《论时政疏》
A.明中后期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
B.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C.边防实力弱;葡萄牙侵占澳门
①背景:
(5)变法改革:张居正改革【链接·选择性必修1·P23】
张居正,字叔大,万历皇帝即位后升为内阁首辅,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政治
②内容:
考成法
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经济
一条鞭法
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军事
整饬武备
实施边防新政策,内修防备
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5)变法改革:张居正改革【链接·选择性必修1·P23】
③意义:
A.国家财政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B.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除一条鞭法外,几乎全部废止;
材料1:故辅居正,受遗辅政,事皇祖者十年,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义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
——《明史·张居正》
材料2:及揽大政,登首辅,慨然有任天下之志。……十年来海内肃清。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壤地千里,荒外警南。蛮累世负固者,次第遣将削平之。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惜其褊衷多忌,刚愎自用。……久直信任,奸佞好谀成风。六曹之长,咸唯唯听命。至章疏不敢斥名,第称元辅。……世称张居正相业,誉者多许其干略,毁者仅恶其专恣。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张居正死后,反对改革的官僚纷纷起来攻击、诬陷张居正,弹劾他的奏疏就纷至沓来。
(5)变法改革:张居正改革【链接·选择性必修1·P23】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
时间 15世纪前期。
概况 先后七次远航,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政治目的)
特点 时间早、长;规模大;范围广
评价 (1)积极:
①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
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③扩大了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
(2)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受封建观念影响,未能抓住发展机遇,后来未能持续。
材料2: 1624年荷兰入侵台湾南部,先在安平建城设立军事据点,逐渐扩大侵略范围。1642年荷兰在与西班牙军队的战斗中获胜,迅速扩张侵略范围,势力扩张到台北的基隆和淡水一带……
材料1: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
—— 摘编自《明史》
完全建立在朝廷补贴上
唯一合法海外贸易途径
成本 > 收益
中方:财政不济,未能持续,错失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VS
西方: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积累原始资本,发展资本主义。
错失走向
深蓝的历史机会
朝贡贸易
殖民侵略
【思考】指出郑和下西洋存在的问题。
以宣扬国威为目的,不讲求经济效益,给国家财政带来负担。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
①倭寇问题
倭寇范围的扩大:
日本海盗
日本海盗+中国海商


A.背景:
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烧杀抢掠。
材料1: 寸板不许下海……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朱元璋:《禁海令》
材料2:海上居民,近来海禁太严,渔樵不通,生理日促,转而从盗。
——(明)赵文华
戚继光
俞大猷

怎么解决倭乱问题?

隆庆开关
材料:明穆宗朱载垕即位时,面临“四方之民竭矣,各处之库藏空矣”的窘境,国家财政严重紧张。北部鞑靼部落持续进犯,东南沿海倭寇之乱屡打不绝。内忧外患的局面使他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政策过于严厉对王朝统治并无好处。——夏秀瑞、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
2.沿海形势
②欧洲殖民者东来
A.经济:自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B.政治:防止海内外敌对势力勾结,确保海疆的稳定
C.思想:传统儒家思想保守落后,海洋观念意识淡薄
背景:
概况: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贿买明朝官吏,借口到香山县濠镜澳晾晒货物,以每年纳租银两万两为条件,请求上岸居住。
②天启六(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还侵占了我国台湾北部的基隆和淡水。
①天启四年(1624年)以后,荷兰侵占台湾南部。
③崇祯十五年(1642年),荷兰打败了西班牙人,独占了台湾。
2.沿海形势
②欧洲殖民者东来
2.沿海形势
影响 积极 ①玉米、番薯的传入,改变了中国的饮食结构;
②白银的涌入,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西方科技的传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消极 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侵夺,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影响了沿海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
【拓展教材】西方殖民者东来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从历史实际来看,在明朝时期,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似乎对中国影响不大。其时中国是一个广土众民、历史悠久、文明发达的大国,其生产力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科技成就、综合国力,相比于东来的西方各国都不逊色甚至更为先进,至少是在某些领域互有短长。这使西来各国无法用强力征服中国;其通过贸易从中国搜求财富的目的也实现得极不顺利,甚至遭到极大挫折。因当时欧洲尚未出现工业革命,生产技术并不比中国高明,他们拿不出大量物美价廉的制品与中国人交换,而中国精美的纺织和陶瓷制品等,都能以比较低廉的价格大量出口欧洲,从而使中国在与欧洲人的相互贸易中,总是处于顺差地位。为弥补差价,欧洲人只好拿出大量银元交给中国人,明末海澄月港一船船银元的不断进口,就反映了这一现实。
——摘编自南炳文《明清时期古代中国社会的终结及其教训》
三、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
对蒙古: 时战时和 (1)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
(2)瓦剌和鞑靼威胁北部边防,曾两次包围北京。
(3)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
对藏族 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对东北 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2024·湖北卷T5:运用历史文献,考查明朝建立宗室藩屏的举措 (1)命题情境:以古籍记载、图文材料、史实史论等构建新情境
(2)角度预测:
①从国家治理角度考查制度的变革与治理举措
②从政治、经济、文化融合角度考查社会基层治理
2023·湖北卷T5:依托图文材料,考查明代科举考试的特征 2024·江苏卷T4:以古书记载切入,考查明代的社会治理 考向一 传承与创新——明朝的政治统治与社会治理[3年7考]
1.(2024·湖北高考·5)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条:“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举措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定鼎前朝旧都 B.推行文化专制 C.废除行政中枢 D.建立宗室藩屏
D
2.(2024·江苏高考·4)据广东《博罗县志》记载,明嘉靖、隆庆年间,该县出现源自乡约的“约”字地名,如安山约、大连约等,一约辖一村或数村。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这一记载反映出该县(  )
A.乡约与法律合流 B.注重对农民的军事训练
C.保甲制形同虚设 D.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D
3.(2023·湖北高考·5)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
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
A
考向二 经略边疆——明朝的边疆治理与对外交往[3年3考]
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边疆治理与对外交往 2024·湖南卷T5:以圣旨词汇切入,考查元明国家治理的特点 (1)命题情境:运用古籍记载、历史现象等构建学习情境
(2)角度预测:从某一历史现象或国家治理现象考查明朝民族政策、边疆治理、对外交往的变化等仍是命题考查的重点
2023·湖南卷T5:以明成祖赐朝鲜日本经书为情境,考查中华文明对日本的影响 4.(2024·湖南高考·5)唐末以后出现的新藩镇,其军队主要靠强迫征发而来,难以结成牢固的军人集团。到后周时,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这些变化(  )
A.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 B.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C.促进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D.使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接受
A
5.(2023·湖南高考·5)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D
下节课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