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讲 甲午中日战争后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 课件(共21张PPT) 2026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讲 甲午中日战争后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 课件(共21张PPT) 2026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第20讲 甲午中日战争后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5
2024 【甲】29·清末新政 海南·6·戊戌变法背景
安徽·6·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2023 【新课标】29·清末新政 天津·6·维新思想的兴起
湖南·6·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2022 【乙】28·维新变法期间,减少变法的阻力 【乙】29·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辽宁·7·戊戌维新运动,德国争取在华利益
河北&广东·7·清末新政;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山东·6·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目的相同之处
2021 【乙】28·戊戌维新运动期间,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失败,说明政局变化迅速 江苏·7·清末国人认识到发展体育重要性,反映出救亡自强的愿望
福建·7·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清末新政
1.背景
一、农民阶级的抗争——义和团运动(1898-1900)
“人人有份”
1897年11月13日,三艘德国军舰突然驶进往日平静的胶州湾,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舰上官兵竟顺利登陆并占领了青岛。这就是震动中外的胶州湾事件。
义和团揭帖
特点:爱国与迷信的双重性
根本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直接 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其他原因 自然灾害多发,民众将其归罪于洋人侵略。
2.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材料1:甲午战争后,德国占领胶州湾,强划山东全省为其势力范围,外国教会亦在山东扩展势力,横行霸道,抢占农产。遇有民教涉讼事件,它们往往出面干预,胁迫地方官袒教抑民,作出不公正的判决,群众对教会积恨成仇,各地反教斗争接踵而起。
材料2:1898年,黄河决口,淹没了山东几百个村庄;此后1900年华北又发生了严重的干旱,自然灾害的受害者和迷信的学者、官员们谴责外国人,他们坚决认为,这是洋人传布异端邪教触犯神灵的结果。百姓们流离失所,故响应义和团起事。
【思考】为什么是山东爆发大规模的拳民运动?为什么会“扶清灭洋”?
3.态度
(1)当地官员: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
(2)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3)西方列强: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
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
【思考】剿抚兼施,清朝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控制利用义和团,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5.评价:
材料1: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山东义和团民谣
“爱国又误国”
材料2: 男练义和拳,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义和团揭帖
(1)积极性:
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2)消极性:
盲目排外,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4.性质:
农民阶级掀起的反帝爱国运动。
材料3: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不畏强暴
反帝爱国、盲目排外
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二、戊戌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
1.背景:
(一)戊戌维新运动(1898)
马关条约
孔子
改制考
1891年
目录
秦焚六经未尝亡缺考第一
史记经说足证伪经考第二
……
汉书刘歆王莽传辨伪第六
汉儒愤攻伪经考第七
……
刘向经说足证伪经考第十四
历代封建王朝尊崇的“古文”经典,都是西汉末年刘歆(xīn)为了帮助王莽篡汉伪造的,都是“伪经”。
1895年
目录
卷八 孔子为制法之王考
卷九 孔子创儒教改制考
卷十 六经皆孔子改制所作考
卷十一 孔子改制托古考
卷十四 诸子攻儒考
孔子是“托古改制”的先师
这两部书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古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一)戊戌维新运动(1898)
(一)戊戌维新运动(1898)
2.序幕:
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后,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1895年,由政治高层发动、京官组织操作、各省举人参加的上书(其中包括了梁启超领衔的广东80个举人上书),上书抵达御前。
1895年,康有为组织的各省举人集众联名上书,未抵御前。
公车上书失败后,从1895年夏到1898年春,维新派积极组织学会、创办报纸。维新思想得到较大宣传,为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变法主要内容
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
1.革新科举制度和法律规范;
2.设立政府制度局和创设十二个新局来取代无用的军机处、六部和其他现有的机构;
3.设立各级民政局和地区分局,作为地方自治的初步形式;
4.在北京设立议院;
5.采用宪法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
——根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课堂探究】对比以上两则材料是否相同,为什么?
3.高潮:1898年“百日维新”
(1)时间:
(2)标志:
(3)内容:
局限性:可以看得出过去他们主张的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在法令中没有,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妥协性)
除旧 布新
政治 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广开言路,提拔新人,
改定律法,合并机构
经济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
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文教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铺设学堂,兼习中西,
开办大学,设经济科
军事 裁汰八旗,绿营旧军 精炼陆军,改习洋操,
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
(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2)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
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3)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4.结果:失败
京师大学堂
瀛台
材料1:“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
5.影响:
(1)积极:①政治: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②经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思想: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链接·选择性必修1·P24】
(2)消极: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具有妥协性。
材料2:市民百姓围观(戊戌)六君子,纷纷叫骂:“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割了他们的舌头!不好好读圣贤之书,跑出来祸乱人心!”
是否死得其所?
史料实证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客观:①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
②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③把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主观: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未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 ②操之过急且具体策略失当
材料1: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2:在仅仅103天的变法运动中,光绪帝就连续发布了110件上谕,使人们颇有应接不暇之感,造成了“朝野上下,颇有民不聊生之戚”的心理恐慌。 ——戴鞍钢《1901年:慈禧太后》
材料3: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1.背景:
2.内容: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政治 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国家供养特权,令其自谋生计等。
经济 保护并奖励各行业发展;奖励发明创造;提倡私人办实业;改革财政等。
文教 改革科举制度,开经济特科;办学堂,改造旧式书院;翻译国外书籍,公派留学等。
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减冗衙,裁吏役,修刑律
立商部,兴实业,振农业
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
改军制,扩新军
(二)清末“新政”【链接·选择性必修1·P24】
材料1:正是1901年后王朝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的进行的改革,极具讽刺意味地加快了精英阶层的政治觉醒的过程。与其说这些改革有利于孙中山等激进分子的活动,不如说它们更多地加速了王朝的覆灭。
——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
材料2: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性质的假维新、伪变法。
——《辛亥革命史》
材料3: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条件……
——忻平《清末新政与现代化进程》
《钦定宪法大纲》
袁世凯奉命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
清末
新政
1901
1906
《宣示预备立宪谕》
1908.08
《钦定宪法大纲》
1908.11
慈禧
去世
1911.5
“采取君主立宪制、组织内阁”
1911.11
辛亥革命
3.认识: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4.结果: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考向一 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5年1考]
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义和团运动 2021·重庆卷T7:以上海报纸的评论为切入点,考查义和团运动与列强侵华的关系 本考点命题考查相对较少,可能会链接相关史实,考查义和团发生的原因及义和团运动影响
1.(2021·重庆高考·7)1900年9月,上海一家外国报纸评论说:“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这一观点(  )
A.深刻地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
B.全面评价了西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C.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而否定其近代转型
D.片面宣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
D
【解析】由材料“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可知该报纸认为中国的被发现,上海的被占领,都意味着先进对落后的拯救,在宣扬西方文明的同时掩盖了侵略战争的实质,故选D项;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在于鸦片战争应该早一些发生,这是对中国历史的误解,排除A项;“全面评价”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认为中国就是落后保守的象征,鸦片战争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没有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排除C项。
考向二 变革自救——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3年6考]
重要考点 三年考情创新示例 2026高考命题预测
戊戌变法 2024·安徽卷T6:以《万国公报》为切入点,考查新学的传播 (1)命题情境:运用报考言论、人物活动、史论等创设情境
(2)角度预测:
①运用人物言论或活动,考查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特点及影响
②结合社会历史现象,考查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
2022·全国甲卷T29:利用梁启超的言论,考查戊戌变法的不足 清末“新政” 2022·山东卷T6:比较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的相同点 2022·广东卷T7:以《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为情境,考查清末新政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2.(2022·山东高考·6)19世纪60~90 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
A
3.(2022·广东高考·7)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C
4.(2024·安徽高考·6)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  )
A.“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
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
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
D
5.(2022·全国高考甲卷·29)“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B
下节课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