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三县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三县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保密★启用前
2024-2025学年度锡林郭勒盟三县联考
七年级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
考试分数: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图为我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地图,以下史实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鉴真六次东渡日本 B.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C.岳飞取得郾城大捷 D.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2.以下漫画及配文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 B.
C. D.
3.如图人物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下列关于他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英勇善战,人称“李闯王” ②提出“杀富济贫”的口号
③攻入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④攻入北京,推翻大明王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下图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成吉思汗纪念币。成吉思汗被后人称颂的原因是( )
A.改革女真体制,颁行女真文字 B.率军攻破开封,灭亡北宋政权
C.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 D.建立元朝政权,完成全国统一
5.隋之国富历来为史家所称道,《贞观政要》记载:“(隋代)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隋朝37年间所积累下的财富,直到唐朝建立后的五、六十年间都未被用光。如此富庶的隋朝却短命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
A.上层统治者奢侈腐化 B.隋朝统治政策不得民心
C.下层的人民起义不断 D.隋修建大运河耗费国力
6.昙花,又称“月下美人”,花语是“刹那间的魅力,一瞬间的永恒”,寓意短暂的美好。下列年代尺中能够用“昙花一现,千载芬芳”形容的朝代是( )
A.① 隋朝 B.② 北宋 C.③ 明朝 D.④ 清朝
7.唐都长安城既是政治中心,又是文化荟萃之地,由宫城(皇帝居住及处理朝政处)、皇城(政府机关所在地)和郭城(居民区和商业区)三部分组成。如图《步辇图》描绘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可能发生在长安城的( )
A.宫城 B.皇城 C.郭城 D.外城
8.1200年左右,北方金朝人口约4380万,而南宋人口达8060万,几乎比金朝多一倍。金朝每年赋税1431.9万贯,南宋则为6000万贯。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全国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B.宋金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C.岳飞抗金维护了南方地区的稳定 D.北方地区的经济退步与商业停滞
9.由于边境不宁,隋朝经常屯兵数万以备边,军队的供给仅靠屯田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永济渠接收中原和江淮地区粮饷供给。这主要体现了大运河的( )
A.功能变化 B.军事作用 C.开凿条件 D.经济价值
10.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达12米。这反映出隋朝( )
A.疆域辽阔 B.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C.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D.加强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30分)
11.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位置多次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 唐宋两朝南北方人口对比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年) 2080万 40% 3120万 60%
北宋元丰年间 (1078年~1085年) 5500万 65.5% 2900万 34.5%
——根据邹逸麟、谭其骧《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整理统计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从唐朝到北宋的社会人口变化的趋势。(2分)
材料二 从东晋南渡至隋唐时期,南方综合实力上升,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至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则进一步大发展。到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显出超过北方的强劲势头,南北均势开始打破,形成南方超越北方的局面。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向南的转移最终完成。
——童超《看得见的中国史》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梳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3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3分)
12.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借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大汉民族风云】
西汉建国之初,国力疲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将宗室子女嫁给匈奴首领单于,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粮食和布匹。汉武帝时期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此后,双方争夺的重点转移到西部——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举材料中汉武帝“大举反击匈奴”行动中重用的著名人物?(列举两人即可)仔细看材料一中地图回答,西汉王朝设置什么机构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2分)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较早进行汉化改革的皇帝,他在公元496年,领头把复姓拓跋改为元,从此他的姓名就成了元宏。其他如独孤氏改姓为刘,步六孤氏改姓为陆。当时鲜卑民族改姓达一百多。 ——摘自中新网
材料二 【北魏民族改革】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中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措施?(列举两例即可)简单说一下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4分)
材料三 研究西藏地方和中央的历史关系,有助于当今社会稳定与民族大团结……尤其是唐、元、清时期,西藏人民一直心向中央。
——陈文娟《西藏地方与中央的历史关系》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元、清时期统治者对西藏采取的政策或措施?(任选两个时期即可)综合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探讨历代各民族以那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列举两例即可)(4分)
13.学习历史的方法多种多样,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组织了以“多样化的历史学习方法”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以下是他们的活动内容,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12分)
任务一【解读图片一一见证历史时刻】
(1)下面场景见证了新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时刻。分别简述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史实是如何扭转历史发展局势的。(4分)
图一《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字仪式
图二 朝鲜战争的作战双方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的场景
任务二【释读史料一一体会制度之优】
1956年的国民经济同1952年相比较,国营经济所占的比重由19.1%上升到32.2%,合作经济由1.5%上升到53.4%,公私合营经济由0.7%上升到7.3%,资本主义经济由6.9%下降到0.1%以下,个体经济由71.8%下降到7.1%。这表明,我国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基本上被消灭,社会主义经济已居于主导地位。
——顾海良、王越《道路制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
(2)指出材料中我国经济比重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对我国制度建设产生的影响。(2分)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业已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调动人们工作和创新的积极性、释放经济发展潜力、成就经济增长奇迹的根本原因。30多年来,国民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
——李楠《中国奇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材料中的“这一体制”指的是什么 简述该体制的优越性。(3分)
任务三【归纳整理一—一感知伟大精神】
(4)党的历史是一部伟大精神的创造史和发展史,一代代共产党人经过不懈奋斗,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精神谱系。请结合下面精神谱系中的三个内容,以“塑造精神·续写传奇”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3分)
《七年级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C B A A A B B
11.(1)社会人口总数上升;南方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上升,或北方占全国人口比例下降。
(2)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定基础;唐中后期、五代十国后,开始南移;北宋时期,南北均势开始打破,南方超越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南宋时期,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任答三点,言之有理即可)
(3)北方政局动荡导致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生产技术提高;先进的生产工具,南方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兴修水利;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政策的支持。
12.(1)列举:张骞、卫青、霍去病等
机构:西域都护府
(2)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鼓励与汉人联姻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3)措施:唐----唐蕃和亲、会盟(或文成公主入藏)
元----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辖
清----册封达赖班禅封号、设置驻藏大臣
方式:和亲、战争、设置机构、改革、册封、会盟、经济文化交流等。
13.(1)图一:人民解放军在解放西南各省以后,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和平解放西藏,中央人民政府多次希望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谈判;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图二:面对美国的侵略行径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以及朝鲜请求中国援助的现实,中朝人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停战协定的签署标志着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打击了美国的侵略行径,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原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影响: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3)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越性: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等。
(4)示例:塑造精神·续写传奇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不断塑造精神、不断续写传奇的历史。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发建设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使我国实现石油和原油产品的全部自给。他们以行动熔铸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雷锋是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他干一行爱一行,在每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地工作,甘当革命的螺丝钉,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以实际行动熔铸了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国作出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塑造了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极大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因此,党的精神谱系必将会以其承载的恢弘精神力量,激励全体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途上续写更大、更强的中国奇迹。(答案只要围绕主题,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逻辑关系清晰,并紧扣文章主题进行解释和扩展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