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期终质量评估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礼记》认为,在“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所谓“小康”之世的基本特点主要有“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这表明“小康”之世( )A.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礼乐制度 B.禅让观念还没有完全消除C.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D.原始农耕经济影响力增强2.下表是秦汉公文大体分类及主要形式。可见,秦汉时期( )A.官员文化水平较高 B.君主专制统治效能加强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D.行政事务运作比较规范3.唐代选官,五品以上由皇帝敕授,六品以下经由吏部考询后奏授,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多为敕授;唐代一般官员,一任须经四考方可迁转,而御史三考即可升迁,一般御史迁到尚书省即为员外郎等清要官职。这表明唐代( )A.官员考选体系严密 B.监察官员地位显要C.科举取士有待完善 D.官僚政治趋于成熟4.后唐灭梁后,称梁为“伪”。唐庄宗李存勖视梁为僭伪,发展出一套“尊唐贬梁”的书写规范。但在墓志这类较具私人性的文字中,前梁旧臣常用各种方法避书“伪梁”。这说明( )A.宗法血缘关系衰落 B.政治立场影响历史认知C.儒家思想影响淡化 D.正统之争决定价值判断5.宋元之际,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总结:“旧制虽有市舶司,多州郡兼领;元丰中,始令转运使兼提举,而州郡不复预矣;后专置提举,而转运亦不复预矣。”宋代市舶司地位的变化( )A.顺应了国家治理需要 B.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C.重构了地方行政制度 D.扩大了海外贸易范围6.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 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元代,王祯在《农书》中早有 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十分罕见,失去两汉或唐宋那种新器 迭出的蓬勃发展气象。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工商业发展的冲击 B.精耕细作不被重视C.自耕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D.劳动力的密集投入7.1865年,李鸿章奏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时指出“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填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1873年,沈葆桢改变福建船政局的经营方针,主张“广闾阎(指平民)之生计,节国家之度支”。这反映了他们( )A.抵制外国资本入侵的目的 B.关注军事和经济的联动C.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 D.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想8.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决议设立经济特科,以选“务实之才”,最后保举者达200余人。同年,这些被保举者却不得不狼狈离京,“经济特科”随即“停罢”。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设立经济特科违背历史潮流 B.维新变法缺乏知识分子认同C.经世致用思想遭到清廷摈弃 D.政局变动影响科举制度改革9.1902年盛宣怀抵达上海后,深感忧虑上海一埠如洋布、洋货、丝、茶、钱业等各大商帮在与洋商交涉前,“倘不先行会议,则彼谙习而我生疏,彼萃聚而我涣散……将来英员既到即催开办,若俟(等到)议及始询各商……断无不受亏损之理”。这说明了盛宣怀认识到( )A.商战已成为救亡图存的主要手段 B.通过自办企业能挽回失去的利权C.西方国家对华资本输出逐渐加深 D.振兴民族经济急需设立华商组织10.民国初年,政府废除“跪拜、请安”等旧式见面礼,无论民见官、民间群体相见,均为免冠鞠躬之礼,“唯女子不脱帽”,当时“非惟士子遵行,即农工商亦无敢稍行违背”。这主要说明A.社会交往日益尊重个人自由 B.礼俗变革传递平等观念C.女性所受礼教束缚由此解除 D.政府强制推广西方文化11.有学者认为从兴中会、同盟会演变而来的国民党是一个以少数知识精英的集合体,是隐秘的、封闭的、个人领导的“暴民”党,直到1924年后才发展为一个开放性、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影响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A.国民革命运动高涨北伐战争胜利 B.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C.西方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干涉破坏 D.孙中山接受共产党反帝反封建主张12.全面抗战初期,毛泽东多次指示:八路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决定作用,但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为此,“就要战略上有有力部队处于敌之翼侧,就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以集中打仗为主”。这些指示( )A.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B.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C.极大振奋了全国人民的信心和士气D.有利于中共在战略上配合正面战场13.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北地区的许多农民利用便利的通勤车到城里售卖自家农产品,并捎回紧俏商品,日渐形成独树一帜的东北早市文化。由此可知东北早市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B.居民较强的晨间消费需求C.现代化建设成就斐然 D.工业化城市化大规模发展14.如表是某学者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提要1993年》整理得出,下列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B.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人均住房面积的快速提升C.说明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D.反映了社会住房市场供需矛盾呈现上升的态势15.2023年,习近平主席宣布:中方将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同更多国家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每年将举办“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扩大数字产品等市场准入。中方的计划( )A.反映中国金融影响力提升 B.促进了文化多样化的发展C.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D.表明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16.中共二十大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用实践证明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和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这一认识可用来说明 ( )A.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根本突破 B.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C.中国重视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D.中国对社会主义本质形成成熟的认知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反映崇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材料二 近代中国“两极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从“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到“思想之争”,是中西文化和哲学论争的一个转折。戊戌维新前,形成了“中体西用”这一应对中西文化冲突的命题。戊戌维新后,随着民族危机愈演愈烈,“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融合的意识。这种调和中西、融合新旧的意识很快蔓延,成为一种广有市场的社会意识。—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前期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变化,并简析其意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中华苏维埃政权继续延续和发展。1935年,成立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代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的职能。西北办事处的成立,实现了陕甘宁苏区内原来几块根据地领导权的统一,为后来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工农苏维埃政权的结束和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开始。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时期”,逐步改变了对地主和富农的政策,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调动了各阶级抗日的积极性。——摘编自贺永泰《中华苏维埃政权在陕北》材料二 随着一些大中城市的先后解放,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如何解决城市中的新问题。由于许多干部长期生活和战斗在农村,不熟悉城市工作,造成一些混乱。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先后转发《中央工委关于收复石家庄的城市工作经验》等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城市工作的方针是建设,而不是破坏;决定在新占领城市实行短期的军事管理制度,“采取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先接后分”的办法完整接收城市;接管城市后,解决好恢复电力供应、稳定金融物价、收缴敌警枪支、发布政策稳定人心、发放工资等关键问题。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新解放城市的社会秩序都很快趋于稳定。——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1919-1949》(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苏维埃政权发生了哪些转变?这些转变说明了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出台一系列城市工作文件的背景,并分析其意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国际责任观的历史演变——摘自吴兵《从“天下责任”到“负责任大国”》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阶段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早在周初,周公旦鉴于商朝失德亡国,提出了“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明德慎罚等主张,强调“明德”“敬德”“成德”作为施政的理论基础和以德化民的具体措施。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为德主刑辅法制原则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并将这种本用关系提升到与自然现象“昏晓阳秋”一样永恒而不变。明太祖在《大明律》成时,特别宣誓臣民“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材料二在清末民初律法的演进中,中国传统伦理坚守着“经世之学”的信念,西方近代伦理也同步进行着大举侵入。律法的方向从“变法不变道”转换为“变法也变道”,律法的主体从“臣民”转化为“国民”,律法的主旨从“家族本位”转化为“个人本位”更进一步发展为“国家本位”,律法的标尺从完全的“重义轻利”转化为部分条款的“重利轻义”。清末民初的律法不停更改着自己的伦理内涵及具体条款,然而,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传统伦理的现实价值并没有被定格在历史的尘烟中,而是再度如浪潮般回卷、复归。——摘编自吴留戈《清末民初律法中的新旧伦理冲突》(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法律发展演变的特点。参考答案1.C2.D3.B4.B5.A6.D7.B8.D9.D10.B11.D12.D13.D14.A15.C16.B17.(1)特点:注重对治国安邦的研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崇尚实际和实用(或崇尚经世致用);受儒家思想影响。(2)变化: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文化发展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文化领域出现中西调和、新旧融合的意识;向西方学习逐步深入。意义: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推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推动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推动中国的近代化。18.(1)转变:成立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代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职能;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由工农苏维埃政权改变为抗日民主政权;没收地主的土地转变为地主减租减息。说明: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革命形势(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的需要调整政策;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2)背景: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解放后的城市出现了新问题;许多干部不熟悉城市工作。意义:为中国共产党城市管理和建设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新解放城市社会秩序的稳定;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为解放区经济繁荣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政权的认同。19.示例1:论题:时代发展影响中国国际责任观的内涵。论述;秦汉以来,中国完成大一统,政治稳定,小农经济发展领先世界,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向外传播,形成了东亚文化圈,大国气象使国人形成以中国为天下中心的天朝上国观念,并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朝贡关系。但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外来入侵,民族危机严重,国人重心转向救亡图存,发动一系列改革革命挽救民族危机,同时在朝贡关系的惯性下,中国依然尽力维持周边国家的安全,发挥大国领袖作用。随着新中国成立,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敌对政策,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下实施“一边倒",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并实施抗美援朝援越抗法,反对霸权主义,支持民族解放斗争,推动世界和平发展。随着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我国一方面努力营造国内建设所需的和平环境;另一方面继续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积极参加全球治理,做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综上所述,由于自身国力、外来侵略、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出于不同国家使命,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战略,形成了符合国情的国际责任观。示例2: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责任观具有务实性特征。论述:“文革"后,面对国家经济残破的现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实行改革开放。国内经济建设成为中国国际责任观的出发点和重要内容。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开展及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确立"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并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中国国际责任观的显著特征。在此基础上,中国作为国际重要力量,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建设,如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推动了国际经济、政治的健康发展。综上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基于国内外形势,构建了务实的国际责任观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为世界发展做出了发展中大国应有的贡献。20.(1)法律传统:重视以德化民,强调德主刑辅。积极作用:德主刑辅减少推行法律的阻力;德礼入律增加了法律的可行性;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形成了中华法系的特色,对中国后世法律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特点:传统礼制与西方现代法律相结合(受西方现代法律的影响);体现政治民主化趋向;既注重个人权利也体现国家利益;法律标尺向“利”倾斜;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