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斯塔夫里阿诺斯想表达的是A.农业种植要比采集食物先进 B.阶级社会的产生与发展C.农耕与人类文明产生的关系 D.祭司与文字诞生的关系2.在古典农牧阶段,五大文明古国(地区)的食物生产各具特色(如表)。当时居民的食物结构呈现各自的特点,究其原因在于文明古国(地区) 主要粮食作物中国 粟、稻、大豆印度 稻两河流域 小麦埃及 各种麦类希腊、罗马 麦类A.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 B.社会形态制约着民众的选择C.各自的族群进化程度的差异 D.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的优劣3.中国古代农具各式各样,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据此可知,古代农耕经济A.形式多样 B.自给自足 C.精耕细作 D.个体经营4.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甘薯、玉米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而其他地区的动植物如小麦、牛、羊等,也传入了美洲。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A.促进了洲际间交通的发展 B.促进了美洲人口的增加C.加速了洲际间物种的交流 D.破坏了美洲的生态平衡5.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 出处“是故身率妻子,威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出现 B.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开始确立C.汉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成熟 D.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6.下列生产工具,按用途划分,不同于其它各项的是( )A. B. C. D.7.1929年,苏联创建了拖拉机站。拖拉机站拥有农业机械(如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并负责维修工作,使其随时可以使用,而费用则由集体农庄负担。拖拉机作业时间从1928年到1936年急剧上升了约100倍。这主要反映出当时苏联( )A.集体化道路推动了农业机械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一定局限C.苏联模式使重工业飞速发展 D.新经济政策推动农业大规模发展8.《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反映的情景主要表明工业革命( )A.提高了生产效率 B.拉大了贫富差距 C.改变了生活习惯 D.改善了生活质量9.传统上,世界被划分为人的世界和物理界,人的一切活动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信息技术出现后,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使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三元世界观”,即在人的世界和物理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数字世界”。这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 )A.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B.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C.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 D.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新视角10.与其它古代文明不同,两河流域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是合同文件而非陶罐之类的物品。汉谟拉比法典中有大量对契约制度进行调整的内容,据统计,有关契约的规定占法典全部条文的一半左右。这反映了当时两河流域( )A.契约成为社会规范 B.法律制度日益成熟C.手工生产相当落后 D.商业贸易比较繁荣1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均设市官,鲁谓“贾正”,楚谓“市令”,齐谓“市掾”,宋、郑、卫等国称为“褚师”。据此可知当时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官府重视工商市场管理C.社会转型推动商业发展 D.经商谋利成为主流思想12.宋代,官府用预付款收购茶叶、食盐、麻、绸、绢等物品,预付定金开始兴起,并在民间商品交易行为中司空见惯。当时,社会上还出现了各种交引、便钱、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票据。这说明宋代A.信用赊卖成为普遍现象 B.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C.货币贸易逐渐成为主流 D.商业信用行为发展迅速13.据下图信息可知,16-19世纪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 1694年,英格兰银行创立,是最早全面发挥中央银行各项职能的银行。 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A.商品流通种类日益增加 B.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C.世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D.国际贸易格局发生改变14.1997年,69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签署了《基础电信协定》,电话、移动数据服务等电信市场相互开放,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通信成本。这表明( )A.科技发展阻碍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B.经济全球化拓展到服务贸易领域C.贸易关税的下降改变人们的生活 D.跨国公司使各国的生产连成一体15.如表是1976-2015年七国集团(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美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变化。据此推断( )时间 1976 年 1992 年 200 年 2008 年 2015 年比重 70% 68% 66% 52.8% 47%A.多极化国际格局已形成 B.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胀加重C.新兴国家经济实力增强 D.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改变16.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这表明A.两河流域村落发展迅速 B.农业发展决定村落规模C.原始村落分布较为均衡 D.地理环境影响村落位置17.1801—1850年,英国住房压力巨大。19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立法制定住房标准,市政机关直接参与住房建设经营;鼓励地产开发,通过市场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这反映了英国( )A.政府开始干预经济 B.积极应对城市化问题C.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D.工业革命后矛盾尖锐18.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从“有城无市”到“城中有市”再到“城即市、市即城”的发展轨迹。这说明( )A.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的进步 B.城市的各项功能越来越完善C.古代早期根本没有市场概念 D.古代后期才出现真正的城市19.人们在狩猎采集活动中的足迹形成了原始的路;定居后随着以物易物活动的开展、掠夺战争的发生,以驻地为中心的道路进一步扩展,人工铺设的道路增多,并逐步向车行道路发展。这说明路的出现与发展( )A.受到政治因素主导 B.体现农耕文明的开放性C.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D.展示工业文明的先进性20.元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因而,修凿大都通往江南的京杭大运河已是势在必行。同时,从江苏刘家港入海,北上至界河口(今天津大沽)的海上运输也全线通航。这些交通建设的创举( )A.使长安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B.得益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建C.极大地缩小了南北的经济差距 D.组成以大都为中心的交通网络21.说起中医的传承,首批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认为:“传承什么,怎么传?首先经典的学习和传承是必须的。中医世代传承都离不开经典传承,传承经典的核心就是《黄帝内经》。"这是因为《黄帝内经》( )A.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B.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C.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 D.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经验22.宋朝在疫情发生的时候,免费向疫区染病的疫民施药,以此来帮助疫区的百姓渡过难关。只要有疫情或者灾害发生,宋廷都会对疫民或者灾民提供救助。这反映出宋朝( )A.社会救助具有系统性 B.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形成C.民本思想的广泛传播 D.政府有一定的爱民意识23.16世纪天花由西班牙人带入美洲,天花不仅击溃了印第安人的抵抗力,也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冲击。大量印第安人不再相信神的庇护,转而信仰“欧洲上帝”。这表明天花等传染病( )A.加快了欧洲征服美洲的进程 B.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C.提升了美洲土著人的抵抗力 D.导致印第安文明的彻底消亡24.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应通过何种途径加强自我保健,这在事实上放弃了“只有求助于医生或医疗机构才能得到健康”的传统认识。这表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A.削弱了医生的社会地位 B.反映了医疗技术的革命C.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法则 D.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二、材料题25.粮食问题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和安全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粮食生产状况统计表时期 战国晚期 西汉晚期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中期耕地面积(亿亩) 0.9 2.38 2.11 4.15 4.65 7.27粮田面积(亿亩) 0.85 2.24 1.99 3.9 4.2 6.18人口(亿) 0.2 0.6 0.53 1.04 1.3 3.61人均粮田(亩) 4.26 3.76 3.76 3.75 3.23 1.71粮食亩产(公斤/亩) 108 132 167 154.5 173 183.5人均占粮(公斤) 460.5 496.5 628 579.5 559 314——摘编自吴慧《农道:解读中国粮食问题》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年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摘编自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主要是根据粮食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52年,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利用市场机制使粮食得到正常流通,制定政策刺激粮食生产,加大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投入;1953年到1954年,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镇人口发展的情况,采取了控制粮源的措施,制定了统购统销政策,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1955年之后,则针对统购统销造成的农村关系紧张等问题,为了完善和改进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摘编自马双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和经验》(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粮食生产的认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30年由史蒂芬孙主持修建的利物浦至曼彻斯特铁路,让人们逐渐认可了这种新的交通工具,很快,铁路建设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由于议会对于铁路法案的批准缺乏统一的规划,且由私人公司承建,导致铁路建设出现很多问题,如地区分布很不均匀、路轨标准不统一、列车设备质量无保障户生铁路事故等。针对铁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英国议会制定了“西摩尔条例”,作为国家对铁路建设和运营规范的尝试。——摘编自刘佳《简论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铁路的发展及国家干预的开始》材料二 1881年11月,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建成,宣告中国第-条铁路诞生。1889年,清廷发布上谕,正式宣布政府兴建铁路,1897年,中国铁路总公司在上海成立,通过对外借款,十年间修成多条铁路。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把在中国修筑铁路作为对华资本输出的重要目标和掠夺中国的主要手段。到1900年,西方列强攫取或强夺的铁路利权总里程达上万公里。同时,西方列强侵夺铁路沿线的经济利权。——摘编自《中国近代铁路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早期铁路建设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铁路建设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新中国城市化进程表时间 概况1949—1957 城市化的速度因应快速工业化和战后经济恢复的需求,中国城市化率由10.6%升至15.4%。1958—1960 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大量农村人口流进城市,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的基础上超常规畸形发展。1961—1965 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出现了“中国式”的逆城市化现象。1966—1977 我国城市化进程停滞不前。1978年至今 一个以市场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成为新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动力。我国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具体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参考答案1.C2.A3.C4.C5.D6.A7.A8.C9.D10.D11.B12.D13.B14.B15.C16.D17.B18.A19.C20.B21.A22.D23.A24.D25.(1)基本情况: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粮田占比高,粮食生产始终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人均所占粮田持续下降,人地矛盾突出;粮食亩产量不断上升,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人均占粮呈下降趋势,出现粮食短缺问题。(2)原因:近代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对粮食需求量增加;经济作物种植扩大,影响粮食生产;传统小农经济无法满足社会对粮食的需求;近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进行粮食倾销的场所(或“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借助关税特权,扩大对中国的粮食倾销”)。(3)特点:阶段性;国家主导;灵活性(适时调整)和系统性;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到以计划为主认识:粮食生产关乎民生;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应利用科技提高粮食产量;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保障用粮安全。26.(1)特点:①发展迅速:②以私人投资为主;③缺乏统一规划,产生许多问题;④政府通过立法实行有限干预。(2)影响:①使中国铁路交通发展起来,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洋务企业的交通、能源压力;③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也便利了西方列强攫取中国更多主权和掠夺财富,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27.示例一论题: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深受国家制度和政策影响阐述:1949年—1957年,随着我国经济的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开展,城市,尤其是工业城市迅速崛起,使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提升至15.4%。1958—1960,受大跃进的影响,我国开展了大炼钢铁运动,大量农村人口流进城市,致使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的基础上超常规畸形发展。1961—1965,伴随着“八字方针”的提出,我国对工业问题也相继进行了调整,主要表现为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促成了政策影响下的逆城市化现象。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成为新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动力,使我国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结论:由此可知,国家政策对我国城市化进程有着深远影响。示例二论题: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城市化的进程论述:我国的城市化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深入的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1949年—1957年,随着我国经济的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开展,城市,尤其是工业城市迅速崛起,使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提升至15.4%。1958—1960,经济发展急躁冒进,大量农村人口流进城市,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的基础上超常规畸形发展。1961—1965,伴随着“八字方针”的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改革开放之前的总体缓慢和不正常发展。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成为新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动力,使我国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更加迅速。结论: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化与工业化应协调发展,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利用。注:其他角度、言之合理,也可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