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七下历史期末临考押题卷01(原卷版+解答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春七下历史期末临考押题卷01(原卷版+解答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春七下历史临考押题卷01(解答版)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 B )
A.汉武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2.唐朝杜佑在《通典》中记载“炀帝始建进士科……”设置进士科标志着( D )
A.禅让制的建立 B.察举制的建立
C.九品中正制的建立 D.科举制的创立
3.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的原因或者意义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C )
A.鉴真6次东渡日本,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B.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C.唐朝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D.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4.宋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体现了宋朝实行的政策是( B )
A.重武轻文 B.崇文抑武 C.从军为耻 D.民贵君轻
5.下表呈现的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B )
措施 内容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A.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B.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C.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D.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6.右图是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我们可以通过该壁画获得许多关于契丹人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历史信息。该壁画属于( D )
A.文献史料 B.口述史料 C.图片史料 D.实物史料
7.“郾城大战中,面对身披重甲的金军精锐骑兵,岳飞指挥步兵手持大刀冲杀,上砍骑兵,下砍马腿,获得大胜。”这段文字描述了岳飞抗金的( B )
A.背景 B.过程 C.影响 D.性质
8.南宋时期,有一位外国商人运送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应该到哪个机构办理手续( B )
A.安西都护府 B.市舶司 C.宣政院 D.枢密院
9.掌握时序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
①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李自成起义 ④黄巢起义
A.②④①③ B.②③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①
10.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元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处于( C )
A.12世纪70年代 B.12世纪80年代
C.13世纪70年代 D.13世纪90年代
11.历史学习要有宏观视野,也要有板块意识。通过阅读教科书目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阶段特征,把握内容主旨。下图可以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B )
●北宋的政治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金与南宋对峙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2.下图中的事件堪称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此事件是( D )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日本
C.马可·波罗来华 D.郑和下西洋
13.学校历史兴趣小组举办“我来讲历史故事”的活动,其中一个故事中用到了“荷兰殖民者”“赤崁城”“民族英雄”等关键词。由此可推断,与该历史故事相关的史事是( D )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
14.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以上措施反映了历代中央政府( A )
A.加强思想控制 B.注重发展经济
C.重视人才选拔 D.维护民族团结
15.下图是清朝乾隆时期著名画家徐扬创作的《姑苏繁华图》,该图描绘了苏州的市井风情。据统计,图中共绘有人物12 000有余,船近400只,桥50余座,店铺200余家,中式房屋2 000余栋。该图反映了当时( C )
A.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商品经济相当活跃
D.财政危机不断加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时间轴(部分)
(1)结合所学知识,请帮助该兴趣小组把下列科技成就填写在材料一相应的方框内。(只填序号)(6分)
A.《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B.曲辕犁——利于精耕细作的耕作工具
C.秧马——提高劳作效率的拔秧工具
①B;②C;③A。
材料二 “凡黍粒大小,总视土地肥硗、时令害育。宋儒拘定以某方黍定律,未是也。”
——《天工开物〈乃粒·黍稷粱粟〉》
材料三 “每锹、锄重一斤者,淋生铁三钱为率。少则不坚,多则过刚而折。”
——《天工开物〈锤锻·锄镈〉》
“凡风篷尺寸,其则一视全舟横身,过则有患,不及则力软。”
——《天工开物〈舟车·漕舫〉》
(2)该兴趣小组通过以上两则材料整理了《天工开物》的两个精神,材料二、材料三分别体现了下列哪个精神?(填写序号)(4分)
①重视创新发展,不因循守旧 ②注重数量关系及其变化所引起的质变
材料二:__①__   材料三:__②__
材料四
贾思勰人物卡片 背景:北魏面临东西分裂的时期,政局混乱,文人为了避祸,大多极力逃避现实,不触及民间疾苦。 主要思想:“以农为本”,著书立说向平民百姓传授先进农业生产技术。 宋应星人物卡片 背景:时值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时代潮流要求生产发展。 人生志向:希望通过撰写科技书籍来造福国家和百姓。 徐光启人物卡片 背景:明朝中后期,八股之风盛行,社会重人文轻科学、重科举轻科技、重空谈轻实学。 人生志向:主张经世致用,学习天文、历法、数学、农学等实用科学,潜心探究农业技术。
(3)兴趣小组通过制作人物卡片的方式了解古代农业杰出人物。请你根据卡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和示例,为宋应星或者徐光启(任选其一)撰写一篇人物小传。(要求:语言通顺,逻辑清晰,内容完整,体现个人与时代的关系)(9分)
示例:贾思勰生活在北魏时期,他目睹了战争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关注民众的疾苦,深感发展农业对于强国富民的重要性。他秉持“以农为本”的思想,实地考察各种农业生产情况,总结前人的技术与经验,最终撰著成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宋应星,明代科学家。时值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时代潮流要求生产发展,他满怀爱国热忱,希望通过撰写科技书籍来造福国家和百姓。他自幼勤奋好学,专心致志地研究科学技术,整理各地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编写了《天工开物》,此书图文并茂,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译成英文、德文等多种文字,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变化(部分)
时间 断面 西晋 隋 唐 北宋 南宋 元 明 清
南方地区 人口占比 45.7% 28.4% 45.1% 60.8% 65.9% 89.8% 78.5% 72.6%
(注:“南方地区”是指淮河—秦岭—西藏自治区北界一线南侧地区)
——摘编自陆元鼎《南方民系民居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宋代南方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改进情况(部分)
项目 材料出处
项目一: 生产 工具 宋代两浙路使用的曲辕犁非常先进,而且有的还加装了钢刃农具“銐刀”,谓之“开荒銐刀”,用来垦辟荒田。铁搭,是另一种重要农具,“南方农家或乏牛犁,举此斫地,以代耕垦”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
项目二: 水利 技术 宋人在江南沿海筑海塘,丘陵修中小型水库蓄水,围湖围海,大规模开辟“水利田”。在两浙及江东地区,高地多用设置堰闸等方法引水,低田则采取浚治河渠等手段解决其积水等问题 范金民《江南社会经济研究·宋元卷》
项目三: 种植 技术 唐以前,江南实行土地轮耕。约唐中期开始,水稻秧播技术推广,土地实现连作。宋代实行稻麦复种技术,即水稻收获后复种冬小麦,农作物实现了一年两熟 韩茂莉《论北方移民所携农业技术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变化的总体趋势。(4分)
南方地区人口占比呈上升趋势;随着经济重心南移,中国人口分布重心也逐步南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项目,说明其如何促进宋代南方农业发展。(9分)
(示例)项目:种植技术。 说明:宋代时南方人口不断增加,农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耕作技术得到提高,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宋代时从越南传入了占城稻,成熟早,抗寒力强,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宋代实行稻麦复种技术,稻麦轮流耕种实现了农作物一年两熟,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其他因素。(4分)
南方政治局面较为稳定;政府的大力支持;等等。(任答两点即可)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结构图(部分)
材料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调转脚跟,比喻时间极短)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泛指不相上下,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材料三 康熙中,谕旨或有令南书房翰林撰拟,是时南书房最为亲切地,如唐翰林学士掌内制也。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入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今(乾隆初年)上特命改建瓦屋,然拟旨犹军机大臣之事。
——赵翼《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
(1)请将材料一中的A、B两处的朝代补充完整,并写出元朝时期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名称。(4分)
A:唐朝;B:明朝。元朝制度:行省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巩固统治措施最突出的特点。(4分)
原因:秦设丞相短期而亡;设丞相易导致权臣专政,威胁皇权。 特点: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2分)并谈谈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2分)
统治措施:康熙设立南书房;雍正设立军机处。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5分)
共同作用: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发展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皇权不断强化(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春七下历史临考押题卷01(解答版)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 B )
A.汉武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2.唐朝杜佑在《通典》中记载“炀帝始建进士科……”设置进士科标志着( D )
A.禅让制的建立 B.察举制的建立
C.九品中正制的建立 D.科举制的创立
3.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的原因或者意义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C )
A.鉴真6次东渡日本,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B.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C.唐朝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D.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4.宋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体现了宋朝实行的政策是( B )
A.重武轻文 B.崇文抑武 C.从军为耻 D.民贵君轻
5.下表呈现的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B )
措施 内容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A.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B.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C.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D.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6.右图是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我们可以通过该壁画获得许多关于契丹人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历史信息。该壁画属于( D )
A.文献史料 B.口述史料 C.图片史料 D.实物史料
7.“郾城大战中,面对身披重甲的金军精锐骑兵,岳飞指挥步兵手持大刀冲杀,上砍骑兵,下砍马腿,获得大胜。”这段文字描述了岳飞抗金的( B )
A.背景 B.过程 C.影响 D.性质
8.南宋时期,有一位外国商人运送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应该到哪个机构办理手续( B )
A.安西都护府 B.市舶司 C.宣政院 D.枢密院
9.掌握时序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
①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李自成起义 ④黄巢起义
A.②④①③ B.②③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①
10.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元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处于( C )
A.12世纪70年代 B.12世纪80年代
C.13世纪70年代 D.13世纪90年代
11.历史学习要有宏观视野,也要有板块意识。通过阅读教科书目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阶段特征,把握内容主旨。下图可以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B )
●北宋的政治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金与南宋对峙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2.下图中的事件堪称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此事件是( D )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日本
C.马可·波罗来华 D.郑和下西洋
13.学校历史兴趣小组举办“我来讲历史故事”的活动,其中一个故事中用到了“荷兰殖民者”“赤崁城”“民族英雄”等关键词。由此可推断,与该历史故事相关的史事是( D )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
14.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以上措施反映了历代中央政府( A )
A.加强思想控制 B.注重发展经济
C.重视人才选拔 D.维护民族团结
15.下图是清朝乾隆时期著名画家徐扬创作的《姑苏繁华图》,该图描绘了苏州的市井风情。据统计,图中共绘有人物12 000有余,船近400只,桥50余座,店铺200余家,中式房屋2 000余栋。该图反映了当时( C )
A.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商品经济相当活跃
D.财政危机不断加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时间轴(部分)
(1)结合所学知识,请帮助该兴趣小组把下列科技成就填写在材料一相应的方框内。(只填序号)(6分)
A.《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B.曲辕犁——利于精耕细作的耕作工具
C.秧马——提高劳作效率的拔秧工具
①B;②C;③A。
材料二 “凡黍粒大小,总视土地肥硗、时令害育。宋儒拘定以某方黍定律,未是也。”
——《天工开物〈乃粒·黍稷粱粟〉》
材料三 “每锹、锄重一斤者,淋生铁三钱为率。少则不坚,多则过刚而折。”
——《天工开物〈锤锻·锄镈〉》
“凡风篷尺寸,其则一视全舟横身,过则有患,不及则力软。”
——《天工开物〈舟车·漕舫〉》
(2)该兴趣小组通过以上两则材料整理了《天工开物》的两个精神,材料二、材料三分别体现了下列哪个精神?(填写序号)(4分)
①重视创新发展,不因循守旧 ②注重数量关系及其变化所引起的质变
材料二:__①__   材料三:__②__
材料四
贾思勰人物卡片 背景:北魏面临东西分裂的时期,政局混乱,文人为了避祸,大多极力逃避现实,不触及民间疾苦。 主要思想:“以农为本”,著书立说向平民百姓传授先进农业生产技术。 宋应星人物卡片 背景:时值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时代潮流要求生产发展。 人生志向:希望通过撰写科技书籍来造福国家和百姓。 徐光启人物卡片 背景:明朝中后期,八股之风盛行,社会重人文轻科学、重科举轻科技、重空谈轻实学。 人生志向:主张经世致用,学习天文、历法、数学、农学等实用科学,潜心探究农业技术。
(3)兴趣小组通过制作人物卡片的方式了解古代农业杰出人物。请你根据卡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和示例,为宋应星或者徐光启(任选其一)撰写一篇人物小传。(要求:语言通顺,逻辑清晰,内容完整,体现个人与时代的关系)(9分)
示例:贾思勰生活在北魏时期,他目睹了战争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关注民众的疾苦,深感发展农业对于强国富民的重要性。他秉持“以农为本”的思想,实地考察各种农业生产情况,总结前人的技术与经验,最终撰著成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宋应星,明代科学家。时值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时代潮流要求生产发展,他满怀爱国热忱,希望通过撰写科技书籍来造福国家和百姓。他自幼勤奋好学,专心致志地研究科学技术,整理各地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编写了《天工开物》,此书图文并茂,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译成英文、德文等多种文字,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变化(部分)
时间 断面 西晋 隋 唐 北宋 南宋 元 明 清
南方地区 人口占比 45.7% 28.4% 45.1% 60.8% 65.9% 89.8% 78.5% 72.6%
(注:“南方地区”是指淮河—秦岭—西藏自治区北界一线南侧地区)
——摘编自陆元鼎《南方民系民居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宋代南方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改进情况(部分)
项目 材料出处
项目一: 生产 工具 宋代两浙路使用的曲辕犁非常先进,而且有的还加装了钢刃农具“銐刀”,谓之“开荒銐刀”,用来垦辟荒田。铁搭,是另一种重要农具,“南方农家或乏牛犁,举此斫地,以代耕垦”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
项目二: 水利 技术 宋人在江南沿海筑海塘,丘陵修中小型水库蓄水,围湖围海,大规模开辟“水利田”。在两浙及江东地区,高地多用设置堰闸等方法引水,低田则采取浚治河渠等手段解决其积水等问题 范金民《江南社会经济研究·宋元卷》
项目三: 种植 技术 唐以前,江南实行土地轮耕。约唐中期开始,水稻秧播技术推广,土地实现连作。宋代实行稻麦复种技术,即水稻收获后复种冬小麦,农作物实现了一年两熟 韩茂莉《论北方移民所携农业技术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变化的总体趋势。(4分)
南方地区人口占比呈上升趋势;随着经济重心南移,中国人口分布重心也逐步南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项目,说明其如何促进宋代南方农业发展。(9分)
(示例)项目:种植技术。 说明:宋代时南方人口不断增加,农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耕作技术得到提高,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宋代时从越南传入了占城稻,成熟早,抗寒力强,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宋代实行稻麦复种技术,稻麦轮流耕种实现了农作物一年两熟,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其他因素。(4分)
南方政治局面较为稳定;政府的大力支持;等等。(任答两点即可)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结构图(部分)
材料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调转脚跟,比喻时间极短)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泛指不相上下,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材料三 康熙中,谕旨或有令南书房翰林撰拟,是时南书房最为亲切地,如唐翰林学士掌内制也。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入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今(乾隆初年)上特命改建瓦屋,然拟旨犹军机大臣之事。
——赵翼《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
(1)请将材料一中的A、B两处的朝代补充完整,并写出元朝时期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名称。(4分)
A:唐朝;B:明朝。元朝制度:行省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巩固统治措施最突出的特点。(4分)
原因:秦设丞相短期而亡;设丞相易导致权臣专政,威胁皇权。 特点: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2分)并谈谈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2分)
统治措施:康熙设立南书房;雍正设立军机处。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5分)
共同作用: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发展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皇权不断强化(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