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综合评价考试(一)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综合评价考试(一)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综合评价考试(一)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 )
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 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
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 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
3.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4.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明朝( )
A.以司礼监分割相权 B.政治统治日益黑暗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
5.公元前340年,雅典发生了一起引人注目的案件, 一位下层女子因被指控亵渎神灵而面临死刑判决。然而,在辩护人的巧妙辩护中,他以动情的言辞将被告比作古希腊美丽女神阿芙罗狄忒的弟子,这一比喻深深触动了陪审团的心弦。最终,陪审法庭通过投票判决该女子无罪。这一案件最能反映出古代雅典( )
A.民主原则的灵活性 B.法律制度的严苛性
C.宗教崇拜的普遍性 D.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6.普鲁塔克记述:“屋大维感到非常惊讶,亚历山大竟然没有意识到,还有比获得帝国更加伟大的事情,那就是塑造和完善帝国。”由此可知,普鲁塔克( )
A.推崇寡头政治统治方式 B.强调罗马继承希腊体制
C.肯定元首制的历史贡献 D.赞扬了亚历山大的功绩
7.1628年,英国议会向查理一世提出《权利请愿书》,要求保障英国人民的各种权利。还特别强调这种要求的依据来自国王爱德华一世统治期间(1272—1307年)颁布的《自由大宪章》。这表明英国( )
A.具有限制王权的法律传统 B.议会与国王的矛盾不可调和
C.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D.政治变革呈现出渐进式特征
8.美国独立后的某一时期内,州与州之间为河流的使用起了争执,为港口的使用相互械斗,相互设置贸易壁垒,滥发纸币和通货膨胀,战时债务无法偿还,英国、法国、西班牙在周边虎视耽眈,松散的联盟难以应对危机。这反映当时美国( )
A.遭受欧洲列强的武装干涉 B.宪法并未在地方有效实施
C.南北战争爆发具有必然性 D.邦联体制存在着严重隐患
9.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确定训政时期党、政府、人民行使政权治权之分际及方略案》规定:国民党对于中华民国之政权治权,要“独负全责”;必须是“服从拥护中国国民党,衙行三民主义”者,“始得享受中华民国国民之权利”。这反映出国民党“训政”的实质是( )
A.主权在民 B.独裁专制
C.以党治国 D.法律至上
10.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延长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 单位:%
工人 贫农 中农 富农 商人 知识分子 地主
4 65 25 1 1 2 2
表1反映出当时边区
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 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
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
11.1953 年6 月24 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12.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
13.1986年,新闻报纸上“联营”“星期日工程师”等词频现。不少“泥腿子”低价买走了国营工厂转成闲置的机器设备,搬进匆匆建成的厂房里,这些机器日以继夜地隆隆作响,越来越多的工程师接受农民厂长们的私下聘用,一到周末就卷着图纸到乡下工厂上班。这体现了( )
A.现代企业制度正逐步建立 B.体制改革激发经营活力
C.公私合营已成为时代潮流 D.知识经济得到企业重视
1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15.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
A.政府被议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是英国政治民主的根本动力
C.改革目的是保证政府施政的独立性 D.责任内阁制并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16.清朝考核制度规定:凡京察三品以上官员和各省督抚,先行自陈,然后经吏部、都察院查实,题列引见,以备敕裁;大计自最基层的州县起,经抚道司到督抚,最后呈交吏部。这说明清朝考核制度
A.注重道德评判 B.流程相对严密
C.彰显政府职能 D.便于人才选拔
17.“这一时期,一是正式设置考试院,作为政府的最高考试机关,将它列为中央政府的“五院'之一,考试院是公务员制度的主要执行者和监督者;二是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使文官制度法律化。”“这一时期”是
A.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B.北洋政府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18.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19.《美国文官法》规定:“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这一规定,体现了美国文官制度的
A.择优录取原则 B.职务常任原则 C.政治中立原则 D.论功晋升原则
20.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21.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22.杰克逊总统(1828-1836年在任)的拥护者、纽约州参议员威廉·马西曾说:“在政治上要像在爱情和战争上一样公平,战利品属于胜利者所有。”由此可知,威廉·马西
A.强调官员选拔公平公正 B.倾向于政党分肥制度
C.要求建立廉洁高效政府 D.反对美国的文官制度
23.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令人惊讶的是,废除这样一种关联无数人切身利益的选官制度,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社会风波,而是能够较平稳的实施。这说明
A.新式学堂激增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B.清末新政有效满足民众利益诉求
C.近代中国国民权利意识尚未觉醒 D.教育形式内容革新渐成社会共识
24.宋神宗年间,吕大均制定了中国最早的乡约―《吕氏乡约》,该乡约提倡礼俗相交、患难相恤、道德规劝。在陕西推行后,“关中风俗为之一变”,实现了社会的移风易俗、明礼劝善。这一现象说明
A.儒学道德教化功能的体现 B.儒学提倡入世思想
C.理学成为官方的主流意识 D.理学思想的多元化
25.明朝时,朝廷规定了由地方府、州、县举行“乡饮酒的内容和程序,既要宣讲“为臣端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等内容,也包含“为民读律”的环节。由此可见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
A.辩论德治与法治的优劣 B.总结礼仪制度并编制法典
C.鼓励宗族内的扶贫济困 D.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
二、材料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曰:“善人为帮百年,亦可胜残去杀矣。”“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对于如何实现“无讼”,孔子提出的是一套为政以德、为国以礼、为政在人的治理方案,总体上是以德去刑。汉代一些地方行政司法官吏,在社会治理中,综合运用礼教、政教对社会的指引作用及刑罚对犯罪的禁止功能,综合治理,以达到最大限度地解决社会冲突、化解社会矛盾的目的。例如:秦彭“准礼训人,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东汉刘矩稍迁雍丘令,“以礼让化之,其无孝义者,皆感悟自革。民有争讼,矩常引之子前,提耳训告,以为忿恚(愤怒)可忍,县官不可入,使归更寻思。讼者感之,辄各罢去。其有路得遗者,皆推寻其主”等。
——摘自胡仁智《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儒家化及共历史启示》
材料二 罗马法是在古希腊自然法理念的感召下,经千余年的历史筛选而鼎立起来的传统私法文化之源,由于罗马法学家一开始就以自然法为指导,诠释着以市民法和万民法等为代表的法律法规,并亲历种种司法实践,在几个世纪中ー贯以往。他]形传统的诉讼指导、诉讼参与、撰写契据,解答司法实践中大量的现实问题,使他们的解答常常必须被审判者所接受,直接作为判案据,这大大推动了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加之罗马版图的日益扩大,对外文往日愈频繁,国内人际关系越来越趋于复杂,法律的确认和处理已是罗马国家不可替代的必然手段,因此,罗马民间才靠着罗马法学家的活动成了有史以来的“法制帝国”。
——摘编自张蓉蓉等《罗马私法一一自然法的法律表达》
(1)根据材一并结冷所学知识括指出汉代社会治理的发展,并作简要评析。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古罗马与中国古代在社会治理上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不同的原因。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凡是改革与变法,就必然带有主观能动性,都是用人的主观意志来改造现实世界。综观历史上的改革与变法,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形:一是社会处于剧烈震荡转型时期,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二是由于国家出现了统治危机或积贫积弱,影响到国家的正常发展,为了富国强兵而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三是国家在非常时期偶遇突发事件而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改革。由于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的复杂性,改革结果不一。
——摘编自马道军《中外改革和变法的规律性认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综合评价考试(一)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B C A C A D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B A C B C D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B D A D
26.(1)发展先秦时期,儒家德、礼、政、刑综合治理思想和“无讼"社会理想尚停留于思想层画;但在汉代为ー些地方郡县官吏所推崇,并付诸社会实践开创了地方治理儒化的进程。评析:有利于解决社会冲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们对自己正当法律权利的追求,是造成中国古代司法道德化的重要历史因。
(2)不同之处:中国古代社会治理重视儒家伦理的调节作用,忽视法律的作用:古罗马注重法治,私法发达,注重以法律手段调节各种复杂的矛盾。原因: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关系相对简单,人们主要与自己家族和邻里乡亲打交道;儒家治理思源远流长。古罗马商品经济发达,海外贸易频繁商业文明下,理性化的契约关系确立古希腊自然法理念的影响;私法文化传统适应罗马帝国扩张后社会治理的需要。
27.(1)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度。
渊源:承袭秦制。
(2)措施:分封诸侯王国,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征收赋税。
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
28.
论题: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顺应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潮流,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阐述: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主要内容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商鞅变法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