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租用一头牛,租期为1年,他应该将‘拉犁臂’公牛的租金4石大麦称出。他要向牛的主人称出3石大麦作为‘拉两边’的公牛的租金。这一规定从侧面反映出( )A.公牛租金昂贵 B.农耕经济发展 C.剥削现象严重 D.商业贸易繁荣2.在西欧中古时期的受封仪式上,受封者把双手放在封君手中宣誓:“我效忠和依附于您,正如仆人须忠于主人。”其后到君把封土的象征物授予封臣。由此可以看出( )A.封君是社会的统治阶级,而封臣不是 B.封君封臣制度造成西欧的分裂C.封臣从封君处领取土地,须效忠封君 D.受封者不可再将封土授予他人3.12世纪,日本庄园领主阶层和武士的商品交换,主要依赖京都、奈良、镰仓等都市市场,而领主、名主以下的农民阶层和手工业者等非农民阶层的商品交换,则主要依赖庄园内的商人举行的定期集市。这表明当时日本( )A.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水平低下C.庄园领主实力得到增强 D.武士阶层迅速崛起4.9-11世纪,西非人掌握了铁器和青铜器的冶炼技术;东非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与阿拉伯地区和中国有贸易往来;南部非洲则出现了由石块垒砌而成的大津巴布韦都城。这表明( )A.冶铁技术起源于非洲西部地区 B.中国与非洲存在官方往来C.非洲文明的发展存在区域差异 D.非洲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5.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写道:“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文中促成“世界历史”形成的重要原因是( )A.文艺复兴的兴起 B.资本主义萌芽 C.密切的商业往来 D.新航路的开辟6.从2008年的中国汶川地震到2015年的尼泊尔地震,某国际组织都及时伸出援手,提供资金援助和其他所需援助:包括地震损失评估、灾后重建等。该国际组织是A.世界银行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世界贸易组织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7.如图所示是画家对17世纪初的南美城市波托西的描绘。波托西于1545年围绕白银矿山建城,到1611年已有16万居民,是当时美洲最大的城市,有教堂80余座。19世纪上半叶,波托西人口一度减少到1万左右,而第一所大学直到1892年才建立。波托西城的兴衰( )A.可印证殖民侵略的两面性 B.缘于经济文化发展不同步C.深受拉美独立战争的影响 D.与种植园经济的兴衰同步8.14世纪以来,体育锻炼被视为欧洲“绅士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绅士教育”要求所培养的人要进行多种形式的锻炼,认为“这些能使其身体强壮、敏捷,还能有助于其对危险保持警惕,从而为可能发生的战争或其他必要时候做好准备”。可见,“绅士教育”( )A.强化了贵族的政治地位 B.意在为资产阶级革命培养大才C.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D.摆脱了教会对世俗教育的束缚9.16世纪30年代,马丁·路德翻译的德文版《圣经》刚一问世,印量就达到4000册,甚至还出现未经作者授权的盗版书、伪书,其所使用的德语不久成为整个德意志的标准语言。这( )A.体现出德国商业的发展繁荣B.根源于工业革命在德意志的不断扩展C.反映出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D.说明宗教改革加强了德意志民族认同10.如图是“14——17世纪欧洲大事时间轴(节选)”,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文艺复兴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B.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初的意大利C.哥白尼的“日心说”讽刺教会的腐朽 D.近代科学兴起之前思想已初步解放11.据史学家估计,1565至1820年间,经马尼拉贸易输入中国的白银约4亿比索,福建月港、广东澄海都由此成为“海隅一大都会”。据此可知,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A.成功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 B.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C.推动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D.迫使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12.美国《独立宣言》初稿中有一句话:“他(英王)侵犯了一个遥远民族的人民最神圣的生命权和自由权。他们被捕获,贩卖到另一个半球,乃至惨死途中。”这句话最终被删除,没有出现在定稿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了奴隶贸易B.《独立宣言》否定了天赋人权的观念C.北美革命者对奴隶贸易问题存在分歧D.北美黑人的公民权利得到了法律承认13.1607年以后,英国兴起新一轮圈地高潮,学者马克·奥弗顿对17—18世纪英国每1000英亩土地劳动力平均使用情况做了统计(如下图)。据此分析合理的是,圈地运动( )A.为工业提供劳动力的作用有限B.大大加速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C.有效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D.迫使英国大量农民离开了土地14.17世纪,欧洲贵族男性穿着华美、妆容精致,且以戴假发和编发辫为时尚。从19世纪中叶开始,工业资产阶级引领服装潮流,男装简洁而实用。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科技进步提高生活水平 B.思想解放推动政治变革C.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 D.社会变迁影响流行风尚15.下表反映了1821-1850年期间英国印花棉布价格的变化。这一变化( )时间 价格1821-1830年 12先令3便士1831-1840年 8先令10便士1841-1850年 5先令11便士A.刺激英国开展科技革命 B.促使英国倡导自由贸易C.导致英国开始殖民扩张 D.引发英国“价格革命”16.恩格斯(1820-1895)青年时期游历英国时曾被伦敦震撼,他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出版)感叹道,“像伦敦这样的城市,就是逛上几个钟头也看不到它的尽头”。这一时期,他游历伦敦时可能看到的是( )A.近代的公共图书馆读者云集 B.英国妇女参与投票选举C.伦敦的证券交易所人声鼎沸 D.伦敦市民乘坐地铁出行17.19世纪以前,印度向欧洲出口的主要是纺织品和其他一些制成品。19世纪后期,印度的出口却日益局限在原棉、茶叶、小麦等范围内,英国人则用轮船运来他们的工业制成品作为交换。这一变化说明( )A.西方列强瓜分了整个亚洲 B.印度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C.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 D.印度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18.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19.如图是一幅刊于1919年的英国漫画《账单》。该漫画( )A.揭露了巴黎和会分赃掠夺的性质 B.讽刺了德国比协约国更严苛无情C.体现了英国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 D.肯定了国联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20.1940年集体农庄卖给国家99吨小麦就能买一辆“吉斯”汽车,1948年则要卖出124吨小麦,到1949年就必须卖出238吨小麦。1953年,集体农庄义务交售的粮食价格是成本的13.2%,马铃薯价格是成本的7.5%,牛肉价格是成本的5%。对这些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全球性经济危机波及农业生产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C.赫鲁晓夫经济改革进入死胡同 D.工业化建设牺牲了农民的利益2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 B.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C.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 D.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22.从1939年秋天开始,苏联媒体上的德国形象从“苏联人民的敌人”“世界和平的破坏者”转变为苏联的“友好经济伙伴”。1941年5—6月间,苏联报刊上保家卫国的宣传重现报端,苏联对德国的宣传态度又开始发生了转变,纳粹德国的“敌人”形象又重新回归。上述转变表明( )A.英法绥靖政策破产 B.国家利益影响政治宣传C.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D.意识形态制约外交政策23.下图为1945年英国人所作的一幅时政漫画。这揭示了联合国( )A.内部协调机制有待加强 B.无法制止战争发生C.大国一致原则得到确立 D.沦为大国争霸工具24.1949年底冷战之父乔治·凯南曾说,中国革命令人担忧之处并非在于其构成苏联胜利的一部分,事实上中苏关系的前景并不乐观,而是作为贫穷国家的中国革命将在亚洲乃至整个世界引发的示范性作用,而美国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富有”国家如何确立对“贫穷”国家的立场。上述材料体现( )A.中国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有限 B.中苏关系将不可避免的出现裂痕C.制度的优越性在中国已悄然体现 D.新中国的成立减损了西方的影响25.如图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徽标。其中上方为该组织的英文缩写,下方横线寓意世界贸易在公平的基准上进行。中部核心部分的“U”字形图标是联合体(Union)的缩写,且呈现自下而上逐渐解除的形状,这一设计体现了( )A.大国平等协商国际秩序的诉求 B.对世界分裂局面的担忧C.各国关税壁垒逐渐瓦解的寓意 D.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26.1947年9月29日美国国务院信件中提到:如果我们能向西欧人民提供及时和足够的财政援助……这些国家的极权主义势力就能被击败或大大削弱。这表明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的主要目的是( )A.帮助欧洲重建经济 B.巩固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C.为了控制整个欧洲 D.应对苏联“经互会”而设立27.下图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由此可推知,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导致A.经济结构失衡 B.农业经济发展超越实际C.经济发展停滞 D.苏联改革失败最终解体28.进入20世纪下半叶,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但是,我们必须同时看到,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各种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得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特殊性与独立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如果说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源于自身质的规定性的话,那么民族或地区文化也有自己内在的运行逻辑。这一材料旨在说明( )A.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B.各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应按照固有轨迹各自演进C.世界各民族需要积极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D.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全球化的应有之意29.如下图是美国作为主要发起方的经济制裁次数及效果趋势图。它表明( )A.多极化趋势加强削弱了美国制裁效果 B.曲线变化反映美国霸权的确立与动摇C.二战后单边主义制裁取代了多边制裁 D.制裁的次数和成功率一直呈正比关系30.下表为世界经济的相关资料,这反映了当今时间 世界经济数据2002年 金砖国家仅拥有世界GDP的8.79%2000-2009年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的比例从10.1%升至33.6%2011年 金砖国家GDP占世界GDP的比重达到19.87%2016年 金砖国家占有世界GDP的22.83%2016年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占比高达38.79%A.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进程加快 B.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C.发展中国家登上了国际舞台 D.新兴经济体主导了世界经济二、材料题31.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文艺复兴”最伟大之处,在于它既是古典的,更是创新的。它是古典的,因为它使罗马帝国衰亡以前的古希腊、罗马鼎盛时期的光辉璀璨的文明重新获得了生命,这个时期的艺术巨匠们向世人证明,神权统治并没有把欧洲同它的文化源头隔绝,而是让圣母、圣子都焕发出人性的光泽。——摘编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材料二 启蒙时代哲人发展出的新社会科学对于基督教的政权神授论以及封建等级制与依附制是强烈批判的。但是,除了卢梭等少数例外,他们支持财产私有和个人利益,并未对商业社会给予严厉批评。在许多方面,启蒙运动高唱的“进步”颂歌对新的商业与工业体制带来的同样严重的不平等与压迫却视而不见。——(英)罗伊·波特《启蒙运动》材料三 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对唯物史观作了较系统的论述,论证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阐述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在革命实践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断扩大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健康发展。——据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发展简史》材料四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摘编自【苏】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既是古典的,更是创新的”的含义,并列举出两位这一时期的艺术巨匠。(2)根据材料二、指出启蒙运动的斗争对象,并分析启蒙运动的局限性。(3)根据材料三、概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创新;并结合所学,指出巴黎公社的历史地位。(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急剧的转变”,并指出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个体家庭无力应对各种社会风险,客观上要求政府介入家庭领域。1917年,英国家庭津贴运动兴起。女权主义者和劳工妇女为实现家庭津贴计划的长期努力,使得家庭津贴成为20世纪20—40年代各政党和社会人士聚焦的热点议题。1945年6月15日,《家庭补贴法案》正式通过,该法令规定,为所有两个及以上子女的家庭提供每周5先令的家庭补贴。——摘编自杨辉《挑战与变革:1917—1945年的英国家庭津贴运动》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进入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家庭政策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以应对挑战。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政府大幅度削减福利支出,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政府家庭政策的转变,譬如从“普遍性原则”向“选择性原则”的转变,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弱势的个人和家庭进行扶持;提倡国家责任与个人(家庭)责任的平衡,促进个人和家庭承担更加积极的义务与责任。进入20世纪90年代,布莱尔的工党政府提出社会政策的目标是鼓励人们主动地改变自己的处境,而不是仅仅依靠社会救济生活;政府不应该成为发放更多福利的家长式政府,而是要提供就业和教育以帮助人们自救的能动性政府。——摘编自雷杰、张力炫、蔡天《英国家庭政策的历史发展及类型学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期以来英国家庭津贴运动兴起与发展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家庭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三、综合题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763至1914年间作为一个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据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是一个始于500年前葡萄牙船长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期的漫长过程的非凡顶峰。随着权力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经一跃而成为世界的中心。——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高一学生史鸣在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变化”时,梳理了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过程,针对不同历史阶段绘制了系列饼状示意图,其中一个如图所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主要特点。(2)请你对材料二的示意图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要求:反对、修改、补充皆可、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B2.C3.B4.C5.D6.A7.A8.C9.D10.D11.C12.C13.A14.D15.B16.C17.D18.A19.B20.D21.B22.B23.A24.D25.C26.B27.B28.D29.A30.B31.(1)含义:文艺复兴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实质上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艺术巨匠: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2)斗争对象:封建专制制度、宗教神学体系(封建教权、王权和特权)。局限:未批判财产私有制;忽视新的商业与工业体制带来的不平等;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3)创新:创立了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历史地位:是世界上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4)转变: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 意义: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2.(1)工业化对家庭的冲击;女权主义兴起,女性政治地位提高;要求维护妇女权益;1929年经济大危机;两次世界大战导致人口减少,政府鼓励人口生育;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2)转变政府角色,削减财政在家庭政策方面的支出;从普通补贴到有针对性的扶持;强调个人和家庭责任和义务;政府主要提供帮助。33.(1)特点:欧洲逐渐称霸全球,成为世界的中心。(2)观点:饼状示意图并没有正确反映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世界格局。论述:当时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并不断发展,并非只有题干图片列举的相关力量,以不结盟运动为标志的第三世界的力量正在崛起;欧盟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因此饼状示意图有明显错误,应该为欧洲共同体。总之,题干饼状示意图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不能准确反映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世界格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