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初中学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二)亲爱的同学,请你在答题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以下说明:1.试题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共8页,选择题50分,非选择题5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将姓名、班级、学号、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指定位置。3.保持答题卡清洁、完整。严禁折叠,严禁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严禁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4.试题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上,完全按照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答题,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愿你放松心情,认真审题,充分发挥,争取交一份圆满答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1. 文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下图所示的文物主要可以用于研究( )北京人便用的石器 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陶寺都城遮址出土的彩绘龙纹陶盘A. 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 统一的孕育及其民族的交融 D.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过渡2.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2025年是我国十二生肖纪年的蛇年,下列文字中符合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完整的古代文字的是(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隶书3. 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战国时期与这一理念最为相近的学派及思想主张是( )A. 道家:“无为而治” B. 墨家:选举贤能人治理国家C. 儒家:“民贵君轻” D. 法家:治国要靠法令、权术等4. 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A. 王室衰微的表现 B. 商鞅变法的背景 C. 秦灭六国的过程 D. 秦朝统一的意义5. 《史记》记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实分其国而不削。”该政策(推恩令)的核心目的是( )A. 恢复西周分封制以巩固统治 B. 完善科举制度选拔地方人才C. 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融合 D. 通过分割封地削弱诸侯势力6. “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化的组织思维和表达思想的工具。下面思维导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是( )A. 江南地区的开发 B. 休养生息成效显著C. 商品经济的活跃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7. 历史地图蕴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比较下列两图,名人分布的变化反映了宋朝( )图1《唐代名人分布》 图2《宋代名人分布》A. 陆上丝路的开辟 B. 经济格局的变动C. 八王之乱的爆发 D. 崇文抑武的推行8. 根据相应的内容归纳主题,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之一。下面材料展示的内容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1)战国时期,中原诸侯与周边戎狄逐渐融合,形成“华夏同源”观念; (2)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迁都洛阳,改汉姓、行汉制; (3)西夏仿唐宋官制,尊儒崇佛; (4)元朝继承中原政治制度,设行省、尊孔庙; (5)清朝土尔扈特部东归,称“与俄罗斯种类不同,衣冠言语皆中国风”。A. 华夷之辨下的族群对立 B. 华夏认同中的文化凝聚C. 羁縻政策下的边疆控制 D. 朝贡体系下的等级秩序9. 梳理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小历同学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学习,梳理出下图,此时间轴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B. 选官制度的走向结束C. 中央行政机构的调整 D. 民族交往的深入推进10. 下面是福利洋行在《北华捷报》刊登的宣传自己业务的广告。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当时中国( )出售 大量出售高品质加利福尼亚面粉,每袋五十磅,极便家用,每袋四元。另有最高品质火腿和奶酪、高档饼干、咖喱粉、酱料、切条芒果酱,大量鞋、靴,大小灯罩和烟囱,以及其他各式商品。福利洋行上海,一八五五年十月六日A. 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大冲击 B. 关税自主权已开始丧失C. 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11. 辛亥革命以后,陈独秀、李大钊与鲁迅基于各自的视角对其审视。根据下表内容可知,他们的共同主张是( )人物 观点陈独秀 辛亥革命丝毫没有侵犯到帝国主义在华的权利,因此没有解决中华民国立国的根本问题之一:国家独立与统一。李大钊 呜呼!吾先烈死矣!豪暴者亦得扬眉吐气,击柱论功于烂然国徽下矣。共和自共和,幸福何有于吾民也!鲁迅 中国革命者小有胜利,便陶醉在凯歌中,肌肉松懈,忘却进击了,于是敌人便又乘隙而起。A. 肯定辛亥革命的成果 B. 要求推翻军阀的统治C. 洞察革命存在的弊端 D. 提出文学革命的要求12. 小丽同学在自学中国近代历史时制作了下列时空坐标图,并为其确定了学习主题。与下面内容最相符的主题是( )A.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B.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救亡斗争C. 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D.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3. “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此后,由于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的产生,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材料中“促使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的历史事件是( )A. 北伐战争 B. 义和团运动 C. 五四运动 D. 新文化运动14. 1937年8月国民政府颁行《救国公债条例》,拟发行公债5亿元。该笔公债数额巨大,年息远低于之前政府发行大部分公债,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得以募齐。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 )A. 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 B. 民众抗日救亡热情高涨C. 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D. 民族资本主义畸形发展15. 中国共产党取得伟大成就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等更具有总体性,能统领其他历史经验。以下史实符合坚持理论创新的是( )A. 中共二大确定最低纲领 B. 遵义会议纠正左的错误C. 南昌起义夺取中心城市 D. 中共七大确立指导思想16. 以下四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其中使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的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7. 2025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二周年,回顾其发展历程,已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果。我国作为发起国,其侧重于对外输出产品、技术、设备和资金;而40多年前,建立经济特区,我们则主要是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一进一出”的翻转得益于( )A.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我国经济发展C. 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D. “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18. 根据下表,古代亚非文明的共同点是( )金字塔 金字塔上刻有“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的铭文《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雕刻着太阳神向汉谟拉比授予权杖的浮雕A. 都起源于海洋文明 B. 都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C. 都拥有高超的建筑技艺 D. 都通过神化王权来巩固统治19. 封君封臣仪式是一种贵族间的权力传承以及忠诚的象征。在这个仪式中,封君赋予封臣土地,而作为回报,封臣需要向封君表示忠诚,甚至作出军事援助的承诺。这一制度( )A. 推动了西欧庄园的发展 B. 使国王掌握了军政大权C. 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D. 开启了欧洲封建化进程20. 某同学利用示意图反映14—19世纪上半期西方近代化的历程,图中①②③分别代指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 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 B. 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新航路开辟C. 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工业革命 D. 文艺复兴、第一次世界大战、工业革命21. 下表为某中学历史社团举办讲座的宣传海报。讲座的名称可能是( )历史大讲堂 讲座名称:_________ 关键词:查理一世、《权利法案》、来克星顿枪声、《独立宣言》、萨拉托加大捷、《人权宣言》、拿破仑帝国 地点:求知楼报告厅 时间:2025年4月10日A. 走向近代 B.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C.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D.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22. 美国南北战争后,北方资本、技术与理念开始大规模涌入南方;南方大面积的种植园转型为资本主义大农场;南方开始为北方工业提供原材料,北方的产品也大量销往南方。据此可知,美国南北战争( )A. 消除了南北方之间的经济差异B. 使美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C. 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D. 推动美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23. 1925年3月7日,《中国青年》第69期刊发了一篇文章。文章指出:1871年3月18日是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统治阶级的地位支配一切的第一日”“这是无产阶级第一次夺取政权,他证明奴隶的无产阶级有执政的能力”。这篇文章是( )A. 《共产党宣言》 B. 《巴黎公社》C. 《十月革命》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4. 大萧条时期(20世纪3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反映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悲观和失望情绪,但同一时期,苏联文学则生机勃勃,一大批优秀作家创作了许多歌颂现实的优秀作品。由此可知,两者( )A. 公民素养有差别 B. 经济发展情况不同 C. 处于冷战对峙期 D. 文化合作交流广泛25. 2025年3月2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行政令,宣布对所有进口汽车征收25%关税,相关措施将于4月2日生效。这一做法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是典型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做法。这表明( )A. 欧洲一体化进程遇阻 B. 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C. 生态与人口问题加重 D. 经济全球化受到冲击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26. 公元前60年____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元朝时设置____,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27. 明朝时,民族英雄______率军荡平浙东倭寇;清朝时,民族英雄______率军赶走荷兰殖民者。28. _________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_________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9. _______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_______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0. 1868 年,日本_________ (事件)使日本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933年,为应对经济大危机,美国实施了_______ (事件)。三、材料解析题(每题8分,共40分)31. 九年级学生以“探寻中华灿烂文明,珍视历史文化遗迹,坚定文化自信”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请你打卡探究活动过程。【文化遗产见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认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探源研究表明,在其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在各自的环境基础、经济内容、社会运作机制以及宗教和社会意识等方面,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别,呈现出多元格局,并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最终融汇凝聚出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摘编自2018年5月28日中国日报网“国新办就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成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文字印记诠释中华文明博大内涵】材料二:这项秦代的改革,是汉代逐步发展的进一步简化字体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结果是楷体字从此一直成为通用文字,直到近几十年才让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使用的“简体字”。如果没有秦的改革,可以想象,几种地区性的不同文字可能会长期存在下去……在造成政治统一和文化统一的一切文化力量中,文字的一致性几乎肯定是最有影响的因素。——摘编自【英】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2)据所学知识回答,秦在文字方面的改革措施是什么?据材料指出该措施的积极影响?【文化自信奠基中华文明持久力量】材料三:“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譬诸冬季之树木,虽已凋落,而本根未死,阳春气暖,萌芽日长,及至盛夏,枝叶扶疏,亭亭如车盖,又可庇荫百十人矣。”——邓广铭、陈寅恪《宋史职宫志考正》(3)阅读材料,概括材料三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文化繁荣的原因。32. 回首中国近代,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但无数仁人志士无畏前行,开启挽救民族危亡的征程。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以“救亡图存”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请你参与。活动一【研读史料】活动二【表格归纳】主题:近代化的探索重大史事洋务运动 A 张之洞戊戌变法 君主立宪 BC 民主共和 孙中山民主科学 陈独秀近代化探索的特点:D活动三: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整理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请回答:(1)史料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根据其表现形式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图像史料等。请写出属于文献史料的序号(只填序号,多写、少写、错写均不给分)文献史料:______(2)以上图片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是______(只填序号)(3)依据表格提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任务二的表格。(4)综合上述材料,请试着概括你对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挽救民族危亡探索的认识。33. 粮食生产关乎国运民生,国家之大,粮安天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农产品进行了疯狂的掠夺。海关报告显示,历年出口的农产品占出口货值的比重,1873年为2.6%,1910年增至30.1%。同时,晚清政府对进口西方米、麦、五谷免税,使洋米洋面得以在中国乘势倾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日益扩大,挤占了粮田。近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扩大了对粮食的需求。这都影响到近代粮食生产,导致粮食短缺。——摘编自汪德平《近代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研究》(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中国粮食危机产生的原因。材料二:在端牢自己饭碗的同时,中国也开始在全球粮食治理舞台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2005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国。在利比亚、塞内加尔,中国项目专家组示范推广的杂交水稻品种及共栽培技术,创造了常规水稻高产栽培的新纪录……“南南合作”框架下的粮食合作与援助不仅明显增强了我国在国际粮食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而且充分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摘编自施维、张伟宾《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中国力量》(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中国“端牢自己饭碗”的措施。并概括中国参与“全球粮食治理"的影响。34. 欧洲文明历史悠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4世纪,一场重视继承古代文化遗产,追求个人精神自由的思想解放运动到来了,人文主义开路、自然科学和文化艺术相继取得了璀璨而辉煌的成就。——摘编自《图说天下·世界历史系列》材料二:它确认了资产阶级财产所有制的原则和自由、平等的原则,肯定了新的土地关系,维护并保障了自由买卖、等价交换和新的雇佣关系,对婚姻、家庭和财产继承等也作了具体规定。它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制定的第一部民法典,对欧美各国民法典的制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材料三:西欧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创建了共同市场,从那时起到21世纪开始之际,欧洲统一进程成就显著。1958年建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1967年成长为欧洲共同体,1991年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后进而发展成欧洲联盟……自愿采用一种共同货币……提出继续发展共同的外交与防务政策……即使如现在这个样子,也已经成为经济与政治合作的前所未有的模板,欧洲已经为之大变。在经历了延续几个世纪的战争岁月以后,欧洲大陆已经到达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很难想象几个主要国家之间再有战争。——【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什么运动 代表了当时哪一社会阶层(阶级)反对封建统治、要求自由的愿望 (2)请写出材料二中法律文献的历史地位。(3)根据材料三说明“很难想象几个主要国家之间再有战争”的主要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从欧洲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3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19世纪初的“世界工厂”,“当1815年和平恢复时,拥有使用蒸汽机的工厂的英国,已经能够供应全世界,而其他国家当时还几乎不知道蒸汽机。在工业生产方面,英国已远远走在它们前面了。”——摘编自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材料二 到战争结束时,英国已经从战前的债权国变成了负债累累的债务国……英国只能以小伙伴的身份追随美国身后,以保住其欧洲大国的形象。——据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1945——2000》(1)据材料一,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国际地位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英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历史对你有何启示。2025年初中学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二)亲爱的同学,请你在答题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以下说明:1.试题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共8页,选择题50分,非选择题5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将姓名、班级、学号、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指定位置。3.保持答题卡清洁、完整。严禁折叠,严禁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严禁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4.试题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上,完全按照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答题,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愿你放松心情,认真审题,充分发挥,争取交一份圆满答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1题答案】【答案】A【2题答案】【答案】A【3题答案】【答案】C【4题答案】【答案】D【5题答案】【答案】D【6题答案】【答案】A【7题答案】【答案】B【8题答案】【答案】B【9题答案】【答案】A【10题答案】【答案】C【11题答案】【答案】C【12题答案】【答案】B【13题答案】【答案】C【14题答案】【答案】B【15题答案】【答案】D【16题答案】【答案】A【17题答案】【答案】C【18题答案】【答案】D【19题答案】【答案】C【20题答案】【答案】A【21题答案】【答案】B【22题答案】【答案】C【23题答案】【答案】B【24题答案】【答案】B【25题答案】【答案】D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26题答案】【答案】 ①. 西域都护 ②. 澎湖巡检司【27题答案】【答案】 ①. 戚继光 ②. 郑成功【28题答案】【答案】 ①. 1912 ②. 1927【29题答案】【答案】 ①. 西安事变 ②. 遵义会议【30题答案】【答案】 ①. 明治维新 ②. 罗斯福新政三、材料解析题(每题8分,共40分)【31题答案】【答案】(1)特点:多元性;差异性;多元一体等。说明: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2)措施:统一文字,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文字。影响: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同时也为后来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3)观点:宋朝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最顶峰,后来衰微了,今后必定还能复兴。原因: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代改革和发展科举制)。【32题答案】【答案】(1)文献史料:②④ (2)④ (3)A:自强求富;B:康有为(梁启超);C:辛亥革命;D:经历了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三个阶段,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 (4)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33题答案】【答案】(1)原因:列强的侵略掠夺;清政府关税免税政策的实施(洋米洋面的倾销);经济作物的种植;工商业发展导致粮食需求的增大。(2)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杂交水稻技术等。影响:增强了我国在国际粮食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维护了世界粮食安全;提高了中国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4题答案】【答案】(1)运动:文艺复兴;阶层:新兴资产阶级。 (2)历史地位:《拿破仑法典》是近代第一部民法典,为资本主义国家立法提供典范。(3)主要原因:欧洲走向联合,经济政治合作加深,战争成本高。(4)启示:思想解放推动进步、法治保障秩序、合作促进和平发展等。【35题答案】【答案】(1)影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供给全球商品;使用蒸汽机技术,领先世界;工业生产方面独占鳌头。(两点)(2)变化:从霸主地位到逐渐衰落。(意思相近即可)原因: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两次世界大战的削弱;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等。(答出两点即可)(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制度创新;努力发展科技,提高综合国力;走和平发展道路等。(意思相近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