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这一建议经晁错与主父偃损益,最终为汉武帝所纳。该建议的实施( )A.改变了郡国并存局面 B.削弱了宰相权力C.扩大了王朝统治疆域 D.强化了中央集权2.1885年,日本颁布《官吏纲要》,规定录用官员必须通过考试,考试分为学术考试和普通考试两种;强调官员要有能力、办事快等。但《官吏纲要》也规定“凡官吏有悖离忠顺 依其情节之轻重予以告诫、谴责或惩罚”。据此可知,当时日本官僚制度( )A.确保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B.防止了政党政治带来的弊端C.具有进步与保守的双重性质 D.移植了西欧文官的选拔要求3.下表是《左传》中关于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子产的部分记载。与子产思想相似的是( )时间 事件 语录襄公八年(公元前565年) 郑国的子国、子耳侵犯蔡国,俘获了蔡司马公子燮,郑国人都欣喜不已 子产曰:“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 子产执政,问然明如何为政,并对然明的观点赞赏不已 然明曰:“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 子产临死前对子太叔的遗嘱 子产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A.民贵君轻 B.兼爱非攻 C.以法治国 D.为政以德4.《非战公约》要求缔约国禁止将战争作为实行其国家政策和解决纠纷的工具。但在签署条约时,英国提出保留其对一些地区受到攻击时采取自卫措施的权利;法国提出当一国违反公约的规定发动战争的时候,其他国家都有权不受公约的约束而进行战争。这说明该公约( )A.维护和平安全机制的作用有限 B.否定了被侵略国的合法自卫权C.改变了人类对战争性质的评判 D.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5.《元史 食货志》记载:“科差之名有二:曰丝料,曰包银”,及世祖即位又增设“俸钞”之科。科征办法为“各验其户之上下而科焉”,而且主要由民、军、站、匠等诸色户计中的民户负担,同时民户又细分为丝银全科系官户、丝银全科系五户丝户、减半科户、止纳丝户、止纳钞户等户别。据此可知,元代科差的实施( )A.说明中央集权统治遭冲击 B.客观上强化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C.体现出自耕农经济的衰退 D.有效抑制了地主兼并土地的痼疾6.有学者指出,近代早期的希腊人、塞尔维亚人因玉米的传入摆脱了平原地区的两大孪生灾祸——疟疾肆虐和土耳其征服者的严重压迫,巴尔干半岛的政治经济平衡开始变化。最后,希腊、塞尔维亚重新独立,德、俄成为世界列强。1500年之后的475年间,玉米、马铃薯、甘薯支撑起近代欧洲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口增长了7倍。这可用于说明美洲作物的传播( )A.进一步缓和了全球粮食紧张问题 B.改变了新旧大陆人们的饮食结构C.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D.实现了欧洲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7.清代学者认为,清代《授时通考》《农具记》收录的农具和农业设施都沿袭元代《王祯农书》,均是清代以前创造的适应个体小农经营的传统农具。同时,农田的零星分散、农民的贫困和缺少科学文化知识等现象依然存在。这可用于说明中国古代( )A.农业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 B.小农经济已经发展到高峰C.农耕文明具有旺盛生命力 D.海禁政策阻碍了西学传入8.下图所示为2000~2020年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贸易总额中的占比状况。这一状况( )A.利于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B.表明区域集团联合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C.体现出经济全球化面临着现实困境D.印证国际经济新秩序推动贸易自由化发展9.1938年,国民政府提出西北交通建设方案:在西北各省内自咸阳向西,经甘肃修筑铁路;兴修自兰州经天水、南郑以达老河口各路段,改善陕甘新宁青与川北间各干线联运;开辟由兰州经迪化以达边境的航线,并与苏联欧亚航线相联。国民政府的这一方案旨在( )A.改善西北地区交通落后状况 B.适应抗日战争形势变化的需要C.积极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弥补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10.1951年,我国成立卫生宣传处,负责组织协调国家各有关部门共同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工作。山西在1952~1955年间训练群众性卫生防疫人员14万人、乡村卫生员5032名。山东德州平原县组织17个剧团下乡宣传,使得全县84%的人口都受到卫生教育。据此可知,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 )A.满足了群众基本医疗需求 B.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C.解决了城乡卫生防疫问题 D.为强化民众卫生意识创造了条件11.据考证,乐浪古坟出土的汉代铜镜中刻有天圆地方、十二支、八卦等。高句丽好太王(359~412年在位)碑文中有“辛卯年”、“十年庚子”等字样。百济人“知医药、蓍龟与相术、阴阳五行法……尤尚奕模。行宋《元嘉历》,以建寅月为岁首”。这体现了( )A.中朝文化同源共生 B.朝鲜深受中国天文历法影响C.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D.世界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向12.苏美尔城邦拉格什的统治者乌鲁卡基那(约公元前2378~前2371年在位)在改革中免除了平民所欠王室之赋税;撤销了派往各地的监督官和税吏,禁止官吏及其他人强夺别人财产;释放因债务而被奴役或遭拘禁的平民等。这些举措( )A.印证了西亚地区公民政治的确立 B.打击了血缘贵族的政治势力C.体现出统治者注重维护社会稳定 D.蕴含契约和人人平等的精神13.下表是1982~1996年新加坡领导人的部分主张。这些主张的提出意在( )时间 内容1982年春 总理李光耀首次以儒家“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德作为“治国之纲”1988年10月 副总理吴作栋强调“要把东方的价值观提升为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成立专门负责拟订国家意识的委员会,政府每年还开展一次“国民意识周”活动,培育“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1989年1月 总统黄金辉首次在国会演讲中提出“共同价值观”,强调要“保存新加坡各族人民的文化遗产,并维护代表新加坡精神的某些共同价值观,这样才不使我们迷失方向”1996年 吴作栋总理在发表国庆献词时,提出“我们现在必须完成比发展经济和创造美好生活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培养新加坡人的认同感和建立国家的特质”A.消除不同民族的差异 B.突出儒家的大同精神C.抵制外来文化的同化 D.维系移民社会的安定14.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一隅伫立着“布施锡兰山佛寺碑”,上面用中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镌刻着对佛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颂扬和敬献。这块石碑由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带至斯里兰卡。该石碑可用于佐证( )A.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B.明朝与南亚存在文化交流C.中西之间的贸易往来紧密 D.斯里兰卡是当时的贸易中心15.马达加斯加的莱芒德 腊伯马南扎拉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白人殖民主义者在“殖民地人民的心目中已丧失了胜利者和主权者的威望”。法国驻几内亚的总督在给政府的报告中承认:“复员回来的老兵们把不服从(法国殖民当局)的命令作为高尚文明的标志”。据此可推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A.推动了非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B.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C.凸显出西方国家的精神危机 D.促使民族自决原则广泛传播16.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保护文物古迹及其环境的热潮,相关国际组织在此期间通过了一系列宪章和建议,以确定保护的原则、推广先进方法,协调各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这些国际组织的宪章和建议( )A.旨在维系和传承民族精神 B.继承并发展各国文物C.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D.研究和开发文物资源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朝的学术界“谈良知者盈天下”,士人中出现了“凭虚见而忽躬行,甚至越绳墨自恣”的现象,由此引发了一些儒学家的强烈不满。他们在对宋明儒学的反省和批判中,积极致力于“儒学精神的重建”。例如顾宪成把关注国事、天下事放在首位,提出“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的口号,他还认为把孔孟之道说成“万世无弊”的绝对真理是错误的,任何思想在发展和传承中都会出现“失真”。他和其他东林学者力求把讲学与救世情结结合起来的学术努力,反映了晚明儒学发展的新动向。——摘编自姜林祥苗润田《中国儒学史明清卷》材料二 维新人士从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到对儒学经典的批判,将孔子与后世儒家割裂,挖空了传统儒学的内核。他们提出后世儒家失去了“孔子真精神”与“儒教真义”,继而提出“孔教复原”即恢复“孔子真精神”。康有为鼓吹孔教本来是完美无缺的,孔子的真精神被之后的历代儒家所抛弃。在康有为等维新人士的理论宣称中,各个时期的儒家经典与儒家圣贤都受到了批判,孔子成了孤军奋战的“孤家寡人”。——摘编自李博《试论近代儒学的危机与流变(1840~1919)》材料三 五四运动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但并未完全摧毁李大钊对儒学价值观的肯定。学贯中西的他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提出了自己对待儒学的独特观点,他既肯定和尊重儒学的“真理”,也对其中的“糟粕”进行了反思和批评。基于这些思考,他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儒学与西方学说相结合的主张,“期与东西文明之调和有所裨助,以尽对于世界文明二次之贡献”。——摘编自姚文兴《论李大钊的儒学观》(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三中学者对儒学态度反映出的时代背景。(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上述材料中“儒学精神的重建”“孔教复原”“东西文明调和”的内涵,并予以评价。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我国古代乡村治理事实上承载统计户籍、组织生产、赋役催驱、维护治安、教化民众五大重要任务。政府管控不断深入基层、乡约政教化、乡官差役化是演变的重要趋势,呈现出政社互动的特征。总体上看,我国古代乡村治理演化是一个有继承有发展的过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模式与发展规律,形式上日益走向精细化,反映了政府管控的不断深入,国家政权与基层社会互动的持续加深。我国古代乡村治理和基层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绝非“二元区分”,更多是“二元综合”或“二元合一”。——摘编自王伟进陆杰华《政社互动: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演进特征及其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整体或者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启动城市化进程的发达国家,到1901年城市人口占比为78%。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经济重心向北移动,新的工业城市在北部和西部兴起,人口也发生了相应的流动。随着人口增多,城市功能也不断得到完善,还出现了各具功能和特色的城市,如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以交通运输为主的城市。便利的交通使得全国大中小各类城市连接畅通,还形成城市密集性地区,导致城市群的出现。英国城市化初始阶段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是依靠对其他农业国的掠夺,例如1757~1815年,英国仅从印度搜刮的财富就达10亿英镑之巨。受自由放任政策影响,英国城市化进程避免了政府的干预,但由于缺乏政府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城市内部规划混乱、杂乱无章,传统“城市病”也逐渐显现。——摘编自曾宪明《城市化与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材料二 在20世纪40年代末独立之前,印尼经历了长期的殖民统治,全国只有7%的人口称得上为城市人口。独立之后,印尼经历了城市的快速增长,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形成了一批新的省会城市,到70年代末城市化率已达22%。80年代以来,许多与农村居民生活有关的加工业、手工业、纺织业等农村非传统产业迅速向城市集中,成为吸引和吸收农村人口就业和城市化的主要力量。但此时印尼尚无一个清楚的产业布局政策,外国资本的流入基本会选择爪哇—巴厘地区作为自己的产业基地。另外,由于无法克服交通不便等困难,人口向外岛迁移的诱因不足,广阔的外岛地区只提供了6%的制造业就业机会。与城市化相伴而来的是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人口涌入和民族分裂等社会问题。——摘编自高强董启锦《印度尼西亚农村城市化进程、特点、问题与启示》(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和印尼城市化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印尼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不同于以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原因及其启示。参考答案1.D2.C3.D4.A5.B6.C7.A8.A9.B10.D11.B12.C13.D14.B15.A16.C17.(1)时代背景:材料一:晚明政治腐败,君主专制强化;阳明心学僵化,空谈风气严重;商品经济发展,进步思想萌发。材料二:晚清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派利用儒学变革政治;顽固保守思想严重;西方思想的传播。材料三:民主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铲除帝制复辟根基的需要;反思辛亥革命的失败及批判封建旧道德的要求;李大钊本人受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2)内涵及评价:“儒学精神的重建”:倡导经世致用之风;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明末特定社会和思想的反映,有利于抨击封建蒙昧主义,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务实学风的形成,但总体来说在当时影响力较小。“孔教复原”:主张托古改制;借助孔子托古改制,意在减少变法的阻力,但实际中康有为等维新派的主张过于激进,进一步激化了与封建儒学学者的矛盾,间接导致了变法的失败。“东西文明调和”:探索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型;李大钊运用宽广的世界历史观将儒学的演进与世界文化的进步联系起来,既有利于对儒学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又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重要探索。18.示例:论题:中国古代乡约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论述: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有一套完整系统,其中乡约扮演了重要角色。乡约是由士人阶层倡导、村民合作、通过道德教化去规范社会、谋求大众利益的治理模式。乡约由吕大钧首创,旨在维护宗族和基层社会稳定,理学学者也积极投身基层教化和治理。北宋时,乡约还只是在地方上试验,经朱熹改造后进一步发展,但也还只是民约。到朱元璋时,圣训“六谕”和申明亭、旌善亭出现且与乡约相融合,乡约开始成为一种教化式的政府宣讲控制体系。王阳明混合《吕氏乡约》与圣训“六谕”形成《南赣乡约》,圣训“六谕”被正式吸纳进乡约,乡约也正式因官府提倡而纳入乡治体系,成为一种带有强迫性质的官治工具。清朝时期,将乡约宣讲与解读朝廷法律相结合,伴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化与法律合流,乡约逐渐成为专制统治和乡村治理的重要工具。总之,中国古代的乡约中不断渗透进国家治理因素,使得乡约的乡村治理功能不断增强。19.(1)不同之处:前者较早进行城市化,城市化速度较快,后者城市化时间晚;前者城市化率高,后者城市化水平较低;前者资金主要来源于殖民扩张,后者资金主要来源于外资;前者产业结构合理,较早形成城市网络系统,确立了区域城市化和城市群的发展态势,城市化、工业化和人口流动并行发展,后者城市化发展中区域过度集中与失衡,城市化动力不足,民族分裂等社会性问题更为突出。(2)原因: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经济基础薄弱;独立之后发展过程中仍受限于殖民地化特征;国家缺乏统筹规划。启示:提高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提高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质量的关键;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提高政府的治理效率和规范市场的运行机制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