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1.据考古发现,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磁山遗址(位于河北省)和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出土了大量的石质工具,即石磨盘和石磨棒,石磨盘不但制作精良,而且形制也规整多样,同时发现的还有一定数量的谷物粟、稷及油菜籽等。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黄河中上游地区( )A.经济文明一体化发展 B.农作物种植种类繁多C.已出现粮食加工技术 D.家庭手工业较为发达2.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3.下表是关于尧舜的记载(部分)。据此可知,早期中华文明( )记载 出处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 《史记·五帝本纪》文祖者,五府之大名,犹周之明堂 《史记集解》归,格于艺祖,用特(“艺”是“祢”的异体字) 《尚书·尧典》A.呈现出鲜明的理性色彩 B.出现了祭祀祖先的习俗C.蕴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D.展示了清晰的文化传承4.傩舞(如图)发端于夏商,起源于远古狩猎时代对付野兽的驱逐法术。周朝时期,傩礼作为祭礼成为举国大事,“天子傩”在天子脚下的宗主国进行,“国人傩”在分封诸侯国进行。《论语》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先秦傩舞的演变反映出( )A.宗法制的瓦解 B.个体耕作的小农经济迅速发展C.分封制的巩固 D.敬天保民的思想与礼制相结合5.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提出了“舍生取义”;南宋朱熹认为“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他认为,凡是维持生存所需之外的利,都是应该被批判的;南宋陆九渊在义利之辩中强调“辩其志”,“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由此可见儒学的发展( )A.折射出土人的社会责任感 B.受到外来宗教理论的启发C.逐渐倾向于客观唯心主义 D.打破了传统儒学信仰体系6.战国时代,“五谷”之说已相当普遍地使用,但所涵盖的内容却不尽相同,或无稻,或无麻,或无黍,但必有粟(稷)、菽(大豆)和麦。据此可知,当时( )A.北方农业生产领先南方 B.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根本变化C.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D.经济作物生产存在地区差异7.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8.有学者提出:“秦在水利、交通、机械等技术层次的优越,使秦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并赢得最终胜利。”这种观点意在说明,秦国( )A.素有重视农耕文明的传统 B.科学技术领先东方六国C.讲求实用最终完成国家统一 D.商鞅变法历史意义非凡9.据里耶秦简显示,洞庭郡迁陵县官府往来公文的接收与发出都有准确的时间记录,不仅记录了年、月、日,还精确到时辰。据此可推断,秦朝官署集中办公时段大致为地方时早上六七点至下午四五点;公文传递则是全天候状态。这说明秦朝( )A.监察机构较为完善 B.地方行政运行规范有序C.基层管理事无巨细 D.地方官吏重视行政效率10.《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A.相权挑战皇权 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C.统治残暴严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11.秦郡的划分,基本上是以山川为界(如表所示),郡的辖区范围与自然地理区域颇为吻合。表现 示例每个秦郡大体即按照一个地理单元来划分 汉中郡的范围与汉中盆地大体相当。南阳都的辖区也即相当于南阳盆地如果自然区域的范围比较大,就分设为两郡 云中与九原两都共同管辖河套冲积平原。巴郡和蜀郡一起统辖四川盆地每郡大多以一个肥沃的盆地或平原为核心,然后推广到四周的高原或山地 北地、上都、上党、太原、河东、代郡、雁门等郡都属于这种情况这反映了( )A.地理环境决定行政区的划分 B.政治统一消解地方割据威胁C.耕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D.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被改变12.下表为某同学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收集到的秦朝的相关信息。由此可知,该同学探究的主题是秦朝( )经济 政治分家拆户;计户授田;以户纳税;丁徭更役;编户什伍 乡里制度;郡县制度;以家国同构为基础的国家治理机构A.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B.制度设计使专制皇权空前强化C.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扩张 D.分权制衡的理念渗入政治体制13.[农耕文明与疆域变迁]材料一:西汉形势图张骞“凿空”后,西汉开始控制西域,第一次形成由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图,形状如图。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东汉前期,朝廷恢复对西域的管控。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晋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再一次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材料二: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经营的区域往往是农耕区。其疆域也往往以该区域的边缘为界:北阻大漠、草原,沿年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修筑长城,区隔游牧;东南阻于浩瀚无垠的太平洋;西南阻于山高流急的横断山脉和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只有西北沿河西走廊的狭长农耕带通向新疆。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噶尔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绿洲农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秦朝时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设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形状版图反复出现的原因。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国家是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是社会发展到“复杂化”阶段以后才产生的。有的国家是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产生的,这种原创的国家可叫作原生国家;有的国家是学习模仿别的国家建立的,可叫作次生国家;有的国家是在旧的国家被摧毁后重新建立的,可叫作再生国家。综观中华大地,无论是华夏汉民族的原生国家、少数民族的次生国家,还是各种类型的再生国家,其形成与发展过程,既与古代希腊罗马不同,也与欧洲在资本主义打破封建割据后形成的民族国家不同,而是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受到后代史家称颂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天下大治的盛世,都是因为国家得到有效地管理而出现的,否则就难以维持下去。例如,秦朝、王莽的新朝、西晋、隋朝都是大一统的帝国,然而却都国祚短暂。刘邦、刘秀、李渊、朱元璋和朱棣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代表了正义,也不是因为他们顺天应命,更不是因为他们服从了历史规律或适应了历史潮流,而是因为他们不仅能够在战略和战术上战胜竞争对手,并且能够有效地管理社会。——摘编自叶文宪《中华古代国家创生演进的独特路径》(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演进的独特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王朝的国家治理”展开论述。(要求:写明观点,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选择C:据材料信息可知,在裴李岗遗址、磁山遗址和大地湾遗址中出土大量石磨工具和谷物,说明当地已出现粮食加工技术。排除A:“一体化”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由材料无法得出农作物种植种类繁多的结论。排除D:材料并未涉及家庭手工业。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商朝到西周,王位继承方式由“兄终弟及为主”转变为“父死子继为主”。这说明王位世袭方式发生了一定转变。故答案为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君主寿命的长短,并且它与王位世袭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舜继承尧的帝位后,要祭祀尧的祖先,由此可见,早期中华文明出现了祭祀祖先的习俗,故选B项。材料中的祭祀祖先行为体现的是对祖先的崇拜与敬仰,并未呈现出鲜明的理性色彩,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天人关系,无法得出蕴含了天人合一思想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祭祀祖先的习俗,没有体现文化传承,排除D项。4.答案:D解析:据材料“周朝时期,傩礼作为祭礼成为举国大事”可知,周朝将傩礼作为国家的重要礼制,作为祭祀活动体现了对“天”的敬畏,“乡人雄,朝服而立于阼阶”反映了对民众祭祀活动的尊重,体现了保民的思想,故选D项;宗法制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个体耕作的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雄礼与分封制的巩固没有直接关系,且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排除C项。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选择A:据题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舍生取义”“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可知,孔子、孟子、朱熹、陆九渊都强调了社会责任感。排除B:据所学可知,孔子、孟子生活的时代,并没有外来宗教传入中国。排除C:陆九渊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排除D:材料中的几位都是儒家思想不同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都未“打破了传统儒学信仰体系”。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农业。选择A: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结合材料“或无稻,或无麻,或无黍,但必有粟(稷)、菽(大豆)和麦”可知,当时北方作物重要性更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南方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因此可得出北方农业生产领先南方的结论。排除B:当时我国民众的饮食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时代的农作物种类,无法说明当时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排除D:材料中的作物主要是粮食作物,不是经济作物。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选择A:材料中老子认为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孔子则是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判断事物的标准,他们的观点都是在反思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排除B:孔子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排除C:孔子只是主张重新建立西周时期的礼乐社会,而非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排除D:“礼”并不符合春秋时期统治者的统治需求。8.答案:C解析:据材料“秦在水利、交通、机械等技术层次的优越”可知秦国重视水利、交通和机械等实用层次的技术,据材料“使秦人在兼并战争中……赢得最终胜利”可知,注重实用技术使得秦人在军事上取得优势,有助于秦国完成统一,故选C项。9.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秦朝官的办公时间相对集中,公文传递则是全天候状态,可见当时地方行政运行管理规范有序,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监察机构,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在乡里的基层管理,排除C项;地方官吏重视行政效率之说与材料主题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0.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岳麓书院藏秦简》中的这段记载反映了秦朝对农业生产保护的重视,其中提到“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意思是不让官吏在春夏农忙时节以重税和劳役干扰百姓的农业生产。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避免因过多的徭役和税收影响农时,从而保障国家的粮食供应和社会稳定。这一政策延续了秦国时期的耕战国策,B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强调秦朝重视农业生产,没有涉及相权挑战皇权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统治比较合理,不实行苛刻的徭役,“残暴严苛”说法错误,排除C项;秦朝尚法,“以法为教”,“以吏为师”,非崇儒,排除D项。11.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郡的划分,基本上是以山川为界,以盆地或平原为中心,郡的辖区范围与自然地理区域颇为吻合,基本上每个郡都能有相当的耕种土地,为各地各郡的发展提供基本的耕地保障,说明耕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C项正确;地理环境决定行政区的划分说法错误,排除A项;政治统一消解地方割据威胁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此时划界主要按照山川形便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12.答案:A解析:由表格可以看出,秦朝经济、政治管理制度都在不断发展,所以其探究的主题是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故选A项;题干中秦朝经济政治制度的建设是为了加强对基层的管理,与“专制皇权”并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官僚体系,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分权制衡的理念,排除D项。13.答案:(1)变化:版图范围明显扩大;开始对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机构: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进行军政管理。(2)原因:中原政权的政局动荡、更迭与强大,影响对西域的控制程度;不同的少数民族势力的兴衰;中原王朝一般的地理环境,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新疆的农业优势。解析:(1)本题是变化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中的西汉形势图和所学可知,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秦朝时的变化主要体现为版图范围明显扩大和开始对河西走廊、西域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机构: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进行军政管理。(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原因:据材料一“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东汉前期,朝廷恢复对西域的管控。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晋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再一次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可知,中原政权的政局动荡、更迭与强大,影响对西域的控制程度;根据材料一“西域为匈奴所控制”“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可知,不同的少数民族势力的兴衰;根据材料二“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经营的区域往往是农耕区”可知,中原王朝一般的地理环境,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二“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噶尔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绿洲农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可知,新疆的农业优势。14.答案:(1)独特之处:武力征服是建立国家的主要途径;始终保持着血缘纽带维系的民族共同体;王朝能否有效地管理社会决定了国家的命运。(2)论题:维护统治的需求促进国家治理文明不断丰富;阐述:古代统治在维护政治统治的过程中,为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的政治构建和治国理念,这些构成了国家治理文明。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始,这种集权的政治理念在历朝不断丰富和发展,从秦朝的郡县制度,地方官员只有管理权而无所有权,到逐渐限制地方官员的管理权,例如在宋朝,收地方军权、财权、监督行政权的方式加强中央集权,从而确立了“要在中央”的治国体制,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稳定。同时,从秦国的二世而亡也吸取了经验教训,树立“民为邦本”的治国之基,强调为治之本,务在安民的理念,从汉初吸取秦亡教训,采用道家思想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到唐朝李世民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君民关系,都体现了统治者为维护统治,而形成了民为邦本的君民关系,组成了国家治理文明的一部分。总之,中国的国家治理文明是在维护统治需要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的,这种国家治理文明是中国千年文明得以持续的原因之一。解析:(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独特之处: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建立可知武力征服是建立国家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华夏认同观念的影响可知始终保持着血缘纽带维系的民族共同体;根据材料“因为他们不仅能够在战略和战术上战胜竞争对手,并且能够有效地管理社会”可知王朝能否有效地管理社会决定了国家的命运。(2)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为古代中国。论题:根据材料“因为他们不仅能够在战略和战术上战胜竞争对手,并且能够有效地管理社会”可以拟定论题为维护统治的需求促进国家治理文明不断丰富;然后结合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国家治理的措施,如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西汉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等知识加以阐述:古代统治在维护政治统治的过程中,为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的政治构建和治国理念,这些构成了国家治理文明。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始,这种集权的政治理念在历朝不断丰富和发展,从秦朝的郡县制度,地方官员只有管理权而无所有权,到逐渐限制地方官员的管理权,例如在宋朝,收地方军权、财权、监督行政权的方式加强中央集权,从而确立了“要在中央”的治国体制,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稳定。同时,从秦国的二世而亡也吸取了经验教训,树立“民为邦本”的治国之基,强调为治之本,务在安民的理念,从汉初吸取秦亡教训,采用道家思想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到唐朝李世民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君民关系,都体现了统治者为维护统治,而形成了民为邦本的君民关系,组成了国家治理文明的一部分。最后得出结论:总之,中国的国家治理文明是在维护统治需要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的,这种国家治理文明是中国千年文明得以持续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