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含答案)

资源简介

(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
1.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后,向部众宣称自己受命于天,并建国号为“汉”;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曾统一北方并欲夺取江东的氏秦苻氏称“其先盖有扈之苗裔”;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这些可以佐证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儒学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统治者道德修养较高
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D.国家统一趋势已出现
2.下表反映了南朝时期扬州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据表可知,当时( )
产业 经济发展情况
农业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取得进步,劳动力数8量增加,大量兴修水利和围垦湖田
手工业 造纸业、炼钢业迅速发展;“三吴”地区成为青瓷主要产地
商业 内河和海外贸易得到发展,城市商品经济日渐繁荣
A.劳作方式发生变化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3.东晋初年为北方移民设置沿用其原籍的郡名、县名的安置点,称侨郡、侨县,并任命流民中的士族担任郡守、县令。侨人户籍称“白籍”,不算正式编户,不必承担国家税役。该政策的实施( )
A.引发了西北少数民族内迁 B.实现了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C.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开垦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据统计,两晋南朝的官员,由吏部直接任命的约占入仕者50%,由察举和学校考试入仕的占25%,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公府属入仕的占1.2%。这主要反映了两晋南朝( )
A.门阀政治初步形成 B.选官权力中央化
C.书院教育逐渐推广 D.官员升迁多元化
5.唐玄宗时期“始选朝官有词艺学识者,入居翰林,供奉敕旨”,将陆坚、张九龄等“召入禁中,谓之翰林待诏。王者尊极,一日万机,四方进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诏从中出”:唐德宗时期,陆贽任翰林学士,被时人称之为“内相”。这反映唐朝中后期( )
A.中书权力被大为削弱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翰林学士已取代丞相 D.三省制度渐趋成熟
6.隋、唐两朝初期在地方上都曾设置过行台省。隋朝始称行台尚书省,为地方最高军政机关。唐朝承之,(行台省)为中央尚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盖随其所管之道,置于外州,以行尚书(省)事”。隋、唐设置行台省的意图是( )
A.提升军事能力 B.加强中央集权 C.规范地方行政 D.完善三省制度
7.考古工作者在新疆焉耆县境内发掘出一座唐代屯戍城堡。在城堡的窖藏里,发现小米、高粱、面粉和胡麻等。同时发现了石碾、铁犁、镰柄等生产工具,铁犁的铧头较长,套进犁底的部分凹入,比较进步。这反映了( )
A.曲辕犁已经传入新疆 B.唐代开始实施屯戍政策
C.胡汉民族的差别消失 D.边疆地区农耕经济发展
8.唐朝政府规定,地方向中央贡献之物应为价值不超过50匹绢的“当土所出”,且须由官方购买。虽然全国每年贡物的价值只占全国户税的很小一部分,但中央要求“天下诸郡每年常贡”。此项规定旨在( )
A.遏制地方节度使势力的发展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
C.强化地方对中央的服从意识 D.促进区域性商品市场的形成
9.西晋时期在九品中正制外,还有“拔寒素”,即不以出身、门第等“资”为限制,而是以乡论、清议的方式对候选者进行德、才评定,中正官全程参与并主导对“寒素”的选拔。“拔寒素”的实行( )
A.为科举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B.有利于消除士族与寒门差异
C.打破了土族对选官权的垄断 D.旨在弥补九品中正制的不足
10.唐代两税法实行“量出为入”原则,先预算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额,再把总税额分摊给各个地方。它没有制定全国统一的税收标准,而是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征收。这表明两税法旨在( )
A.确保财政收入 B.减轻地主负担 C.消除地方割据 D.强化人身控制
11.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秦汉的传统九卿与新出现的六部关系上,长期纷争,无法统合。隋唐时期,统治者最终确定了六部统辖九卿的体制。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国家统一是制度创新的前提 B.制度创新是巩固统一的重要途径
C.南北文化交融促进制度创新 D.传承与创新是制度演变基本规律
12.唐代科举主试官可依据举子平日成就与声望决定是否录取。进士科的录取以文辞优劣为标准,应试举子重视新鲜题材,尽可能将个人创作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此之谓行卷。由此可见,唐代的科举( )
A.推动了考试的公正公平 B.进士科选才对象范围扩大
C.促进了社会流动性加强 D.行卷之风有利于文学发展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道二教迅速发展,儒学已经远不如两汉时期兴盛。……唐初,太宗李世民立孔庙为国学,尊孔子为“先圣”,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教授儒家经典的学校,大力推行儒学。唐太宗令颜师古撰写《五经定本》,颁行全国,成为官定统一课本。又令孔颖达等人撰写《五经正义》,此书在高宗朝撰成,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考试依此答卷。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陈寅恪指出:“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这种前后两期的划分及其特点不仅体现在社会政治领域,也同时体现在文化学术方面。
——摘编自陈寅恪《论韩愈》
材料三:陈寅恪先生说过:吾国历史上,“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两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
——摘编自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初儒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从文化学术的视角说明唐代两个阶段特征的内涵。结合唐宋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理解。
14.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贾思勰在写作《齐民要术》时,“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因此它所记载的饮食内容,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反映了当时饮食文化方面的成就。另外,他还征引了北朝之前的古籍150多种。所以,《齐民要术》实际上是公元6世纪之前中国古代饮食学的集大成。
第64至68章,记载了麹蘖(酒曲)的制作和各种酒类的加工酿造,阐述了制麹酿酒的发酵过程,麹的微生物培养和酒的发酵现象、条件、原料和产品关系的内在规律,是我国古代酿造工艺的重要典籍。
第69至75章,介绍了各种酱、醋、豉等微生物发酵食品的加工制作方法,以及各种腌菜、酱菜、酸菜的种类和制作方法。其种类之多样、工艺之详尽为此前其他饮食学著作所不见。
第76至81章,记录了各种肉类和鱼类的烹饪方法。畜肉食物中,以牛羊猪肉为多,驴马犬肉为次;禽肉以鹅鸭为多,鸡肉为次;鱼类以鲤鱼等淡水鱼为多,鳖类为少。同时还记录了大量的烹饪方法,有着北方黄河中下游浓郁的地方风味。
第82至86章以及89章,记载了粮食食物的加工炊煮方法,显示了当时粮食谷物类食物的丰富多彩。
——整理自黎虎主编《汉唐饮食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北朝饮食学得以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所述饮食学的内容,简析《齐民要术》在历史研究方面的价值。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据材料“刘渊……宣称自己受命于天”“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苻氏称‘其先盖有扈之苗裔’”“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等可知,匈奴刘渊宣称受命于天,这体现华夏原始天命论,并且他建国号为“汉”,也体现了对华夏政权的认同,胡夏的赫连勃勃、氐秦苻氏、鲜卑拓跋氏也都标榜自己是大禹、有扈、轩辕的后裔,这说明他们认同华夏先祖,材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蛮戎夷狄的华夏认同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通过对华夏族的认同,来塑造自己政权的正统形象,故选C项。
2.答案:D
解析:据材料“南朝时期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取得进步”“迅速发展”“得到发展…日渐繁荣”可知,南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发展,说明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故选D项。
3.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为北方移民设置沿用其原籍的郡名、县名的安置点”“任命流民中的士族担任郡守、县令”“侨人户籍……不算正式编户,不必承担国家税役”,结合所学可知东晋政府对北方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侨人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开垦,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初期,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出现了中央选官占比超一半的情况,反映了选官权力中央化,故选B项。材料强调选官权力中央化,未体现门阀政治的形成,排除A项;唐宋时期书院制度的建立,推动了私学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在职官员的升迁问题,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据材料“始选朝官有词艺学识者,入居翰林,供奉敕旨”“王者尊极,一日万机,四方进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诏从中出”,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翰林学士是替皇帝草拟各种敕令,使得原来属于中书省的职权遭到削弱,故选A项;翰林学士多以皇帝亲信充任,其个例不能说明文官地位日益提高,排除B项;陆贽被称为“内相”,带有内朝官性质,并非真正的宰相,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隋唐在地方设置行台省,作为中央尚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管理地方事务,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行台尚书省作为地方最高军政机关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法提升军事能力,排除A项;行台省是中央尚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无法规范地方行政,排除C项;行台省属于地方机构,不属于三省系统,不能完善三省制度,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据材料“在城堡的窖藏里,发现小米、高粱、面粉和胡麻等。同时发现了石碾、铁犁、镰柄等生产工具,铁犁的铧头较长,套进犁底的部分凹入,比较进步”可知,在城堡的窖藏里发现各种农产品和农业生产工具,并且铁型犁比较先进,说明边疆地区农耕经济得到发展,故选D项。
8.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中没有明确的时间信息,且贡物价值不高,无法得出遏制节度使势力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全国每年贡物的价值只占全国户税的很小一部分,可见每年的贡献难以影响地方经济,故无法得出控制地方经济的结论,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贡物价值不高,中央却要求“天下诸郡每年常贡”,可见唐朝此举更多是要强化地方对中央的服从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贡献制度,而非商品贸易,故无法得出促进区域性商品市场形成的结论,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西晋时期,在九品中正制之下,选官主要看重家世,政府通过“拔寒素”的方式,使得一些门第较低,但是德、才较高的人才能够进入官僚队伍,据此可知,“拔寒素”的实行目的在于弥补九品中正制的不足,故选D项。
10.答案:A
解析:据材料“先预算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额,再把总税额分摊给各个地方”及所学可知,“量出为入”是以国家开支为依据收税,说明两税法的实行是为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能够平衡,故选A项;材料体现两税法旨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而不是减轻地主负担,两税法使地主要交更多的税,排除B项;两税法并不涉及地方割据,排除C项;两税法减轻了政府对民众的控制,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据材料“传统九卿与新出现的六部关系上……统治者最终确定了六部统辖九卿的体制”可知,魏晋时期,六部出现,隋唐时期,确立了六部统辖九卿的体制,体现了在制度演变中创新与传承同在,故选D项;魏晋时期六部已经出现,当时国家并未统一,排除A项;隋唐时期只是继承了魏晋出现的六部体制,并非隋唐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B项;材料表明六部出现于魏晋时期,但未说明此是南北文化交融的结果,排除C项。
12.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代科举考试可以依据举子平日的成就与声望决定是否录取,同时进士科的录取标准为文辞优劣,应试举子会将平日创作的诗词歌赋呈送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推荐,进而增加录取几率,这有利于推动举子在科举考试之外进行诗文词赋的创作,使得唐朝形成了赋诗写文的文学风气,因此行卷对于唐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故选D项。
13.答案:(1)原因:唐初政治统一;唐初统治者重视编修儒家经典;教育儒学化;科举制的发展。
(2)内涵:“前一个阶段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旧局面”指唐初儒家思想走向统一;“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是指开启了儒学复兴的新局面,重新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理解:唐宋时期吸收外来文化,捍卫本土儒学正统地位。唐代虽然实行儒释道三教并行,但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佛教虽有很大发展,但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完成了本土化。宋代复兴儒学,强调儒学为现实服务,逐渐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解析:第(1)题原因,根据材料一“唐初,太宗李世民立孔庙为国学,尊孔子为‘先圣’,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教授儒家经典的学校,大力推行儒学。”可知唐初政治统一;唐初统治者重视编修儒家经典;根据材料一“唐太宗令颜师古撰写《五经定本》,颁行全国,成为官定统一课本。”可知教育儒学化;根据材料一“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考试依此答卷。”可知科举制的发展。
第(2)题内涵,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佛道思想冲击了儒学,隋唐时期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故“前一个阶段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旧局面”指唐初儒家思想走向统一;“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是指开启了儒学复兴的新局面,重新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理解:根据材料三“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并结合所学可从儒家思想始终占据主流地位,并不断发展的角度进行说明。结合所学可知,唐宋时期吸收了外来文化,但仍然捍卫本土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虽然实行儒释道三教并行,但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佛教虽有很大发展,但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完成了本土化。宋代复兴儒学,强调儒学为现实服务,逐渐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14.答案:(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往饮食文化的积累;民族交流的加强促进了食材种类、制作方式多样;社会动荡、战乱频发,重视食物的保存;士族门阀地主势力的发展和奢侈生活习性等。
(2)价值:《齐民要术》是古代文献史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记录了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农牧业生产和饮食生活;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粮食生产状况和粮食种类情况;有助于我们了解和研究当时的食品加工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有助于我们了解和研究当时南北方文化交流情况;有助于我们了解民族融合情况;保留了很多已经失传的古籍内容,拓宽了历史研究的领域和视野。
解析:(1)根据材料中“是实践经验的总结”“种类之多样”“粮食谷物类食物的丰富多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总结饮食文化方面的实践经验,汇集典籍著作、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物种交流较为频繁,作物种类较多。
(2)根据材料中“实践经验的总结……成就”“北朝之前……集大成”“古代酿造工艺”“粮食谷物……丰富多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总结饮食文化方面的实践经验,反映当时生活习俗、汇聚前朝古籍,保存了重要历史史料、体现古代酿造工艺,反映手工业的发展、涉及当时粮食谷物类食物的丰富,体现古代农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