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1.宋神宗时期,司马光曾上奏称:“下等、单丁,女户及品官、僧道,本来无役,今使之一概输钱,则是赋敛愈重……富室差得自宽,贫者困穷日甚。”司马光此言意在( )A.建议宋神宗改革赋税制度 B.维护社会下层的根本利益C.谴责政府的横征暴敛行为 D.批评王安石变法违背初衷2.“绍兴和议”后,宋金在边界地区开设“榷场”作为贸易的场所,双方均设有专官监督贸易并征收榷税,榷场中主要允售商品及禁售商品如下表。这反映出( )政权 主要允售商品 禁售商品宋 茶、粮米、丝织品、漆器、金银器、外洋船货等,茶、米、麦为大宗 耕牛、兵器、书籍金 珍珠、人参、羊、猪、药材等,羊为大宗 马匹、兵器A.榷场满足了南北贸易需求 B.经济交流与政治对峙并存C.商业意识左右交易与管控 D.外贸服务于对奢靡的追求3.据《宋史》记载,宋仁宗以仁治国,他驾崩时辽道宗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为其建衣冠冢寄托哀思,且此后辽国历代皇帝皆“奉其御容如祖宗”。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宋辽矛盾逐渐消除 B.和平成为宋辽人民共同愿望C.中原文化认同加强 D.宋辽间宗藩关系进一步巩固4.宋初官方强调文武二途并无偏倚。如朝廷置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对持文武二柄”,又设置文、武两种仪式彰显“威加海内”之功德。这说明北宋时期的中央政府( )A.并未实行崇文抑武政策 B.治国方略经历一定调整C.统治政策发生剧烈变动 D.受到藩镇势力严重威胁5.元世祖忽必烈即位时发布诏书:“朕惟祖宗肇造区宇,奄有四方,武功迭兴,文治多缺,五十余年于此矣…爱当临御之始,宜新弘远之规。祖述变通,正在今日。务施实德,不尚虚文。”诏书体现了忽必烈( )A.赞扬祖辈的军事征服 B.推行民族压迫政策C.希望继承蒙古的传统 D.意欲推行中原制度6.元朝的行省是中书省在地方的最高一级政权机构,其职权为“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据此可知,元朝( )A.地方行政层级趋于简化 B.中央集权体制有所创新C.行省权力的独立性增强 D.中央难以有效控制地方7.辽太宗时期在燕云十六州地区设科考试,专为汉人而设,无固定的科考时间规划;辽圣宗时期开科取士每年一次,分诗赋、经义、法律三科,不允许契丹等北方部族人参加。这些措施( )A.体现辽朝二元化政治体制 B.促使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有利于增强汉人政治认同8.金朝初年实行带有氏族残余的贵族会议制度。金熙宗即位后进行了改革,在中央设置三省六部制,将原女真、辽和宋的官职依照新制统一换授,实行封国制度,规定百官的仪制与服色,史称“天眷新制”。据此可知,“天眷新制”( )A.促使金朝步入文明时代 B.有利于少数民族封建化C.旨在消除贵族制度残余 D.实现了金朝长治久安9.宋代各类学校“广开来学之路”扩大招生范围,与唐代相比,入学门槛降低很多。在宋代现实生活中,如“工商杂类”甚至连处于社会底层的“贱民”,其子孙都可以进入州、县学校读书。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A.理学形成推动教育发展 B.教育公平得以实现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商品经济繁荣发展10.北宋淮南地区种茶农户众多,被称为“园户”:明州、福州、广州一带出现很多“糖霜户”,专门种蔗制糖,甚至远销海外,这表明当时南方地区( )A.市民饮食结构发生变化 B.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农产品商品化倾向明显 D.农户社会地位普遍提高11.宋神宗熙宁年间,苏颂两次使辽,他在诗作中描述以奚人为主、汉人和渤海等多民族共居的燕山山地“田畴高下如棋布,牛马纵横似谷量”。又在诗下注说:“问之皆汉人佃奚土,甚苦输役之重。”材料反映了( )A.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的背景 B.辽朝农牧结合的经济特点C.北宋时期土地契约的出现 D.设置南、北面官制的影响12.宋高宗绍兴年间,即有乐平新进乡农民陈五,原本为瞿氏家的佃客,但是可以在闲暇时节,“受他人佣雇,负担远适”;另有宋孝宗淳熙年间,台州仙居县林通判家客户郑四客,在自己有了一定储蓄之后,“出外贩贸纱帛、海物”。这反映出宋代社会( )A.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社会阶层流动较为频繁 D.新的经济因素已经产生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辽朝设南、北面官,太祖将皇族分为近亲组成的南面与远亲组成的北面,并任命南、北府宰相。太宗令北面官穿契丹服装。南面官着汉式服装。南、北面并非严格按地理划分,北面官掌治契丹与诣部,不管他们生活在哪里;南面官掌治汉人。世宗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南面包括汉人与渤海人居住的南部和东部地区,北面为契丹及其属部居住的地区。北面官本质上是部落领袖的私人扈从,南面官相比更加成熟,模仿了唐和五代的官制。——摘编自《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材料二:西夏职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贺礼仪,杂用唐、宋制度。李元昊仿宋里置书令,设十六司,官制渐备。毅宗李谅祚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书学士等官,增设昂聂、昂星、谟个、阿泥等本族官号。——摘编自《宋史·夏国传》等材料三: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至熙宗颁新官制及换官格,除拜内外官,始定勤封食邑入衔。而后其制定。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金史·百官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辽代职官制度的发展历程。(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辽夏金职官制度的共同特点及其意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沿袭了晚唐以来的土地政策,对合法的私人土地买卖不加干预,土地买卖愈益盛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地主阶级的升降沉浮波动频繁。无地少地的农民承担地主土地的耕作,要按照契约的规定,保证缴纳所规定的地租,否则官府便要干预。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各种分成制的产品地租代替了劳役,佃农有了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性去安排生产,从而使生产得到发展。——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材料二:宋朝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随着商业发展,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路,“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时常发生榜下择婿,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女婿。——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的表现,并简析其社会影响。(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发展的原因以及社会观念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影响社会观念变动的因素有哪些?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据材料“赋敛愈重……富室……贫者……”可知,王安石变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这与王安石变法解决社会危机的初衷相违背,故选D项。2.答案:B解析:据表格信息,当时宋金之间通过榷场实现了日常生产生活用品和少量奢侈品的交易,体现了双方之间的经济交流,但是耕牛、兵器、马匹等战略物资和生产物资禁止交易,这说明双方之间的对峙格局依然存在,故选B项。3.答案:C解析:据材料“辽国历代皇帝皆‘奉其御容’如祖宗”可知,辽国历代皇帝尊奉宋仁宗为祖宗,体现了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加强,故选C项;据史实,宋辽矛盾并没有彻底消除,并且最后宋联合金灭了辽,排除A项;材料只有辽国皇帝对宋仁宗的态度,没有反映两国人民的态度,所以不能得出和平成为宋辽人民共同愿望,排除B项;据所学,宋辽间在澶渊之盟后是兄弟关系不是宗藩关系,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据材料“文武二途并无偏倚”可知,宋初强调文武并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方针,由文武并重到崇文抑武,说明宋朝时期的中央政府治国方略经历了一定调整,故选B项。5.答案:D解析:据材料“文治多缺”“祖述变通,正在今日”可知,忽必烈即位后鉴于此前重武轻文的传统,想要改变祖制,学习先进文化,故选D项;据材料“武功迭兴,文治多缺”可知,赞扬祖辈武功的同时也指出了文治的缺乏,故忽必烈发布诏书的目的是如何改进原有制度的不足而非赞扬祖辈的军事征服,排除A项;据材料“爱当临御之始……务施实德”可知,忽必烈在登基之初立志参照中原儒家思想治理天下,推行民族压迫政策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祖述变通,正在今日”可知,忽必烈要变通祖宗之法,希望继承蒙古的传统与主旨矛盾,排除C项。6.答案:B解析:据材料“元朝的行省是中书省在地方的最高一级攻权机构”可知元代的行省是中央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地方行省职权范围广泛,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特点,相对于郡县制是一次重要的创新,故选B项。7.答案:D解析:辽太宗和辽圣宗时期的科举考试都是专为汉族人所设,不允许北方部族参加,这是在契丹族(辽)统治下增强汉人政治认同的举措,故选D项。8.答案:B解析:据材料“在中央设置三省六部制”“规定百宫的仪制与服色”可知“天眷新制”是金朝统治者模仿汉族官制和礼仪制度的产物,体现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趋势,故选B项;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城市、阶级、国家和文字等,所以“天眷新制”之前,金朝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排除A项;金朝模仿汉族官制和礼仪制度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秩序,将传统的氏族贵族制度改造为封建贵族等级制度,排除C项;“天眷新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金朝统治秩序的稳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客观存在使金朝最终亡于蒙古,排除D项。9.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了与唐代相比,宋代各类学校招生范围扩大,连处于社会底层的“贱民”,其子孙都可以进入州、县学校读书,这说明社会成员身份逐渐趋于平等,故选C项;理学是在宋代形成,但材料无法体现当时教育的发展是受理学的影响,排除A项;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是等级社会,不可能实现教育的公平,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据材料“种茶农户众多……‘园户’”“种蔗制糖,甚至远销海外”可知,北宋时期,南方出现众多种植茶、甘蔗等经济作物的农户,有些产品甚至远销海外地区,这表明当时南方地区农产品与市场联系紧密,商品化倾向明显,故选C项。11.答案:B解析:“田畴高下如棋布,牛马纵横似谷量”的意思是辽朝的田畴高下像棋子一般分布,其牛马数量较多,纵横驰骋,这反映出辽朝农牧相结合的经济特点,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的背景是百姓轮流到政府的衙门中服役以致影响到了农业生产,并且题干所述内容与募役法无关,排除A项;题干中“汉人佃奚土”叙述的是汉人租种契丹族地主的土地,与“契约”无关,排除C项;南北面官制度即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族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体现的是因俗而治,这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1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受他人佣雇,负担远适”“出外贩贸纱帛、海物”可见宋朝时期,社会地位较低的佃户可以在农闲之余去做其他事情,客户可以自主经营商业,可见宋代社会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佃农的人身自由有了一定保障,A项正确;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下,强调等级秩序,社会成员身份并非平等,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社会阶层之间流动频繁,排除C项;新的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萌芽,当时并未产生,排除D项。故选:A。13.答案:(1)发展历程:辽太祖南北面官按照血缘关系远近划分管理;辽太宗时期,严格按照地理位置划分;辽世宗时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2)共同特点:双轨制,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保持民族特色;借鉴汉制,强化君主权威。意义: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族的先进文明,巩固政治统治;推动了辽政权的封建化进程;适应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了民族交融;根据具体国情调整统治政策,进行制度创新,为之后的少数民族统治提供了经验,也对后世的治理提供了借鉴。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辽朝时期的中国。发展历程:根据材料“太祖将皇族分为近亲组成的南面与远亲组成的北面,并任命南、北府宰相。”得出辽太祖南北面官按照血缘关系远近划分管理;根据材料“太宗令北面官穿契丹服装。南面官着汉式服装。南、北面并非严格按地理划分”得出辽太宗时期,非严格按照地理位置划分;根据材料“世宗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得出辽世宗时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辽夏金时期的中国。共同特点:根据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结合材料而“西夏职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贺礼仪,杂用唐、宋制度。”材料三“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可知双轨制,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保持民族特色;借鉴汉制,强化君主权威。意义:根据所学,从巩固统治、民族交融交流、封建化进程、对后世等几个方面回答。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族的先进文明,巩固政治统治;推动了辽政权的封建化进程;适应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了民族交融;根据具体国情调整统治政策,进行制度创新,为之后的少数民族统治提供了经验,也对后世的治理提供了借鉴。14.答案:(1)表现:土地买卖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官府对农民的限制松弛。社会影响:土地买卖盛行;贫富更替普遍,社会流动频繁;农民受到的人身束缚减少;农民生产热情提高;推动农业经济发展。(2)主要原因:农业经济发达;官府放宽商业限制。变动:贱商观念改变(或商人地位提升);婚姻以财产为基础(或婚姻论财);门第观念淡化。影响因素:政府政策、社会阶层变动、经济发展等。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对合法的私人土地买卖不加干预”可知,宋代土地买卖基本不受官府干预;据材料一“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代替了劳役,佃农有了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性去安排生产……”可知,宋代官府对农民的限制松弛。第二小问社会影响,据材料一“土地买卖愈益盛行”可知,土地买卖盛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拥有迁移的自由”等可知,贫富更替普遍,社会流动频繁;“而非地主的私属”“有了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性去安排生产”等可知,农民受到的人身束缚减少,农民生产热情提高;“使生产得到发展”可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2)第一小问主要原因,据材料二“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商业发展”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农业、手工业较之前代有明显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市坊界限被打破,官府对商业的限制适当放宽,这些都推动宋代商业的发展。第二小问变动,据材料二“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允许商贾……应举”并结合所学可知,贱商观念改变(或商人地位提升);据材料二“不顾门户,直求资财”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婚姻以财产为基础(或婚姻论财);据材料二“榜下择婿”“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女婿”等并结合所学可知,门第观念淡化。第三小问影响因素,结合宋代社会发展的情况可知,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政策,社会阶层的变动等因素都会影响社会观念的变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