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含答案)

资源简介

(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
1.宣德八年,明政府回赠日本贡使礼品,除常例白金三百两、皇室精制丝绸一百二十二匹以外,特另增戗金桥、床,银制酒具,古铜花瓶、香炉等四十二种,装柜六十只。对于日本贡舶附带货物,明政府均以优价收买。明朝与日本的往来( )
A.冲破了海禁政策限制 B.可扩大中国海外影响力
C.有效缓解了倭患问题 D.推动了手工业技艺革新
2.中国古代历来有“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明朝皇帝明神宗为册立太子与大臣及后宫势力前后纷争十五年之久,史称国本之争。明神宗有意放弃皇长子,立宠妃郑氏的儿子为太子,但受到阁臣与皇太后的极力反对,最终立皇长子为太子。这说明( )
A.外戚势力左右政局 B.中央集权制度逐步走向衰弱
C.内阁行使决策大权 D.祖制和封建礼制制衡着皇权
3.从明朝正德时期焦芳起,阁臣开始兼有吏部尚书之例,至隆庆年间高拱以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竟达三年,直接侵夺部权。此间虽然内阁的地位渐隆,但六部仍然受到皇帝的眷顾,有时在参与机要上竟获得比内阁更多的信任。由是内阁、六部经常争权,职权界限不清。这( )
A.造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B.影响了明朝政府的行政效率
C.削弱了君主专制的权力 D.加剧了朝政腐败与社会矛盾
4.明初设置的巡抚,以京官监视巡查地方,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往往事半功倍,能够更好地统领地方,自设立起便注定了向地方官嬗变的“命运”,而专制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这体现了( )
A.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 B.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C.中央对地方的不信任 D.政府监察体系的强化
5.清帝所主“大一统”,将“中国”的政治与疆域版图扩展到长城以外的“三北”及各边疆地区;乾隆帝也认为“天朝疆界严明,从不许外藩人等稍有越境掺杂……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这反映出清朝的疆界观( )
A.体现了专制皇权已达到顶峰 B.有利于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
C.体现对“华夷之辨”的继承 D.导致了地方叛乱的风起云涌
6.清代奏折制度诞生后,拥有具奏权的督抚,遇大事往往先通过密折与皇帝商议,因此,在与中央部臣讨论前,皇帝往往对事情已有定见,部臣的反对意见难以奏效。这反映奏折制度( )
A.造成了任人唯亲 B.强化了政务运行的制度化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提高了中枢机构决策效率
7.有学者这样评价改土归流:“如果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史的角度认识,它应该是在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下,由封建统治者发起的对落后形态制度的围剿,是一次脱离了社会制度形态的自然演进过程而人为兴起的先进对落后的拉动过程。”据此可知,清朝的改土归流( )
A.改变了民族结构状况 B.受到边疆少数民族欢迎
C维护了边疆地区稳定 D.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8.雍正帝在成立军机处后,可通过军机处将机密谕旨直接寄给地方督抚;同时各地督抚可将重大问题直送军机处转皇帝本人审批。这说明军机处( )
A.具有最高的决策大权 B.完善了中央行政体制
C.取代了内阁的票拟权 D.有助于强化君主专制
9.明代俗谚有云:“苏州样(样式、设计),广州匠(做工、技艺)。”石湾(今属广东佛山)所产陶器行销海外诸国,时人称之曰;“石湾缸瓦,胜于天下。”这表明当时( )
A.国内已形成区域分工的市镇集群 B.民间海外贸易突破了海禁的限制
C.民营手工业技术超过官营手工业 D.岭南手工业发展市场化程度较高
10.明代李时珍将《本草纲目》中对近两千种药物的探察视为“吾儒格物之学”,但在书中仍将木材的“坚脆美恶”归因于“各具太极”。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将颜料制备视为源于易经八卦中的“依坎附离”。这反映出,当时( )
A.科学研究深受传统文化束缚 B.儒学理论推动技术进步
C.格物致知观念促进社会转型 D.西学东渐影响国人观念
11.据道光年间的《璜泾志稿》记载:苏州常熟璜泾镇,商贾骈集,货物辐辏。若土地所产,与夫他方水陆之物,靡不悉具。凡近市三十余区之民,有而求售焉者,无而求市焉者。这说明,璜泾镇( )
A.带动了长途贩运业的繁盛 B.体现了鲜明的专业化特色
C.促进了区域商贸网络形成 D.聚集大批实力雄厚的商人
12.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世界的本原是气,宇宙万物皆由气所化生,强调“医者贵在格物”。宋应星认为,《天工开物》中总结的各种生产技术,实际是原始材料“气”在“天工”作用之下形成的不同制造物。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清时期( )
A.科学著作缺乏理论思维 B.格物精神促进技术探究
C.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D.宋明理学制约科学发展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为满足新增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清朝农业开发的范围和幅度大大超越以往任何朝代,山林湖泊悉数被垦辟为农地。多熟制也成为农业生产的首选,南方的双季稻及北方的两年三熟制逐渐成为常态,番薯和玉米等高产耐旱作物的引入也进一步提升了“地”的供应能力,晚清时期粮食总产量增加至3386亿斤。然而,人均粮食占有量却由明朝的1193斤/人下跌至晚清的737斤/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朝到晚清时期人口和耕地面积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提升粮食产量的举措,并简析当时人均粮食占有量严重下降的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的版图广阔稳定,统治者具有明确的国土守护意识,因此十分重视治边与边疆治理制度的建设。清朝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专门管理边疆地区的行政建制、社会经济、民族立法、宗教文化等。清朝统治者注重民族关系的调整,清入关以后,世祖把调整满汉关系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顺治三年(1646年)下令开科取士,顺治五年(1648年)又下令允许满汉联姻,特别是康熙朝颁行了崇儒祭孔之令、开博学鸿词科之令、满汉官员品级划一令等。在调整满汉关系的同时,亦十分重视联合其他少数民族上层,制定笼络、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如封爵、给俸、年班朝觐、联姻等。清朝统治者遵循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原则,根据边疆“蛮夷”的特点分别施治,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颁布了《蒙古律例》《西藏通制》《理藩院则例》《大清律例》等法律。清政府还积极兴办学校,推广儒学教育,增强边疆“蛮夷”的国家观念。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美国的边疆治理主要指对西部大开发与治理。1862年,美国颁布的《宅地法》规定:“一切忠于联邦的成年人,交付10美元登记费,即可在西部领取160英亩土地,耕种5年后,就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美国政府的土地政策刺激了移民的涌入,加快了西部大开发。在推动西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美国还重视西部民主政治的建构。1787年颁布的《西北法令》规定:“保证西北领地的人们有信仰自由、比例代表制、陪审制、习惯法特权、人身保护法以及私人契约的保障,禁止奴隶制,禁止制定保存巨额遗产的贵族继承法。”同时,为了更好地解决土著印第安人和移民集团(主要指非欧洲移民)的问题,美国政府改变了最初的民族理论——“盎格鲁遵从”理论,转而推行“熔炉”政策。“熔炉”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与新的移民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摘编自张健《美国边疆治理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边疆治理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边疆治理的异同。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明政府回赠日本贡使礼品……对于日本贡舶附带货物,明政府均以优价收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讲述的是朝贡贸易,而朝贡贸易秉持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原则,注重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可扩大中国海外影响力,并不会推动手工业技艺革新,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D
解析:据材料“但受到阁臣与皇太后的极力反对,最终立皇长子为太子”可知,明神宗最终放弃个人想法是遵从了祖宗制度和传统礼制,立皇长子为太子,同时材料说明明神宗立皇长子为太子主要是受嫡长子继承制影响,无法得出外戚势力左右政局的结论,故选D项,排除A项;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而非衰弱,排除B项;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无决策大权,排除C项。
3.答案:B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由于内阁和六部经常争权,职权界限不清,会影响明朝政府的行政效率,B项正确;A,D两项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4.答案:A
解析:题干述及的是明初设置巡抚又对其限制,而不是仅仅指出巡抚制度的设立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排除B项;明初设立巡抚又对其进行限制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治权,其对象是巡抚,而不是“地方”,排除C项;巡抚由“统领地方”变为“地方官”体现出其职责的变化,而不是政府“监察体系”的强化,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国……疆域扩展……”“疆界……不许……越境”可知,体现了对国家疆界的重视,有利于边疆稳定和中国版图的奠定,故选B项;材料涉及边疆观念,和君主专制无关,且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排除A项;“华夷之辨”是用于区别华夏与蛮夷衡量标准,材料体现的是在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里的华夏认同观念,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该疆界观有利于边疆稳定,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督抚……先通过密折与皇帝商议”“皇帝往往对事情已有定见”可知,奏折制度让皇帝得以与地方官员单独沟通,从而在与中央部臣讨论前,已有定见,这种制度削弱了中央官员对决策的影响,强化了皇帝个人专断,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C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改土归流在当时产生了积极影响,适应了社会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因此该政策调整了地方和中央关系的同时,还加强了政府对人口、赋税和土地的管理,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故选D项。
8.答案:D
解析:军机处将机密谕旨直接寄给地方督抚,各地督抚将重大问题直送军机处转皇帝审批,说明军机处的设立有助于强化君主专制,故选D项。军机处只负责谕旨和奏折的传递,最高决策大权属于皇帝,排除A项;军机处属于中枢秘书机构,不是行政机构,且材料并没有体现中央行政体制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体现军机处的作用,并未说明军机处取代了内阁的票拟权,排除C项。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明朝岭南手工的相关知识。A题目中没有形成“市镇集群”的信息反映,故A错误;B.题目只是反映了石湾陶器,行销海外诸国,不能得出明代民间海外贸易突破了海禁限制,故B错误;C.题目中没有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技术状况信息说明,故C错误;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东属于岭南地区,由题“石湾(今属广东佛山)所产陶器,行销海外诸国”可得岭南手工业发展市场化程度较高,故D正确。
10.答案:A
解析:由题干可知,无论是李时珍还是宋应星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均将一部分事物的原因归结为中国传统易经等学说的影响,这反映出当时的科学研究深受传统文化束缚,故选A项;题干所述应该是儒学理论制约了技术的进步,而不是推动了技术进步,排除B项;格物观并未真正促进社会转型,且明末也未实现社会转型,排除C项;题干所述是中国的科学研究与自己的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而与西学东渐无关,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清代集镇的影响。选择C:根据材料可知,璜泾镇是“近市三十余区之民”的商贸中心,这说明该镇促进了区域商贸网络的形成。排除A:长途贩运业通常指跨省贸易,材料与此不符。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璜泾镇贸易发达,无法体现该镇具有专业化特色。排除D:材料并未表明该市镇聚集大批实力雄厚的商人。
12.答案:B
解析:李时珍和宋应星主张深刻探究世界万物,明显受理学“格物致知”思想影响,故选B项;“缺乏理论思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和谐共处”不符合逻辑,与材料“‘气’在‘天工’作用之下形成的不同制造物”相悖,排除C项;“制约”不符合题意,应为“推动”,排除D项。
13.答案:(1)演变趋势:人口和耕地面积在波动中增长;魏晋南北朝到晚清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且增幅较大。
(2)举措:统治者加强社会治理(或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重视农业发展(或采取重农政策);大面积垦荒;广泛种植多熟制作物;引进、推广番薯和玉米等高产作物。原因:人口迅速膨胀;乾隆后清廷政治腐败,农民起义频发;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掠夺。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图片信息可知商朝到晚清时期人口和耕地面积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人口增幅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较缓慢,魏晋南北朝以后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增幅较大。
(2)第一小问举措,根据材料二“清朝农业开发的范围和幅度大大超越以往任何朝代,山林湖泊悉数被垦辟为农地。多熟制也成为农业生产的首选”可知大面积垦荒;广泛种植多熟制作物;根据材料二“番薯和玉米等高产耐旱作物的引入也进一步提升了‘地’的供应能力”可知引进、推广番薯和玉米等高产作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了社会治理,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晚清时期粮食总产量增加至3386亿斤。然而,人均粮食占有量却由明朝的1193斤/人下跌至晚清的737斤/人”可知人口迅速膨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天灾人祸(自然灾害、农民起义)对农业生产有较大的影响;加上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掠夺等这些都是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的原因。
14.答案:(1)意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民族交融;加强了边疆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2)同:制定法律进行规范;强调民族关系的调节。
异:中国以“大一统”观念为指导,突出边疆治理的制度建设;美国侧重于西部边疆的经济开发和民主政治建设。
解析:第(1)问,解题思路如下表所示:
材料有效信息及所学 意义
清朝通过设立理藩院、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等措施,有效管理和开发了边疆地区。同时,通过联姻、封爵等政策,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民族交融
清朝通过推广儒学教育、兴办学校等措施,增强了他们的国家观念及所学 加强了边疆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清朝通过一系列边疆治理措施,有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清朝的边疆治理措施使中国版图得到了巩固和拓展 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第(2)问,解题思路如下表所示:
材料有效信息及所学 异同
清朝通过颁布法律,对边疆地区进行规范化管理:美国通过《宅地法》《西北法令》等法律,规范了西部边疆的开发和治理及所学 同:制定法律进行规范
清朝通过联姻、封爵等政策,调节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维护边疆稳定;美国则通过“熔炉”政策,解决土著印第安人和移民集团的问题 同:强调民族关系的调节
清朝的边疆治理以维护国家统一为核心目标;美国的边疆治理重点在于通过土地政策吸引移民 异:中国以“大一统”观念为指导,突出边疆治理的制度建设;美国侧重于西部边疆的经济开发和民主政治建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