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含答案)

资源简介

(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
1.《海国图志》刊行之初得到了当时一些文人和官员的赞赏,其中大多数只是为书中展现的万国风土人情所折服,却对该书核心观点“师夷长技以制夷”漠然而视。该现象折射了( )
A.西方的风土研究比技术更有价值 B.学科技不能挽救民族危机
C.作者的思想主张危及统治者利益 D.封建传统积习太深难以迅速转向
2.鸦片战争后,魏源将西方的强大归于兵工,主张师夷兵工以筹海,可谓睁眼看世界之“近谋”;徐继畬则更深入探究西方兵工赖以产生的制度基础,提出师法泰西文明以自强,可谓睁眼看世界之“远略”。这说明( )
A.根深蒂固的华夷观念得以转变 B.外来侵略促进民主意识增强
C.中体西用的价值理念付诸实践 D.民族危机引发士人思想嬗变
3.某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官僚普遍存在认知不足和观念过剩的倾向。认知不足如一朝上下都认为英国不会再犯,以为《南京条约》是万年合约;观念过剩如唯我独尊、朝贡、礼仪之邦、太平盛世等观念过剩。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 )
A.清政府腐败导致社会危机不断 B.中外民族矛盾趋于弱化
C.洋务运动遭遇了强有力挑战 D.天朝上国思维根深蒂固
4.《天津条约》规定:对进入中国内地的外国商品需征税,数额相当于进口关税(5%)的一半,称为子口半税,外商可根据地方厘金税收和子口半税的轻重择其一缴纳。许多华商便将货物依附于外商进行运送和销售。这反映出当时( )
A.封建剥削阻碍经济发展 B.民族经济发展环境恶劣
C.清廷试图挽回关税损失 D.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5.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教育改革着眼于创办语言、军事技术类型的新式学堂,而19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改革重点在改革科举制度、建立教育行政机构、广设新式学堂。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西学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B.维新派的大力推动
C.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发展 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6.洪仁玕认为立法的目的是挽救世道人心,法治是手段,德治(纲常伦纪,教养大典)才是目的。并提出“教法兼行”将教育和立法结合起来,而不是单纯倚仗于法。教虽以西学西艺为手段,但“教法兼行”的思想源于儒家。据此可知,洪仁玕的思想主张( )
A.反映农民阶级的利益主张 B.体现建设法治国家的理想
C.具有中西合璧的时代特征 D.无法跳出礼法结合的藩篱
7.掌握地方军政实权的洋务派督抚支持兴办近代企业,但他们关注的往往是本地区的矿山开采和工业建设。洋务民用企业转归商办后,企业家更多地考虑的是经济效益,总是在原料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的地区投资设厂。由此可见,洋务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 )
A.促进了工矿企业的合理发展 B.满足了洋务运动的发展需求
C.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限制 D.抑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8.李鸿章奏设轮船招商局时,设计的体制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自行经营,自负盈亏。后来又说:轮船招商局“有裨国计民生,故须官为扶持,并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据此可知,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
A.革除了洋务企业弊端
B.有助于引导传统商业资本转向近代企业
C.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
D.致力于民族资本主义对海外市场的扩张
9.溥仪的外籍老师庄士敦曾说:康有为与光绪帝最终失败了,这不是因为他们的理想从本质上不合理,或者不可能实现,而是这里存在着一些与个人性格和智力因素无关的原因。对这一言论解释合理的是( )
A.戊戌变法获得了西方舆论的同情 B.维新派的软弱性导致变法失败
C.西方列强试图直接控制中国内政 D.戊戌维新失败具有一定必然性
10.戊戌政变后,保守派官员陈夔龙认为慈禧“并无仇视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英国人赫德相信改革只是被“拖延”,但不会就此断送。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则将政变视为改革的“渐进”与“激进”路线之争。这反映出当时( )
A.变法革新是大势所趋 B.保守派内部对新法产生分歧
C.变法的条件不够成熟 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变法基础
11.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以上谕形式所发的变法诏书达数百道之多,涉及人事、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但是维新派最重视的政治方面的改革方案并不多,真正获得通过并以上谕形式颁布的更少。这表明百日维新( )
A.并未涉及政治领域改革 B.注重变法措施的策略性
C.造成维新阵营内部的分裂 D.深受守旧派势力的掣肘
12.1900年6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向大英帝国等11国同时宣战。当月,上海道余联元与各国驻沪领事议定条约,其内容包括: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坤一、两湖督宪张之洞切实保护;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该条约的签订( )
A.是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的标志 B.使清政府无力控制地方财政
C.表明清政府内部存在政见分歧 D.助推了义和团运动发展壮大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咸以来,海禁大开,部分文人士大夫将传教士介绍到中国的世界史地知识梳理成系统,撰《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介绍西方政治、地理、科技,徐图“制夷”之法。同光年间,“史学经世”的观念流行,读者群体也不断扩大。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发文评价西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交通,鼓吹变法自强。1876—1877年,郭嵩焘将出洋考察日记汇编为《使西纪程》,对西方的政教、工业、海防、外交做了相对客观的记载。甲午战败后,世界历史书写和评价的著作剧增,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先谦所著的《日本源流考》《外国通鉴》《五洲地理志略》,不仅将“中国”纳入“世界”进行书写,还为后人了解各国的政局、物产、民俗等提供了重要史料。
——摘编自邢科《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世界史”书写的视角转换》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丛报》即刊载了五个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1850年,传教士郭实猎向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呈递关于西藏史地和自然资源的报告。《天津条约》签订以后,西方传教士和领事官员便发文介绍了北京、苏州、杭州、汉口等地的史地资料。1876年,罗约翰撰文将中国东北地区的重大史事按编年史体例进行勾勒。除此以外,来华西人还着眼于中国的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科技等,在内容建构上,逐渐呈现出综合研究的书写倾向。随着中外时局的变动,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路径发生转变,从“中华文明西源说”逐渐变为把中国视为一个独立的文明单位来研究。
——摘编自崔华杰《从历史理解中国:近代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及其路径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人书写“世界史”的背景和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西历史书写的不同之处,并归纳影响历史书写的主要因素。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直到1840年7月底,亦即英国认为武装对抗已经开始一年以后,道光皇帝还没有意识到他要打一场仗了。那一年8月,英国的军舰开到了天津,致送了一封英国外交大臣给“中国皇帝的大臣”的信件的时候,他对英国的枪炮为什么连续轰击东部沿海还一头雾水。在终于正式确认中英之间发生冲突后,道光帝和他的大臣还是不承认这是一场“战争”,他们更倾向于把这称之为一场“边衅”,是中国海防线上一系列单个的地方性冲突。
即使是在英国人用当时最新的军事技术打败缺乏训练、指挥混乱的中国军队时,英国人在中方文件中仍然被看作“丑类”“匪类”“强盗”“贼寇”“叛贼”—这些都是用来指反抗清政府仍在坚定地作为其核心观念的世界秩序的犯上作乱者,而这些犯上作乱者都是不能长久的。在中国统治者眼里,英国的犯上作乱不过是又给他们多添了个麻烦,与中国政府那时正在镇压的其他内乱和边患相比,不值得大惊小怪。
——摘编自(英)蓝诗玲《鸦片战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廷在鸦片战争初期的反应。
(2)如何看待蓝诗玲对鸦片战争的诠释?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大多数只是为书中展现的万国风土人情所折服,却对该书核心观点‘师夷长技以制夷’漠然而视”可知,在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却对“师夷长技以制夷”漠然而视,说明人们仍怀有“骄傲自大、天朝上国”的心态,封建传统积习太深,故选D项;“只是为书中展现的万国风土人情所折服……漠然而视”说明封建士大夫的封闭、腐朽,没有对比西方的风土人情与技术谁更有价值,排除A项;当时一些文人和官员仍沉浸在“天朝上国”中,没有认识到学科技的必要性,排除B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排除C项。
2.答案:D
解析:据材料“鸦片战争后,魏源将西方的强大归于兵工……徐继畬……提出师法泰西文明以自强……”可知,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明派,积极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说明民族危机引发士人思想嬗变,故选D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官僚普遍存在认知不足和观念过剩的倾向,由于“唯我独尊”等天朝观念过剩,人们并没有反思战争和条约,才会出现“认为英国不会再犯,以为《南京条约》是万年合约”这样的认识不足,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并没有进行反思,这与“腐败导致社会危机”无关,排除A项;鸦片战争之后,中外民族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两个主要矛盾之一,排除B项;洋务运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的事情,排除C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在不平等条约下,对外国商品和本国商品持不同政策,这说明民族经济发展环境恶劣,故选B项;封建剥削与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有关,排除A项;对外商和本国商人的区别对待,彰显出清政府的无能,排除C项;“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与通商口岸的开放有关,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教育改革侧重于为洋务运动服务,而19世纪90年代以后,则转向制度变革,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救亡图存向西方学习日益深入,故选择D项;西学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是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19世纪90年代以后的探索不仅有维新派,还有革命派等,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
6.答案:C
解析:由材料“以西学西艺为手段,但‘教法兼行’的思想源于儒家”可知,洪仁玕的主张具有中西合璧的特征,故选C项;农民阶级的根本要求是土地,题干并没有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排除A项;题干提出“法治是手段”“不是单纯倚仗于法”,所以不能据此得出建设法治国家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中的教和法与中国传统的礼法不是一个概念,不属于同一范畴,所以就谈不上跳出礼法结合的藩篱,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据材料“企业家……在原料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的地区投资设厂”可知,地方督抚更关注矿山开采和工业建设,企业家更考虑经济效益,更关注企业本身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合理发展,故选A项;洋务运动的目标是自强和求富,其目标未实现,并未满足洋务运动的发展需求,排除B项;洋务民用企业虽转归商办,但依然引进西方科技,并未强调引进西方制度,尚未突破中体西用,排除C项;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但并未完全抑制,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并结合所学可知,轮船招商局是由李鸿章创办的“官督商办企业”,企业由商人出资,合股的资本为商人所有,公司按照自己的规范章程制度管理,而在实际的创办过程中无论在集资、组织经营管理、盈利以及分配等方式上它都已经具备了近代资本主义股份制公司的基本特征,所以轮船招商局的创办有助于引导传统商业资本转向近代企业,故选B项。
9.答案:D
解析:从材料言论可以看出,溥仪的外籍老师庄士敦,对于康有为和光绪皇帝的改革颇为认可,认为他们的理想从本质上是合理的,但他同时也指出了其改革失败与个人性格与智力因素无关,言下之意是与当时维新派所处的社会环境、当时的社会制度等因素有关,即在他看来戊戌维新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故D项正确,排除B项。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0.答案:A
解析:据材料“并无仇视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英国人赫德相信改革只是被‘拖延’,但不会就此断送。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则将政变视为改革的‘渐进’与‘激进’路线之争”可知,国内官员及国外政客都认为戊戌政变只是权力争夺和改革方式分歧导致的,但中国的变法革新是时代的大趋势,故选A项。
11.答案:D
解析:由题干可知,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以上谕形式所发的变法诏书中,真正涉及政治改革的很少,而真正获得通过并颁布的就更少,这主要是由于戊戌变法受到了守旧派势力的掣肘,故选D项;由题干中的“维新派最重视的政治方面的改革方案并不多”可知,改革涉及了政治领域内容,排除A项;真正涉及政治改革的方案并不多,但是真正获得通过并颁布上谕的更少,说明改革受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并不是因为维新派变法活动具有策略性,排除B项;从题干信息看,维新派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不能得出维新阵营内部发生分裂的结论,排除C项。
12.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是,1900年6月,慈禧太后在向11国同时宣战后,东南地区督抚却在谋求自保。这说明清政府内部存在政见分歧,中央集权体制削弱,C项正确;《辛丑条约》是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的标志,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无力控制地方财政,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发展壮大是该条约签订的原因之一,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1)背景:西方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西学进一步传播;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改革运动解放思想;近代报刊的创办。
意义:提升人民的爱国热情,激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介绍西方的政治、经济等,助推晚清的近代化进程;开阔了国人的视野,推动了西学传播,促进了思想解放;为今人研究晚清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2)不同之处目的不同:中国以救亡图存为目的;西方以侵略为目的。
主体不同:中国文人士大夫是历史书写的主体;西方传教士是历史书写的主体。
侧重点不同:中国侧重于记载政治、经济等;西方侧重于记载边疆和通商口岸的史地资料。
视角不同:中国从“夷夏之辨”转变为将中国纳入世界历史体系;西方从“中华文明西源说”转变为视中国为独立的文化单位。
主要因素:国家意志、时代背景、创作者的主观因素、文化传统。
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可以从列强入侵、传教士来华传播西学、维新运动解放思想、民间办报等多个角度分析。第二小问意义,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
(2)第一小问不同之处,可以从书写的目的、书写的主体、书写侧重点及书写视角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主要因素,可以从写作的背景、创作者的立场、文化传统等角度分析。
14.答案:(1)清廷在战争爆发之初,反应迟钝,不了解敌情;同时忙于镇压内乱和边患,无法有效组织反抗。这一反应表明当时清廷和道光帝的天朝上国观念(华夷观念)和盲目愚昧,反映了封建专制帝国的腐朽和军事力量的落后。这就为战争的失败埋下了隐患,并引发了部分开明官员的反思,近代中国出现了“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潮。
(2)蓝诗玲主要从英国的视角来诠释鸦片战争,具有新意和一定客观性。但蓝诗玲的诠释忽略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模糊了中方反侵略的正义立场。
解析:(1)第一步,分析设问,明确答题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来源),评析(作答要求)清廷在鸦片战争初期(时间限定)的反应(作答指向)。
第二步,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组织答案。
材料关键信息 反应 评析
道光皇帝还没有意识到他要打一场仗了;把这称之为一场“边衅” 清廷反应迟钝,情报意识淡薄 反映了清廷天朝上国的观念,思想愚昧落后,制度腐朽,军备废弛;刺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用当时最新的军事技术打败缺乏训练、指挥混乱的中国军队;正在镇压的其他内乱和边患 忙于镇压内乱和边患,无法有效组织反抗
(2)首先,思考学者的立场,明确其所持观点是否客观。然后,结合所学运用辩证法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