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5)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1.一战后,被殖民地区一批受过教育的杰出人物拥护这样一种思想,即每个民族都应当有自己独立的国家。但是,这个时期民族主义运动只是在它们能够得到人民广泛支持的国家里才能对殖民者构成严重的挑战。这反映出( )A.民族自决的原则得到了确认 B.帝国主义的削弱冲击了殖民体系C.民族解放运动缺乏群众基础 D.一战激发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2.1910年,英国学者安吉尔认为,在当时各国财政经济相互依存的情况下,胜者和败者同样遭殃,战争已经成了无利可图的事情。所以,没有一个国家会愚蠢到发动一场战争。安吉尔的论断( )A.源于对世界格局的客观分析 B.突出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C.指明了区域经济间依存度高 D.审视了经济对和平的影响力3.1917年4月,美国政府成立了负责战时宣传的公共信息委员会,制定了《国防法》《海军法》《选征兵役法》和《战争风险法》,随后还成立了战时贸易委员会、铁路管理局、战时工业局、粮食管理局、燃料管理局等机构。这表明当时美国( )A.确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力图构建战后国际新秩序C.积极谋求世界霸主的地位 D.建设一体化国民动员体系4.建立社会主义与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索。在他看来,面对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如果不把俄国移到另一种比先前更高的技术基础上,就根本谈不上恢复国民经济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因为不实行电气化,要振兴工业是不可能的。”据此分析,列宁关注的重心在于( )A.“布尔什维克速度”B.推行“新经济体制”C.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D.扭转“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局面5.下表为苏联各五年计划时期国民收入与各种投入指标的平均增长速度情况表(%)。据下表可知,苏联( )时间 国民收入 固定生产基金投入 基金产出率 劳动生产率1961—1965 5.7 9.7 -0.7 3.91966—1970 7.2 8.2 -0.9 5.51971—1975 5.7 8.7 -2.8/ 4.11976—1980 4.2 6.8 -2.7 3.21981—1985 3.6 6.4 -2.9 3.1A.制度优势得到体现 B.经济增长存在隐患C.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D.经济建设成效显著6.在苏俄(联)党内,还有相当一批人患有“怀旧病”,他们认为在那个“英雄年代”里,所面临的环境是艰难的,但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是美好的。只要战争一结束,生产就会得到恢复和发展,根本不需要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就可以到达真正的共产主义。这可以用来说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深得民心 B.苏共党内对发展道路未达成共识C.新经济政策实施具有盲目性 D.人民群众对工业化建设充满期待7.20世纪20—30年代,尼加拉瓜抗美游击战争领导人桑地诺提出了政治纲领,即用武装斗争来拯救民族的荣誉、恢复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有工做、有活干”的口号。桑地诺的政治纲领和口号意在( )A.使国家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B.引领殖民地独立运动新潮流C.把反帝斗争和民众生活相结合 D.使军事斗争和政治动员结合8.1960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非洲,他感慨地说:“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据此可知( )A.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B.非洲地区民族民主运动高涨C.英国国际地位恢复与提升 D.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9.甘地时常劝诫人们用家里纺的布代替进口的机制织物,也曾系上一条布腰带,当众操作纺车,还号召人们亲自到海滨取水制盐。甘地此举旨在( )A.振兴印度民族工业 B.削弱英国统治的经济基础C.宣扬非暴力的思想 D.动员民众投身于民族斗争10.1943年元旦,时任伪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发表演讲,指出:“渝(重庆)方的将士已完全失掉了东亚人的灵魂,只剩了一个供英美人指挥的躯壳,拿着英美人所给予的武器来做大东亚战争的叛逆者。说到这里,可痛可恨。”这反映出当时( )A.南京政府抗日到底的决心 B.反法西斯同盟合作成效显著C.英美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 D.日本“以华制华”彻底失败11.1941年1月,罗斯福宣称“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和安全,就不存在真正的个人自由”,“贫困的人不是自由的人,饥饿和失业的人们正是创造独裁国家的原料”。由此可见罗斯福( )A.致力追求社会平等自觉 B.鼓励民众发财致富C.主张政府构建安全保障 D.决定改革挽救危机12.1934~1980年,美国政府中被委任以内阁、外交和法院要职的官员中有64%来自公司共同体,而这一比例在“新政”时期仅为47%,他们大多与经济集团的政策规划部门保持着密切联系。这反映出美国( )A.国家宏观调控的发展 B.文官制度的异化C.政府腐败程度的加深 D.“滞胀”危机凸显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世纪是欧洲支配世界的世纪,一战前,欧洲凭借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支配了世界,形成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但经过一战的打击,这种局面很快改观,欧洲风光不再。英国在一战中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国民财富,战前美国欠英国30亿美元,战后英国倒欠美国44亿美元;法国物质财富损失达2200亿法郎,欠美国近40亿美元,英、法和美国债权国债务国的关系完全颠倒。美国战后把世界黄金储量的40%把控在手中,因此,美元取代了英镑,确立了其金融中心的地位。战争后期,地处欧洲东部边陲的俄国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摘编自姜卫菊《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洲政治的衰落和美日的兴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一战后欧洲衰落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对美国经济的影响。14.材料 租让制是列宁首先制定并亲自领导苏维埃俄国加以实践的对外经济制度。1920年11月之后,列宁在其报告和文章中阐述了租让制的理论与原则。他认为,不实行租让,苏俄就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纲领和国家电气化。只要苏俄掌握着所有国营企业,那么租让是没有什么可怕的。租让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同资本家订立的十种合同。承租人对企业只有经营权或使用权。承租人将按照合同规定,得到一部分产品作为报酬,并有权运出国外。政府对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承租人要给予优惠和补偿,保证不会单方面改变合同条款,保证承租人投入企业的财产安全。——摘编自杨运中《列宁租让制思想研究》(1)据材料概括列宁所制定的租让制的特点。(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制定租让制的目的。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的世界。根据材料“一战后,被殖民地区一批受过教育的杰出人物拥护这样一种思想,即每个民族都应当有自己独立的国家”和所学可知,一战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唤起了亚非拉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意识,在此基础之上,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据此可知,题干所述现象反映出一战激发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D项正确;民族自决原则是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的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原则得到了普遍承认和迅速发展,排除A项;殖民体系指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已将世界瓜分成各自领地并实行殖民和半殖民统治与控制的国际格局,但是题干并没有述及殖民体系这一国际格局,排除B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的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参与者具有广泛性,社会各阶层都有参加,排除C项。故选D项。2.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安吉尔认为在各国财政相互依存的情况下,发动战争成为无利可图的事情,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较小,说明经济对和平有影响,D项正确;安吉尔并没有对当时世界格局做出客观分析,没有认识到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会导致战争爆发,排除A项:当时战争爆发在即,没有体现和平与发展,排除B项;经济依存度高只是表面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3.答案:D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4月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了应对战争形势的发展需要(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是1917年4月),成立战时机构,制定了一系列战时法律,即建设一体化国民动员体系,故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A项排除;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应对战时需要,未涉及构建战后国际新秩序的问题,B项排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美国积极谋求世界霸主的地位,这在材料中无从体现,C项排除。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根据“因为不实行电气化,要振兴工业是不可能的”可知列宁是主张实行电气化,即实行现代化大生产,C项正确;列宁关心的是生产模式的问题,并不是速度问题,排除A项;新经济体制并不是实行大工业化生产,排除B项;“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局面的出现不在这一时期,排除D项。5.答案:B解析:据表中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就经济增长方式而言,苏联仍是粗放型发展模式,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较为落后,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苏联经济发展存在弊端,并不能体现制度优势,排除A项;表中内容为苏联国民收入与投入指标的平均增长速度,并没有苏联产业结构失衡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信息表明苏联经济发展遇到了问题,并不能说明其经济建设成效显著,排除D项。6.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新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苏共党内仍有一些人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充满怀念,对新经济政策的部分做法相当不满,说明苏共党内对发展道路未达成共识,故选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许多问题,“深得民心”说法错误,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苏俄国情正确分析的产物,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新经济政策,而非工业化建设,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据材料“恢复国家主权……‘人人有工做、有活干’”可知,桑地诺的政治纲领和口号意在把反帝斗争和民众生活相结合,放选C项。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选择B:根据材料“1960年”“非洲”及关键信息“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对20世纪60年代非洲地区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描述。排除A:殖民体系彻底崩溃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C:英国国际地位恢复与提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与材料内容不符。9.答案:B解析:据材料“甘地时常劝诫人们用家里纺的布代替进口的机制织物”“还号召人们亲自到海滨取水制盐”可知,甘地号召民众自己动手织布、制盐,而不去购买英国生产的布匹和盐,此举可以削弱英国统治印度的经济基础,故选B项。10.答案:B解析:材料引用的是南京伪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的讲话,显示出重庆国民政府与英美的紧密合作,1942年元旦反法西斯同盟成立后,一年来中国抗日得到英美大力支持,成果显著,故答案选B项。材料显示的时空界定是南京汪伪政权,而抗日的政府是重庆国民政府,排除A项;侵略中国的是日本,英美是抗日盟友,排除C项;汪伪政权是日本“以华制华”的工具,当时尚未到彻底失败的程度,排除D项。11.答案:C解析:罗斯福认为政府必须保证经济上的独立和安全,并使饥饿和失业消失或者减少到最低限度,据此可知他主张政府构建安全保障,故选C项;题干中罗斯福宣称的内容中只有“自由”而没有“平等”,排除A项;由“饥饿和失业的人们正是创造独裁国家的原料”可知,罗斯福认为经济上的问题会影响民主政府,而不仅仅是鼓励民众发财致富,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12.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4—1980年(美国)。材料显示罗斯福新政后,美国政府高官很大比重来自各大公司,说明了政府经济职能的加强,与市场经济体关系的密切,是国家宏观调控发展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文官制度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现象并不会必然导致政府腐败,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滞胀”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13.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耗费了大量财富;美国崛起的客观影响;十月革命的冲击;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打击了帝国主义。(2)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崛起;使美国从战前的债务国变为战后最大的债权国;世界金融中心由伦敦(英国)转移到了纽约(美国)。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1)问,根据材料中“经过一战的打击,这种局面很快改观,欧洲风光不再。英国在一战中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国民财富……英、法和美国债权国债务国的关系完全颠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耗费了大量财富;根据材料中“美国战后把世界黄金储量的40%把控在手中,因此,美元取代了英镑,确立了其金融中心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崛起的客观影响;根据材料中“战争后期,地处欧洲东部边陲的俄国……取得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的冲击;根据材料中“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打击了帝国主义。第(2)问,根据材料中“战前美国欠英国30亿美元,战后英国倒欠美国44亿美元……英、法和美国债权国债务国的关系完全颠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崛起,使美国从战前的债务国变为战后最大的债权国;根据材料中“美国战后把世界黄金储量的40%把控在手中,因此,美元取代了英镑,确立了其金融中心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金融中心由伦敦(英国)转移到了纽约(美国)。14.答案:(1)特点:苏俄政府制定和重视;租让制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租让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政府一定程度上对租让制实施政策优惠和保护;租让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2)目的:租让制有利于发展同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为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以充实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生产力的恢复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解析:(1)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中租让制的内容分析。(2)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和列宁制定的租让制的目的,依据材料中的时间,结合租让制的内容以及当时苏俄的现实状况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