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含答案)

资源简介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
1.如图是描绘国际形势的两幅漫画。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D.全球治理体系的发展演变
2.在改革开放中,我们逐步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改革开放的起步、成长乃至曲折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整个理论体系的主题宗旨是( )
A.实现人民美好生活 B.建立富强民主国家
C.坚持马克思主义 D.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
3.2024年5月5日至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法国、塞尔维亚、匈牙利三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既有正式隆重的国事活动,也有“不打领带”的亲切互动,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普遍认为访问亮点频出,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这( )
A.说明中国注重睦邻友好关系发展
B.表明我国实现了与欧洲关系的突破
C.展现了中国积极进取的特色大国外交
D.体现我国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4.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手段之一,且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任务中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 )
A.旨在加快将中国建成发达的工业国 B.推动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均具有独创性
5.自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以来,围绕推动危机的政治解决,中国外交部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提出尊重各国主权、摒弃冷战思维、停火止战、启动和谈等12点主张,得到很多国家的认可。这体现出当代中国( )
A.作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B.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C.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推行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
6.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共二十大的召开为世界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注入了动力。下列内容属于中共二十大提出的有( )
①反对冷战思维
②反对搞双重标准
③反对干涉别国内政
④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2024年7月23日,在中国的斡旋下,巴勒斯坦14个主要政治派别在北京签署了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北京宣言》。该宣言的签署实现了14个派别的大和解、大团结,为饱受苦难的巴勒斯坦人民带来了宝贵希望,也是中国为中东地区提供的“和平之钥”。中国这一举措( )
A.契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B.促进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C.推动了新型国际秩序的形成 D.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
8.下表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开展的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这( )
年份 外交活动
2001年 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2006年 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四国外长首次会晤,开启金砖国家合作序幕
2013年 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2016年 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
A.致力于发展同周边邻国的经贸关系 B.缓解了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C.强化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全方位合作 D.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推动二十国集团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发起成立亚投行、新开发银行;致力于深化金砖国家合作,打造广泛的“金砖+”平台;发起《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与国际发展法律组织签订谅解备忘录,启动“法治与可持续发展”合作项目等。这表明我国( )
A.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 B.强调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C.主导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D.将维护世界和平作为外交出发点
10.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愿加大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上述主张( )
A.清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确立了中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导
C.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 D.中国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协调发展
11.如图是我国《对外援助数额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十年探索时期我国对外援助不断增长
B.改革开放以来对外援助数额开始减少
C.对外援助状况与国内外形势密切相关
D.亚非拉国家是我国对外援助主要国家
12.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 )
A.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 B.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
C.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D.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3年7月,属于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申报月刊》为纪念其创刊周年,发行特大号“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正式拉开中国现代化问题论争的序幕。下图为1933年第2卷所刊发文章中“现代化的方式路径”各种倾向所占分量。
——摘编自黄敏《近代现代化强国梦的话语建构——以〈申报〉及〈申报月刊〉相关文章为例》
材料二:自晚清以来,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就一直存在着中西文化之间的激烈争论。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强调指出,要动员群众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一切必要的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为夺取政权打下基础。“在现在的阶段上,经济建设必须是环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艾思奇专门撰写文章《论中国的特殊性》,提出了向先进国家学习、向西方国家学习是必须的,但是中国也有中国的实际国情,不能盲目走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
——摘编自王术静《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1)据材料一概括关于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方式路径选择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观点及其影响。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多次使用了“现代性工业”“现代化”等概念,提出逐步并积极地引导个体经济“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使“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他还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964年12月,周恩来同志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在此基础上,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此后,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带领全体人民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先后提出“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推进我国现代化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向“四位一体”再向“五位一体”转变等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摘编自韩振峰《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及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历史经验。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漫画“退群成瘾”表明全球治理体系的分裂,漫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表明全球治理体系的团结合作,据此可知两幅漫画反映出全球治理体系的发展演变:有分裂,也有团结合作,故选D项;两幅漫画述及的是“全球治理体系”问题,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无关,排除A项;虽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一个正确论断,但是这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两幅漫画反映的是“分裂”“团结合作”,与多极化趋势无关,排除C项。
2.答案:A
解析:使人民获得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宗旨,故选A项。B、C、D三项与人民获得美好生活相比,不是主题宗旨,属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措施和途径,均排除。
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国领导人对法国、塞尔维亚、匈牙利三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既有正式隆重的国事活动,也有“不打领带”的亲切互动,展现了中国积极进取的特色大国外交,C项正确;法国、塞尔维亚、匈牙利三国不是中国的邻国,无法说明睦邻友好,排除A项;实现了与欧洲关系的突破,说法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联合国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梦”的理想蓝图以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关系密切,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进步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故选C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外交部发布的《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提出的12点主张得到很多国家的认可,体现出中国在乌克兰危机面前作为大国对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和担当,A项正确;B项中的“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不结盟政策,排除C项;乌克兰不是中国的邻国,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共二十大的召开为世界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注入了动力,且会议内容中包含了反对冷战思维、反对搞双重标准、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等主张。①“反对冷战思维”是中共二十大在强调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时应秉持的立场之一,符合会议内容,项正确;②“反对搞双重标准”同样是中共二十大提出的重要主张,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应一视同仁,不偏袒任何一方,②项正确;③“反对干涉别国内政”是中共二十大在维护国际秩序和尊重各国主权方面的明确立场,③项正确;④“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也是中共二十大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反对强权政治方面的坚定主张,④项正确。故本题选D项。
7.答案:A
解析:选择A:材料反映中国斡旋促成巴勒斯坦14个主要政治派别和解,体现了对人类共同福祉的关注和努力,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排除B:材料主旨强调中国为巴勒斯坦地区的和平与团结作出贡献,并未直接涉及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排除C:虽然中国的这一举措对国际秩序有积极影响,但新型国际秩序尚未形成。排除D:材料反映的是巴勒斯坦地区的政治和解,与经济全球化无直接关联。
8.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初。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开展的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既有周边邻国,也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既有经济合作,也有政治互信。整体而言,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D项正确;依据图表中有巴西、印度等国,可知中国外交活动不仅仅周边邻国,排除A项;依据图表信息可知,材料不是缓解了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的部分领域的合作,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A
解析: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根据材料“积极推动二十国集团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合作项目等”可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全球安全、世界法治等方面的建设,故选A项。周边国家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故排除B项;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尚未建立,故排除C项;国家利益是我国外交的出发点,故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依据材料可知,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要对全球治理和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C项正确;由材料看不出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被清除,且“清除”这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只是二十大报告,并不会确立中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导权,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中国致力于全球治理,不仅仅促进发展中国家协调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可知,1960年至1982年,我国对外援助数额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变化波动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前半期在国民经济相对较为薄弱时,这一比例呈上升态势,源自当时以美苏为首的西方大国对我国的围困,为此我国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力图打破封锁和孤立;此后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发展,我国逐渐调整对外援助政策,服务于国家发展需要,C项正确;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为1956—1966年,并未完全涵盖在题目表格中,此外其比例上升可能是因为受自然灾害及“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影响财政收入降低所致,且就图表而言1963年至1964年也有一定下降,排除A项;图中比例下降的时间并非始于1978年,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我国的援助对象,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的外交。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积极发展与非洲的关系,进行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这体现了新时期我国积极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A项与题干不符:材料体现了中非关系的发展,不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B项时空错位:材料体现了中非的文化交流,不是与非洲国家建交,且我国与非洲国家建交的高潮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D项概念混淆:“金砖国家”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并不是仅指非洲国家。
13.答案:(1)特点:“社会主义”和“坚持中国特色”的呼声最高(主张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人在这一时期占多数)。
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苏联“一五”计划的成功;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的全面加剧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2)观点: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革命战争的关系;向西方学习与坚持中国的特殊性相结合。
影响:为新民主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片信息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和“坚持中国特色”的呼声最高。背景:结合材料一时间“1933年”可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苏联“一五”计划的成功、九一八事变三个方面分析背景。
(2)观点:结合材料二“要动员群众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一切必要的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为夺取政权打下基础”可知,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革命战争的关系;结合材料二“向先进国家学习、向西方国家学习是必须的,但是中国也有中国的实际国情,不能盲目走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可知,向西方学习与坚持中国的特殊性相结合。影响:结合所学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可知,为新民主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14.答案:(1)具有目标性,有步骤地有序进行;政府重视;对现代化的理解不断深入。
(2)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第(1)问,根据材料中“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多次使用了‘现代性工业’‘现代化’等概念”
“1964年12月,周恩来同志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带领全体人民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目标性、有步骤地有序进行,政府重视,对现代化的理解不断深入。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等角度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