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1.1992年,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讲话,他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实际上说明当时中国( )A.改革开放过程中仍需继续解放思想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拉开C.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D.开始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2.如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 )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B.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C.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D.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3.20世纪后二十年是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的时期,但是社会主义运动并没有失败,在挫折中社会主义事业开辟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取得了伟大的成绩这条道路是指( )A.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B.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普京的民族主义国家道路4.下表摘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部分重大主场外交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反映出年份地点外交活动2014北京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16杭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2017北京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7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2018青岛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2018北京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得到落实B.新中国实现与西方大国关系的历史性突破C.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D.经济全球化下各国主动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5.在改革开放中,我们逐步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改革开放的起步、成长乃至曲折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整个理论体系的主题宗旨是( )A.实现人民美好生活 B.建立富强民主国家C.坚持马克思主义 D.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6.1985年,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视察广州、深圳等地的电子企业后,提出中国要投资电子工业的基础建设,“搞这些大的基础项目,准备改变过去那种分配制的办法,采取投标和招标的办法”,允许“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指导下的竞争”。该主张体现了( )A.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D.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理念7.如图是描绘国际形势的两幅漫画。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A.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C.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D.全球治理体系的发展演变8.如表所示为1980—2010年中国三大产业劳动力占比变化。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我国( )项目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劳动力占比 农业 68.7% 60.1% 50.0% 36.7%工业 18.2% 21.4% 22.5% 28.7%服务业 13.1% 18.5% 27.5% 34.6%A.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 B.现代产业结构逐渐形成C.农业机械化实现了普及 D.农业基础地位发生动摇9.1981年1月4日,台湾锦绣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江山万里》丛书,主要包括《长城万里》《大哉黄河》《天府西南》《烟雨江南》《闽海珠江》等:同年2月,台湾《时报周刊》举办座谈会,与会学者提出:“和平统一中国为中国人共同的心声。”这反映了( )A.两岸关系从文化界开始解冻 B.台湾同胞浓厚的民族国家意识C.海峡两岸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D.“一国两制”构想获得广泛认同10.1979年,邓小平说∶我们始终考虑到台湾的特殊地位,不改变那里的社会制度,不影响那里人民的生活水平,甚至作为一个地方政府可以拥有广泛的自治权,拥有自卫武装力量。当然不能有两个中国,也不能有一个半中国。材料表明邓小平( )A.允许台湾保持独立 B.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C.维持两岸关系现状 D.萌发“一国两制”思想11.1970年7月,中国正式启动代号“707”的航母研制计划,迈开了自行研制航母的步伐,但直到2012年9月25日,中国才有了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它诞生的主要因素是我国( )A.海权意识增强 B.综合国力提升 C.国防实力增强 D.造船工业进步12.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成员单位达58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将为破解诸多发展问题提供更多助力。据此可知,“一带一路”( )A.遏制了逆全球化思潮的泛滥 B.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C.是当今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 D.为全球发展增添新活力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的报告中说:“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所以我对此要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成其为党了。”后来,“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党的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也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把它理解成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要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我们不仅要回顾历史、从纵向上对比十八大前后党心民意的变化,同时还要环顾世界、从横向上对比中国上行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下行衰弱的反差。通过这种对比不难发现,十八大以来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来之不易。——摘编自石仲泉《新时代新理论新征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毛泽东思想的共同点,并简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写入党章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十八大以来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革”。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万隆会议后,中国同非洲各国的关系不断加强。1956—1964年,中国政府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对非洲提供经济援助,在需要的时候延长还款期限,以尽量减少受援国的负担。1970—1976年,中国援非金额高达18.15亿美元,接受中国经济援助的非洲国家由1966年以前的11个增至1977年的29个,中非贸易总额也从1970年的1.7721亿美元增至1975年的6.7126亿美元。1975年10月,中国对非洲国家最大的援建项目坦赞铁路(全长1860公里)建成通车。此外,中国向非洲派遣大量的专业教师,到中国留学的非洲学生也越来越多。——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非洲国家逐步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但英、法等西欧国家仍力图保持其在非洲的影响力。即使他们政治上放弃殖民统治,但仍然以援助、投资及培训干部等方式继续维持他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西欧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在很多时候使非洲国家更加依赖外援,根本做不到授人以渔。1966—1969年尼日利亚内战期间,法国就曾向要求独立的伊格博共和国提供大量援助,希望借此染指该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摘编自吴秉真、高晋元主编《非洲民族独立简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西欧国家对非洲援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西欧国家对非洲援助的共同背景。(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材料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相关知识。选择A:根据材料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生产力等方面的论述明晰了改革开放的诸多重大问题,是一次号召思想解放的谈话,可知当时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仍需继续解放思想。排除B: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C: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而邓小平南方谈话发生于1992年上半年。排除D:开始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时间为197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2.答案:B解析:根据饼状图可以看出,与1978年相比,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结构中,公有制属性的零售额下降,非公有制占比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私有制得到发展,民众的就业观念发生变化,就业形式多样,引起了零售额结构的变动,B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完成是在21世纪初,排除A项;这一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因此计划管理调控的作用在下降,排除C项;通过零售额占比情况无法得出当时经济结构调整完成进度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3.答案:C解析:“20世纪后二十年”大致在1980年之后,这不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期,也是取得伟大成绩的时期。挫折指的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巨大挫折。A、B项属于挫折而不属于社会主义事业新开辟的道路,排除。D项不属于社会主义事业,排除。4.答案:C解析: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部分重大主场外交活动”可知,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等外交活动,得出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C项正确。5.答案:A解析:使人民获得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宗旨,故选A项。B、C、D三项与人民获得美好生活相比,不是主题宗旨,属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措施和途径,均排除。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务院副总理李鹏提出在电子工业建设中,采用投标和招标的办法,这是引入市场经济因素的表现,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A项正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由邓小平在1988年提出,且题中并未涉及科学技术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属于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C项;广州不属于经济特区,而深圳等经济特区设立于1980年,且题中并未突出强调在经济特区先行试点,排除D项。7.答案:D解析:漫画“退群成瘾”表明全球治理体系的分裂,漫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表明全球治理体系的团结合作,据此可知两幅漫画反映出全球治理体系的发展演变:有分裂,也有团结合作,故选D项;两幅漫画述及的是“全球治理体系”问题,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无关,排除A项;虽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一个正确论断,但是这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两幅漫画反映的是“分裂”“团结合作”,与多极化趋势无关,排除C项。8.答案:B解析:1980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日益成为重要的就业增长点,这说明我国现代产业结构逐渐形成,故选B项;劳动力结构不能用来说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劳动力结构的改变,与农业机械化无关,排除C项;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基础地位发生动摇”说法错误,排除D项。9.答案:B解析:台湾媒体界非常注重与大陆的家国亲情与血缘关系,重点强调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这反映出台湾同胞浓厚的民族国家意识,故选B项;1987年,台湾当局宣布解除“戒严令”,两岸关系开始“解冻”,排除A项;材朴并未提及大陆方面的作为与态度,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一国两制”,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材料中“不改变那里的社会制度”表明允许台湾保留现行的社会制度,“当然不能有两个中国,也不能有一个半中国”说明邓小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表明邓小平萌发了“一国两制”思想,故D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材料不是强调和平统一,故B项排除;C项与材料不符,故错误。11.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航母的建设需要资金、资源、技术、人力为支撑,世界上只有少数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能建造航母,1970年中国正式启动了航母研制计划,但直到2012年才产生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这说明航空母舰的研制成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提升的结果,B项正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海权意识增强是中国建造航空母舰的原因之一,但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航空母舰的建造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C项因果关系倒置,排除C项;造船工业只是航母建造所需诸多条件之一,航母建造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排除D项。故选B项。12.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一带一路”倡议在科技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仅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还促使“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的成员单位达到了58家。这种广泛的科技合作表明,“一带一路”在推动全球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球发展增添新活力,D项正确;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化,但不能遏制了逆全球化思潮的泛滥,排除A项;国际经济新秩序仍在建立的过程中,排除B项;“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与倡议,而非区域经济组织,排除C项。故选D项。13.答案:(1)共同点:都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都具有人民性;都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意义: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明确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阶段目标和任务;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自我革命。(2)说明:持续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在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顶住世界经济下行压力,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在多个领域取得领先世界的科技创新成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逐渐为国际社会所认同。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分别是20世纪40年代和21世纪初的中国。第一小问共同点,根据材料“‘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党的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也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把它理解成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可得出都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据材料“人民实践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都具有人民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要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可得出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确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阶段目标和任务;据材料“我们不仅要回顾历史、从纵向上对比十八大前后党心民意的变化,同时还要环顾世界、从横向上对比中国上行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下行衰弱的反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自我革命。(2)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12年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十八大以来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的史实就是列举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持续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在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材料“从横向上对比中国上行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下行衰弱的反差”可得出顶住世界经济下行压力,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在多个领域取得领先世界的科技创新成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逐渐为国际社会所认同。14.答案:(1)特点:中国:中国援助非洲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尊重他国主权;以无息,或者低息贷款的方式提供援助,尽量减少受援国的负担;提供外援的目的是帮助受援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经济独立发展的道路。西欧国家:援助非洲附带政治条件;具有功利性,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本国在非洲地区的地位和利益。(2)共同背景:美苏冷战,展开对中间地带的争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欧洲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崩溃;“不结盟运动”兴起,世界和平民主力量不断增强。(3)启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参与国应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互赢、共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开放包容进程,应扎实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西欧国家)。特点:中国:根据材料一“1956—1964年,中国政府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对非洲提供经济援助,在需要的时候延长还款期限,以尽量减少受援国的负担。”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援助非洲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尊重他国主权;以无息,或者低息贷款的方式提供援助,尽量减少受援国的负担;结合所学可知提供外援的目的是帮助受援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经济独立发展的道路。西欧国家:根据材料二“即使他们政治上放弃殖民统治,但仍然以援助、投资及培训干部等方式继续维持他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可知,援助非洲附带政治条件;根据材料二“西欧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在很多时候使非洲国家更加依赖外援,根本做不到授人以渔。”“1966—1969年尼日利亚内战期间,法国就曾向要求独立的伊格博共和国提供大量援助,希望借此染指该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可知,具有功利性,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本国在非洲地区的地位和利益。(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西欧国家)。共同背景:根据设问中的时间信息“20世纪50~70年代”并结合所学可从世界格局、第三世界以及欧洲等角度进行分析,从世界格局来说,此时美苏冷战,展开对中间地带的争夺;从非第三世界的角度来说,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欧洲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崩溃以及“不结盟运动”兴起,世界和平民主力量不断增强。(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世界)。启示:结合材料中中国、西欧国家对非洲援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可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参与国家应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互赢、共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开放包容的进程,应扎实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