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含答案)

资源简介

(7)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
1.1922年,中共二大将无产阶级置于“帮助”“援助”“扶助”的地位。1925年,中共四大指出:“无产阶级的政党应该指导无产阶级参加民族运动,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加,乃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完善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B.忽视了国内民族资产阶级力量
C.在总结经验教训中不断发展 D.对中国的革命性质尚认识不清
2.1927年初,湖南工会、农会会员分别有32多万、200万左右;湖北工会、农会会员分别是40多万、30万人左右;江西工会、农会会员分别为20多万、30多万。这反映了( )
A.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C.土地革命的逐步开展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3.《共产党》月刊创刊于俄国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日,共出6期,在全国秘密发行。在创刊号的《短言》中,陈独秀明确提出“跟着俄国共产党”“经济的改造自然占人类改造之主要地位。吾人生产方法除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外,别无他途”。该月刊在当时所起到的实际作用是( )
A.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对建党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C.促使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始成立 D.使得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4.1919年6月5日之前,上海租界报纸时常表示对学生运动的同情;但6月5日之后,便开始警告公众不要在租界发放传单,禁止上街游行,《北华捷报》更是将学生运动称之为“骚乱”。这一转变( )
A.推动帝国主义侵华阵营瓦解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运动方向的引导
C.折射出“五四运动”影响力增强 D.表明了列强对于社会剧变的强烈排斥
5.1935年3月4日,《红星报》发表社论指出:“我们发扬了运动战的特长,六天之内击败了二十余团敌人,这就说明了只要有正确的军事领导,只要不怕疲劳,勇敢作战,我们就能消灭和战败任何敌人。”材料表明当时( )
A.反“围剿”已取得了胜利 B.军事路线问题已得到正确解决
C.红军三大主力成功会师 D.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已正式确立
6.1928年12月,湘赣边区政府总结土地斗争经验,制定《井冈山土地法》。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作了重要更正,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湘赣边区土地法的调整( )
A.体现了红色政权灵活的革命政策 B.开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序幕
C.出于粉碎国民党“围剿”红军的需要 D.意在扩大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
7.1930年5月间,毛泽东在赣南寻乌县进行了周密的社会调查,写成《寻乌调查》,此后又发表了《兴国调查》《东塘等处调查》《木口村调查》《赣西南土地分配情形》《江西土地斗争中的错误》《分青和出租问题》《分田后的富农问题》等著作。上述调查及相关著作( )
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有利于土地革命的开展
C.推动了井冈山根据地建立 D.贯彻了八七会议的精神
8.1927年9月,毛泽东对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进行了改编,正式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党代表在军中的地位与同级指挥官相等,并有代表党监督指挥官的权力。井冈山会师后,党代表制度在全军推行。1930年,中央军委突出强调“红军中只允许党在政治上之唯一领导”。该制度表明中共( )
A.坚定地奉行农村革命道路 B.努力摆脱共产国际的影响
C.注重提高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D.为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创造条件
9.20世纪30年代,西方记者笔下描绘了西部地区的“新世界”;红军识字率达60%~70%;刚脱盲的农民急于办板报;红军大学里,学员们关注国际形势,更有当地农民向西方记者打听西班牙人民阵线左翼联盟的斗争情况。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重视( )
A.落实土地改革政策 B.贯彻全面抗战路线
C.开展根据地的建设 D.争取国际力量支持
10.下表是学者对长征历史意义的思考,该学者旨在强调红军长征( )
(一) 红军长征实现了党中央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
(二) 红军长征是威武雄壮的革命战争史诗,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总结和运用
(三) 红军长征成功地进行了反对“左”“右”倾的斗争,创立了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新经验
A.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的道路 B.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加速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D.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11.如图为漫画家米谷于民国三十七年创作的作品。该作品反映的是( )
A.蒋介石复辟野心 B.国民党“训政”的虚伪
C.党派纷争的现状 D.南京国民政府濒临崩溃
12.美国某学者在长篇纪实文学《翻身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中,高度赞誉一份20世纪40年代的红色文献,称其在中国内战时,恰如《黑奴解放宣言》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据此推断,该“红色文献”( )
A.见证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B.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C.承认并限制封建剥削和债务 D.废除了中国农村土地私有制
13.“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为爱国之运动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1920年)
材料二
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则比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更广大和更觉悟。然而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
“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已有进一步的发展,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
——摘编自毛泽东《五四运动》(1939年)、《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及其对孙中山的启发,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五四运动”性质的认定及依据。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所具有的新特征。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具有这些新特征的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昌会战(1939年3—5月,中国军队在南昌地区抗击侵华日军的作战),中国军队既未能在防御中守住南昌,也未能在反攻中夺回南昌。但它在军事、政治上的影响,却有积极的一面。南昌会战表明日军虽然占领了武汉三镇,但既未能迫使国民政府屈服,也未能击歼中国军队的主力,更没有摧毁中国广大军民的抗战意志。中国军队不仅继续进行抗战,而且还开始实施战役范围的反攻,这是“七七”事变以来的新发展,同时也证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战略指导上确有改革纯防御为攻势防御的意图。可惜的是,由于最高决定者和某些高级将领,或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或是缺乏优良的战略战术素养,以致在作战指导和作战指挥上产生不少失误,在消耗敌人的同时,过多地消耗了自己,未能实现自己的战役意图。
——摘编自郭汝瑰等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昌会战未能实现战役意图的主观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昌会战对中国抗战形势的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从中共二大到中共四大,中共逐渐明确了在民族运动中的地位,主张独立地位、领导地位,这表明中共在总结经验教训中不断发展,故C项正确;A项是十年内战时期,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排除B项;中共二大已对中国的革命性质有了明确认识,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国民革命中,北伐顺利进军,所到之处,军阀统治被推翻,工农运动如火如荼,规模空前,进一步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故选A项。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共产党》创刊于1920年11月,该月刊的发行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中共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故选B项;“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排除A项;1920年8月—10月,上海、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先后建立,时间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共产党》月刊是中共党内机关刊物,不能代表整个思想界。从内容上说,着重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共产主义运动,并非对欧美社会制度的介绍,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在1919年6月5日之前,“五四运动”的中心在北京,主要斗争形式是学生罢课,到6月5日之后,“五四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了上海,其主要斗争形式出现了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体现在题干中就是上海租界报纸对该事件的态度由“同情”转变为“禁止”,据此可知,这一转变折射出“五四运动”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35年3月……运动战的特长……正确的军事领导”可知,1935年1月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结束了博古、李德等人的军事指挥权,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1935年3月的事件发生在遵义会议后,军事路线问题已得到正确解决,故选B项。
6.答案:A
解析:据题干所述时间可知,该史实出现于工农武装割据时期,据题干内容可知,毛泽东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土地革命斗争认识的不断深化,其革命政策也做出相应的调整,体现出红色政权灵活的革命政策,故选A项。
7.答案:B
解析:据材料“毛泽东在赣南寻鸟县进行了周密的社会调查”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1930年5月,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以及党内“左”倾错误思想抬头等背景下,毛泽东为及时解决党在土地革命中的路线问题和制定对中间阶级和中小工商业者的政策和策略,在地方进行了一系列周密的社会调查,这一调查为我党制定正确的工商业政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并且进一步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说明了实行土地革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据材料“党代表在军中的地位与同级指挥官相等,并有代表党监督指挥官的权力”“红军中只允许党在政治上之唯一领导”,结合所学可知党代表制度的推行,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有利于提高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故选C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部地区的“新世界”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根据材料中“识字率达60%~70%”“大学”“关注国际形势”可知,中国共产党重视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故C项正确。这一时期并未实行土地改革政策,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贯彻全面抗战路线,排除B项;材料仅能体现出根据地民众关注国际形势,不能反映出争取国际力量支持,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据材料“长征实现了党中央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总结和运用……创立了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新经验”可知,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加速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故选C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排除A项;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漫画中的皇冠象征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而非复辟帝制,排除A项;1948年3…5月,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宣布结束“训政”,排除B项;漫画讽刺的是国民党独裁统治,而非党派纷争,排除C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20世纪40年代”“中国内战”“红色文献”“《黑奴解放宣言》”等信息,推断出该文献为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与之相符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这一改革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调动了农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有利于赢得解放战争胜利,早日结束内战,B项正确。
13.答案:(1)“五四运动”扩大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推动“五四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启发:改造民众思想。
性质:爱国运动。
依据:“五四运动”反对巴黎和会出卖中国的国家利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五四运动”高喊“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口号,要求政府拒绝在卖国条约上签字。
(2)新特征:参与的知识分子更多、觉悟更高;与工农民众运动相结合;反帝反封建更彻底;等等。
原因:新文化运动提高了民众觉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剧;对辛亥革命后局势的失望,各阶层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等等。
解析:(1)第一小问,关系:据材料一“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可得出“五四运动”扩大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据材料一“推原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可知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这推动“五四运动”的产生和发展。第二小问,启发:据材料一“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可知孙中山意识到社会革命需依赖思想进步,提出改造国民思想。第三小问,性质:据材料一“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爱国之运动”可知孙中山认为“五四运动”为青年爱国运动。第四小问,依据: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反对巴黎和会出卖中国的国家利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五四运动”高喊“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口号,要求政府拒绝在卖国条约上签字。
(2)第一小问,新特征:分析民主运动或革命的特征时,主要从领导阶层、斗争目标、斗争形式等方面来考虑。据材料二“知识分子则比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更广大和更觉悟……”可知参与的知识分子更多、觉悟更高,与工农民众运动相结合;据材料二“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可知“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更彻底。第二小问,原因:社会运动源于社会发展情况,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来考虑,兼顾内外。据材料二“知识分子更广大和更觉悟”可知新文化运动提高了民众觉悟;据材料二“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已有进一步的发展,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可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结合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这也说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剧;其他还有对辛亥革命后局势的失望,各阶层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等等。
14.答案:(1)主观原因:单纯防御的战略指导没有改变;最高决定者理论和实践脱节;各级指挥员战略战术修养有缺陷;与日军打消耗战、阵地战;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
(2)积极影响:彰显了中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意志;消耗了日军的力量,保存了中国军队的主力;巩固了抗日战争的相持局面。消极影响:导致南昌沦陷;过多消耗了中国军队的力量,暴露了国民政府及其军队在战争中的弱点。
解析:南昌会战。第(1)问,根据材料“中国军队既未能在防御中守住南昌,也未能在反攻中夺回南昌”“同时也证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战略指导上确有改革纯防御为攻势防御的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单纯防御的战略指导没有改变,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根据材料“可惜的是…产生不少失误”→最高决定者理论和实践脱节,各级指挥员战略战术修养有缺陷;根据材料“在消耗敌人的同时,过多地消耗了自己,未能实现自己的战役意图”→与日军打消耗战、阵地战。
第(2)问,可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分析,具体分析过程如下表所示:
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所学知识 影响
积极 “南昌会战表明日军虽然……没有摧毁中国广大军民的抗战意志” 彰显了中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意志
“中国军队不仅继续进行抗战,而且还开始实施战役范围的反攻” 消耗了日军的力量,保存了中国军队的主力;巩固了抗日战争的相持局面
消极 “中国军队既未能在防御中守住南昌,也未能在反攻中夺回南昌” 导致南昌沦陷
“在消耗敌人的同时,过多地消耗了自己,未能实现自己的战役意图” 过多消耗了中国军队的力量,暴露了国民政府及其军队在战争中的弱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