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1.1912年的《民国服制》规定: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和常礼服。其中大礼服分书用、夜用:书用大礼服为西式大氅式,夜用大礼服类似燕尾服,但后摆呈圆形,裤用西式长裤;常礼服分西式和袍褂式两种。这反映出当时( )A.西式礼服成为主流服饰 B.传统文化受到政府重视C.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趋势 D.中西融合观念深入人心2.1903年,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将新政斥之为“假维新”,清廷“见从前守旧的惹出祸来,才敷衍行了一段新政,不过是掩饰人的耳目”“满朝中,除媚外,别无他长。俺汉人,再靠他,真不得了!”陈天华旨在( )A.抨击新政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有限 B.表达革命是国家民族的正确出路C.揭露清政府假立宪真专制的骗局 D.强调清末政治格局出现重大变化3.1911年5月8日清廷裁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章。该章规定:内阁由国务大臣(十三人)组成,包括内阁总理大臣一人,协理大臣一至二人,各部大臣共十人。当时仅外务部、学部、邮传部大臣为汉人,其余七部长官皆为满人。新内阁的设置还剥夺了地方督抚直接向皇帝上奏入递的权力。由此可推知,清末的新内阁官制改革( )A.主要效法英国的文官制度 B.满足了立宪派的政治要求C.使清廷政治处境更加孤立 D.致力于重塑中央集权体制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但总统没有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在行使任命部分官员,对外宣战,制定官制官规,提出法律,宣告特赦、减刑等权力时,需要经过参议院同意。这些规定( )A.有效限制了袁世凯复辟行径 B.体现“三权分立”的立法原则C.说明民初法治建设缺乏经验 D.彰显“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5.同盟会成员创办的《民呼日报》刊发旅沪蜀人檄文:“失川汉铁路,即亡国之本,而卖川汉铁路,即无异卖全国。政府已矣,吾四百兆(四亿)之可怜虫,将奈何!”该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反映出列强势力开始深入内地 B.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C.促进“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D.为武昌起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6.1911年10月15日汉口的《大汉报》假托“中华民国军政府”之名,发出《布告国人书》,主题是“反满复汉”。一日之内就销至两万份,而且“南北各省如苏、浙、皖、赣、湘、闽订阅函电纷至沓来”。这种现象( )A.说明中华民国政府得到群众支持 B.反映辛亥革命受到广泛关注C.可用于研究武昌起义的社会背景 D.体现地方政府纷纷对抗清廷7.《中华民国史》记载:“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因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佳。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国民政府的这一举措旨在( )A.加快工商业的发展 B.强化经济管理职能C.聚敛巨额资本财富 D.发展官僚资本主义8.《新青年》翻译外国著作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在第四卷(1918年),翻译作品中文学类达89%左右。第二个高峰是在第八卷(1920年),其中文学类只有23%,而政治类和社会类则占了73%左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文学革命的深入开展 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C.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 D.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9.据史载,在北洋军阀统治的“短短十六年中,内阁更换46次,正式上任和代署的阁揆达29人之多,多则三两年,少则数月,与明朝亡国之君崇祯十七年间易揆数可相媲美”。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中央政府权力出现下移趋势 B.民主共和与专制统治的矛盾冲突C.军政对民主政治的不断探索 D.北洋军阀深受封建伦理思想影响10.1919年1月,蔡元培提出:“研究也者,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12月,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也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主张。上述观点( )A.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 B.彰显了西方文化的魅力C.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两面性 D.弘扬了传统文化的价值11.辛亥革命后,旧的体制、规范、观念、风习、信仰、道路都由于皇权崩溃,开始或毁坏,或动摇,或日益腐烂。正因为此,强大的保守顽固势力便不断掀起尊孔读经、宣扬复辟的浪潮,想牵引局面恢复或倒退到“前清”时代去。为此,部分知识分子( )A.发动二次革命摧毁封建根基 B.积极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学说C.掀起新文化运动以解放思想 D.寻求联俄联共的革命新道路12.有学者在论述近代早期工矿企业创建的情形时说,一种情形是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寻求封建专制政权的荫庇;另一种情形是企业挂上外国字号,聘请外国经理,向外国政府注册。该学者意在表达,近代早期工矿企业( )A.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B.独立生存发展的环境恶劣C.经营管理的模式多元并存 D.开始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习近平202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二: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摘编自[美]费正清《评中国和日本近代化》材料三:为什么民国初年的军队不尽忠于民国,不拥护民国的宪法呢?我们老百姓的国民程度是很低的,他们当兵原来不是要保御国家,而是要解决个人生计问题。如不加以训练,他们不知道大忠就是忠于国家和忠于主义,只知道小忠,忠于给他们衣食的官长和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野心家知道我国人民乡族观念很深,从而利用之以达到他们的割据企图。——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2)概括材料二、三中费正清、蒋廷黻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共和政体失败的原因。14.【清末社会主流思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纪初年,资产阶级的民权宣传盛极一时。当时几乎所有的进步报刊都抨击封建专制,介绍西方制度,鼓吹开民智、兴民权。1901年,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论证了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的历史必然性。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后,封建官僚中也开始出现了立宪要求。1904年,驻法公使孙宝琦上书政务处,强烈要求仿效日本及英德,实行君主立宪,朝野为之轰动。材料二 1905年宣布废除已行千余年之科举取士制度后,进入新式学堂和出国留学的学生更与日俱增。大批富于政治敏感的青年一经接触西学、新学和资本主义的新天地、新气象,多数人的世界观就发生了巨大变化,纷纷离经叛道,成为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思想观念的信徒,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不少拥有秀才、举人头衔的人则开始了从封建文人向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化。伴随着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日本的留学生运动和国内以上海为中心的“学界风潮”互相激荡,革命团体、革命书报不断涌现。——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郭汉民《论清末两大主流思潮及其相互关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末两大主流思潮出现的相同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末两大主流思潮的主要主张及其共同影响。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民国时期,对于男子礼服有不同的分类,并且其形制也有不同,这是当时社会生活近代化的表现,故选C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对男子礼服有不同的规定,并没有述及该服饰成为社会的主流,排除A项;题干内容中有关男子礼服的相关规定是受到中国和西方的影响,并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排除B项;题干内容中有关男子礼服的相关规定能够体现“中西融合”,但是并没有述及该观念“深入人心”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2.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陈天华认为“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假维新”,清政府只会讨好西方列强(“媚外”),其余一无是处,“俺汉人,再靠他,真不得了”,人们再也不能依靠清政府了,据此可知,该论述表达出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才是国家民族的正确出路,故选B项。3.答案:C解析:据材料“七部长官皆为满人……剥夺了地方督抚……权力”可知,清政府建立皇族内阁,暴露了其维护专制统治的本质,部分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使清廷政治处境更加孤立,故选C项;文官制度指的是通过考试选拔文官的制度,主要效法英国的文官制度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皇族内阁的设立使立宪派大失所望,没有满足立宪派的政治要求,排除B项;设立皇族内阁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权力,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致力于重塑中央集权体制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4.答案:C解析:据材料“但总统没有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在行使任命部分官员,对外宣战,制定官制官规,提出法律,宣告特赦、减刑等权力时,需要经过参议院同意”可知临时大总统和参议院并没有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这说明民初法治建设缺乏经验,故选C项。5.答案:D解析:据材料“失川汉铁路,即亡国之本,而卖川汉铁路,即无异卖全国”可知,1911年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引发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发生后,清政府派兵镇压,武汉防务空虚,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故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故选D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一系列条约取得内河航运权等权益,其势力便已经开始深入内地,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05年,孙中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保路运动发生于1911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一部分开明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主张发展民族工业,挽救民族危机,“实业救国”思潮便已经兴起,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6.答案:B解析:题干提及《大汉报》假托“中华民国军政府”之名,发出的《布告国人书》销量多,且南北各省纷纷要求订阅,结合纲要上册第19课所学可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的局势受到国人的密切关注,故选B项;“中华民国政府”不合时空,中华民国建立于1912年元旦,排除A项;“社会背景”不合逻辑,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10日,排除C项;“地方政府纷纷对抗清廷”不合题意,武昌起义后最先宣布脱离清廷独立的省份是湖南,独立时间为1911年10月22日,排除D项。7.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鉴于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的情况,国民政府财政部决定充实三大银行资本,通过银行对工商业发展实现调控,其目的是强化政府对经济进行管理的职能,故选B项。8.答案:B解析:据材料“其中文学类只有23%,而政治类和社会类则占了73%左右”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且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提高了知识分子对社会政治变革研究的积极性,故选B项;“其中文学类只有23%”说明当时人们对社会政治变革的研究比文学革命更加积极,排除A项;近代中国的革命性质始终是民主革命,排除C项;一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加速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再次萧条,排除D项。9.答案:B解析:北洋军阀统治16年间,内阁更换46次,阁揆更是达到29人之多,这说明内阁变动频繁,政局不稳,结合所学民国初年的相关史实可知,内阁变动实质上是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两种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说明其矛盾冲突比较大,故选B项。10.答案:A解析:据材料“蔡元培提出:‘研究也者,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可知,蔡元培认为,应输入西方先进的文化,应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传统文化,据材料“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可知,胡适也认为应对中西文化持辩证的态度,这二者均反映了知识分子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内涵,故选A项。11.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辛亥革命后为了反击保守势力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部分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以解放思想,故选C项;二次革命是针对袁世凯的,且领导者为革命党人,不等同于知识分子,排除A项;部分知识分子是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以反击尊孔复古,而不是积极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排除B项;寻求联俄联共革命新道路的是孙中山,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中国近代早期的工矿企业有两种创建方式:“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寻求封建专制政权的荫庇”“企业挂上外国字号,聘请外国经理,向外国政府注册”,据此可知,近代早期的工矿企业摆脱不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束缚,否则它很难独立自主发展,据此可知,该学者的表述说明近代早期工矿企业独立生存发展的环境恶劣,不得不依赖于本国的封建主义和外部的帝国主义,故选B项。13.答案:答案:(1)社会背景:列强侵略逐渐加深;封建专制统治日趋腐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倡导;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2)费正清:中国历史缺乏实行共和政体的政治、文化、思想基础。蒋廷黻:中国民众的现代民族国家观念淡薄。原因:袁世凯等军阀的破坏;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1年中国。社会背景: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可分析出列强侵略逐渐加深,封建专制统治日趋腐朽;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可分析出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根据材料“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可分析出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倡导,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2)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初年的中国。费正清:根据材料“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可分析出中国历史缺乏实行共和政体的政治、文化、思想基础。蒋廷黻:根据材料“他们不知道大忠就是忠于国家和忠于主义,只知道小忠,忠于给他们衣食的官长和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可分析出中国民众的现代民族国家观念淡薄。原因:结合袁世凯和北洋军阀可分析出袁世凯等军阀的破坏;结合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和资产阶级力量可分析出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14.答案:(1)历史背景: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基层民众的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觉醒;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主要主张:改良思潮主张维护君主政体,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思潮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实行民主共和制度。共同影响:动摇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传播了民主启蒙思想;推动了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解析:清末社会主流思潮。(1)依据材料一“20世纪初年,资产阶级的民权宣传盛极一时。当时几乎所有的进步报刊都抨击封建专制,介绍西方制度,鼓吹开民智、兴民权”、材料二“大批富于政治敏感的青年…成为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思想观念的信徒…不少拥有秀才、举人头衔的人则开始了从封建文人向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化”可知,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基层民众的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觉醒;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1901年,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论证了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的历史必然性”“1904年,驻法公使孙宝琦上书政务处,强烈要求仿效日本及英德,实行君主立宪”可得出,改良思潮主张维护君主政体,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依据材料二“伴随着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日本的留学生运动和国内以上海为中心的‘学界风潮’互相激荡,革命团体、革命书报不断涌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革命思潮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实行民主共和制度。第二小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