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战争与文化交锋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战争与文化交锋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含答案)

资源简介

(24)战争与文化交锋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
1.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文化帝国主义愈演愈烈,艺术、影视和时尚所表达的西方价值观无所不在,以至于新兴民族国家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依然是国家身份的保持。该学者旨在说明( )
A.保持传统文化的完整性 B.捍卫文化主权的重要性
C.警惕西方价值观的虚伪性 D.重视文化交流的开放性
2.11世纪初,西班牙人反抗阿拉伯人统治的斗争进入高潮,并陆续收复一些失地。一些阿拉伯学者和阿拉伯化的犹太人,为躲避战祸而迁居法国南部和西欧其他一些地方,促进了阿拉伯文化和当地文化的交流。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 )
A.阿拉伯帝国走向覆亡成为必然 B.战争对于人类社会的多元影响
C.中古西欧封建制度已濒临崩溃 D.人口迁徙促进洲际种族交融
3.拿破仑战争期间,拿破仑不仅强迫被占领国降低或者取消关税,而且还在被占领国的学校中强制推行法语。同时在征服意大利的时候,不仅消除了一切封建权利的遗迹,而且还剥夺了教堂和寺院募集某些苛捐杂税的权力,并在其他被占领地区推广。这体现出拿破仑战争( )
A.具有侵略和革命的双重性质 B.促进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立
C.重构了欧洲国家的政治秩序 D.推动西欧宗教改革的开展
4.蒙古西征带来的或从阿拉伯和回教人处转移过来的科技和人文知识,是日后西欧“文艺复兴”的先河;蒙古西征带来的中国火药等火器科技,更是日后西欧君主们打击封建割据领主们的致命工具。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因此才得以实现。材料主要强调蒙古西征( )
A.助推了西欧近代文明萌生 B.致力于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C.创造了民族文化互鉴条件 D.直接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
5.亚历山大东征时,在东方建立了多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希腊化城市,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今亚历山大城)就是当时建立的世界名城,城内商业繁荣、学术氛围浓厚。由此可见( )
A.亚历山大东征给埃及人民带来的只有巨大的灾难与痛苦
B.战争和征服客观上也可以成为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
C.亚历山大里亚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
D.经济发展促使战争的出现,战争同时也推动经济发展
6.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这对世界殖民主义的影响是( )
A.加快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B.改变亚非拉的政治版图
C.强化了宗主国的政治地位 D.殖民主义退出了历史舞台
7.北洋政府时期,体育运动会被大力推动。1921年,《申报》在“远东运动会特刊叙言”中提到“国家之强弱,由于各个人之强弱,积弱而成也。故欲强国家者,必先强其国家内之各个人”。这说明此时体育运动( )
A.与时势相结合 B.受到社会普遍推崇
C.注重个人价值 D.是重振国威的根本
8.1909年,清政府拟定的《保存古物推广办法》重点说明:周秦以来碑碣、石幢、石磬、造像及石刻、古画、摩崖字迹之类,现存何县何地,及某县某种物共有若干,某物字迹现存若干,有无断折残缺情形,拟令督抚伤属详查,咨部存案备核。这说明清政府( )
A.修复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B.建立专门机构保护古物
C.重视古物的调查与保护 D.重视保护各地自然遗产
9.宋初,“未有州、县之学,先有乡党之学”。乡党之学亦称“私学”,规模较大的私学则称书院。如宋州(今河南商丘),自五代至“国(宋)初有戚同文者,通五经业、高尚不仕,聚徒教授,常百余人”。宋初私学的兴起( )
A.开启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B.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
C.推动了基层教育的发展 D.为科举制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10.自从国际工业遗产保护联合会于2003年发布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首次提出“工业遗产”概念开始,工业遗产的保护范围从工业建筑单体发展到建筑群体以及工业保护区,保护对象从静态物质工业遗产实体扩展到动态工业遗产精神,工业遗产管理主体从民间自发群体发展到国家政府机构。材料强调( )
A.工业遗产保护体制日趋完善 B.国家保护工业遗产有必要性
C.多方协调保护工业遗产价值 D.工业遗产保护受到广泛关注
11.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扫盲运动。在当时《人民日报》关于扫盲运动的报道中,“人民”“卫国”“翻身”“改命”等词语频繁出现。由此可见,当时的扫盲运动( )
A.旨在鼓舞士气取得战争胜利 B.有助于塑造时代需要的新文化
C.推动“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D.满足了工业化建设的人才需要
12.15世纪末,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博物馆的建立( )
A.源于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B.推动了启蒙运动不断深入
C.反映了科学革命迅猛发展 D.折射出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希腊人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和古希腊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密切相关的。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大殖民运动“使希腊本土诸国古老的自然经济,迅速转化为商品货币经济”,希腊的工商业迅速发展起来,并走向工商立国的道路。工商立国不仅使人的实践潜能和认识潜能得到发挥,造成了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皆不易满足的心理和不断向外拓展的意向,也使人们树立积极进取、竞争冒险、求真求知的精神。这种意识使人们能够摆脱外在的羁绊,在内在需要的驱动下实现人本身的向往和追求,从而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形成了探讨人、尊重人的思潮。
——摘编自王永本《古希腊的人本思想》
材料二:在苏萨一次盛大奢华的结婚典礼上,亚历山大亲自带头同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斯塔提拉结了婚。许多马其顿的将领也娶了波斯显贵的女儿。同日参加婚礼的竟达一万对之多。后人称这一行动为“欧亚联姻”,而且整个婚礼是按照波斯人的传统习俗进行的。在结婚典礼上,亚历山大郑重宣布:与亚洲女子结婚的马其顿人可以享受免税权利。他还亲自馈赠给他们许多礼物以示鼓励。
——摘编自傅利华《略评亚历山大东征》
材料三:在印度西北部,希腊的雕刻艺术与印度的佛教精神相结合,奠定了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基础。在阿姆河畔,屹立着希腊式的城市。城中的神庙既有宙斯的巨像,也有当地的神祇。小亚细亚的卡帕多西亚、本都、俾提尼亚和亚美尼亚的当地小君主,也对希腊文化一见倾心,他们接受希腊的崇拜名称,在宫廷中使用希腊语、修建希腊式神庙,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新建的城市,都力图与希腊人、马其顿人君主国的国王同列。
——摘编自杨巨平《“希腊化文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交流大汇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希腊人本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历山大举办集体婚礼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上述材料,概括希腊化文化的特点。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伦敦城市化进程加快。为了让更广泛的社会阶层接受世俗高等教育,1826年和1829年,伦敦大学学院和伦敦国王学院先后成立,并努力向政府申请正式大学地位。1835年,政府同意两所大学的办学资格,并合并成立伦敦大学。1836年,国王威廉四世颁布第一特许状,赋予伦敦大学独立法人的合法地位以及一定程度的办学自主权,包括设定教育目标、管理内部事务和自主选定管理人员等,政府通过立法、拨款等非直接行政手段与大学进行互动,而大学则通过自我管理和与政府的协商来平衡自身的利益,形成了一个由大学理事会和政府共管的双重治理模式。特许状保障了伦敦大学的学术自由权,使其跻身欧洲一流大学,提升了其在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成为英国乃至全球的著名高等学府。
——摘编自袁传明《近代英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以伦敦大学百年史(1825——1936)为个案》等
材料二 1896年,李端棻上《请推广学校折》,奏请光绪皇帝改革学制,建立京师大学堂,得到光绪皇帝批准,并开始筹办。7月,孙家鼐上《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光绪皇帝览折后表示赞同,但因守旧势力反对而被搁置。1898年2月,王鹏运上《需才孔亟,请饬速设京师大学堂折》,光绪皇帝谕令“其详细章程,着军机大臣会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妥筹具奏”,但几乎没有行动。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将创办京师大学堂作为新政第一等大事来办,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委托梁启超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上报,令孙家鼐为管学大臣,聘请美国人丁韪良为总教习。不久,戊戌变法失败,新政废除殆尽,但保留了正在艰难筹建的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的创建,虽历经曲折,但最终开创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
——摘编自茹宁《中国大学百年模式转换与文化冲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伦敦大学的创办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京师大学堂的筹建与英国伦敦大学建立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高等教育创办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选择B:据材料“以至于新兴民族国家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依然是国家身份的保持”可知,新兴民族国家应加强自身文化建设,以抵御西方价值观入侵。排除A:保持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不是主要目的,要利用传统文化捍卫文化主权才是新兴民族国家保持国家身份的重要方式。排除C:西方价值观并不都具有虚伪性。排除D:新兴民族国家建立之初要警惕西方文化入侵、“和平演变”,维护国家主权与独立,故重视文化交流的同时要捍卫文化主权。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战争对文化的影响。选择B:材料信息表明,一些阿拉伯学者和阿拉伯化的犹太人为躲避战祸而被迫进行的人口迁徙,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国家地区间的文化交流,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战争对于人类社会的多元影响。排除A:“阿拉伯帝国走向覆亡成为必然”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中古西欧封建制度已濒临崩溃”与史实不符。排除D:材料强调的是战争对人类的多元影响,不是人口迁徙的影响,且表述片面。
3.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根据材料“强迫被占领国降低或者取消关税,而且还在被占领国的学校中强制推行法语”“不仅消除了一切封建权利的遗迹,而且还剥夺了教堂和寺院募集某些苛捐杂税的权力”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战争不仅仅具有侵略性,而且有利于促进欧洲封建制度的变革,具有一定的革命性,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拿破仑战争的双重性质,材料并未涉及“近代外交体制”,排除B项;拿破仑战争推动了欧洲政治文化重构,但没有重构欧洲政治秩序,排除C项;拿破仑战争是在19世纪初,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蒙古西征带来的或从阿拉伯和国教人处转移过来的科技和人文知识,是日后西欧“文艺复兴”的先河,说明蒙古西征有利于促进西欧的思想解放,蒙古西征带来的中国火药等火器科技,更是日后西欧君主们打击封建割据领主们的致命工具,说明其有利于推动西欧的社会转型,总体而言,蒙古西征助推了西欧近代文明萌生,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方文化向东的传播,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化的双向交流,排除C项;直接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不符合史实,是间接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在东方建立了多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希腊化城市”可知,战争和征服促进了文明传播与交流,B项正确;“亚历山大东征给埃及人民带来的只有巨大的灾难与痛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亚历山大里亚与其他城市进行对比,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战争的影响,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放松了对殖民地的控制,加快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A符合题意。
7.答案:A
解析:据材料“故欲强国家者,必先强其国家内之各个人”可知当时的体育运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强调个人命运与国家强弱息息相关,体现了浓厚的反侵略意识,符合当时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社会现实,故选A项;材料并未说明人民大众对体育运动会的态度,无法体现社会普遍推崇的结论,排除B项;“国家之强弱,由于各个人之强弱”说明材料主要以国家利益为根本立足点,排除C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争取民族独立才是重振国威的根本,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清代的文物保护。选择C:据材料可知,清政府重视古物,通过立法对古物进行调查与保护。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重视古物保护,并非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排除B:材料未提及清政府建立专门机构保护古物。排除D:据“周秦以来碑碣、石幢、石磬、造像及石刻、古画、摩崖字迹之类”可知是文化遗产,并非自然遗产。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基层教育。选择C:根据材料“乡党之学亦称‘私学’,规模较大的私学则称书院”并结合所学可知,私学不是官方所办的学校,私学的发展推动了基层社会教育的发展。排除A:春秋时期,孔子开创了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启了学术文化的下移。排除B:春秋时期,孔子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排除D:科举制的产生是在隋朝时期。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遗产的保护。选择D: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对象、管理主体都在增大,体现出工业遗产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排除A:材料未具体涉及工业遗产保护体制。排除B:材料未论证国家对工业遗产保护的必要性。排除C:多方协调保护工业遗产价值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
11.答案:B
解析:扫盲运动。根据材料“人民”“卫国”“翻身”“改命”和所学知识可知,扫盲运动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文盲率,还有助于塑造新中国民众积极向上的风貌和国家主人翁意识,为新中国建设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B项正确;扫盲运动虽有助于鼓舞战争士气,但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排除;“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与扫盲运动无直接关系,故C项排除;扫盲运动是在普通百姓中开展的最基础教育,并不能提供工业化建设所需要的科技人才,“满足”一词说法有误,故D项排除。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西欧海外殖民扩张及影响。选择D:据题干可知,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的自然史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再结合新学当时殖民扩张与掠夺相关知识可知,诸多博物馆的建立与新航路开辟之后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密切相关。排除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自然史博物馆所陈列的诸多物品与殖民侵略息息相关,“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自然史博物馆的设立及陈列展品与西方殖民侵略与扩张有关,无法说明其“推动了启蒙运动不断深入”。排除C: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自然史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与“科学革命”无直接联系。
13.答案:(1)历史条件: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商品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发达;杰出人物的推动。(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扩大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基础;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帝国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帝国的稳定;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答出两点即可)
(3)特点:传播(扩散)范围广;涉及领域多;交互性。(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希腊时期。依据材料“古希腊人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和古希腊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密切相关的”可知,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依据材料“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大殖民运动“使希腊本土诸国古老的自然经济,迅速转化为商品货币经济”,希腊的工商业迅速发展起来,并走向工商立国的道路”可知,商品经济繁荣;依据材料“工商立国不仅使人的实践潜能和认识潜能得到发挥,造成了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皆不易满足的心理和不断向外拓展的意向,也使人们树立积极进取、竞争冒险、求真求知的精神”可知,文化事业发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涌现出很多思想家为人本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影响:依据材料“亚历山大亲自带头同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斯塔提拉结了婚。许多马其顿的将领也娶了波斯显贵的女儿”可知,亚历山大同大流士女儿结婚,拉拢了波斯帝国的统治阶级,扩大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其顿的将领与波斯贵族通婚,拉拢了波斯帝国的贵族,维护了维护帝国的稳定,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帝国的管理;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波斯帝国,运用通婚的方式,巩固了被征服地区的稳定,维护帝国的稳定,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特点:依据材料“在印度西北部,希腊的雕刻艺术与印度的佛教精神相结合,奠定了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基础”可知,希腊文化传播到印度地区,希腊化传播范围涉及欧亚非地区,传播(扩散)范围广;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明之间存在交互影响;依据材料“在阿姆河畔,屹立着希腊式的城市”“在宫廷中使用希腊语、修建希腊式神庙,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新建的城市,都力图与希腊人、马其顿人君主国的国王同列”可知,涉及领域多。
14.答案:(1)英国伦敦大学创办特点:适应城市化和工业革命发展需求而创办;争取政府支持,获得办学资格和合法地位;由多所学院合并而成;形成政府与大学理事会共管的双重治理模式;拥有一定办学自主权和学术自由权。
(2)不同之处:京师大学堂是在民族危机严重背景下,为救亡图存而创办;筹建过程曲折,受守旧势力阻碍;主要依靠政府力量推动;借鉴西方办学模式。
时代背景: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思想文化传入,有识之士倡导教育改革;封建守旧势力强大,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3)作用: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推动了科技文化进步,促进社会思想解放;有利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国际地位;推动教育近代化进程,为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解析:(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特点:由材料“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伦敦城市化进程加快”可知,伦敦大学适应城市化和工业革命发展需求而创办;由材料“伦敦大学学院和伦敦国王学院先后成立,并努力向政府申请正式大学地位”可知争取政府支持,获得办学资格和合法地位;由材料“合并成立伦敦大学”可知由多所学院合并而成;由材料“由大学理事会和政府共管的双重治理模式”可知形成政府与大学理事会共管的双重治理模式;由材料“赋予伦敦大学独立法人的合法地位以及一定程度的办学自主权”“特许状保障了伦敦大学的学术自由权”可知拥有一定办学自主权和学术自由权。
(2)本题是对比题、背景题。时空是晚晴中国。不同之处:据所学,京师大学堂筹办的背景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以后,民族危机加剧,为了挽救民族危机;由材料“光绪皇帝览折后表示赞同,但因守旧势力反对而被搁置”可知筹建过程曲折,受守旧势力阻碍;由材料“其详细章程,着军机大臣会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妥筹具奏’,但几乎没有行动”“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将创办京师大学堂作为新政第一等大事来办”可知主要依靠政府力量推动;由材料“聘请美国人丁韪良为总教习”可知借鉴西方办学模式。背景:据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作答,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思想文化传入,有识之士倡导教育改革;封建守旧势力强大,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3)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作用:由材料“京师大学堂的创建,虽历经曲折,但最终开创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结合所学可从人才、文化等角度作答,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推动了科技文化进步,促进社会思想解放;有利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国际地位;推动教育近代化进程,为社会发展奠定基础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