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3)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1.伏尔加河和顿河是现代西方人的母亲河,在这里生活着现代西方人最初的祖先印欧人。游牧和迁徙成为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印欧人在大迁徙中,形成了欧洲的古老民族。印欧人能够实现大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A.原始农业的产生 B.畜牧业发达C.铁器的发明和使用 D.马的驯化和马拉战车的发明2.1世纪时,日耳曼人还没有金属工业,但至3世纪,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金属、织布和造船等工业。到5世纪末,日耳曼人的金属工业“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是铁和青铜,甚至连金和银也可以经常加工制作,还出现了仿照罗马钱币而铸造的装饰用金片。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一直领先世界B.民族迁徙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C.欧洲农耕文明的进程被迫打断D.亚欧大陆政治格局的变化过程较为缓慢3.墨西哥的斗牛起源于西班牙的斗牛。爱尔兰和英国的木鞋舞,传到美国衍化成踢踏舞。古巴黑人仍保留着非洲祖先的古老传说。巴西民间口头文学中经常可以寻觅到来自安哥拉、刚果和莫桑比克的黑人传统的遗痕。这些现象( )A.消除了各洲之间的隔阂 B.促进了世界人口的迁移C.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 D.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交融4.下表所示为1844—1854年美国华工的统计情况。这折射出( )时间 船籍 开出港 到达港 装船人数 到岸人数 途中死亡人数 死亡率1844 美国 澳门 旧金山 613 443 170 28%1851 法国 香港 旧金山 1000 0 1000 100%1852 英国 厦门 旧金山 410 60 350 85%1854 美国 香港 旧金山 500 400 100 20%A.华工在贩运途中遭遇严重的迫害 B.列强侵华引发大规模海外移民C.工业革命使美国劳动力极度匮乏 D.清政府近代维权意识尚未产生5.联合国难民署成立之初的主要任务是处理二战之后欧洲的难民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难民署要求设立“联合国难民紧急基金”,但因美国干预而失败。1954年,美国希望把难民署作为反苏的力量而开始给予支持。此后,“联合国难民基金”很快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并迅速筹集完毕。这反映出( )A.冷战导致难民问题形成 B.人道主义原则得到了各国公认C.霸权主义阻碍国际治理 D.联合国致力于国际关系民主化6.2001年,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创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秉持“开放和自由原则”“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让他们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讨论,“分享特定移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该机制( )A.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 B.促进了移民社会文化认同C.促使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D.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7.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8.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中华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饰的特点。这反映出( )A.文明交流的被动性特征 B.文化传承具有多样性C.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 D.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9.163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运回中国瓷器36万件,第二年运回中国砂糖约500吨。一时间质地精良的中国商品成为上流社会的时髦品,欧洲消费市场掀起了“中国风”。这一现象反映了( )A.荷兰已经成为海上马车夫 B.欧洲社会奢靡之风盛行C.东方奢侈品开始流入欧洲 D.全球性贸易网络的发展10.蚕丝和丝绸传入西域后,该地区把丝绸纺织和原来的毛、麻纺织结合起来,生产出质地优良的纺织品,并传入内地。新罗的朝霞绸染色技术比较突出,它传播到中国东北,对契丹朝霞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宋元以降,西方丝绸多从海路来到中国。这体现了( )A.中国丝绸文化不断外传 B.中西文化交流频繁C.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 D.欧亚大陆商路众多11.18世纪初,英国生产的部分瓷器结合中国瓷釉洁白纯净、色泽艳丽的特质,融合西方的审美准则,开创了新的技术和纹饰风格。西方的创新引起中国的关注,康熙皇帝曾指派两名意大利传教士指导中国工匠学习珐琅技法。这体现了( )A.政府政策影响制瓷水平 B.商业贸易推动文化交流C.西学东渐引发思想解放 D.西方与中国审美观一致12.19世纪中叶以来,闽江上游的茶叶生产使福州成为“世界茶都”,厦门则是当时最大的契约劳工出洋中心。这体现了当时( )A.中国传统商业经营形式的变化 B.列强加紧对华的商品输出C.国人积极加入全球劳动力市场 D.世界市场国际分工的需要13.自古以来,人们在不断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逐渐创造了地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2—公元2世纪,亚欧大陆偏北地区生活着众多的游牧民族,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迁徙。在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此后,鲜卑人、氐人和羌人连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在欧洲,日耳曼人灭亡了西罗马帝国。7世纪起,阿拉伯人势力扩大,建立起阿拉伯帝国。——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材料二 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19世纪,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1788年英国库克船长在悉尼登陆时,居住在澳洲的土著有30万人,500个左右的部落,人们从事狩猎和采集,通过以群体的家族集团形式居住在一起。到了19世纪中叶,澳洲土著只剩下5万多人,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摘编自《澳洲土著民族的历史与现状》等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工资支付运输费用。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据1939年版的《加州志》载:“今天位于南部的肥沃三角洲地区……在未开垦前,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保值糊口。及1870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漳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摘编自杨国标、刘汉标、杨安尧《美国华侨史》等材料三 自俄乌军事冲突爆发以来,短短三周多时间,波兰首都华沙已经涌入超过30万乌克兰难民。而这座城市本身只有约180万居民。据联合国难民署数据,整个波兰在三周内(截止3月17日)已接纳超过200万乌克兰难民。其中大部分人目前仍在波兰境内。(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欧游牧民族的大迁徙产生了哪些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殖民澳大利亚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华工出国的历史背景和近代留美华人的历史贡献。(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难民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保护难民的基本人权,国际社会已经有了哪些努力?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丝绸之路主要是沟通欧亚大陆的道路交通网络。旅行者可以在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的道路上自由转换。东晋时法显,隆安三年(399年)从陆上丝绸之路前往西域求法,义熙七年(411年)乘坐商船由海上丝路返回。但是,不可否认,亚欧之间某些政治力量的突起,会使丝路的交通与贸易被迫中断。而蒙古大规模的西征,使许多政权灰飞烟灭,欧亚大陆空前畅通起来。这彻底改变了丝绸之路的生态,不论是陆地丝路还是海上丝路,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巅峰状态。材料二 大航海运动,有两个重要方向,一是越过大西洋,另一是绕过好望角。前者“发现”美洲,后者沟通亚洲,大西洋与印度洋终于获得了海运的沟通。海上丝绸之路,早已完成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通,这为世界范围内的大航海运动打下了阶段性的基础。人类的技术能力,尤其是蒸汽动力的发明,技术生态进入新阶段。从此,海运吞吐货物的能力不断提升,终于成为世界物资运动的主宰。丝绸之路是传统技术生态的时代产物,在新技术格局之下,传统丝绸之路不得不让位于新技术生态下的全球运输系统。——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孟宪实《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之路》(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丝路文明交流与大航海时代文明交流的异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影响两个时代文明交流的因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文明交流对当代的启示。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印欧人迁徙的条件。选择D:印欧人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为他们日后的大迁徙提供了技术和军事上的保障。排除A、B、C:A、B、C三项并不是印欧人能够实现大迁徙的主要原因。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选择B:据材料可以看出日耳曼人的金属工业在不断发展进步,结合所学可知,这得益于民族迁徙的推动。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罗马商品经济同其他地区的对比。排除C:材料并未提及欧洲的农耕文明发展状况。排除D:仅从材料无法看出亚欧大陆政治格局的变化状况。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不同文化在美洲交融。选择D: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墨西哥斗牛、美国踢踏舞、古巴黑人的传说和巴西民间口头文学等都受其他地区文化的影响,反映了近代以来不同文化传入美洲并有所交融。排除A:“消除了各洲之间的隔阂”的说法太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世界人口的迁移促成了材料所述现象,B项逻辑颠倒。排除C:材料并未分析美洲人口结构变化的原因。4.答案:A解析: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华工在被运输到美国的途中,死亡率很高,反映了华工在被贩运中境遇极其悲惨,待遇极低,故出现大量人员死亡,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入美的华工,“大规模”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劳动力供需之间的差距,且使用华工成本低,运输华工可以获取高额的利润,这些因素是殖民者热衷于苦力贸易的主要因素,排除C项;材料仅列举了19世纪四五十年代,华工出国的情况,未涉及清政府对此的态度,无法判断清政府维权意识情况,排除D项。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霸权主义的威胁。选择C:根据材料可知,在联合国难民署成立的背景下,联合国关于难民问题的基金筹集经历了由失败到成功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曲折性,究其原因是美国的霸权主义,使难民问题与意识形态结合在一起,增加了解决难民问题的难度。排除A: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的难民问题是因为战争造成的,而非美苏间的冷战。排除B:材料中其他国家的支持主要是跟随美国的外交政策。排除D:材料中未提及联合国在国际关系民主化中的作用,美国的霸权主义是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破坏。6.答案:A解析: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的创立,“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故选A项。“国际移民对话机制”创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供移民利益相关者对话、协调和合作的平台,无法推出其促进了“文化认同”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排除B、D两项;国际移民包括各种原因的移民,劳动力移民只是其中的一种,“促使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夸大了其作用,C项错误。7.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9世纪(欧洲)。根据材料“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可可树被广泛引种,而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可可豆由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化商品,综上可知,这一变化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下的结果,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是一方面原因,但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变化,与材料信息中引起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D项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是在19世纪中后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服饰与文化交流国际化。选择D:法国设计师设计的衣服取名为“孔子”,民国的中山装也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色,反映出中西文化互相影响。排除A:这种文化上的交流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中西文化交流,并非文化传承。排除C:文化交流互相吸收和影响,但并没有同质化。9.答案:D解析: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7世纪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力量,荷兰利用其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优势地位,大量采购并销售中国瓷器等商品,这表明全球性贸易网络在当时已经得到了显著发展,故选D项;仅通过其从中国采购商品并在欧洲销售,不足以证明其“海上马车夫”的地位,排除A项;瓷器、砂糖与“奢靡之风”没有必然的关系,排除B项;在新航路开辟前,东方奢侈品通过丝绸之路已进入欧洲,“开始”说法错误,排除C项。10.答案:C解析:据材料“传入内地”“传播到中国东北”“西方丝绸多从海路来到中国”可知,中国的蚕丝和丝绸传入西方和朝鲜地区后,这些地区进行改良后的丝织品或丝绸染色技术又传回了中国,体现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故选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文化回流,而不是文化外传,A项错误。“新罗”不属于西方的范畴,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路中的商品,而不是商路本身,D项错误。11.答案:B解析:根据题千内容可知,在18世纪,英国在“结合中国瓷釉洁白纯净、色泽艳丽的特质”,并“融合西方的审美准则”的基础之上,“开创了新的技术和纹饰风格”,同时,中国的康熙皇帝也曾“指派两名意大利传教士指导中国工匠学习珐琅技法”,这一现象说明随着中西方商业贸易的发展,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也得到了交流,故选B项;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英国或者中国相关的“政府政策”问题,排除A项;“学习珐琅技法”属于制瓷技术的范畴,与“思想解放”无关,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与西方的审美观念并不一致,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近代以来福州成为“世界茶都”,厦门成为“劳工出洋中心”,这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着密切的关系,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空前加强,形成部分国家供给初级原料,而另一部分国家供给制成品的分工形态,福州和厦门就是在这种影响下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故选D项。13.答案:(1)影响:促进民族交融,开发了中国江南地区;灭亡西罗马帝国,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建立新兴国家。(2)特点:持续时间长;规模不断扩大;种族灭绝;经济掠夺;移植本国生产方式;文化殖民。历史背景:黑奴贸易受到限制;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对劳动力需求增加;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晚清政府腐朽无能,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人民生活困苦,难以维持生计;中国经济落后,就业困难。历史贡献:推动美国西部地区大开发;为美国工业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传播了中华文化;为后来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3)原因:政治原因和种族迫害;战争;自然灾害等。1950年,联合国成立难民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1951年,联合国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了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2000年,联大规定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解析:(1)影响:根据材料“鲜卑人、氐人和羌人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可知,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中国江南地区的开发;根据材料“在欧洲,日耳曼人灭亡了西罗马帝国。”“7世纪起,阿拉伯人势力扩大,建立起阿拉伯帝国”及所学知识可知,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地图,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中国和印度基本保持了各自的文化传统,但部分吸收了游牧民族的因素,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诞生的西欧封建社会,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和基督教相互结合,形成以神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欧洲新文化。拜占庭帝国保存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并把基督教传到东欧。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底色,融合了希腊罗马和西亚传统文化,日渐繁荣。(2)特点:依据材料“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叶”可知,持续时间长;依据“居住在澳洲的土著有30万人,500个左右的部落”“澳洲土著只剩下5万多人,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可知,规模不断扩大;原有种族灭绝;依据“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掠夺;移植本国生产方式;依据“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可知,文化殖民。历史贡献:根据材料“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推动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为美国工业发展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传播了中华文化及推动祖国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3)原因:根据材料“自俄乌军事冲突爆发以来”及所学“难民”的困境和救助可知,“难民”是现代社会移民中的一个独特群体。他们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祖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努力:由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保护难民的基本人权,国际社会做出了相应的努力。1950年,联合国成立难民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1951年,联合国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了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1966年,联合国又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了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2000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以期引起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14.答案:(1)同:都是重要的文明交流方式;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异:目的和动机不同:古代丝绸之路的交流主要是和平的、以文化传播和商品交换为目的,而大航海时代的文明交流则更多地以掠夺财富为目的;交流方式不同:古代丝绸之路的文明传播往往是渐进型的,而大航海时代的文明传播则更多地体现了跨越性的特点;影响范围不同:古代丝绸之路的影响主要局限于亚欧大陆,而大航海时代的影响则扩展到了全球范围。(2)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形态、政治环境、思想观念等。(3)启示:文明交流对当代的启示在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尊重文明多样性, 以及通过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近代世界。同:根据材料“丝绸之路主要是沟通欧亚大陆的道路交通网络”“前者'发现’美洲,后者沟通亚洲,大西洋与印度洋终于获得了海运的沟通”可知,都是重要的文明交流方式;结合所学可知,二者都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异:结合所学可知,二者的目的和动机不同,古代丝绸之路的交流主要是和平的、以文化传播和商品交换为目的,而大航海时代的文明交流则更多地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结合所学可知,交流方式不同,古代丝绸之路的文明传播往往是渐进型的,而大航海时代的文明传播则更多地体现了跨越性的特点;根据材料“丝绸之路主要是沟通欧亚大陆的道路交通网络”“前者'发现’美洲,后者沟通亚洲,大西洋与印度洋终于获得了海运的沟通”和所学可知,影响范围不同,古代丝绸之路的影响主要局限于亚欧大陆,而大航海时代的影响则扩展到了全球范围。(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近代世界。因素:根据材料“但是,不可否认,亚欧之间某些政治力量的突起,会使丝路的交通与贸易被迫中断”“人类的技术能力,尤其是蒸汽动力的发明技术生态进入新阶段”和所学可知,可从自然因素经济形态、政治环境、思想观念等角度进行分析。(3)本题是启示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启示:本题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文明交流对当代的启示在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尊重文明多样性,以及通过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