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1.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这说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A.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变化 B.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C.加速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D.推动了天文历法的发展2.2000年,袁隆平的超级稻研究达到了百亩片平均亩产700千克以上的目标。此后,袁隆平和他的科研团队先后实现了超级稻百亩片平均亩产800千克、900千克和1000千克的奋斗目标,使中国超级稻研究遥遥领先于世界。这反映了我国( )A.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和精神 B.科技水平迈入了发达国家行列C.水稻新品种在各地大面积推广 D.粮食安全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3.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4.有学者研究指出,欧亚大陆的人口从公元前1万年的大约200万增加到公元前5000年的1500万,公元前2000年约有6000万,到公元1年达到了惊人的1.65亿。促成在大约1万年的时间里人口近百倍增长的重要因素是( )A.农耕和定居生活 B.人口迁徙和文化发展C.贸易和物种交流 D.男耕女织和小农经济5.下表为部分洋务官员的简介。这反映出洋务运动( )人物 简介朱其昂 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者和初期主要的主持者,创办中国北方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郑观应 先后担任过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总办,其著作《盛世危言》,主张改良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A.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结构 B.注重培养资本主义人才C.经济近代化进程的曲折性 D.孕育了革新社会的力量6.有学者指出,近现代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推动着各大国的综合国力此起彼伏,塑造、更替着近现代以来英国“鹤立鸡群”、美德法日英“群雄并立”、美苏“两极争霸”和美中欧日俄“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由此可见( )A.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B.科技革命决定着国际格局的演变C.科技革命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D.科技革命影响认识世界的视角7.近代考古发现,陕西陇县边家庄秦墓、湖南常德楚墓及长沙楚墓等遗址,出土的铁器大都是春秋晚期的遗物,计有铁块、铁条、铁削、铁铧、铁铲、钢剑、铁鼎、铁带钩、铁环等铁制农具、日用生活品及武器。这说明春秋晚期( )A.冶铁技术有了明显进步 B.民营冶铁业进一步发展C.粮食产量得到显著提高 D.铁制农具已被普遍使用8.19世纪中期以前,建筑物非常讲究艺术效果,建筑工程也多由艺术家来承担,此后建筑虽仍具有艺术和美学价值,但不再为艺术家所垄断,而逐步成为由工程师承担的工程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变化( )A.表明工程学已经取代艺术学 B.标志着建筑与艺术实现分离C.符合工业化城市建设的要求 D.说明了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9.下表是1978年和1988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单位:万人)。年份 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1978 81491 149229 23042 2311988 122645 650473 35032 1442上表中中国客运量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中国( )A.改革开放促进交通运输发展 B.科技发展使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C.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化 D.对外开放政策加速了航空业发展10.下表是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新城开发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些新城的开发( )时期 1946—1980年 1965—1994年 1950—1976年 1955—1976年国家新城数量(个) 英国32 法国9 瑞典11 荷兰15城市新城数量(个) 伦敦11 巴黎5 斯德哥尔摩6 兰斯塔德地区13A.说明了逆城市化成为新趋势 B.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市的压力C.有利于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D.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11.《吕氏春秋》记载“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在宫室建筑中,在二里头时代已经出现,到明清紫禁城的修筑达到极致。据此可知( )A.儒家思想影响了建筑布局 B.中正有序的理念源远流长C.古建筑技术发展趋向停滞 D.祖先崇拜决定了宫室功能12.明代的田宅买卖契约文书中有“二意情愿,并无逼勒”“两相允洽,各无异言”之类的话语。“自愿非逼”是有效的契约不可缺少的条件,而立契人遵守自愿订立的契约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义务。这种契约订立形式( )A.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B.打击了土地兼并行为C.杜绝了土地交易中的纠纷 D.适应了经济发展需要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自20世纪70年代至欧元诞生之前,欧洲货币危机频发,美元汇率波动对欧洲货币存在着单向冲击。对外战争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削弱了美国的综合实力,美国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不断降低。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开始下降,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比重从1999年的72.7%下降到2008年的64%,而欧元则由16.7%上升到25.6%,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美元—欧元双主导货币”的状态。在双主导条件下,其中任何一个主导货币滥发都会引起另一个大货币跟随,然后波及所有中小货币。美国和欧洲相继爆发的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使得这两个主导货币比任何时候都有借口实行量化宽松政策,而其他各国不得不接受它们造成的任何后果。一些国家无法忍受旧秩序的约束甚至损害,凭上升的经济实力维护自己的利益。——摘编自成思危,刘骏民《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逻辑》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评价国际货币体系应该持有的标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城市现代化是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向,中国城市由于受传统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缺乏来自国内经济发展、社会群体或精英阶层的内部活动而产生的自发发展现代化的动力,直到19世纪中叶,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才艰难地开启现代化,其它地区变化不大。这些口岸城市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纽带,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摘编自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的特点与外力影响》材料二 民国时期,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如天津,1902年设立了工程局、商务局、卫生局等市政机关,组建了中国最早的警察队伍。开辟了新区,在新区拆迁大批民房与茔墓,建造商店、工厂、学校、公园、歌舞厅、博物馆、新式住宅,将一些政府机关迁到新区,跨海河修建铁桥及新火车站。批准比利时等外国商人开办发电厂、电灯公司、银行等。同时旧城的环城马路也逐步繁华,天津的近代城市风貌初步展现。——摘编自杨大辛《天津向近代城市的转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现代化的特点,并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城市现代化对当时经济和生活的影响。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生产。选择D:据材料“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可知,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推动了天文历法的发展。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农业技术。选择A: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相关数据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排除B:材料仅提及农业,未涉及整体科技水平。排除C:材料中未提及水稻新品种的种植面积。排除D:粮食安全还包括其他很多方面,且“有效地解决”的说法有些绝对。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美国农业的科技化。根据曲线图可知,劳动力的投入整体呈下降趋势,机械在20世纪80年代前的投入整体呈上升趋势,化学品的投入整体呈上升趋势,这表明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故选B项;材料所示机械的投入在20世纪80年代前整体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后减少有可能是因为投入已经饱和,不能表明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排除A项;C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材料所示主题是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的变化,没有体现生态环境的情况,单从材料并不能得出C项的结论,排除C项:劳动力的减少是因为科技的大量投入,农业发展走向科技化,并不是衰落,排除D项。4.答案:A解析:世界各地农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状态的稳定使得人口数量迅速增长,故选A项;文化发展与人口数量急剧增长没有必然的关系,排除B项;在公元前1万年到公元1年之间,欧亚大陆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贸易和物种交流现象,排除C项;男耕女织和小农经济不能代表整个欧亚大陆的经济结构,排除D项。5.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人物如朱其昂积累了创办近代企业的经验,直接成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家;一些人物如郑观应认识到洋务运动的不足,主张改良,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说明洋务运动孕育了革新社会的力量,故选D项。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科技革命的影响。选择C:由材料“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推动着各大国的综合国力此起彼伏”可知,科技革命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排除A: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科技革命决定着国际格局的演变”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材料强调的是三次科技革命对各大国的综合国力的影响,不是认识世界的视角。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具的变化。选择A:据题意可知,春秋晚期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铁器,这说明当时的铁制工具逐渐普及,冶铁技术有了明显进步。排除B:材料内容不能说明这些铁器都是民营冶铁业制造的。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铁器的发展,与粮食产量无关。排除D:材料反映的这些铁器并不全是铁制农具,仅凭材料也不能说明铁制农具已被普遍使用。8.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之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成为专门的学科,材料中的变化符合工业化城市建设的要求,故选C项;据材料“此后建筑虽仍具有艺术和美学价值,但不再为艺术家所垄断”可知,建筑成为工程学的一部分,并不能取代艺术学,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建筑与艺术实现分离,且二者并未分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不能说明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的发展。选择A:表格显示改革开放以后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客运量都大幅度上升,这说明改革开放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发展。排除B:表格中的交通方式在改革开放前已经存在。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排除D:D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西方现代城市的发展。选择B: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西方国家新城数量逐渐增多,使得很多人开始移居新城,有利于缓解城市化带来的中心城市的压力。排除A:逆城市化是从大城市向小城市或者城镇迁移,而材料中新城数量增多体现的是城市化的发展。排除C:材料仅体现新城数量的增多,无法体现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排除D:材料仅从数量上体现新城的增多,无法说明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1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建筑。选择B:材料内容凸显了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反映了严格的社会秩序,说明中国中正有序的理念源远流长。排除A: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与“二里头时代”不符。排除C:“古建筑技术发展趋向停滞”表述错误。排除D:“决定”说法过于绝对。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的契约。选择D:材料表明明代的田宅买卖必须遵循自愿的原则,这有利于保护买卖双方的权益,有利于商品交易,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A:材料未表明买卖者的身份,不能确定为农民。排除B:“打击了”不符合史实,明朝土地兼并严重。排除C:“杜绝了”表述绝对,契约订立并不能杜绝土地交易纠纷。13.答案:(1)特点:国际货币体系由相对稳定到不稳定;货币危机频发;从单一货币主导到二元主导;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逐步提升。(2)标准: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多元化;利益共赢;平稳稳定。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特点:根据材料“自20世纪70年代至欧元诞生之前,欧洲货币危机频发,美元汇率波动对欧洲货币存在着单向冲击。”得出国际货币体系由相对稳定到不稳定;货币危机频发;根据材料“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开始下降,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比重从1999年的72.7%下降到2008年的64%,而欧元则由16.7%上升到25.6%,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美元—欧元双主导货币’的状态。”得出从单一货币主导到二元主导;根据材料“一些国家无法忍受旧秩序的约束甚至损害,凭上升的经济实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得出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逐步提升。(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标准:根据材料“在双主导条件下,其中任何一个主导货币滥发都会引起另一个大货币跟随,然后波及所有中小货币。”反向得出公平公正,合情合理;根据材料“使得这两个主导货币比任何时候都有借口实行量化宽松政策,而其他各国不得不接受它们造成的任何后果。一些国家无法忍受旧秩序的约束甚至损害,凭上升的经济实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反向得出多元化;利益共赢;平稳稳定。14.答案:(1)特点:起步晚、发展慢;不平衡;与西方入侵同步;受多种因素制约。因素:西方冲击;传统自然经济解体;民族工商业发展;政府政策的转变;近代交通发展;通商口岸增多(2)影响:扩大城市规模;推动经济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丰富市民精神生活;提高民众素养;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强中外交流。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直到19世纪中叶,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才艰难地开启现代化,其他地区变化不大"可知,与西方入侵同步并且不平衡;根据材料一直到19世纪中叶~缺乏来自国内经济发展、社会群体或精英阶层的内部活动而产生的自发发展现代化的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起步晚、发展慢;根据材料一城市现代化是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向,中国城市由于受传统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多种因素制约。第二小问因素,根据材料一“中国城市由于受传统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传统自然经济解体;根据材料一“缺乏来自国内经济发展、社会群体或精英阶层的内部活动而产生的自发发展现代化的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工商业发展以及政府政策的转变;根据材料一“这些口岸城市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纽带,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可知,近代交通发展以及通商口岸增多;根据“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才艰难地开启现代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冲击。(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二“如天津,1902年设立了工程局、商务局、卫生局等市政机关,组建了中国最早的警察队伍“可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根据材料二“开辟了新区,在新区拆迁大批民房与茔墓,建造商店工厂、学校、公园、歌舞厅、博物馆、新式住宅"可知,完善基础设施以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根据材料二“将一些政府机关迁到新区,跨海河修建铁桥及新火车站”可知,扩大城市规模;根据材料二“批准比利时等外国商人开办发电厂、电灯公司、银行等。同时旧城的环城马路也逐步繁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经济发展以及加强中外交流;根据材料二“建造商店、工厂、学校、公园、歌舞厅、博物馆、新式住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丰富市民精神生活以及提高民众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