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货币与赋税制度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9)货币与赋税制度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含答案)

资源简介

(19)货币与赋税制度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
1.1931年,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黄金不再在人们手上传来传去。人们贪婪的手掌再也无缘接触它。黄金如今沉睡在地下,再也看不见。当众神不再身着金黄色的盛装在地上漫步时,我们便开始理性地看待它们。”这段话的背景可能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确立 B.白银取代黄金成为流通货币
C.国际金本位制度走向崩溃 D.金币代替黄金在国际间流通
2.1965年2月,法国总统戴高乐在记者招待会上正式提出恢复金本位的主张。同时法国和美国开始贸易战,为确保法国农产品在共同市场各国中的地位,在法国的策动下,共同市场开始抵制美国农产品的进口。这反映了( )
A.二战之后法美同盟关系破裂 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资本主义阵营发生了分化
3.1949年5月,中共中央华中局明令金圆券为非法货币,限期禁用,一切买卖、贷款、薪资一律使用人民币。解放军每解放一地,人民政府都遵照中央指示,坚决彻底肃清国民党政府发行的货币。该举措( )
A.赢得解放区人民对政府的信任 B.增强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认同
C.取得社会各界对新生政权的支持 D.适应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
4.如图为明宣德至弘治年间徽州地区白银占总通货百分比。这反映出该地区( )
A.市场上货币需求量剧增 B.徽商垄断货币流通
C.白银在民间的信用增强 D.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5.唐代两税法实行“量出为入”原则,先预算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额,再把总税额分摊给各个地方。它没有制定全国统一的税收标准,而是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征收。这表明两税法旨在( )
A.确保财政收入 B.减轻地主负担 C.消除地方割据 D.强化人身控制
6.1980年,全国职工月平均工资为64元。同年,中国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人为在中国境内住满一年的个人和虽然不在中国境内居住但是有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个人,起征点确定为每月或每次800元。这( )
A.解决了城市居民个人收入差异问题 B.明确了外国来华工作人员的纳税义务
C.反映出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普遍拉大 D.表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7.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表
年份 地区 赋役总额(两) 役银分摊前 役银分摊后
丁银(两) 田赋(两) 丁银(两) 田赋(两)
1572 福建漳平 9932 6747 3185 2189 7743
1582 浙江开化 22456 12648 9808 3457 18999
1585 广东顺德 34580 16628 17952 5304 29276
1621 南直隶歙县 48609 23669 24940 7657 40952
据上表可知,役银分摊的做法( )
A.增加了人丁税额 B.有利于人口的增长
C.制约了商业发展 D.强化人身依附关系
8.两税法将贵族、官吏、商人、地主、农民等群体按资产多寡分为九等户籍,形成“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的纳税原则。这一做法意在( )
A.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 B.加强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C.破除森严的等级制度 D.推动社会关系的平等化
9.隋代推行“大索貌阅”的户籍管理制度,清查核实户口,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与本人的体貌进行核对,以严防隐匿户口、谎报年龄现象发生。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政府编户增长一倍有余。隋朝这一举措( )
A.加重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B.激化了人地资源矛盾
C.杜绝了人口隐匿的现象 D.打击了豪强世族势力
10.明洪武三十一年颁布《教民榜文》,规定每里须推年高有德之人为里老人。里老人要定期向里中编户宣读并讲解“六谕”等,导民之善,平乡里争讼。地方官员、坊里百姓都对里老人隆礼以待,尊为“方巾御史”。明设置里老人的主要意图是( )
A.倡导尊老风尚 B.加强基层治理 C.健全行政机构 D.宣传国家政策
11.随着解放战争的逐步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接管大城市后废除保甲制,建立了市、区、街三级行政体制,街政府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这一城市基层行政机构的变革体现了( )
A.国民经济恢复完成 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政权性质已经改变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12.明初,淮安府山阳某县民的父亲有罪,当处以杖刑,该县民请求代父受刑。朱元璋闻之,对刑部官员说:“此人以身代父。出于至情,联为孝子屈法,以劝励天下。随后免除了对他父亲的刑罚。这体现了,明代社会治理( )
A.推广封建礼仪制度 B.法律与教化相辅相成
C.重视优抚弱势群体 D.推动律令实现儒家化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中期,面对城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德国部分城市结合社区中卫生、宗教与教育组织的力量进行济贫改革,英美则发起社区睦邻组织运动,目标在于通过社区组织整合社区资源来扶危济困。
二战后,欧美各国大都制定了城市社区自治的法律法规。美国联邦政府自1960年以来制定了几部关于城市社区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如《住宅和社区发展法》《社区再投资法》《国家和社区服务条例》等。社区组织行使社区管理职能,由社区居民代表选举产生,多层次的非营利组织遍布各个社区,他们为社区提供各种各样的专业性和差异性服务,每年有9000多万人次的志愿者从事社区服务工作,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为美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保障。
——摘编自吴素雄、吴艳《欧美国家社区治理的结构、功能及合法性基础》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中建立了一种以“单位”治理社会的体系,各个企事业单位从属于各级政府,城市成员从属于各个单位,国家与城市社会几乎是重合的。1986年初,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并于1995年制定《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随之在全国推行。2000年,民政部颁布《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说明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颁布,体现了我国社区建设由“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的转变。
——摘编自邱梦华《城市社区治理(第二版)》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社区产生的背景,并指出近代以来西方社区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特点,并简析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意义。
14.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德雷德·斯科特案
德雷德·斯科特出生在美国南方的弗吉尼亚州,他出生时的身份是黑人奴隶。1833年,由主人将他从蓄奴州密苏里州带到伊利诺伊州等禁止奴隶制的自由地区,并娶妻生女。1838年,斯科特被主人带回密苏里州。1846年,斯科特在一个反对奴隶制律师的帮助下,向密苏里州法院起诉,要求自己和家人获得自由,最终败诉。1854年,斯科特的律师将此案上诉到最高法院。1857年,美国最高法院作出裁决。首席大法官宣读了判词,并获得多数法官的支持。
德雷德·斯科特上诉理由
他曾随主人在伊利诺伊州等地区居住过4年,伊利诺伊州的宪法禁止奴隶制。因此在此期间他应是自由人而非奴隶。依据密苏里州的法律规定,任何被不正当奴役的奴隶均可为其获得自由而提出诉讼,包括黑人和白人。密苏里州处理自由诉讼的司法实践还表明,此类诉讼奉行“一旦自由,永远自由”的司法准则。
联邦最高法院判词
黑人(无论自由与否)并不包括在宪法中的“公民”一词中,因而不能享有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特权。因为殖民地时期以及独立革命时期,美国的公众舆论并不把黑人视为公民。联邦宪法通过以后,联邦国会的立法也从未把黑人当作公民对待。国会无权禁止合众国领地的奴隶制,从而剥夺合众国公民的“奴隶财产”。因此,国会通过的一切禁止奴隶制的法律都是违宪的。斯科特不能因为在自由州和没有奴隶制的领地居住过而获得自由。
——摘编自张锡盛《德雷德·斯科特案及其背景述论》等
(1)案件的处理过程体现了当时美国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
(2)指出该案所反映的19世纪中期美国社会状况,并简析该判决带来的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1年(世界)。根据材料“黄金如今沉睡在地下,再也看不见。当众神不再身着金黄色的盛装在地上漫步时,我们便开始理性地看待它们”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经济危机的席卷,欧洲局势的紧张,因而国际收支状况恶化,黄金大量外流,黄金储备锐减,黄金储备耗尽的威胁,迫使欧美国家分别于1929年底和1930年间先后取消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度走向崩溃,C项正确;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确立,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白银取代黄金成为流通货币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金币代替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题意可知,20世纪60年代,法国与美国开始进行贸易战,而且法国策动欧洲国家抵制美国的农产品,说明法国与美国之间已经出现了矛盾,这是资本主义阵营发生变化的表现,D项正确;法国与美国并没有建立同盟关系,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并不能体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A
解析:1949年5月,中共中央华中局明令在解放区用人民币取代金圆券,这体现了经济管理的职能,货币能够体现国家信用,人民币的流通加深了人民对解放区政权的认可和信性,故选A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排除B项;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生政权的建立,排除C项;国民经济恢复的前提是新中国的成立和人民政权的巩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白银在总通货中的占比在宣德至弘治年间显著增长,反映了白银在民间作为货币使用的广泛性和高信任度,故选C项;仅凭白银占比的增减不能直接断定市场上货币需求量剧增,排除A项;图中数据仅展示了白银占总通货的百分比,并未提及徽商在货币流通中的具体作用或地位,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据材料“先预算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额,再把总税额分摊给各个地方”及所学可知,“量出为入”是以国家开支为依据收税,说明两税法的实行是为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能够平衡,故选A项;材料体现两税法旨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而不是减轻地主负担,两税法使地主要交更多的税,排除B项;两税法并不涉及地方割据,排除C项;两税法减轻了政府对民众的控制,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现代个人所得税制度。选择B:根据材料“纳税人为……所得的个人”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外国来华工作人员的个人所得税起征标准,明确了他们的纳税义务。排除A:“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居民个人收入存在差异是正常的现象。排除C:材料没有个人收入对比数据,看不出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排除D:材料没有比较,得不出“个人所得税是国家税收主要来源”的结论。
7.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役银分摊前,丁银(两)较多,役银分摊后,丁银(两)较少,这意味着人丁的负担减轻,有利于人口增长,B项正确;役银分摊的做法减轻了人丁税额,排除A项;税收使用银两,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C项;役银分摊后人丁税额降低,弱化了人身依附关系,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知,两税法促使我国古代赋役制度由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这放松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减轻了下层民众的赋役负担,故A项正确,排除B项;唐朝时期仍然处于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阶段,“社会关系的平等化”说法错误,排除C、D项。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隋朝户籍政策。选择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南北朝以来,户口隐漏日趋严重,国家所能直接掌握的劳动力减少,而地方豪强地主占有的人口增多,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力量,因此,隋代推行“大索貌阅”的户籍管理制度,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中央政府的力量,打击豪强世族势力。排除A:“大索貌阅”的户籍管理制度,将原来依附豪强的人口解放出来,也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排除B:激化了人地资源矛盾从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杜绝了人口隐匿的现象”说法太绝对。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的基层治理。选择B:题干提及明政府规定里老人要定期向里中编户宣讲“六谕”等,这是为了稳定乡里秩序,维护乡里安定。排除A:“倡导尊老风尚”不是明政府主要意图,里老人的设置主要是为加强基层治理、稳定社会秩序服务的。排除C:里老人不属于行政官员。排除D:材料措施主要目的是加强基层治理,维护统治。
11.答案:C
解析:解放战争后,中国共产党废除了旧的基层管理体制,建立城市基层行政机构,使权力回到人民手中,这体现了国家的政权性质发生变化,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底完成,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太祖朱元璋以最高权威为孝子屈法申情,借以弘扬德化体现了明代法律与教化并用的治国理念,B项正确;材料所述与封建礼仪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该县民一家是否属于弱势群体,排除C项;在魏晋时期已经实现律令儒家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原有救济方法的不足;城市基层治理的传统等。
特点:结合多方力量扶危济困;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社区行使自主管理权;非营利性服务组织数量多、分布广;提供多种社会服务;拥有庞大的志愿者队伍。
(2)特点:起步晚,发展快;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社区管理多元化;社区建设与时俱进等。
意义: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居民幸福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中国社会治理水平;促进基层民主自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
解析:本题考查社区的建设与发展。
第(1)问,第一小问解题思路如下表所示:
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所学知识 背景
“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
“面对城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社会问题不断出现
“德国部分城市……目标在于……扶危济困” 原有救济方法的不足
所学知识 城市基层治理的传统
第二小问根据“德国部分城市……通过社区组织整合社区资源来扶危济困”→结合多方力量扶危济困;根据“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法律和法规”→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根据“社区组织行使社区管理职能,由社区居民代表选举产生”→社区行使自主管理权;根据“多层次的非营利组织遍布各个社区”→非营利性服务组织数量多、分布广;根据“他们为社区提供各种各样的专业性和差异性服务”→提供多种社会服务;根据“每年有9000多万人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保障”→拥有庞大的志愿者队伍。
第(2)问,第一小问解题思路如下图所示:
第二小问根据“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新兴组织”→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居民幸福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决策”→促进基层民主自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所学→提升中国社会治理水平。
14.答案:(1)特点:中央与地方分权(联邦制下地方有部分权力);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维护奴隶主利益;重视运用法律加强社会治理;立法具有种族歧视色彩。
(2)社会状况:南北双方矛盾重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联邦体制存在弊端;存在种族歧视情况。
影响:激化了社会矛盾,埋下内战的隐患;激发了黑人的民权意识,推动了黑人争取公民权的斗争。
解析:第(1)问,“特点”可从对该案件的处理过程中提取情境关键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具体分析如下:
情境关键点及所学 特点
“伊利诺伊州的宪法禁止奴隶制”“国会无权禁止合众国领地的奴隶制” 中央与地方分权(联邦制下地方有部分权力)
“国会通过的一切禁止奴隶制的法律都是违宪的”并结合1787年宪法的相关知识 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
“国会无权……剥夺合众国公民的‘奴隶财产’” 维护奴隶主利益
“依密苏里州的法律规定……提出诉讼” 重视运用法律加强社会治理
“联邦国会的立法也从未把黑人当作公民对待” 立法具有种族歧视色彩
第(2)问,第一小问“社会状况”,可根据材料中的情境关键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情境关键点及所学 社会状况
“伊利诺伊州的宪法禁止奴隶制”“斯科特不能因为……而获得自由” 联邦体制存在弊端;南北双方矛盾重重
“1833年”“1854年”等时间信息并结合工业革命的知识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美国的公众舆论并不把黑人视为公民”“联邦国会的立法也从未把黑人当作公民对待” 存在种族歧视情况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美国最高法院最终的判决结果“斯科特不能因为在自由州和没有奴隶制的领地居住过而获得自由”可知,德雷德·斯科特最后仍然是一名奴隶,这一判决结果激化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为内战埋下了隐患;激发了黑人的民权意识,推动了黑人争取公民权的斗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