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法律与教化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8)法律与教化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含答案)

资源简介

(18)法律与教化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
1.《五老图》是古代宣扬尊老传统的代表性作品。北宋时期,“五老”多以袍服官帽、乐享晚年的形象出现;到了明清时期,则多取材于市井民众,以衣饰朴素、须发皓白、弓肩驼背的老人形象为主。这一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 )
A.封建剥削逐渐走向沉重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教化手段的世俗化趋势 D.民众审美出现阶层分化
2.唐代撰写的《唐律疏议》中规定:“诸私发官文书印封视书者,杖六十;制书,杖八十……即误发;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这些涉及文书档案的法律条文体现了唐朝( )
A.严刑峻法的社会治理方式 B.关注社会习俗对法律的影响
C.文书制度走向规范和完善 D.重视保障国家信息的安全性
3.有学者指出,12世纪开始,“学习罗马《法典》和《学说汇编》的热潮再度兴起的真正原因也许是因为罗马法中的部分章节可以用来帮助皇帝征战意大利……人们必须制定出凌驾一切地方法律之上的帝王法”。该学者意在强调,罗马法复兴主要是由于( )
A.教会法规统治着欧洲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D.世俗权力的现实需要
4.近代西方国家法律制度强调保护个人权利。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坚持公正和无罪推定,并且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这说明近代西方法律制度( )
A.真正做到了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 B.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武器
C.力求保证司法程序的规范和公正 D.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5.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的颁布说明了我国( )
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依法治国方略开始实施
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完善 D.法制体系逐步走向健全
6.1986~2001年18万人获得律师资格,2002—2017年95万余人通过司法考试并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律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2年2月7日,全国律师达到57.6万人。这反映出我国(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B.依法治国的国策有效实施
C.进入人民民主政治新阶段 D.法治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
7.隆庆四年,明朝与蒙古达成和议,俺答汗在答谢表中说道:“臣等生齿日多,衣服缺少。近年各边时常调兵出捣,杀虏家口,赶夺马匹,边外野草尽烧,冬春人畜难过,……乞敕各边守臣各立市场,听番汉人等每年互相买卖一次。”隆庆和议( )
A.解决了明朝内陆边疆的危机 B.提高了朝贡贸易的地位
C.顺应了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 D.调整了农牧经济的格局
8.唐朝各国使者、教派所带来的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的律令制度、汉字文化、儒家文化等波及东亚乃至东南亚,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大食(阿拉伯)、拂林(今地中海东部沿海一带)等地。这表明唐朝( )
A.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B.深受外来文化影响
C.政治制度优越先进 D.包容开放影响世界
9.在中世纪,条约的缔结常要教会的高级代表直接参加或事后确认,并进行宗教宣誓;而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条约的必须遵守以及违反处罚作了成文规定,如和约第97条规定,努力使任何人不以任何借口予以违反。这一变化( )
A.推动了世界近代外交制度的确立 B.印证国家统一发展的时代趋势
C.使得解决国际争端更具可操作性 D.表明天主教会权力的彻底丧失
10.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1945年签署的《联合国宪章》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并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由此可知,国际法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B.新兴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
C.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 D.和平与发展成为历史潮流
11.据统计,西藏的少数民族干部在1965年有7600多名,到1986年底,发展到3万多名,2014年底,少数民族干部已有11万多人,占全区干部总量的70%以上。材料体现了(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践行 B.政治协商制度得以贯彻实施
C.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巨大发展 D.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
12.下表摘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部分重大主场外交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反映出年份地点外交活动2014北京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16杭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2017北京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7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2018青岛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2018北京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得到落实
B.新中国实现与西方大国关系的历史性突破
C.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D.经济全球化下各国主动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战国、秦至两汉,作为差别性行为规范的礼,逐渐与公允性行为规则的法交融渗透,以至合流。礼法合流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一,两汉建立以后,需要一种统一的学说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以纳全国民众的思想行为于一轨。其二,儒家以礼、德、仁政、爱人为其学说的支撑点。法家以一断于法,君主独治,术势并重为其学说的特征。外儒佯宽,内法实猛,外儒内法就是宽猛相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三,儒家讲尊尊,旨在确立君主、皇帝的最高权威。法家不仅同样讲尊严,而且是极端专制主义的鼓吹者。在维护君臣上下长幼的等级制度上,二者是完全一致的。
——摘编自张晋藩《薪火集:中国法制史学通论》
材料二 唐初统治者着眼于王朝的长治久安,逐步确立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立法指导原则。《唐律疏议》就标榜其以礼作为指导思想,礼的核心一三纲五常便成为唐律的立法根据。凡是违背礼仪规定的,都要严加惩处。如《唐律·名例律》规定:“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列为“十恶”的“不孝”重罪,加以严惩。长孙无忌等人注疏唐律,往往直接引证于礼。如《唐律·名例律》疏解“大不敬”罪曰:“礼者,敬之本;敬者,礼之舆。”
——摘编自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第三版)》
(1)结合时代背景,概括材料一中汉代儒法合流的原因。
(2)简析材料二中唐律如何体现“礼法合一”的特点。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晋一朝,中原丧乱,大批流民流寓江左,形成了许多侨郡县。这些人不在所在州县编户,无固定租税负担,他们与土著百姓生活无异而负担不同,容易引起侨旧矛盾,有的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形成“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遂造成了“国弊家丰”的严重局面……东晋、南朝政府先后十次颁布命令,实行“土断”。户籍上,对白籍侨民实行土断,与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税役。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行为,严厉打击。南方土著和北方侨民混合杂居,侨流“后裔遂长为南方之人矣”……“以土断定”使侨置系统与当地系统混合编制,构筑成新的地方行政辖隶系统,亦可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摘编自雷震《黄、白籍问题与“土断”》
材料二 曾经处于华夏边缘地区和附庸地位的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为了获得人数众多的、文化先进的汉族的认可……在建立政权之初,他们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
——摘编自吴洪琳《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东晋、南朝政府“土断”的背景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草原民族中原文化认同的途径及目的。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的社会教化。
2.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律疏议》通过明确的法律条文,对非法阅读或泄露官方文书的行为规定了严厉的惩罚,以此来确保国家重要信息的安全和保密,故选D项;这些条文主要强调的是对文书档案相关行为的规范和对国家信息安全的保障,不能直接体现“严刑峻法”,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社会习俗对法律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虽然涉及文书制度,但重点在于信息安全,而非单纯强调文书制度走向规范和完善,排除C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法律制度渊源、发展及特征。选择D:据题干可知,欧洲中世纪时期罗马法复兴的真正原因也许是“罗马法中的部分章节可以用来帮助皇帝征战意大利”,即皇帝要加强自身权力,以赢得战争的胜利。排除A:“教会法规统治着欧洲”不合题意,且与“制定出凌驾一切地方法律之上的帝王法”相悖。排除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合题意,题干中的罗马法复兴是由于战争。排除C:“文艺复兴运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17世纪。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选择C:结合材料“近代西方国家法律制度强调保护个人权利……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可知,近代西方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力求保证司法程序的规范和公正。排除A:近代西方法律制度虽有进步,但仍有缺陷,需要不断完善,并未“真正做到了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排除B:材料内容主要涉及对法律制度的完善和补充,并未提及有关反封建的内容。排除D:材料说明近代西方法律制度力求保证司法程序的规范和公正,主要涉及司法角度,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到来的新航路开辟带来的资本原始积累等。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法治建设。选择D:根据材料可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体现了我国法制体系逐步走向健全。排除A:仅凭一部法律不能体现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B:1997年,中共十五大首次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排除C:材料内容与市场经济体制无关。
6.答案:D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律师人数不断增长,律师队伍的壮大体现了法治建设人才增多,侧面反映了我国法治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故选D项;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且律师人数增加与其关系不大,排除A项;仅凭律师人数增长无法体现“依法治国的国策有效实施”,排除B项;人民民主政治与律师人数增长关系不大,排除C项。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明朝与蒙古达成和议”“乞敕各边守臣各立市场,听番汉人等每年互相买卖一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隆庆和议以后明朝与蒙古互开边市,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这顺应了民族融合、和平的发展趋势,故选C项。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选择D:根据题干可知,唐朝时期大量外来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文化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这表明了唐朝包容开放影响世界。排除A:材料没有将唐朝时期的科技成就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不能得出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的结论。排除B:由“各国使者、教派所带来的文化融入唐朝”可得,唐朝文化深受外来文化影响,但这只是题干中的部分内容。排除C:题干只是提到唐朝政治制度影响东亚、东南亚以及西亚等地,但并未将其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不能得出唐代政治制度优越先进的结论。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选择C:据材料“对条约的必须遵守以及违反处罚作了成文规定”可知,相对于中世纪注重神权对国际条约的认可,近代西方注重以成文规定国际条约的遵守和处罚问题,这一变化使得近代国际法对解决国际争端的指向性更加明确和规范。排除A:材料未涉及近代外交制度。排除B:《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事实上加速了德国的分裂。排除D:材料只能说明教会的国际外交权力受到了明显的限制。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以来国际法的发展。选择A: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反映了一战后战胜国掠夺战败国的要求;《非战公约》体现了一战后多个国家对战争的担忧;《联合国宪章》则反映了各国要求维护和平,保护自己利益的要求。由此看来,这些国际文件的出台都是利益博弈的结果。排除B:“新兴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除C:“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是国际法不断发展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D:“和平与发展成为历史潮流”与材料主旨不符。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根据材料“西藏的少数民族干部……占全区干部总量的70%以上”可知,西藏地区主要是藏族人管理,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践行,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政治协商制度,排除B项。基层民主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形式及其运作方式,其强调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成绩要从经济发展、城市化、交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综合分析,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部分重大主场外交活动”可知,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等外交活动,得出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C项正确。
13.答案:(1)原因:封建大一统国家的需要;儒法各有所长,互为补充;儒法学说具有一致性,都为现存政权服务。
(2)体现:以礼作为立法依据;以礼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以儒家经义注释法律条文。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两汉建立以后,需要一种统一的学说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以纳全国民众的思想行为于一轨”,可以归纳为封建大一统国家的需要;根据材料“儒家以礼、德、仁政、爱人为其学说的支撑点。法家以一断于法,君主独治,术势并重为其学说的特征。外儒佯宽,内法实猛,”,可以归纳为儒法各有所长,互为补充;根据材料“在维护君臣上下长幼的等级制度上,二者是完全一致的。”,可以归纳为儒法学说具有一致性,都为现存政权服务。
(2)体现:根据材料“逐步确立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立法指导原则。《唐律疏议》就标榜其以礼作为指导思想,礼的核心-三纲五常便成为唐律的立法根据。”,可以归纳为以礼作为立法依据;根据材料“凡是违背礼仪规定的,都要严加惩处。”,可以归纳为以礼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根据材料“长孙无忌等人注疏唐律,往往直接引证于礼。”,可以归纳为以儒家经义注释法律条文。
14.答案:(1)背景:国家战乱,北民大量南迁;侨人和土著居民矛盾激化;豪门士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
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南北文化的交流;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扩大了兵源;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途径:祖源认同(改姓或攀附华夏族祖先);继承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
目的:获得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
解析:(1)背景:据材料一“中原丧乱,大批流民流寓江左”结合所学得出国家战乱,北民大量南迁;据材料一“他们与土著百姓生活无异而负担不同,容易引起侨旧矛盾”结合所学得出侨人和土著居民矛盾激化;据材料一“有的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造成了‘国弊家丰’的严重局面”结合所学得出豪门士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
意义:据材料一“南方土著和北方侨民混合杂居,侨流‘后裔遂长为南方之人矣’”结合所学得出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南北文化的交流;据材料一“侨置系统与当地系统混合编制……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结合所学得出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扩大了兵源;据材料一“对白籍侨民实行土断,与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税役”结合所学得出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根据材料一“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行为,严厉打击”结合所学得出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途径:据材料二“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祖先的行为”得出祖源认同(改姓或攀附华夏族祖先);据材料二“在政权国号……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得出继承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
目的:据材料二“为了获得人数众多的、文化先进的汉族的认可”结合所学得出获得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