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6)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与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主要趋势——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1.第16届不结盟运动峰会于2012年8月26日至3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召开,来自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高级代表以及观察员国代表等出席了峰会。该会议的召开( )A.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 B.摧毁了西方主导的世界殖民体系C.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全球治理诉求 D.冲击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政治格局2.1963年10月13日,披头士乐队首次在电视节目中亮相,东德社会迅速兴起了强烈的“反披头士狂热”。东德政府将该乐队贴上“反动宣传”或“北约政策”武器的标签。这表明( )A.苏联对东德控制力有所减弱 B.冷战政策下的文化对抗强烈C.东德的民族主义意识遭压制 D.东德深受马歇尔计划的影响3.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元一落千丈,贬值一半以上,整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只剩下39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韩国政府要求,向其提供了195亿美元的巨额贷款,韩国经济迅速恢复。这说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A.打破了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B.解决了储备货币供应不充足的矛盾C.建立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格局 D.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4.下表为二战后英国制造品占进、出口总值的比例。据此可推知英国( )1948年 1953年 1963年 1973年 1983年制造品占进口总值的比例(%) 17.4 18.5 32.5 56.2 68.0制造品占出口总值的比例(%) 85.2 81.3 82.5 83.9 65.9A.殖民地市场萎缩 B.产业结构调整C.“滞胀”危机蔓延 D.国际收支失衡5.1986~1990年,民主德国用只相当于世界市场一半的价格,从苏联进口了大量石油等原料。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大量订货也促进民主德国机器制造业、光学仪器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这说明民主德国( )A.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B.受益于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C.社会主义改革成效显著 D.产品在欧洲具有强大竞争力6.“实事求是地讲,在苏共二十大之后,我有两个感受,第一个是苏联的物质生活水平在改善,过去排长队的现象越来越少……第二个是人民心态放松了很多,以前克格勃(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控制得很厉害,现在大家敢讲讲话了。”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初现于( )A.斯大林时期 B.赫鲁晓夫时期 C.勃列日涅夫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7.二战后,一些战败国的殖民地往往由联合国托管,最终实现独立。如意属索马里,战后曾被英国占领,但1949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将它交给意大利托管,1960年7月1日,意属索马里取得独立,并与独立后的英属索马里合并为索马里,这表明二战后的国际托管制度( )A.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B.化解了资本主义大国间的矛盾C.削弱了西欧国家的综合实力 D.客观上推动了民族独立运动发展8.1926年,苏加诺在《青年的印度尼西亚》杂志上发表文章,阐释其民族主义思想的主旨:为了摧毁帝国主义的殖民主义和争取印度尼西亚的独立自由,用民族主义涵盖一切体系,把宗教、马克思主义团结起来。由此可知,苏加诺的民族主义( )A.表明了其无产阶级的立场 B.兼具民族特色和国际视野C.坚持暴力革命的斗争形式 D.有利于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9.1964年,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提出,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是发达国家,外围是依附于中心的发展中国家。外围经济的单一化、畸形发展及贫穷落后都是由于中心经济造成的。因此,应改变国际贸易格局、缔结新的国际商品协定、实行稳定初级产品价格等措施。该主张( )A.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潮流 B.强烈反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C.意图构建互利共赢的经济秩序 D.指出了经济全球化的诸多弊端10.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模式呈现出霸权治理衰落、多极治理兴起、网络化治理出现的状况,同时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不得不与非政府组织等协调关系共同参与全球治理。这种变化( )A.源于两极格局解体的冲击 B.反映了世界全球化的趋势C.旨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D.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地位11.在2023年8月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中,金砖国家领导人一致同意,邀请沙特、埃及、阿联酋、阿根廷、伊朗、埃塞俄比亚作为新成员加入金砖国家行列,并欢迎其他有意愿并符合条件的发展中国家成为金砖伙伴国。这表明金砖国家( )A.力求合作共赢,促进全球发展 B.寻求地区合作,维护欧亚安全C.积极联合伙伴,企图称霸世界 D.倡导“一带一路”,追求和平发展12.有学者描绘当今的世界新现象:中国和拉美在讨论农业合作,非洲和阿拉伯在开展基础设施合作,欧洲和东南亚正在打造自由贸易,美国和非洲在合作修电厂,中国和欧洲准备合作开发北极。这些现象反映出( )A.全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B.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C.地区经济差距日益缩小 D.合作共赢是世界历史潮流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睦邻运动”源于19世纪末的英国。这一运动号召社会上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和贫民共同生活,从而实现政治上的民主和平等。这一号召得到了很多慈善人士的响应,并且迅速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起来,英国的汤恩比馆、美国的胡尔馆这些社会服务的机构都是受到“睦邻运动”的影响而成立的。“睦邻运动”致力于“减轻社会弊病”,通过各种行动为社区的弱势群体服务,改造社区,促进社会的平等稳定。然而,这一运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后期逐步被有系统、有计划的社区工作所取代。——摘编自苏霞等《西方“睦邻运动”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将单位之外的社会个体重新组织起来,便于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民政部于1986年提出要争取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由此提出了社区的概念,随后1991年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政策构想,并在上海、武汉、北京等地进行社区建设实验。为了从更高层次力推社区建设,在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整合成立了民政部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司,统筹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工作,到90年代末期,基本完成了社区制的建章立制。2001年开始,农村社区进入地方自发试点阶段;2006年……(中共中央)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摘编自李春根、罗家为《从动员到统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基层治理的回顾与前瞻》(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概述“睦邻运动”被有系统、有计划的社区工作取代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区建设的特点,并简要说明西方“睦邻运动”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二战后,日本、韩国、菲律宾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相继被纳入美国阵营,与美国联系日益紧密,其技术人才迁移美国的趋势也迅速加快。70年代末期以后,随着中国等国家改革开放的开始,几乎所有亚洲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全球化的大潮中,相应地,亚洲流向美国的技术人才也与日俱增。1949—1979年间,中国向美技术移民现象并不常见,但自1980之后迅速增多。到2000年,中国、印度和菲律宾成为向美国输送科技人才数量最多的三个国家。——摘编自梁茂信《全球化视野下亚洲科技人才移民美国的历史透视》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共中央提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教育部先后设立了多项基金和奖励计划,先后资助或支持了两万多名优秀留学人员回国。教育部与西部地区建立实质性合作机制,先后组织归国留学生赴西部从事学术、科研与创业活动,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中国政府大力投资和鼓励高新技术的发展,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一大批中国企业迅速崛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精英回国发展。至2018年,我国留学回国人数达51.94万人,创历史新高。——摘编自吴瑞君、陈程《我国海外科技人才回流趋势及引才政策创新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亚洲向美国技术移民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海外科技人才回流的主要特点及其作用。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选择C:不结盟运动代表发展中国家的诉求,是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政治力量,材料所述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全球治理的诉求。排除A:不结盟运动主要是二战后独立的民族国家,未对社会性质做出区分。排除B: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于20世纪90年代。排除D:美苏两极格局瓦解于1991年12月。2.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东德社会兴起强烈的“反披头士狂热”,表明国内人民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贴上反动宣传”或“北约政策”武器的标签说明东德政府担心西方国家对民主德国的文化渗透。据此可知,在冷战环境下,西方、东德、社会主义阵营在文化领域的遏制与反遏制斗争强烈,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苏联对东德控制力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东德社会的民族主义意识强烈,并未遭到压制,排除C项;1963年马歇尔计划早已结束,排除D项。故选B项。3.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韩国发生金融危机时进行救助,这说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责是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故选D项;20世纪70年代,牙买加体系实行浮动汇率制,打破了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排除A项;“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全球经济一体化”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4.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制造品占出口总值的比例在前期保持较高水平,但到1983年有所下降,这意味着英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在下降,国内产业结构正在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等其他领域转变,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英国与殖民地市场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滞胀”指的是经济发展停滞、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与材料数据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直接提供关于国际收支的信息,排除D项。5.答案:B解析:根据“民主德国用只相当于世界市场一半的价格,从苏联进口了大量石油等原料。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大量订货也促进民主德国机器制造业、光学仪器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可得出民主德国利用其社会主义的优势,从苏联获得大量的经济优惠,促进本国工业快速发展,说明民主德国受益于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B项正确。6.答案:B解析:选择B:“苏共党的二十大”是解题关键,结合所学和题意可知,舆论较为开放与赫鲁晓夫改革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密切相关。排除A:由材料中“人民心态放松……大家敢讲讲话了”可知舆论较为开放,而斯大林时期高度的舆论统一,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被高度政治化。排除C、D:通过设问中的“初现”可知,对苏联模式的改革是从赫鲁晓夫率先开始的。7.答案:D解析:据材料“由联合国托管,最终实现独立”“将它交给意大利托管”“意属索马里取得独立”可知,二战后,一部分殖民地通过联合国的托管制度纷纷脱离了原来的殖民母国,实现了民族独立,这表明国际托管制度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独立运动发展,故选D项;1990年3月,纳米比亚独立,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排除A项;将战败国殖民地交由其他国家托管,很可能会激化资本主义大国间的矛盾,排除B项;国际托管制度削弱了殖民势力,而不是“综合实力”,排除C项。8.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苏加诺的民族主义包含了民族主义成分,也包括宗教、马克思主义等国际视角,体现了他的民族主义兼具民族特色和国际视野,故选B项;1927年,苏加诺等人成立民族主义政党印尼民族党,该党属于资产阶级政党,苏加诺是资产阶级代表,并不具有无产阶级立场,排除A项;苏加诺强调采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策,争取民族独立,并不主张暴力革命方式,且材料信息并未说明革命方式,排除C项;印尼是荷兰的殖民地,与英国的殖民统治关系不大,排除D项。9.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4年(世界)。根据材料“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是发达国家,外围是依附于中心的发展中国家。外围经济的单一化、畸形发展及贫穷落后都是由于中心经济造成的”“应改变国际贸易格局、缔结新的国际商品协定、实行稳定初级产品价格等措施”可知,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认为现存的世界经济体系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对发展中国家不利,主张构建互利共赢的经济秩序,C项正确;材料主张构建互利共赢的经济秩序,并非强调区域经济一体化,排除A项;普雷维什主张构建互利共赢的经济秩序,而不仅仅是反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主张构建互利共赢的经济秩序,排除D项。故选C项。10.答案:B解析:据材料“霸权治理衰落、多极治理兴起、网络化治理出现的状况,同时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不得不与非政府组织等协调关系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可知,当今世界,全球治理模式越来越多样化,反映了世界全球化的趋势,故选B项;两极格局的解体,使得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但材料的主旨是全球治理模式,并非多极化趋势,排除A项;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提出的伟大构想,全球治理模式还未达到这一高度,排除C项;当今世界依旧是发达国家主导,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金砖国家的作用。选择A:金砖国家是新兴国家加强团结合作、维护共同利益的重要平台,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凸显,也给非洲和中东等地区带来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新机遇。排除B:金砖国家寻求全球合作,维护世界安全。排除C:金砖国家并非企图称霸世界。排除D:金砖国家并非限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选择D:据材料可知,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在不同领域展开了合作,说明合作共赢是世界历史潮流。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合作,并不是全球治理体系。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世界范围的合作,并不是世界多极化趋势。排除C:世界范围不同地区广泛开展合作,不能说明地区经济差距在缩小。13.答案:(1)原因:“睦邻运动”属于自发的慈善事业;缺少政府的支持和居民的广泛参与;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国家宏观调控成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潮流。(2)特征: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鲜明的行政主导性;先试点,再向全国推广;城乡逐渐一体化(社区建设的深度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启示:“睦邻运动”体现的社会帮扶、社会互助等是我国社区建设的必要因素;“睦邻运动”的局限性也表明社区建设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这一运动号召社会上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得到了很多慈善人士的响应”可得,“睦邻运动”属于自发的慈善事业,缺少政府的支持和居民的广泛参与;结合所学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可得,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结合所学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可知,国家宏观调控成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潮流。(2)特征:可由材料二关键句归纳得出。材料关键句 答案要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1986年”“1991年”“到90年代末期” 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民政部……提出……”“整合成立了民政部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司,统筹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工作” 鲜明的行政主导性“在上海、武汉、北京等地进行社区建设实验”“基本完成了社区制的建章立制” 先试点,再向全国推广“农村社区进入地方自发试点阶段” 城乡逐渐一体化(社区建设的深度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启示:结合材料一可知,“睦邻运动”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主要在社会帮扶、社会互助等精神层面,“睦邻运动”的局限性也正说明了社区建设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14.答案:(1)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的演变;中美关系改善;中国等国家改革开放;美国科技文化的领先地位。(2)特点:政府支持,政策灵活;国家建设与个人发展相结合;原因多元,形式多样;数量不断增多,回流趋势增强。作用:有利于提升整体人才素质,引入先进技术,提升科技竞争力;推动西部开发建设,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转换经济增长动力。解析:(1)根据材料“几乎所有亚洲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加入全球化的大潮中”“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随着中国等国家改革开放的开始”等信息与所学知识,从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中美关系、国家政策以及美国科技文化领先世界等角度加以概括。(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共中央提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教育部……先后资助或支持了两万多名优秀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回国工作”“先后组织归国留学生赴西部从事学术、科研与创业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精英回国发展”等信息与所学知识,从政府政策、个人发展、回国原因与形式、数量等角度加以简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其对人才素质、西部开发、经济与社会效益、产业转型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简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